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
中医内科学痉证ppt课件

2017/2/21
《中医内科学》--痉证
15
七、病因病机
2.热甚风动 外感热邪,或热从内生,邪热炽盛引动肝风,肝风 内动,风火相煽则筋脉拘急而发为痉; 或邪热内结阳明,阳明腑实,热极生风, 或热甚津伤,筋脉失养致筋脉拘急而发痉;
2017/2/21
《中医内科学》--痉证
16
七、病因病机
3.阴虚血少 素体阴虚血少,或失血过多,或汗、吐、下 太过,致阴虚血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 痉。如《金匮要略心典》云:“亦有亡血竭气, 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者……阴阳既衰,筋脉 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
2017/2/21
《中医内科学》--痉证
3
一、概述-沿革
《金匮要略》在继承外邪致痉理论基础上,不仅将表 实无汗与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还提出了误治致 痉理论,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复发汗、疮家误汗等 导致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而发痉。为后世医家提出内 伤致痉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如《金匮要略· 痉湿碣病脉 证治》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 痉。”“夹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 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金匮要略》 还提出用栝蒌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作为治疗痉 证的主方,其中使用大承气汤一法,实为后世温病学 派治疗“热甚致痉”的先导。
2017/2/21
《中医内科学》--痉证
9
三、病位
筋脉。 痉有在表里,在表者为外邪所伤,在里者多为 脏腑受损,生化失司。
2017/2/21
《中医内科学》--痉证
10
四、病类
虚、实、寒、热痉 从经脉分类:太阳病中有汗为柔痉,无 汗为刚痉;少阳痉,阳明痉,即大承气汤 证。 从病因分,有外感痉和内伤痉。
中医护理学痉证

(2)治法:滋阴养血。 (3)方药: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施护要点
急救措施 病情观察: 病室环境及生活起居:多卧床休息 基础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甘润多汁的水果、清补食品 用药护理:汤剂温服 针刺穴位: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
4、瘀血内阻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②兼次症:头痛如刺,固定不移,形体消瘦, 面白唇暗,神疲乏力。 ③舌象: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苔 薄白。 ④脉象:细涩。
(2)治法:泄热存津,养阴增液。 (3)方药:增液承气汤。
(4)施护要点
急救措施 病情观察:发痉情况,体温 病室环境及生活起居:阴面、暗、安静 基础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清淡、性凉饮食,多饮水 用药护理:汤剂轻煎凉服 健康教育
3、阴血亏虚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②兼次症:头昏目眩,自汗,神疲气短 ③舌象:舌质淡红 ④脉象:弱细
(2)治法: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3)方药:通窍活血汤。
(4)施护要点
急救措施 病情观察: 病室环境及生活起居:多卧床休息 基础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甘润多汁的水果、清补食品 用药护理:汤剂温服 健康教育
痉
症
教学目标
1、了解痉证的概念 2、熟悉痉证的病因病机 3、熟悉痉证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护
一、概 述
【定义】
痉证是指 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直, 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种病症。本证是以症状命名的,虽可单独发病, 但多并发于他病过程中。
【病名】
痉,古亦称痓。
【范围】
现代医学中的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继发于各种传染性病的脑炎、 脑膜炎、肝昏迷与尿毒症、低血钙等病出现痉病 的临床表现时,可按本篇进行辨证治疗。至于“破 伤风”,因与内科痉病的病因有别,故属于外科范 围。
中内背诵——痉证、颤证...

