Konrad Zuse

合集下载

古代的计算机

古代的计算机

古代的计算机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了一个用齿轮运作的加法器,叫“Pascalene” ,这是第一部机械加法器。

“Pascalene” 有八个可动的刻度盘,最多可把八位长的数字加起来。

1666 年,在英国 Samuel Morland 发明了一部可以计算加数及减数的机械计数机。

1673 年 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 (stepped) 圆柱形转轮的计数机,叫“Stepped Reckoner” ,这部计算器可以把重复的数字相乘,并自动地加入加数器里。

1694 年德国数学家, 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 Pascalene 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计算乘数的机器,它仍然是用齿轮及刻度盘操作。

1773 年 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卖出了少量精确至 12 位的计算器器。

1775 年 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发明了一部与 Leibniz 相似的乘法计算器。

1786 年 J.H.Mueller 设计了一部差分机,可惜没有拨款去制造。

1801 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织布机是用连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编织的样式。

1811年Luddites 破坏这些令人们失业的机器。

1820年托马斯计算尺 (The Thomas Arithmometer) ,在法国科学学会发表。

它是根据 Leibniz 的踏式鼓 (stepped-drum) 原理而制成。

它是第一部大量生产的计算器,可以计算乘数。

这机器售卖了约90 年。

1822年巴培格(Charles Babbage) 开始设计及制造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

这部差分机是用蒸气激活的而且体积十分庞大,它有一贮存程序,可以进行计算并把结果自动地印出来。

1829年 Willian Austin Burt 取得一部切合实际但笨拙的打字机的专利权,这是美国第一部书写机器。

电脑计算机故事

电脑计算机故事

以科学技术为标志,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电的发现与应用掀起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则拉开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序幕。

那么,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是怎样问世的呢?让我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

1939年9月,德国纳粹党头目、盗世奸雄希特勒悍然发动了对临国波兰的侵略战争。

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纳粹分子利用强大的军事机器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

整个西欧只有英国尚在浴血奋战。

1941年3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疯狂侵略亚洲邻国的同时,处心积虑地策划了对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空袭事件。

迫使美国对日宣战。

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说起战争不能不说到武器。

战争中,枪炮的杀伤力主要由其射程、精度和爆炸威力决定。

军工厂试制出来的大地要进行多次试射;通过复杂的运算测定、校正其弹着点误差在允许范围并形成弹道表后,才可交付使用。

这样,枪炮弹道计算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张正规的弹道表包括气温、气压、风速、风向以及火炮的类型、炸药量、引信种类等3000多个参数。

一发炮弹从发射介空到落地,只用1分多钟。

就单个参数而言,以1分钟的炮弹飞行时间为例,一个熟练的计算人员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大型微分分析仪计算,也需要大约20分钟的时间才能算出来。

当时美国陆军军械部每天要向前线提供6张弹道表,计算任务十分繁重。

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军械部弹道实验室的上尉、青年数学家赫尔曼·哥德斯坦(Hermam H.Goldstine)。

哥德斯坦从陆军抽调了100多位姑娘使用微分仪每日进行紧张地计算。

协助他一同负责弹道计算工作的还有来自摩尔学院的两位专家。

一位是36岁的物理学教授约翰·莫齐利(John Mauchly),另一位是从摩尔学院刚毕业的研究生,24岁的电器工程师布雷斯帕·埃克特(Presper Eckert)。

由于弹道计算工作一直不能满足前方的需要,哥德斯坦已经接到指令,要设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大学计算机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计算机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思维》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计算机引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二者有什么关系?答:数据是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声音、光、电等来记录客观事物的状态。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符号描述,而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是可以用来通信的知识。

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者关系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数据加工后的产品。

(2)支撑人类社会文明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理解三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答:三要素为:信息、物质、能源。

不同历史时期三种要素的利用比例不同。

(3)什么是数字化?在计算机领域内又如何理解?答:数字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二种,广义的数字化:指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广泛应用。

狭义的数字化:是指由数字信号(数码)取代模拟信号来表征、处理、存储、传输各种信息的过程。

在计算机领域内,我们可以将数字化理解为将许多复杂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成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

(4)简述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答:1932年英国数学家亚伦.图灵(Alan Turing)提出一人计算模型,称图灵机,现在的计算机在本质上与图灵机是一样的。

