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卷十四水气

合集下载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强则为陷疹’这个隐疹,我们前面说过,就是麻黄加术汤。

本来皮肤上在流汗,流汗又吹到风。

比如我们运动跑步,身上正流汗,口又很渴,跑到一个商场去买水喝,然后里面又有空调开了冷气,这时候正在流汗又被冷气风一吹,这就会出现隐疹,这就是标准的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对荨麻疹,皮肤的红疹,过敏性红疹,气候改变以后出现的皮肤过敏,还有晚上睡觉,被子一盖,身上就痒,这就是麻黄加术汤症。

为什么身体一热就会痒?因为毛孔没有打开,皮下还有很多的水,当你一盖被子的时候,身体一热,毛孔又没有打开,水又停在那里,当然就会痒。

'痒者为泄,’就是水要排出来,'风久为痂癞’如果这个病人一直不好,受到这种情形,一直不改善,也没有去治疗它,皮肤会变得越来越粗糙。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如果是风强为隐疹,如果是气强,身上就会有积水。

汗水的源头有二个,大肠里面的水正常情况会回到肺里面去,如果没有运动,肺里面的水充足了以后,水会从肺里面降下来到肾脏里面。

第二个就是饮水到了胃里面以后,发散到了三焦系统里面去,就到内脏的脏和腑周围的地方。

肺主皮毛,当三焦系统的水与皮毛的水混合在一起,就在我们的四肢上面。

就是因为我们人体水的源头是这样的,如果不知道,给发汗剂,比如用麻黄汤,麻黄一下去,太强了,胃里的津液就没了,小肠的津液也没有了,肺里面就干掉了,三焦系统里的水也没有了,这样就会太过。

如果是只过一点点,也不是真的很过,这种还好,如果是真的很过就会变成水不够了,发汗过了以后,跑到皮肤表面上去,又没有出去,肠胃里的水又没有了,停在那里,这就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证是因为肠胃干掉了,就变成口渴,身体里的水又在四肢末梢,在皮肤底下,又没有回头,所以,小便又没有了,这就是五苓散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亦即水肿病。

“水气”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将水气病专篇论述,并创立了一套相应的方剂。

仲景对水气病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类型,第二种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和肾水五种,还有一种分为水分、气分、血分三类。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仲景讨论了水气病的发病机理,论述了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仅从治法角度,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治法特点探析如下:1利小便《水气病篇》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一般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

利小便虽然是治疗水气病的很重要的方法,但是《水气病篇》中却没有使用单纯利小便的方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辩证,利小便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水气病篇》27条指出:“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此乃水湿停聚,湿热内壅,阳气阻隔,不达四肢所致的手足厥冷,故治疗用蒲灰散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小便通利,水肿消除,厥冷之症得以解除。

体现了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

2 发汗《水气病篇》有“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发汗所治之水气病,是由外感邪气侵袭上焦肺卫,肺卫郁闭,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气不行,留滞而泛溢肌肤所致,故主要用于治疗风水,皮水也可用之。

发汗能宣通肺气,肺气得以宣通,则水道通调,小便也就会由此而通畅,这就是“提壶揭盖”法的集中体现。

《水气病篇》22条指出:“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此处为水泛肌表,表卫气虚不固所致的风水病,故治疗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本方仍属发汗之剂,是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使卫阳振奋、风水顺势得以解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一概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一概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一概述《水气病》篇,是独立成篇的一个篇章,也是目前临床上中医方面,用以治疗常见病,也就是说,在治法上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那么,《金匮·水气病》篇,它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不同点,我先说一下,第一,从命名上说,《金匮》以病机命名,就是刚才反复强调,气化功能的问题,和肾与膀胱的作用相关,气不化水,造成水停以后,它要泛溢,泛溢到哪?有深、重、表、浅不同的病情,所以,我现在来说,什么样的病机?气不化水所致的,现在肯定从病机来分析。