中内背诵——痉证、颤证...痉证01概念痉证,又称“痓”,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疾病。
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可伴发于高热、昏迷等病症过程中。
西医学中的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癫痫、破伤风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或无热惊厥,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02辨证论治①邪壅经络临床表现: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若寒邪较重,项背强急,肢痛拘挛,苔薄白,脉浮紧,病属“刚痉”,以葛根汤为主治之;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苔薄白,脉沉细,病属“柔痉”,以瓜蒌桂枝汤为主治之;若湿热偏盛,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用三仁汤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治之。
②肝经热盛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口噤齿,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清肝潜阳,息风镇痉。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若口苦、苔黄,加龙胆草、栀子、黄芩;若口干渴甚,加生石膏、天花粉、麦冬;若痉证反复发作,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若神昏痉厥,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③阳明热盛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代表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前方以清泄阳明实热为主;后方重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若热邪伤津而无腑实证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若抽搐甚者,加天麻、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热甚心烦者,加淡竹叶、栀子、黄芩;热入营血,斑疹显现者,加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
④心营热盛临床表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代表方:清营汤。
若高热烦躁,加丹皮、栀子、生石膏、知母;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若神昏谵语、躁动不安、四肢挛急抽搐、角弓反张,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衄血:凡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于口鼻眼耳诸窍者成为衄血。
其中,从鼻腔渗出者称为鼻衄,从牙龈渗出者彻骨挪威齿衄咳血:因损伤肺及气道脉络而引起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时出的病证称为咳血吐血(呕血):血从胃肠道而来,从口中吐出的病证称为吐血或呕血,吐血常伴有血色紫红、紫黯及血中夹有食物残渣的证候。
便血(清血、圊血):血从肛门而下,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的病证,称为便血或圊血或清血。
尿血(溲血、溺血):从尿道尿出血液或尿中夹有血丝、血块而无疼痛者称为尿血或溲血或溺血。
紫斑(肌衄、葡萄衄):如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瘀斑、瘀点的病证,称为紫斑或肌衄或葡萄衄。
大衄:如口逼眼耳皮肤出血和咳呕便尿血一并出现的病证,临证称之为大衄。
A癌病是指在脏腑阴阳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的一类病证。
B痹病指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机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不寐是因为阳不如阴所以引起的,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C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主能力。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D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志失常的疾病,皆因痰迷神窍,神机逆乱而致。
最新中医内科学----痉证

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 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与病 变性质。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14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 直中,可无恶寒,但必有发热。
内伤——多无恶寒发热。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17
1.邪壅经络证
主证:头痛,项背强直,甚至口噤不能语, 四肢抽搐。
兼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 舌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本方有祛风、散 寒、燥湿、解肌和营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阻 滞经脉,四肢抽搐,项强头痛。
液育阴,柔肝熄风,适用于热灼真阴,阴血亏
虚,虚风内动证。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28
常用药: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
当归、麻子仁——补血滋阴柔肝;
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熄风止痉;
鸡子黄——养阴宁心。
加减:若阴虚内热,手足心烦者——加白薇、青蒿
、黄连、淡竹叶;
抽动不安,心烦失眠者——加栀子、夜交藤、炒枣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36
肝经热盛者——治以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阳明热盛者——治以清泄胃热,存阴止痉; 心营热盛者——治以清心凉血,开窍止痉; 瘀血致痉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痰浊致痉者——治以祛风豁痰,熄风镇痉。 治本——养血滋阴,舒筋止痉。
11.03.2021
中医内科学
16
三、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2.肝经热盛证 3.阳明热盛证 4.心营热盛证 5.痰浊阻滞证 6.阴血亏虚证
【精】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

《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 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 柔痉”
“夹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金匮要略》:瓜萎桂枝汤、葛 根汤、大承气汤治疗痉证的主方 。
大承气汤----温病学派治疗"热 甚致痉"先导。
阴虚血少 三仁汤清热利湿、宣化畅中;地龙、丝瓜络、威灵仙、生苡仁舒筋通络。
《金匮要略》将表实无汗与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 白芍、五味子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缓其急; 生石膏清泄阳明经之火热;知母清热养阴,助石膏以清阳明热盛;粳米、甘草和胃养阴。
热甚伤阴。 舌象:舌质红绛,少苔或剥苔。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邪祛络通则痉止。 《临证指南医案》“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 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瘈疭厥矣。
首见《内经》, 与感受风、寒、 湿、热之邪有密切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 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 筋急。”
《灵枢·热病》:"热而痉者死。"
《金匮要略》将表实无汗与表虚 有汗分为刚痉、柔痉,
还提出----误治致痉, 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复发汗
痉证
