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习题课件

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增加粮食产量。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三 (右图)
(1)材料一中的谚语出现于何时?它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①宋朝;②苏州、湖州成为天下的粮仓,经济重心完 成了南移。
(2)阅读材料二,“湖广熟,天下足”出现于何时?导致“湖广 熟,天下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 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胡雪岩》 《乔家大院》是
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著名商帮来自( B )
A.浙江 广东
B.安徽 山西
C.山西 江苏
D.广东 福建
10.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
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 C )
二、综合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乾隆皇帝与各级地方政府,开始推广美洲作物,玉 米、番薯是主要的品种。乾隆五十年,皇帝意识到“番薯既可充 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 备荒之一法”。
(1)材料一中图一所描绘的是今天的哪座城市?体现了这座城 市哪一行业的繁荣景象?
人口急剧增加,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粮食产量, 开始推广种植高产粮食作物等。
1.(2020·广东)1750 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 75%来自于田赋,而
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 3%,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面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2.(2020·湖南衡阳)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 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 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三 (右图)
(1)材料一中的谚语出现于何时?它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①宋朝;②苏州、湖州成为天下的粮仓,经济重心完 成了南移。
(2)阅读材料二,“湖广熟,天下足”出现于何时?导致“湖广 熟,天下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 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胡雪岩》 《乔家大院》是
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著名商帮来自( B )
A.浙江 广东
B.安徽 山西
C.山西 江苏
D.广东 福建
10.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
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 C )
二、综合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乾隆皇帝与各级地方政府,开始推广美洲作物,玉 米、番薯是主要的品种。乾隆五十年,皇帝意识到“番薯既可充 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 备荒之一法”。
(1)材料一中图一所描绘的是今天的哪座城市?体现了这座城 市哪一行业的繁荣景象?
人口急剧增加,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粮食产量, 开始推广种植高产粮食作物等。
1.(2020·广东)1750 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 75%来自于田赋,而
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 3%,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面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2.(2020·湖南衡阳)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 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 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习题课件

知识点3 人口的增长
8.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开始于 ( B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9.2015年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人口增长在
不同时期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下列关于清朝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社
会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பைடு நூலகம்
13.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经过清初的恢复 ,社会经济在
清朝前期得到快速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经济发展】 材料一
(1)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
导致的?
年 代
1661年(顺治十八年)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1724年(雍正二年)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11.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 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D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12.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 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 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B ) A.农村集市 B.城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人口增长】 材料三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3)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 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14.(2016·江苏南通)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 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 要得益于( C ) 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共24张PPT)

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
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现象:人们盲目开垦沿河与沿湖的土地,水流域面积不 依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的突 学习 出的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一、二简要 断缩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 分析其原因。从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 探究 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出什么认识? 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D)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引进高产作物③经济作物品种增加,
种植面积扩大④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A.②③④ B.①②④ ①丝织 ②棉织 C.①③④ ④制瓷 D.①②③
2.清朝前期,发展兴盛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A )
③印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哪项不能反映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
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手工业工场。
清代制瓷图
2、商业的发展 (1)条件 ①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 进了商品的流通。 ②陆路和水路运输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材料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 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 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 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 省设立银号20多处,并经营中药、 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 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 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
材料一: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部编新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形成大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三、人口的增长
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 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那么导致这种 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口大幅增长, 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的增长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29690
清朝前期的统 结合所学 治者采取一系 知识分析 列恢复社会经 人口增长 济的措施,使 的原因。 经济发展,国 力增强,社会 安定,人口的 数量有了很大 增长。
徽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 “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 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 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一代 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 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 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 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 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 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 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与发展 第19课 清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导入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
“康乾盛世”。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
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此
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
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 如何?
推广的高产农作物
马铃薯
甘薯
玉米
向日葵
花生
3.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 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 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人口的增长
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 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那么导致这种 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口大幅增长, 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的增长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29690
清朝前期的统 结合所学 治者采取一系 知识分析 列恢复社会经 人口增长 济的措施,使 的原因。 经济发展,国 力增强,社会 安定,人口的 数量有了很大 增长。
徽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 “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 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 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一代 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 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 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 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 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 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 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与发展 第19课 清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导入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
“康乾盛世”。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
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此
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
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 如何?
推广的高产农作物
马铃薯
甘薯
玉米
向日葵
花生
3.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 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 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17张)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 ①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 是“国之大计”。 ②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 政策。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表现: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兴修水利。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玉米、 甘薯),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 ④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 水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
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课 后 活 动: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 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 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 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 幅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 清朝人口的增长。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手工 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业的发展 2.表现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
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B.坊市分置 D.商业市镇兴盛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发展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丝织业、印染业、矿冶业、 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 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 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原因 ①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 是“国之大计”。 ②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 政策。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表现: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兴修水利。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玉米、 甘薯),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 ④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 水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
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课 后 活 动: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 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 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 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 幅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 清朝人口的增长。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手工 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业的发展 2.表现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
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B.坊市分置 D.商业市镇兴盛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发展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丝织业、印染业、矿冶业、 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 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 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1

