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电子教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编版)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中国的小学学制,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实行一贯制小学,先后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三、田野里的食物网: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
(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
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四、练习: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的一些常识。
2. 能够观察、积累动植物生长与变化的实例。
3. 能够分析和探讨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4. 能够理解动植物生长和变化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动植物生长与变化的一些常识。
2. 动植物生长与变化的实例观察和积累。
3. 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分析和探讨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2. 理解动植物生长和变化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动物和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学生回答问题。
二、展示(10分钟)1. 展示图片:教师出示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1)这些图片中的动植物有哪些变化?(2)你认为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三、学习(15分钟)1.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一些常识。
2.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四、实践(20分钟)1. 观察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和变化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影响,并讨论原因。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归纳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六、延伸拓展(1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动植物生长和变化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分享讨论结果。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 收集一些有关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实例,并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的一些常识,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动植物生长与变化的实例,提高了分析和探讨动植物生长和变化原因的能力。
通过延伸拓展,学生还了解到了动植物生长和变化对人类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新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氧气,氧气支持燃烧。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4、通过实验,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内容分析: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讨论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的基础上,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体会保护大气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大气的意识,并能从身边做起,以实际行动减少大气污染。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首先由认识空气的成分出发,逐步引向对大气的认识,然后由大气的各种成分,联系到它们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不同作用,最后通过认识大气污染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大气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减少大气污染的做法。
在《空气的成分》的学习体验中,重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存在情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小组分析思考过程的感悟,学生对于空气的成分的认识有一定的体验感受,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观察分析探索的好习惯。
通过测量的长度数据的分析,蜡烛燃烧的时间的记录,测量水进入杯子的高度数据的分析,鼓励学生充分猜想并说明理由,知道氧气可以助燃的事实,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杯子中的氧气所占空间被水占据了。
学生实际:学生对于空气中的成分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具体到各空气成分的知识和具体的空气各成分的含量学生不了解,有的学生只是有模糊的印象,能说出一点知识,但不是很全面。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分析学生的现实知识储备,在教学设计方面重点给予学生实验探究的体验机会,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数据的记录。
充分的探究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善于通过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分析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实验小组合作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意识,特别是探究空气中存在氧气的实验中,要求小组学生能在实验前安排好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能通过合理分工去完成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3.阅读科学在线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科学在线,学习究竟什么样的才是植物的茎。
学生汇报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节”和“芽”,节是指茎上长叶的地方。
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4.出示杉树、牵牛花、爬山虎、西瓜等植物的挂图,观察、比较: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5.交流讨论。
6.教师即时简单板画不同类型的茎,取名。
重点区分攀缘茎和缠绕茎。
(缠绕茎本身不能直立向上生长,必须螺旋缠绕于其它物体上才能向上生长;攀援茎也不能直立向上生长,而靠卷须攀援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上升,如豌豆的茎(叶卷须)、葡萄的茎(茎卷须)、爬山虎的茎(吸盘)等)。
7.小结:植物的茎形态各异,每一种形态的茎都是与植物的本身的特点及生长环境等相适应的。
三、探究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1.思考、讨论:植物如果没有根和茎可以不可以?为什么?生:不可以没有根和茎。
没有根怎么生长在土里,没有茎怎么长叶子,怎么支撑啊。
2.提问:植物的根和茎分别有什么作用?根据书上的图,你认为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根据刚才的图片,你认为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学生把联想到的作用说出来即可。
3.质疑:你可以用什么来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1)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装置。
水面上为什么滴一层油?(2)评价各组实验装置。
(3)完善方案,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实施。
(4)观察:(前两天)放置在阳台上的“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烧瓶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汇报。
(水量减少)讨论:烧瓶里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你为什么这样认为?(5)小结:由于水面有一层植物油,它阻止了水分蒸发,因此减少的水不可能是蒸发掉的。
我们看到烧瓶里的水下降了,这就说明水分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将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吸收进来供植物生长。
4.讨论:植物的茎是如何传输水份和土壤中的养料的?你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茎传输水分的过程吗?(1)(出示课前20分钟老师将一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芹菜的茎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电子教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
冀教版科学五级上册。
小学五年级的科学上册的全册优选教案冀教版本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课方案(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课方案.小苗的出生教课方案教课方案思想: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要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课内容顺序渐进,从种子萌生所需的外界条件开始,经过对种子的察看,提出猜想和假定,而后引出如何去考证假定,制定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内容包含提出假定、选材、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展望、实验步骤、如何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说和结论等,所以教师要注意依据不一样学生的状况,在教材给出的典范的基础上,指引学生独立的拟订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课目的:一、科学研究目标.能对种子萌生的外界条件进行完好的实验研究。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经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会制作出规范、雅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小组其余同学合作达成实验研究。
.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依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生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经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生的若干个实例。
.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生的研究和应用。
教课要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拟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课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相联合的互动教课法。
教课媒体:多媒体设施、各种各种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课时。
课时教课过程:导.讲话发问: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乡村,相信大家必定都见过种子。
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学生沟通报告。
教师追问:种子如何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对于种子萌生你有什么问题?.叙述:种子抽芽又叫种子萌生。