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 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 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 证。
瘈疭即抽搐。
《张氏医通·瘈疭》“ 瘈者,筋脉拘 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
《温病条辨·痉病瘈疭总论》“痉者, 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 所谓痉也。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 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瘈也”
最新中医内科学痉病

【概说】
(四)范围
现代医学中的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 性乙型脑炎,继发于各种传染性病的脑炎、脑膜炎、 肝昏迷与尿毒症、低血钙等病出现痉病的临床表现 时,可按本篇进行辨证治疗。至于“破伤风”,因 与内科痉病的病因有别,故应属于外科范围。
【病因病机】
1、邪壅经脉 多因外在风寒湿邪,壅滞经络所致。若外感风邪,则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脉络失其精血津液的 濡养,拘挛病作;若寒邪外客,以寒为阴邪,主收引又 伤阳气,寒客脉道,经脉拘急失养而成痉;若感受湿邪, 湿性粘滞而困脾,继则中焦呆滞,气机不发,脏气壅闭, 脉道失养,演生痉病。以及外感热及温邪而发痉。外感 温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于 濡养;或热病邪人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明,而发为 痉证。
清·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 热四大纲领,他在《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 四大纲论》中说:“六淫致病,实证也;产 后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 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 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 热痉也。”
王清任《医林改错》出了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中医内科学痉病
【概说】
(一)定义 痉证指由于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引起的以
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 特征的病证。
【概说】
6.清·温病学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痉证的病因 病机理论。其热盛伤津,肝风内动,引发本病的理 论及湿热致痉的理论,使痉证的病因学说渐臻完备。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木旺由于水亏,故 得引火生风,反焚其木,以至痉厥。”“湿热证, 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 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 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痉证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三十节痉证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位在肝。
可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或热盛动风,或热烁津液而致,多为实证。
内伤是阴虚血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多为虚证。
具有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候等特点。
《内经》对本病的证治已有初步认识。
提出本病病因主要是风、寒、湿。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金匮要略》明确提出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提出有关于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
《景岳全书》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强调阴虚精血亏损致痉。
现代医学中的的高热及中枢神经病变,如“脑膜炎”、“脑肿瘤”、“脑炎”、“脑血管意外”、“狂犬病”、“破伤风”等所出现的抽搐症。
凡符合本证临床特征者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痉证的病因可归结为感受外邪、久病过劳或误治失治三个方面。
主要为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乘袭,或误汗、失血,耗伤津血。
痉证的病机重点是阴阳失调,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痉证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为阴血、津液不足,以致筋脉失养,是痉证发生的基本病机;实者为邪气盛,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痰瘀壅滞于经脉。
临床多见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证。
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成痉;外感湿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入里,伤津耗液,筋脉失于濡养,引起痉证;或热病邪热内传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明,发而为痉证。
2.久病体虚素体阴血亏虚,或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虚不能濡养筋脉,因而成痉。
3.失治误治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导致阴精亏损,筋脉失养,而致痉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多起病急,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辩》“痉厥神昏,舌短, 烦躁,手少阴证未罢”。
3.阴虚血少
•素体阴虚血少 •失血过多, •汗、吐、下太过
-----致阴虚血少,虚风内动筋 脉失养而致痉。
《金匮要略心典》“亦有亡血竭气,损伤 阴阳,而病变成痉者……阴阳既衰,筋脉 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
4.瘀血内阻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血行不 畅,瘀血内阻。 •外伤致瘀血内阻,筋脉为之失 养而发为痉。
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应首先止痉。
风寒湿热----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肝风内动----平肝潜阳、熄风镇痉
; 阳明热盛----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热入营血----清热凉血,开窍止痉; 瘀血----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阴虚血少----滋阴养血; 虚实夹杂----根据虚实的轻重主次, 或补虚为主,或祛邪为主,或标本兼 顾。
治法:清肝泻火,熄风潜阳。 方药: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清
肝熄风止痉;川贝、竹茹清热化痰, 茯神宁神定志;白芍、生地、甘草 酸甘化阴以缓肝急。
可酌加黄苓、栀子、黄连以清
肝泻火;加全蝎、蜈蚣以祛风止痉 ;加石决明、牡蛎以潜阳。
3.阳明热盛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撞,甚则角 弓反张。 兼次症:壮热,汗出,口渴引饮。 舌象:舌质红,苔黄燥或焦黑。 脉象:洪数。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旺盛生化 之源;四物汤补血。
酌加天麻、钩藤、全蝎、蜈
蚣以熄风止痉。
自汗多--黄芪、五昧子益气固表 敛汗;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酸枣仁、元 肉、柏子仁、珍珠母。
7.瘀血内阻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兼次症:头痛如刺,固定不移,形体 消瘦,面白唇暗,神疲乏力。 舌象: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瘀 点,苔薄白。 脉象:细涩。
筋脉失养-邪阻经脉 阴虚血少 热甚伤阴。
热甚风动-热邪致肝风; 热结阳明,阳明腑实; 邪热内陷营血。
诊断 1.起病突然,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 2.外感--起病前多有恶寒发热、头 痛等症状;
内伤--常有素体虚弱,反复发作抽 搐史,或有失血过多史,或有汗、吐 、下太过史等。
病因病机 肝主筋,主藏血,为风木之脏,
体阴而用阳.
