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跟踪检测(十七)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时作业().doc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选择题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垮坝。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A.a、b、c B.b、c、aC.b、a、c D.c、b、a2.与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B.江南水乡C.东北地区D.内蒙古高原解析:1.B 2.A第1题,从图中可知堰塞湖已将b聚落淹没,影响最大;堰塞体垮坝后对c聚落影响也很大;但对a聚落影响最小,故选B项。
第2题,图中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带,故与青藏高原相似。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4.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B.疏风防寒C.通风散热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解析:3.B 4.C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
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高一地理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平原地区的地形对公路选线限制相对山区较小②山区修筑公路因就地取材,建设费用较少③要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④沼泽地区对公路建设影响不大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对公路建设影响较大,条件复杂地段应尽量避开,沼泽地区就是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地区。
平原地区限制因素少,山区地形复杂,费用较高。
【考点】交通建设。
2.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A.气候因素B.居民点分布C.地形因素D.工业分布【答案】C【解析】山区地形起伏大,则道路的坡度较大,采用“之”字型分布可减缓道路的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运营安全。
选C正确。
【2】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②汽车性能的改善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为节省投资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A【解析】在山区兴建平直的高速公路需要挖隧建桥,工程难度大、投资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之提供了条件。
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利于缩短通行里程,少占耕地,与汽车性能提高无关。
选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形与交通关系。
3.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许多城市建设了高架路、地铁等新的交通设施。
读“某城市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城市高架路上的一些路段两侧架起了近两米高的“绿色屏障”,其目的主要是:A.减轻车辆的噪声污染源B.防止汽车尾气的污染扩散C.美化城市环境D.保障车辆行驶安全【答案】A【解析】城市高架路上的“绿色屏障”,主要分布在经过住宅,医院或写字楼等人比较密集的地方,目的是减少车辆的噪声污染,A对。
绿色屏障不能阻止污染气体扩散,B错。
2020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试标准】学考要求考纲细解学考要求a 聚落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d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并能够结合某区域示意图来分析某地理要素变化对聚落产生的影响c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①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②设施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③城市和④乡村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表现:主要影响聚落的⑤类型、⑥分布、规模和发展。
(2)典型⎩⎪⎨⎪⎧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⑦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丘陵和山地: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⑧分散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⑨地形、气候、⑩水文,其中地形的影响最为深刻(如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⑪资源、城镇分布(如道路通过小村庄)、⑫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的影响(1)平原: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⑬较少,一般呈⑭网状分布。
(2)山区:地形起伏⑮较大,对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⑯较多,为减缓道路坡度,多建成“⑰之”字形。
3.影响交通线路选线的因素自然、经济、⑱社会、交通、⑲技术、生态等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⑳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21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必考a、d)我国古代的村落遗址为什么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提示:河谷阶地既靠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同时河流还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作用。
[探究归纳]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聚落分布原因分析聚落形态高原地区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区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呈狭长的条带状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密集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2)村落形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完整版)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

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1、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
么关系?
河流沿岸的地区多形成聚落
2、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那些?