第二,脏腑辨证上,落实在肾与膀胱上。

而《中医内科学》上,以症状命名,同样的一个疾病,认识上基本一致,而且,它有好多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源于张仲景的《金匮》,但是,它从症状命名,因此就叫做“水肿病”,我们说“水气病”就是“水肿病”,概念上应该,是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所以,这概念我就不用说了,以水肿症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就叫做“水气病”,显而易见,在病机要点上,水气病和痰饮病明显区别了,那个痰饮病,在水液代谢环流里面,强调脾运失司,现在要强调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职,这就是大不一样了,从第七篇开始,引《素问·经脉别论》,一直复习到现在,还在说这个,我觉得,我今天已经把为什么是,“肾者,胃之关也”,这个关于肾之开、合,以及津液对上的作用,全讲明白了,所以,凡是涉及到这个问题时,不再重复。

我再说一下本篇的特色,我们说《金匮·虚劳》篇,和《中医内科学》的虚劳病,有很明显的区别,现在《金匮·水气病》篇,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论述也是明显的区别,涉及的内容,就是从深度和广度上,比《中医内科学》要大,现在首先说,一个是,它是以病的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这是一个特色。

在辨治思想上,或者是治略思想上,以病之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所以,这个治疗原则不是说了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孙伟魏明刚《金匮要略》对于“水气病”的认识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中的有关条文。

《金匮要略》中所述之“水邪”之所以称为“水气”,而不是以“水饮”代之,是仲景用来强调水气的产生与气机受阻或气不化水有关。

一方面,水在体内的运行输布,有赖于肾阳的气化,脾气的转输,肺气的宣降以及三焦的道调气化,另一方面,水可以化为气,气亦可化为水,水与气之间关系密切,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水气”是一种病理产物,研读《金匮要略》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对于水气来源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误治后损伤脾胃阳气,致中阳虚而水气内停,如茯苓甘草汤证,汗出过多,伤及心肾阳气,如伤及少阴肾之阳气,气不化水,水不化津而泛滥的真武汤证。

下焦素有水饮,发汗过多伤及心阳,心火衰不能下制肾永则肾水上泛,如茯桂棱甘草大枣扬证,邪入三焦,决滨失职,邪入少阳,影响三焦调畅可致水结火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失治而致外邪入里,膀胱气化不行,水道失调,水蓄予内,如五苓散证,素有水饮内停,感邪后引动水饮,致饮与邪互结为病,如十枣汤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中的内容属于现代中医“水肿”的范畴。

结合原文和笔者体会,仲景对于“水气病”的相关论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 对于水肿病因病机的内容丰富感受外邪,水为风激。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水相搏,风强则为,此为黄汗。

”论述了风水的发病机理以及风水与黄汗的鉴别。

肺失通调与肾虚水犯。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小便即难。

以脉论病,强调肺肾两脏与水气病的关系。

脾肾阳虚。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心便不利,自当愈。

”论述下利后由于脾肾虚弱导致的水肿及阳气通利则病愈的内容。

肺脾肾和三焦功能失司。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名曰:血分。

”以脉论病,强调肺脾肾和三焦与水气病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病及水的病机。

2 辨证证型与临床特点论述“水气病”的临床分型。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下)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下)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下)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寸口脉沉而迟,沉是有水,迟是有寒。

那么就寸口脉的诊查,他说寒水是相搏于里了。

寒水相搏于里,不是胃气虚衰,就是脾胃虚衰,所以趺阳脉当伏。

趺阳脉气衰,水谷不化,如果偏于脾气衰则鹜溏,古人认为这个脾,它输送津液,它气衰不能输送津液了,所以人要鹜溏,大便要拉稀的。

胃气衰则身肿,这个就是前头我们讲过的,这个胃气一衰,它不能化谷,血液、津液就是要枯竭的。

那么外边,尤其络脉非虚不可,它既是有寒水相搏在里,而胃气再虚,络脉再不足,这个水非往外走不可,所以说胃气衰一定要身肿的。

这个影响络脉,不是说这个经脉太实,它是虚,你看咱们说的这个胃气虚,谷气不行,影响血少,四肢厥冷,都在离远的地方,这个络脉也是一样,经血也是虚,但是络脉是更虚。

所以水,它就往虚的地方来,哪个地方虚就往哪个地方去。

不是说这个络脉虚,经脉就不虚,不是的,经脉也虚,但是不到那么个程度,络脉是空虚。

所以里头有寒水相搏于里,如果是脾气衰,那么大便要稀,就是下利了,如果是胃气衰,那么水谷不化,津液不生,影响经虚血少了。

血少,尤其突出的表现在毛细血管,那特别要少,认为这样水就趁着这个表,络脉虚而聚于皮表而不去,它往那块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那么这个就是影响到了身肿。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这是什么道理呢?十二经脉都是受气于胃,所以胃是水谷之海,那么十二经脉也就是血管了,它也都得来源于胃。