热动肝风 水不涵木,风阳内动, 血虚肝失滋养,虚风内动, 邪壅经脉
-----筋脉拘急,项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
病因--外感与内伤。 外感--风、寒、湿、热,邪壅经脉 ,或热盛风动而致痉; 内伤--热甚于里,热极生风
消灼津液,阴虚风动 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病久入络,瘀血内阻。
首见《内经》, 与感受风、寒、 湿、热之邪有密切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 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 筋急。”
《灵枢·热病》:"热而痉者死。"
《金匮要略》将表实无汗与表虚 有汗分为刚痉、柔痉,
还提出----误治致痉, 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复发汗
唐•孙思邈《千金方》首提“ 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 风”致痉。
明代•张景岳----阴虚精血亏损 《景岳全书·杂证谟·痉证》“凡 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 致抽孪僵仆者,皆是此证。”
清代温病学说----提出“热极 生风,热甚津伤”----病因学说更趋 完善。
《临证指南医案》“肝为风木 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 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 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 ,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 甚则瘈疭厥矣。”
4.心营热盛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 弓反张。
兼次症:头痛,呕吐,高热,神昏,谵语, 皮肤紫斑或瘀点,夜热早凉。 舌象:舌质红绛,少苔或剥苔。 脉象:细数。
治法:清心凉营,开窍止痉。 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犀角(水牛角代)清心凉血解毒; 竹叶心、连翘、黄连清心泄热; 生地黄、麦冬、改错·论抽风不是风》"因见其病 发之时,项背反张,两目天吊,口噤不开,口 流涎沫,咽喉痰声,昏沉不省人事,以为中 风无疑。殊不知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 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两目天吊,口 噤不开乃气虚不上升也……元气既虚,必 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痉证--筋脉病,
基本病机:筋脉失养与热甚风动。
、疮家误汗等----津液受伤,筋脉失 养。
《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 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 柔痉”
“夹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金匮要略》:瓜萎桂枝汤、葛 根汤、大承气汤治疗痉证的主方 。
大承气汤----温病学派治疗"热 甚致痉"先导。
或邪热内结阳明,阳明腑实,热极生 风, 或热甚津伤,筋脉失养致筋脉拘急 而发为痉;
《临证指南医案.痉厥》“五液劫 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 发痉撮空,神昏谵妄,舌苔干黄起刺 ,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内 结阳明。”
或邪热内陷,入营入血,上扰 神明,闭塞经脉,致使神昏,筋 脉拘急发为痉。
酌加羚羊角、钩藤以清肝熄 风止痉。
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止 痉。
两方合而有清心凉营,开窍止 痉之功。
5.阴虚风动 主症: 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力。 兼次症:头晕目眩,面色潮红,五心 烦热。 舌象:舌质红,少苔或剥苔。 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止痉。 方药:大定风珠。
生地黄、阿胶、火麻仁、麦冬
痉证
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 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 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 证。
瘈疭即抽搐。
《张氏医通·瘈疭》“ 瘈者,筋脉拘 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