1936年,Konrad Zuse建造了一台可编程的数字化计算机,它引入了二进制系统和电子管的使用。

第一代计算机:1946至195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电子管元件。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改进了ENIAC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二台计算机EDVAC,作了重要改进:一是采用了二进制,二是程序和数据存入计算机内部。

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在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奠定了基础。

当今的计算机依然遵循的是冯.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第二代计算机:(5) 简述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容量大、具有逻辑判断功能、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强等。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然而,现代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二战期间。

以下是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的详细描述。

1. 古代计算工具在古代,人们使用各种计算工具来解决数学问题。

最早的计算工具之一是算盘,它起源于中国约在公元前2世纪。

算盘使用珠子在棒上滑动来进行计算。

其他古代文明,如埃及、希腊和罗马,也有类似的计算工具。

2. 17世纪的计算工具17世纪,一些数学家和科学家开始发明机械计算工具,以便更快地进行复杂的计算。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数学家威廉·古尔登(Wilhelm Schickard)发明的“古尔登骨架”(Schickard's Calculating Clock)和法国数学家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的“帕斯卡计算器”(Pascaline)。

3. 19世纪的分析机器19世纪,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设计了一种被称为“巴贝奇分析机器”的机械计算机。

虽然这个机器从未彻底建造出来,但它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原型。

此外,巴贝奇的合作火伴,英国数学家埃达·洛夫莱斯(Ada Lovelace)也为巴贝奇的设计编写了一些程序,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

4.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20世纪30年代,电子管的发明使得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成为可能。

1941年,德国工程师康拉德·楚尔(Konrad Zuse)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Z3”。

然而,由于二战的爆发,Z3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5. ENIAC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普雷斯珀·艾克特和约翰·威廉·莫奇利设计并建造了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

ENIAC是一个巨大的机器,占领了一个大型房间,它使用了大量的电子管和电子元件。

十大黑客网络安全

十大黑客网络安全

4.罗伯特·塔潘·莫里斯(Robert Tappan Morris)
罗伯特·塔潘·莫里斯
这位仁兄算是我们传统概念上的黑客,他是前国家/ 安全局科学家罗伯特.莫里斯的儿子,同时也是康奈 尔大学的高材生,因1988年11月2日将蠕虫计算机 病毒传播至网络中而扬名。根据他的说法,他只是 想通过蠕虫估量下当时因特网的容量,但当时蠕虫 却感染了6000多个系统,占当时可联网计算机总数 的10%。莫里斯自然不希望蠕虫病毒如此高调,但 是由于病毒复制算法上的一个错误,蠕虫病毒开始 大量复制并造成系统过载。莫里斯事件让黑客真正 变“黑”,之后人们谈起黑客,总会下意识的与入 侵、病毒、木马相关联。
1.克兰德·楚泽(Konrad Zuse)
克兰德·楚泽
按我们现今对黑客的定义,德国人工程师楚泽其实 并不能算上是一位黑客。但若没有他的存在,黑客 这个词的出现就会被向后推迟若干年。人们称他为 数字计算机之父,因为是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具 有完备程序控制功能的数字计算机—Z3。楚泽最初 在父母的房屋内开始组建Z3的初代Z1,并于1938 年完成。楚泽获得了当时德国政府的资金支持,于 是他将Z1计算机一步步完善,最终在1941年完成了 数字计算机鼻祖——Z3的制造。受限与当时混乱的 二战,楚泽无力将数字计算机升级为电子计算机。 楚泽最终活到了85岁高龄,于1995年逝世。
9.理查德·马修·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
理查德·马修·斯托曼
斯托曼早期是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名 学生和编程人员,在实验室中,他开始不断接触到 丰富的黑客技术和文化。作为一名开源和免费软件 的倡导者,他开发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软件。进入20 世纪80年代,许多公司开始开发自家专利软件,托 斯曼不满于软件工业的商业化,他认为将软件专利 化是不道德的事情,对此有许多人表示了异议。游 离于大众之外的他发表了著名的GNU宣言,随后在 1989年起草了GNU通用公共协议证书并开始开发兼 容于Unix的GNU操作系统。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使用的计算工具,如原始的算盘和手指计数法。

然而,真正的计算机的概念是在20世纪诞生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智能。

20世纪初,机械计算机成为人们开始研究的对象。

机械计算机使用一系列的齿轮、滑轨和杠杆等机械结构来处理和存储数据。

美国的赫尔曼·何乐礼(Herman Hollerith)在1884年发明了一种用于处理人口普查数据的机械计算机,这使美国人口普查的工作大大简化。

随后,一系列机械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例如德国的兹茅斯曼·菲尔茨(Konrad Zuse)在1936年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计算机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动。