这个胃气一衰呀,这个少阳的脉也不足,这个卑,就是不足。

少阴的脉也细,细也是不足,细是血不足。

这个少阳指的是什么,不是指足少阳了,这个指的是三焦,是手少阳。

这个三焦,「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个是《内经》的话,水道顺着三焦而下输膀胱。

那么三焦虚,水道不利,那么少阴脉也虚,那就影响肾了,地道不通了。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金匮要略#本部分主要说了水气病的诊断,首先是脉法上,水气病脉法上多是沉脉,根据不同的病机会在趺阳脉、寸口脉、少阴脉等不通的位置出现。

除了沉脉以外,由于病机不同,会出现紧脉、数脉、弦脉等。

当然象风水皮水早期还是会出现浮脉。

为什么水气病多是沉脉呢?一个是水饮内停,病位在里,第二个水为阴邪,阻遏阳气,所以会出现沉脉。

五脏得病后都有可能导致出现水气病,所以有了水气病我们要判断是由于哪个脏腑病变而来。

腹水多来自于肝、脾、肾三脏。

身肿多来自心肺脾三脏,阴肿多来自心肾两脏,小便不利多来自于心肺脾肾四脏。

6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病内有水气的,趺阳脉应该是伏脉,现在变紧了,所以有寒症,会出现一些寒症的疾病,但是医生却用了下法,更伤阳气,从而出现胸满短气,水饮之病加重。

7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

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和上一条相对照,现在胃脉数,应该中焦有热,出现食欲旺盛,小便数,大便干,但是现在小便不利,所以是有水停。

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本条说的是不同部位水饮的不同脉象,除了寸口脉以外,趺阳脉,少阴脉都是可以来进行进一步诊断的。

尤其是寸口脉候卫气,趺阳脉候胃气,少阴脉候肾气。

寸口脉弦紧,卫气不畅,恶寒疼痛,水行不畅,不能输布周身而走于肠间。

少阴脉沉紧,紧脉是疼痛的表现,沉为水饮,小便不利。

10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者死。

水为阴脉,脉象为沉,如果有水饮停聚,脉浮的话不是一个好现象。

这里我们要知道,风水、皮水是有可能是浮脉的,尤其是风水刚开始有外感而来,所以大多是浮脉,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变成沉脉。

水饮内停大多是沉脉,如果由沉转浮,但是症状却没有好转,情况就不太好。

11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述概念:水气病即是水肿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命名:从病机来命名:水气化不行而病者,故称“水气病”。

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功能失常,不能宣发、运化、开合而致三焦的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病。

二、分类与辨证(一)分类及其主症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黄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1)1.风水脉证病因病机:风邪+水邪;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风水相击。

脏腑辨证:肺主症:其脉自浮、恶风、骨节疼痛(表证)。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变化快,以头面先肿。

治则:当发其汗。

2.皮水脉证病因病机:湿邪+水邪:脾失运化,肺失宣降,水湿泛溢。

脏腑辨证:脾、肺主症:脉亦浮,不恶风,外证跗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足踝部先肿,而后遍及全身。

治则:当发其汗。

3.正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湿;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上逆外溢。

脏腑辨证:肾、肺。

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腹满)自喘。

(浮肿、腹大)。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腰以下肿。

治法:温肾化水。

4.石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寒瘀血;肾阳虚衰,水寒瘀血凝结于下焦。

脏腑辨证:肾、肝(“肝肾并沉为石水”)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少腹硬满如石,引胁下)病证特点:发病较缓,下肢肿甚,连及腹部。

治法:温阳散结。

5.黄汗脉证病因病机:水湿袭表化热,湿热互结。

脏腑辨证:脾主症:汗出色黄如柏汁(28、29),脉沉迟,发热,四肢头面肿。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散水。