《温病条辨·痉病瘈疭总论》“痉者, 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 所谓痉也。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 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瘈也”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味。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消 瘀; 麝香开通诸窍,活血通络; 姜、枣调和营卫; 老葱通阳入络,为诸药之使。
酌加全蝎、蜈蚣以熄风止痉
。若伴气虚而症见面色白光白,神 疲乏力者,可酌加黄芪、党参以益 气助血运行。
热证--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 注射液。
3.血常规、生化、脑脊液检查,头 颅CT、MRI等
鉴别诊断
1.痫病 痫病反复发作性突然昏倒不
省人事,四股抽搐,口吐涎沫,两目 上视,喉中发出猪羊样叫声,移时自 行苏醒,醒后如常人。
痉证无上述特征,一般不会自 行恢复,即使能暂时缓解,亦多有发
2.厥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 动时苏醒,或一厥不起为特征 •无四股抽搐和项背强急等症状
治法:清胃泄热,熄风止痉。 方药:白虎汤加味。
生石膏清泄阳明经之火热;知 母清热养阴,助石膏以清阳明热盛;
粳米、甘草和胃养阴。可酌加羚 羊角、钩藤以清肝熄风止痉。
腹胀满,大便秘结--阳明腑实--通腑 泄热,急下存阴--增液承气汤。
大黄、芒硝通腑泄热以存阴;
玄参、麦冬、生地黄养阴清热以 增液。
腹胀坚满疼痛,屎水旁流,秽臭 ,舌苔焦黑--阳明腑实,热结旁流-大承气汤,峻下阳明热结以保存阴 津。
寒邪偏盛恶寒重,无汗者--解肌 发汗--葛根汤。
葛根解肌养筋,以舒拘急; 麻黄、桂枝解表散寒; 白芍、甘草益阴缓急;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暑温犯卫--身热无汗,微恶风 寒,头痛呕吐,项背强急,筋脉拘急, 苔薄黄,脉濡数----清暑解表,芳香 化湿--新加香薷饮加藿香、佩兰 、荷叶、苡仁等,
新加香薷饮清暑解表, 藿香、佩兰、荷叶、苡仁等芳
分证论治
1.邪壅经脉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不 开。
兼次症:头痛恶寒发热,股体酸重, 无汗。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浮紧或濡数。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 ;川芎、藁本、蔓荆子散风寒、 止头痛;甘草调和诸药。
---- 祛 风 散 寒 、 除 湿 通 络 , 邪 祛络通则痉止。
有明显的外伤史,本病常在外 科学中介绍。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 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虽无恶 寒,但必有发热。 内伤--无恶寒、发热等表证。
2.辨虚实 •外感及热甚致痉者,抽搐多强劲 有力,属实证;
•素体虚弱、失血、失津过多或 久病入络者,抽搐无力,多属虚证, 或虚实夹杂。
3.子痫 特征:发生在妊娠中后期,或围
生期,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口吐涎沫
伴随症:发作前有眩晕、头痛
、下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 症状。
4.破伤风 外伤后创口不洁,感受风毒而
成,常在外伤后4~14天出现恶寒发 热,苦笑面容,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张,此为典型的痉证。
1.邪壅经脉 起居不慎,卫表不固,风寒湿
热之邪外袭,邪壅经脉,致气血运 行不畅,筋脉失养,拘急而成痉。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 “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 也,杂错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 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痉挛 之证见矣。”
2.热甚风动 外感热邪, 或热从内生,邪热炽盛引动肝风,肝 风内动,风火相煽则筋脉拘急而发 为痉;
香化湿。
湿热入侵--身热不扬,筋脉拘急 ,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 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舒筋通络-三仁汤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 等。
三仁汤清热利湿、宣化畅中; 地龙、丝瓜络、威灵仙、生苡仁 舒筋通络。
2.肝经热盛 主症:项背强急,四股抽搐,口噤啮 齿,甚则角弓反张。 兼次症:高热头痛,心烦易怒,口苦 咽干,眩晕,面红目赤。 舌象:舌质红,苔黄或少苔。 脉象:弦数或弦细数。
滋阴养液; 龟板、鳖甲、牡蛎育阴潜阳; 白芍、五味子与甘草合用酸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