量大幅度提高。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①晋商 ②徽商 ③闽商 ④冀商 ⑤浙商
1661年(顺治十八年)
A、人口快速发展 B、开垦荒田
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4道肩)摩”经的景济象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 6078430 年)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176661年年(到乾17隆76三年十,一耕地面积74发1生44了9什5么 年)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因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 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治理黄河、 淮河等,兴修水利工程。
2、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 清 朝 前 期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清初统治者发展农业的措施:
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 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 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 积扩大。
◆ ②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 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2、作用及影◆响: 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但快速的大幅度增长也带来了 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三 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共34张PPT)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 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 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用。
清代开荒执照
清朝开荒执照的发放,可以从另一个方面 说明清朝是如何鼓励垦荒的。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代纺织图
清朝手工工场
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今江苏南京) 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 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 50000人。
从清代纺织图可以看出,清代纺织 业比较发达,纺织的工序比较细。
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 染、制瓷等手工业,品种繁 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 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想一想: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具体表 现有哪些?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 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 人。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 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 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 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 增长,人地矛盾尖锐。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乾隆时期普遍出现了“人与水争地” 的现象。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大量人 口无地可耕,盲目开荒。
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思考: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产 生了什么影响?
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扩大 了商品销售市场。 2.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 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 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 经济的持续发展。
清代开荒执照
清朝开荒执照的发放,可以从另一个方面 说明清朝是如何鼓励垦荒的。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代纺织图
清朝手工工场
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今江苏南京) 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 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 50000人。
从清代纺织图可以看出,清代纺织 业比较发达,纺织的工序比较细。
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 染、制瓷等手工业,品种繁 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 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想一想: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具体表 现有哪些?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 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 人。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 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 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 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 增长,人地矛盾尖锐。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乾隆时期普遍出现了“人与水争地” 的现象。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大量人 口无地可耕,盲目开荒。
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思考: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产 生了什么影响?
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扩大 了商品销售市场。 2.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 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 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 经济的持续发展。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清乾隆时期釉彩大瓶
二、盛世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制糖、制茶等 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业: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都
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织工超过5万人。
规模大
分工明确
人数多
《丝织十景图》描绘了丝织过程中
《南都(南京)繁会图》明·仇英 街市上店铺林立,“西北两口皮货 发客”,“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商帮,如山西的晋商(乾隆时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 设“票号”)、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山西商人
“
组成的晋商,主
皇
要贩卖粮食、食 盐、绸缎等,到 乾隆时又专门经 营汇兑、放贷和 存款业务,在全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 因2.知;道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表现; 3.了解清前期人口增长的概况、原因及影响; 4.深刻感悟康雍乾盛世的繁荣与隐忧。
第一章 盛世基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康熙耕织图》
《雍正耕织图》
一、盛世基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展
1.背 景: 2.原 因:
社
会 经
手工业和商 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业的发展 商业:商业发达,工商业市镇,大商帮
济
的 发 展
人口的 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因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牛刀小试
A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