这节课,我们要点研究种子萌生的条件。
新课教课◆活动:研究种子萌生的外界条.指导学生推想种子萌生的条叙述:大家想想,我们家里、粮仓里储藏的种子一般不会抽芽,只有把它们种在地里或进行培养才能抽芽,可见种子抽芽需要必定条件。
议论:依据你的经验说一说,种子萌生一定具备什么条件?教师小结:依据同学们的建议,种子萌生可能需要水分、空气、适合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条件。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冀教版教案标题: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过滤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2. 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过滤3. 实验仪器的使用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理解2. 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过滤的实验方法掌握教学难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概念理解2. 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1. 教材《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 实验器材:玻璃杯、滤纸、漏斗、烧杯等3. 实验物质:食盐、糖、沙子等4.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物质的三态吗?能举例说明吗?二、讲授(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向学生介绍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概念。
2. 教师讲解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过滤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质的溶解实验。
a. 将一些食盐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b. 观察食盐是否溶解,记录实验结果。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质的沉淀实验。
a. 将一些糖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b. 静置片刻,观察糖是否沉淀,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质的过滤实验。
a. 将一些沙子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b. 使用漏斗和滤纸进行过滤,观察实验结果。
四、讲解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
2. 教师讲解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过滤的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提问:除了溶解、沉淀和过滤,还有哪些物质的变化你们知道?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并展示自己了解的其他物质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佘家坪中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者李华军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
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STSE)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
教材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
包括六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
对生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
关心科学持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
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
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STSE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树立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7)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
潜能生主要表现在: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3、缺乏合作意识;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五、课时安排: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单元课时安排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六课时二单元生物与环境九课时三单元人与环境九课时四单元冷和热九课时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九课时六单元环境与保护六课时1、小苗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一、教学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四)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提出调查的要求。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沙质土:秀气好、保水性差。
土壤黏质土:秀气差、保水性好。
壤土:秀气、保水性都较好。
3、怎样让植物长得更好一、教学目标1、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2、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4、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
二、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三、课前准备植物、黑色的纸袋、豆苗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设计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对比实验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1的交流部分及活动2。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好呢?(二)指导学生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1、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
2、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3、提示学生和可以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4、学生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
5、学生互相交流。
(三)指导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植物长得更好。
1、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2、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让学生把结论落实到实践中。
5、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4、根和茎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2、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3、能独立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4、能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
二、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根、各种各样的茎。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植物通常用什么来吸收营养物质的?(二)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
1、让学生把植物拿到桌面上。
2、让学生把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根据植物根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4、学生互相交流。
5、归纳概括出根的共同特点。
(三)指导学生研究根的作用。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几幅图。
2、学生讨论根的作用。
3、让学生把自己的认为记录在表格中。
4、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5、学生实验探究。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学生交流研究结果。
(四)指导学生研究茎的作用。
1、让学生猜想植物的茎的作用。
2、学生汇报各自的猜想。
3、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与其它小组的同学交流研究结果。
5、归纳概括出茎的作用。
6、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部分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4、根和茎根的作用:固定、吸收营养物质、贮藏营养物质……茎的作用:支撑、运输营养物质……5、动物的食物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
3、能推断出不同种类的齿和爪对它们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4、能设法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
二、重点难点重点: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物给动物分类。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动物标本。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食物一样吗?(二)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食性。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图中的动物分别吃什么?3、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4、指导学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认识捕食帮手。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中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让学生在课文的表格中记录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说说这些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四)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1、让学生说出各类动物多在什么环境中取食。
2、根据动物的食性,推断并制订出保护动物的措施。
3、学生互相交流(五)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研究它对不同食物的选择情况。
六、板书设计5、动物的食物肉食性动物:老虎、狮子……草食性动物:马、牛、羊……杂食性动物:猪、鸡……6、葵花向阳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2、能通过观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
3、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使用归纳的方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
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难点:同重点三、课前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拓展活动。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光对我们周围的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二)指导学生探究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1、用课件显示向日葵在阳光下所发生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