战争需要大量的计算来处理军事战略和科学研究,于是人们开始研制更快、更强大的计算机。

美国的阿兰·图灵(Alan Turing)在1945年设计了一台电子计算机“ACE”,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结束后不久,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主要使用电子管作为运算元件,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ENIAC计算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

然而,电子管面临着高能耗、易烧坏和体积庞大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晶体管来代替电子管。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于1960年代晶体管逐渐取代了电子管,这标志着「第二代计算机」的诞生。

晶体管比电子管更小巧、更强大,并且耗电更少。

在这个时期,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成为主导计算机市场的公司,他们研制出了一系列的大型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大大拓宽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97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三代计算机」。

集成电路将数千个晶体管集成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性能。

同时,个人电脑开始出现,如苹果公司的Apple II和IBM的个人电脑。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现代计算机的历史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一般认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名为ENIAC的计算机。

但应该看到,计算机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长期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准备的结果。

1.1.1 计算机的产生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们对自动计算的追求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人类从用石头、刻痕或绳结来计数和计算开始,陆续发明了算盘、计算尺等计算工具。

随后,在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计算机、机电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3个阶段。

1.机械计算机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Blaise Pascal)、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和巴贝奇(Charles Babbage)。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机。

帕斯卡的加法机,虽然只能做简单的加、减运算,但是帕斯卡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他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设想,即利用纯粹机械的装置来代替人们的思考和记忆。

这是人类发明计算工具的第一次尝试。

为了纪念这位自动计算的先驱,著名的程序设计语言Pascal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3年改进了帕斯卡的设计,发明了乘法机,这是第一台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的机器。

莱布尼兹同时还提出了“可以用机械代替人进行繁琐、重复的计算工作”的伟大思想,这一思想至今鼓舞着人们探求新的计算机。

英国数学家巴贝齐在1822年发明了差分机,这是最早采用寄存器(齿轮式装置)来存储数据的计算机,体现了早期程序设计思想的萌芽。

183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其中采用了3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装置:保存数据的寄存器;从寄存器取出数据进行运算的装置,并且机器的乘法以累次加法来实现;控制操作顺序、选择所需处理的数据以及输出结果的装置。

济尓兹的定义

济尓兹的定义

济尓兹的定义
(原创版)
目录
1.济尓兹的定义概述
2.济尓兹的定义详解
3.济尓兹的定义的应用
正文
【1.济尓兹的定义概述】
济尓兹(Zerm)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由德国计算机科学家Konrad Zuse 于 1943 年创立。

济尓兹语言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级编程语言之一,其设计初衷是为了简化计算机程序的编写。

济尓兹语言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简洁性,适用于数值计算和算法设计等领域。

【2.济尓兹的定义详解】
济尓兹语言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济尓兹是一种高级编程语言,采用高级编程语言的典型特性,如变量、循环结构、条件语句等。

2) 济尓兹语言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其语法结构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3) 济尓兹语言适用于数值计算和算法设计等领域,尤其在工程计算和科学计算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 济尓兹语言的编译效率较高,可以生成高效的可执行程序。

【3.济尓兹的定义的应用】
济尓兹语言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为后来的高级编程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 Pascal、Java 等。

济尓兹语言在数值计算和算法设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
供了有力的工具。

总之,济尓兹语言作为一种早期的高级编程语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最大的成就是在1941年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完备程控功能的图灵计算机Z3(该方案使用了打孔机)。