(二)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证1.风气相博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中原文第20条云问曰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中原文第20条云问曰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中原文第20条云:“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第30条云:“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这两条原文提出了血分、水分、气分的概念,历代对此三者归属问题争论颇多,各持己见。

有些医家认为,此三者不属于水气病,而是与水气病相关的三个疾病,持此看法的医家认为气分、水分、血分的形成虽都与水气内停有关联,但其各有形成机理,主症、治法也与水气病各有差异,因此当为独立的疾病,所以在篇中单列水气病的证治,如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枳术汤。

其中气分是由于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导致阴寒内盛,阳气不行而致以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恶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如吴谦认为“此气血俱虚,寒气内客之气胀,故曰气分”。

而血分是由于女子闭经而导致水肿的一类疾病,其病机是由于经血瘀阻不通,以致津液运行障碍,蓄积成水,泛溢肌肤而发为水肿,正所谓“血停则水停”。

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血分者,因血而病为水也”。

水分则是由于水邪阻滞血脉,使血行不畅,冲任失调而成女子闭经,正如《心典》所谓:“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

《金匮要略》七版教材更是在绪论(二)编写体例中明确指出:《水气病》篇,因水、气、血三者在生理或病理上,都有一定的关系,故在论述水气病之后,还论及气分病和血分病,使水气病篇的内容除内科范畴外,尚涉及妇科病症。

但另一部分医家则认为此三者属于水气病,如高汉崎在《高注金匮要略》中论:“先病水,后经水断,言先病正水及脾水,则脾胃寒而营血无资始之源,即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者是也,名曰水分”。