除地形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地形
聚
气候
落
自然因素 河
流
的
影
响
自然资源
因 素
社会经济 因素
桃江七中
刘勋国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㈠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㈡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桃江七中
刘勋国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㈠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 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㈡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桃江七中
刘勋国
刘勋国
丽江古城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桃江七中
丽江
活动: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刘勋国
丽江古城远景
1、丽江纬度较低,冬季因山岭的重重阻挡,不受冬季风 的影响,故无严寒;夏季因地势较高和多阴雨天气,故无 酷暑。 2、地处丽江坝子(小盆地),且地势较高,北、西两面 依山,东南两面开阔,便于夏季风从东南方向惠顾,三股
地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山地地区地势起伏较大,自然环境恶 劣,因此聚落分布较为分散,规模相 对较小。交通线路通常沿山谷或山脊 延伸,以降低修建难度和成本。
平原地区的聚落与交通线路分布案例
总结词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相对集中且规模较大。
详细描述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因此聚落分布相对集中,规模较大。交通线路通常呈网格状分布 ,以实现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
水文条件还对交通线路的类型和建设成本产生影响。例如,在河流上架设桥梁或 隧道需要考虑到河流水位、流速、河床地质等因素,因此建设成本较高。此外, 水库的建设也会对周围地区的交通线路分布产生影响。
气候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气候条件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特 征。气候条件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类生产生活和交 通出行的需求上。例如,在寒冷地区 需要考虑到冬季封路、雪崩等风险, 而在炎热地区需要考虑到道路热浪、 沙漠地带行车困难等问题。
VS
气候条件还对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方 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聚落和交通线 路的分布。例如,在干旱地区需要合 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而在 湿润地区则需要防止水患灾害对交通 线路的影响。
04
实际案例分析
山地地区的聚落与交通线路分布案例
总结词
受山地地形限制,聚落和交通线路分 布相对分散且规模较小。
河谷与聚落分布
总结词
河谷地区地形狭窄,交通受限,聚落分布多呈带状。
详细描述
河谷地区地形狭窄,河流流经形成的水系对聚落分布有一定影响。因此,河谷地 区的聚落分布多呈带状或沿河谷地带分布,规模较小。
02
地理地形与交通线路分布
山地与交通线路分布
01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考试内容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3)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二、考查方式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主要通过等高线图或区域图考查地形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三、考点分析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分类:按照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3.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如断层、沼泽等),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考点训练下图表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题。
1.根据图中信息,该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坡状尖顶利于排水B.聚落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1.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有河流且民居屋顶较斜,应为多雨的南方地区。
该聚落面向太阳,夏季风影响明显,应是建在丘陵南坡地带,多地形雨,降水丰富,为了有利于雨水下泄,其聚落建筑坡状尖顶;为了便于出行,其聚落位置临近交通便利的河流附近;从图中看出,该聚落多植被覆盖,这有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读我国台湾岛铁路分布图,回答2~3题。
2.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3.台湾岛铁路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带的主要原因是( )A.客货运量大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C.水源充足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解析:台湾岛中部为山地,沿海为平原,环岛修建铁路难度小,节省投资。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活动: 对比上面两图,分析我国地势与交通线路密度的 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2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
海拔
范围
主要地 形
经济发 展
人口分 城市 交通线 布 分布 路密度
第一 阶梯
第二 阶梯 第三 阶梯
4千米以上
青藏高原
高原
水平低 发展慢
稀疏
稀 疏
小
1千米—2 千米
青藏高原 至大兴安 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乡村
聚落的分类
乡村 城市
人口主体性质 农业人口为主 非农业人口为主
规模大小
较小 较大
3、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 布、规模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半坡村落居民点布局在河谷阶地上,该地形具有 什么特征?半坡人为什么将村落建立在这样的地 形上? A 地势较高且平坦 既接近水源, 便于灌溉,又不会 被洪水淹没,同时 河流有防御作用。
(2)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批城市,多数位于 A.河流上游地区 B.热带丛林地区 C.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D.沙漠中的绿洲 (3)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些地区基本都分布于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适于发展农业和人类居住;都位于河流冲击平原,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河流的作 用为当时古文明国家的农业提供灌溉用水,河流还 起到运输的作用。
水平 高原、 较低、 较密 盆地 发展 较慢
密集
较密
较大
5百米以下
大兴安岭 水平高 -太行山- 平原、 发展快 巫山-雪 丘陵 峰山以东
密集 最 大
根据表格分析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 线路密度的关系
•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使得交通线路 密度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 因为第三阶梯海拔低,各类交通线路多,线路密 度也最大。 • 第二阶梯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 区,交通线路明显比第三阶梯地区低。 • 第一阶梯由青藏高原组成,平均海拔4km以上, 且是谷岭并存的高寒区,因此线路最稀疏。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第十七章 第一讲 限时跟踪检测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十七章第一讲限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为挪威的朗伊尔城,它是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位于78°14′N上,据此回答1~2题。
1.朗伊尔城与北极点的实际距离约为( )A.1000千米B.1300千米C.1600千米D.1800千米2.假设某游客夏至日到该地参观,则正午时看到房屋影子朝向为( )A.西南B.正南C.正北D.西北解析:第1题,同一条经线上的两地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大约是111千米,朗伊尔城与北极点纬度相差11°46′,实际距离大约是1306千米。