他的S2计算机被认为是第一个进程控制的计算机,用来帮助发展亨舍尔Werke公司的HS-294,它是现代巡航导弹部件的前身。

它也被认为是一首模拟到数字转换器。

Konrad Ernst Otto Zuse (1910 in Berlin - 1995 in Hünfeld bei Fulda)war ein deutscher Bauingenieur, Erfinder und Unternehmer (Zuse KG). Mit seiner Entwicklung der Z3 im Jahre 1941 baute er den ersten vollautomatischen, programmgesteuerten und frei programmierten, in binärer Gleitpunktrechnung arbeitenden Computer der Welt.Er studierte an der Technischen Hochschule Berlin-Charlottenburg (heute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zunächst Maschinenbau, wechselte dann zur Architektur und schließlich zum Bauingenieurwesen. Zwischendurch arbeitete er fast ein Jahr lang als Reklamezeichner(广告艺术家).[3]Schon früh entdeckte er seine Vorliebe偏好für Technik und Kunst und begann, erste Erfindungen zu machen, musste aber oft feststellen, dass vieles einfach schon erfunden war.1935 schloss Zuse sein Ingenieurstudium mit einem Diplom ab. Danach arbeitete er zunächst als Statiker, gab diese Stelle jedoch bald auf und richtete eine Erfinderwerkstatt in der Wohnung seiner Eltern ein. Hier entstand die Z1, eine programmierbare Rechenmaschine, die allerdings noch nicht voll funktionsfähig war, weil sie mechanisch funktionierte. Das Prinzip der Z1 übernahm Zuse dann für die Z3, die er mit Relais aufbaute. Dies war der erste, voll funktionsfähige, programmierbare Computer der Welt (siehe Abschnitt …Leistungen“). Zuse verfügte über die Ga be, Menschen mit seiner Begeisterung so anzustecken, dass sie ihm immer wieder Geld –sein Vater ließ sich sogar aus dem Ruhestand reaktivieren, um die Entwicklung mitzufinanzieren[4]– oder Arbeitszeit spendeten.Für wie wichtig Zuses Arbeiten gehalten wurden, zeigt auch die Tatsache, dass er mitten im Krieg 1941 die …Zuse Ingenieurbüro und Apparatebau, Berlin“ gründen konnte, die zuletzt 20 Mitarbeiter beschäftigte.[5] Es war die einzige Firma, die in Deutschland Rechner entwickeln durfte.[6]Auch wenn Zuse nie Mitglied der NSDAP wurde, hat er während des Kriegs keine erkennbaren Vorbehalte gegen die Arbeit in der Rüstungsindustrie gezeigt. Dokumente aus dem Nachlass Zuses belegen, wie …Rüstungsbetriebe undNS-Institutionen Zuses Computer mit über 250.000 Reichsmark“ finanzierten.[7] Seine Erfahrungen mit dem Militär hat Zuse im Rückblick folgendermaßen resümiert: …Nur zu oft ist der Erfinder der faustische Idealist, der die Welt verbessern möchte, aber an den harten Realitäten scheitert. Will er seine Ideen durchsetzen, muß er sich mitMächten einlassen, deren Realitätssinn schärfer und ausgeprägter ist. In der heutigen Zeit sind solche Mächte, ohne daß ich damit ein Werturteil aussprechen möchte, vornehmlich Militärs und Manager. […] Nach meiner Erfahrung sind die Chancen des Ein zelnen, sich gegen solches Paktieren zu wehren, gering.“[8]Im Januar 1945 heiratete er seine Frau Gisela, geb. Brandes, in Berlin, mit der er fünf Kinder hatte. Horst, der Erstgeborene, ist heute Informatik-Professor. Der Familie gelang die Flucht aus Berlin über Göttingen in das Allgäu, wobei Konrad Zuse den zuletzt entstandenen Rechner Z4 retten konnte. Er bildete die Grundlage, um nach den Krieg die erste deutsche Computerfirma, die …Zuse KG“, aufzubauen. Nach stürmischem Wachstum musste Konrad Zuse 1964 seine Kapitalanteile wegen Überschuldung abgeben. Danach war er als Berater tätig und schrieb sein Buch zum …Rechnenden Raum“.Insgesamt hatte Zuse acht Ehrendoktortitel und zwei Ehrenprofessuren. Nach ihm sind zwei Medaillen benannt, die zum einen von der Gesellschaft für Informatik und zum anderen vom Zentralverband des Deutschen Baugewerbes für besondere Leistungen auf dem Gebiet der Informatik vergeben werden.Er war Träger des Bundesverdienstkreuzes mit Stern und Schulterband (1995), des Werner-von-Siemens-Ringes (1964) und der Wilhelm-Leuschner-Medaille (1987).Zuse wurde 2003 im ZDF auf Platz 15 der größten Deutschen gewählt.In Hünfeld und in Berlin-Pankow gibt es eine Konrad-Zuse-Schule, beide sind Berufsschulen.Im Jahr 2010 werden zum hundertsten Geburtstag von Konrad Zuse im Rahmen des …Zuse-Jahr 2010“ in sechs deutschen Museen in Berlin, Dresden, Paderborn, Hünfeld (Hessen), Hoyerswerda und Kiel Ausstellungen veranstaltet, die seinem Leben und Wirken gewidmet sind.[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