徐彬认为:“仲景于论正水后,结出一血分,于论黄汗后,结出一气分,何也?盖正水由肾受邪,发于下焦,下焦血为主用,故论正水而因及于经血不通;黄汗由心受邪,发于上焦,上焦气为主用,故因黄汗而推及于大气不转,惟上下焦之气血阴阳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分析:
血分:经水前断(闭经),后病水,此病难治——病因病机,瘀血阻滞水道(阳气不足,血寒而凝而闭经)
(十九条中)少阴脉细——肾阳虚,血少,(血寒而凝),经闭,瘀血阻滞水道,小便不利,水肿。
治疗:①当归芍药散方(调肝脾、化瘀利水法)。②逍遥散方。③益母草。
当归芍药散(当归3两、芍药1斤、茯苓4两、白术4两、泽泻半斤、川芎3两(或半斤))
原文分析:气分病的治疗原则——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第三十一条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第三十二条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盤,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原文分析:水饮所作:阳虚阴凝——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脾弱气滞——枳术汤(行气散邪,健脾利水)。
论皮水证治
(第五、二十五)
第五条
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
原文分析:皮水挟热证。越婢加术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除肌表之湿。
第二十五条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原文分析:皮水表实无汗证。治疗:发汗、宣肺、利水、和中。
12.桂枝加黄芪汤(桂枝3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黄芪2两、大枣12枚)
分析: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芪补气固表。
桂枝加黄芪汤有升白细胞的作用。
介绍
月经闭阻引起的水肿,属血分病,应调和肝脾,化瘀利水(当归芍药散,逍遥散,小调经散)。水肿引起的闭经,属水分病,用五苓散通利水道。
水肿治疗原则:
第十八条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分析:腰以下肿——病属里属下(阴),肾、膀胱,“洁净府”,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病属表属上(阳),肺,“开鬼门”,当发汗。
第十一条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血分病
第九条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第十九条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小便自利,故令渴——此亡津液。
1.越婢加术汤(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甘草2两、白术4两、大枣15枚)
风水、皮水的异同点:
同:水湿泛滥肌肤,水气浸于表,浸于外,泛滥肌肤,肿在体表,所以均有脉浮,均可以用汗法。
异:风水是表中之表,病因与风邪有关,脉浮或沉滑,表证具有恶风,骨节疼痛,包括身体酸重有热;
原文分析:内因——脾胃虚寒,脾失健运,湿重阳郁,营卫不调;外因——水湿外入,伤及心阳。
11.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5两、芍药3两、桂枝3两、苦酒1升)
分析:本方调和营卫,祛散水湿。
黄芪(君),重用黄芪补气固表;(桂枝、芍药)调和营卫,温通心阳。苦酒(醋)①酸味收敛耗散之津。②性温,助桂枝通阳。③阻其余湿。
《金匮要略》卷十四水气
《金匮要略》卷十四 水气
卷十四
水气
1.概述
以病机。气不化水,水停,泛溢。(肾、膀胱)
“内科”症状,水肿病。
2.概念
以水肿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
特色
①辩证思想:以病的表、里、虚、实,肿(病)势的在上、在下为纲。
②黄汗
③妇人病水肿(血分病,水分病)。
④气分病的证治。
原文
第一条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第二十二条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原文分析:风水在表,表虚证。
3.防已黄芪汤(防已1两、黄芪1两1分、白术3两3分、炙甘草5钱)生姜4片,大枣3枚
分析:本方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腹痛加芍药,通血痹、缓急止腹痛。
防已,利水除湿;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除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8.杏子汤(原文无方)
气分病
第三十条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寒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阳水(风水、皮水)偏于热证、实证,应该疏风宣肺,清热利水为要。
正水证治
第二十六条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肿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原文分析:正水,表有水气,阳气郁于表。温补之中和以辛散。
7.麻黄附子汤(麻黄3两、甘草1两、炮附子1枚)
分析:麻黄发汗;附子温经;甘草,缓和药性。
四苓汤(茯苓、白术(土炒)、猪苓、泽泻)
论五脏水
第十三条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
第十四条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第十五条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第十六条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若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第十七条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原文分析:四水(风、皮、正、石)+黄汗。
ⅰ.风水脉证:病因,风邪+水邪;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脏腑辩证,肺。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臃)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原文分析:论风水机理与脉证。
寸口脉浮→沉滑,肿势增剧(发病迅速)。
面目肿大——头面先肿,以目窠上肿甚。视人之目窠上微拥(臃)如新卧起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
其颈脉动,时时咳——水渍于肺,肺失宣发。颈脉——(胃)人迎脉。
第二十八条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出汗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酒汤主之。
第二十九条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已出,又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4.甘草麻黄汤(甘草2两、麻黄4两)
分析:麻黄先煮,去上沫——防止麻黄碱使人心烦。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上宣肺气、下利膀胱、疏通水道)
第二十四条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原文分析:皮水阳郁证。水湿郁遏阳气,水气与正气相搏——聂聂动。
5.防已茯苓汤(防已、黄芪、桂枝各3两、茯苓6两、甘草2两)
皮水:表中之里,病因与湿邪、水邪有关,脉浮,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不渴。
ⅲ.正水——脉沉迟,外证自喘。(阴中之阳)
脉沉迟——肾阳衰弱,水气停聚。自喘,腹满,肿甚——肾的寒水上逆射肺,肺气逆而喘。
ⅳ.石水——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阴中之阴)
石水——肝肾。
外证腹满——阴寒凝聚下焦,结于少腹。
不喘——结于下焦,不搏于上。
2.越婢汤(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
分析:本方发越水气,兼清郁热。
麻黄,发越水气;石膏,清郁热;生姜,配合麻黄宣散、发越水气;甘草大枣补中益气。
恶风者,加附子——汗多,伤阳,通过附子温阳,复阳;风水加白术4两——白术健脾除湿。祛邪同时顾护阳气。
第二条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第四条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9.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枝、生姜各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3两、炮附子1枚)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
分析:桂枝汤去芍药——芍药酸柔,不利饮邪化除;加麻辛附子汤——发汗、散水、温经作用(温发里阳,振奋卫阳)。
本方加知母则为消水圣愈汤。
10.枳术汤(枳实7枚、白术2两)行气散结,健脾利水。
逍遥散(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生姜15g薄荷6g炙甘草6g)不同出处用量有差别。
水分: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水液阻滞血道,水病较血分浅,易治。
治疗:五苓散方、当归芍药散方或四苓汤、相应可加大腹皮、桂枝、益母草等。
五苓散(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半两)
①其脉自浮。②恶风。③骨节疼痛——表证。
ⅱ.皮水:病因,外感湿邪+水邪;脏腑辩证(病位),脾肺。
①脉亦浮。②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③不渴——里无郁热。
风水——表中之表。
皮水——表中之里。
正水——里中之表。
石水——里中之里。
风水、皮水当发其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