第2题,该地正午时房屋的影子一年中都朝向正北。
答案:1.B 2.C(2011·龙岩三校联考)读下面的四幅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④四地中位于北京(116°E,40°N)的东南方向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内,面积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3题,读经纬网图可确定四点的位置:①为(20°S,130°E),②为(20°N,100°E),③为(0°,20°E),④为(20°S,50°W),故位于北京东南方向的是①。
第4题,经纬度差相同的四个区域,纬度越低,面积越大。
答案:3.A 4.C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比例尺甲大于乙B.比例尺乙大于甲C.甲表示的实际范围大D.乙图表示内容更详细6.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向正北后向正东B.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1375千米,与农业实验区相距约1580千米C.火车站位于科技园的西南方向D.若比例尺放大1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2倍解析:第5题,甲图比例尺为1∶15 000,甲图比例尺大于乙图,甲乙两图图幅大小相同,甲图比例尺大表示的实际范围小,内容更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垮坝。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A.a、b、c B.b、c、a
C.b、a、c D.c、b、a
2.与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B.江南水乡
C.东北地区D.内蒙古高原
解析:1.B 2.A第1题,从图中可知堰塞湖已将b聚落淹没,影响最大;堰塞体垮坝后对c聚落影响也很大;但对a聚落影响最小,故选B项。
第2题,图中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带,故与青藏高原相似。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4.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解析:3.B 4.C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
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2019·揭阳模拟)古诗曰:“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
C.乙岸河床较陡宜建河港D.“新住处”多位于乙地
6.“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中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一般是由于()
A.河道凹岸流水侵蚀而成
B.河道变宽之处,泥沙淤积而成
C.河流涨水淹没沙洲而成
D.河流水位下降,河床露出而成
7.几条引水至小镇的线路中,方案设计较合理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5.D 6.B7.A第5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河流的东岸(乙地)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是堆积岸,所以“新住处”多位于乙地;河流的侵蚀岸适合建设河港,即图中甲地;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可知,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
第6题,由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在河道变宽之处,河流流速变慢,挟带泥沙的能力变弱,泥沙容易淤积而形成江心洲,B正确。
第7题,图中四条
引水线路中,只有线路①可以自流,而且线路①的水源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最好。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
据此完成8~9题。
8.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A.气候因素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D.工业分布
9.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②汽车性能的改善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为节省投资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解析:8.C9.A第8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
第9题,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汽车性能的改善与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关系不大;逢山开道、遇沟建桥成本更高,投资更多。
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10~11题。
10.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11.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10.D11.C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
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二、非选择题
12.(2019·菏泽模拟)“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分析。
第(2)题,村落沿河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
第(3)题,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归纳。
答案:(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
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
(2)沿河谷分布。
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13.下图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B地区资源丰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想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请在图中画出你认为合理的线路,并说明理由。
(2)在依据图文资料规划A、B间交通发展蓝图时,对具体重点采用哪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管道还是航空),产生了争议,无法抉择,请指出缺少的条件。
(3)根据图中的信息,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比A地条件更具优势的地点作为港口,用“△”标在图中,并说明理由。
(4)若A为港口,简述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对A、B两地及其交通沿线地区的意义。
解析:第(1)题,山区交通线路的修建既要连接尽量多的居民点,又要考虑地形和线路长短,减小工程量,节省投资。
第(2)题,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运费、距离长短、运输货物特点以及区域所具有的运输方式等方面,而在图中缺乏这方面的判读信息。
第(3)题,图中M处修建港口比A地修建港口更具优越的是自然条件的差异:位于河口处、水面开阔、风浪较小、地形平坦等。
第(4)题,联系港口的交通线越长、越多,交通越便利,对港口来说有利于扩大经济腹地,增加吞吐量,会进一步促进港口的发展。
对沿线地区:利于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等。
答案:(1)见图,按照甲或乙线路画均正确。
甲线路: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避开不利地形,减少工程量;相对安全。
乙线路: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线路短,工程量小。
(2)①缺少比例尺,无法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选择运输方式;②缺少运输货物(货源)的信息,货物性质影响运输方式;③两地间的水文状况(有无河流、流量情况、水位变化情况、有无结冰期)、气候条件等不明确。
(3)见图中M点。
①离C城更近;②地处大的海湾内,风浪较小,停泊条件较好。
(4)对A地:①扩大了港口的经济腹地(扩大了市场);②增加了资源的供应。
对B地:①加快B区域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加强本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④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沿线地区: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