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花鸟画创作随想
工笔花鸟画创作随想

工笔花鸟画从古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它的风格多种多样美不胜收,是中国画的瑰宝。
尤其是宋人小品,描写荷花的小品更是甚多。
现在就和一起来欣赏一下,如果你喜欢的话,记得分享给更多好友哦!篇1一是讲究意在笔先,追求形神兼备。
中国的花鸟画在狭义上只指花和鸟,广义上包括除人物和山水之外所有自然界中动、植物,范围极广、内容众多,它容纳了自然界的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等等物象。
要创作工笔花鸟画必须对大自然和生活充满热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充满感情,从写生观摩入手,长期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花鸟的生活习性,理解植物的物情形态,认真剖析研究,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了解花鸟的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
如画什么花,都要先认识它的生长规律,了解它的组织结构。
且花的品种繁多,姿态万千。
有的花向上盛开,如玉兰、辛夷,要画出昂首向上的英姿。
有的清香俊秀,如兰花、水仙,要画出玲珑秀丽的花朵和舒展的长叶等。
此外还要了解花鸟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
如松、竹、梅、菊等不怕严寒,能御霜、凌风、傲雪,在传统上将它们比做坚贞不屈的英雄。
如画松,它能在隆冬与劲风中屹立,所以枝干苍老,形如虬龙,要表现出它的性格。
梅花欢喜漫天雪,它能在寒冷的风雪中迎春,因此,在陶瓷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不仅要熟悉花鸟的外形,更要熟悉花鸟的性格和品质美,并以人的美好情操加之于在意象创造中物我双重意境,创造出极妙的意象美,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是讲究诗情画意,注重情景交融。
在创作中通过对花鸟的观察理解,结合诗意的想像,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与画是艺术中的姊妹,即诗情画意。
寻求最恰当的时间、特定环境和情节,集中客观事物最精萃的部分,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冶,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是诗的境界,即是意境。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
以诗入画营造意境。
诗属于语言艺术,它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画为造型艺术,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两者的融合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和外延。
我画写意花鸟画之感悟

我画写意花鸟画之感悟摘要:随着写意花鸟的深入发展,历经数千年,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传统。
习作于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中,唯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取长补短地传承,勇敢开放地尝试,才能有所进步,开拓创新。
关键词:写意花鸟画;画法画技;特点;艺术欣赏;水墨人生;文人画写意花鸟画自南宋出现了水墨花鸟画的新气象后,经过数千年历代名家大师的不懈努力,终于奠定了写意画派的辉煌风尚,“以不求形似而神似”,因其“神”、“意”结合、逸笔草草、洒脱狂放而吹响了革新的号角,为后人所称颂,也使得花鸟画发展前进了一大步。
我画写意花鸟画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习作之中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感而发,记录着画法画技的成长总结,空余时徐徐翻看,颇有感悟,提高显著。
一、基本功的勤学苦练奠定勃发“神”韵(一)、花鸟画是闲适类的欣赏画种,在人的审美要求中比类,常似轻音乐一般的养人舒心,所以我画花鸟画常以散淡之心趋之而自娱自乐,不作有意的准备,握笔徐来,挥之渐速,以眼观纸,以心达意,故有笔到之处,神已转移,常是笔意相映,神往随达。
(二)、为了更好的领悟写意花鸟画的精髓,提高画法画技,我参阅了海量的名家名作,从名宗大师的精华里寻求突破和进取,分析要点,详细的做好笔记,相互对比,取长补短。
1、明代文学家徐渭,字文长,他的《墨葡萄图》《墨画图》逸气、纵放把“文人画”意境推向极致;(注解——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文人、学士的画着重表现笔情墨趣,不求形似,后世称为“文人画”)2、明末清初画家的八大山人朱耷自有怪异之相,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宗,笔情恣纵,放逸不群,苍劲圆秀,逸气横生,往往将物象人格化,寄托个人情感或赋予寓意,个性鲜明,笔墨不同凡响;3、清晚期“海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吴昌硕,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他把书法、篆刻深厚功底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色墨并用,浑厚苍劲、苍劲老辣。
我对大写意花鸟画笔墨的理解与认识

成功美术馆馆藏邢少臣画作文/邢少臣大写意花鸟画这个“大”字我认为它包容很多,它不是单纯的笔头大,墨块大就叫大写意,那样就太片面了。
我认为这个大字讲的应该是大的境界、大的开合、大的气势、大的心胸、大家风范。
单纯的笔头大,墨块大并不代表大写意。
我认为大写意花鸟画要宁直勿曲、宁方勿圆、宁涩勿滑、宁粗勿细、宁黑勿淡、宁整勿碎、宁厚勿薄、宁长勿短、宁稚拙、勿草率、宁单纯勿繁琐、宁可画面上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也不要追求笔墨上的“十全十美”。
大写意绝不是信手涂鸦,不负责任胡涂乱抹!大写意更注重细节的把握和处理。
有时画大写意心比画工笔还要细上几倍,成败在于细节,大写意也是如此。
没有细节没有精微的画不叫大写意。
所以笔与笔之间,墨与墨之间,物与象之间,神与境之间都有许多值得探究的深奥之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要合情、合理、合法,没有理法不是大写意。
所以画大写意也要依法、依理、依情。
这个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理,这个法就是天地自然规律之法,这个情就是社会自然与人之情。
大写意花鸟画在达到很高境界时,画家本人在作画过程中并不完全是在画画儿。
完全是画家本人情感的流露与宣泄!是画家本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作画的方式宣泄到画面上。
借物抒情,情感才是画面的核心价值。
笔墨则属于次要位置。
那种直抒胸臆的表达,笔墨则完全为情感而流露。
笔墨自身的起伏、顿挫、回旋、转折、拖拽、浓、淡、干、湿、粗、细这些变化是随着画家本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是随着画家本人情感的流露而流露。
而不是完全依托在物象上,笔墨形象在这个时候属于次要位置。
一幅好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我们除了看到它表象的笔墨以外,更多的关注画面上作者精神与情感的表达。
那种画面上内在的精神往往比单纯的笔墨更能感染人,更能打动人,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反之用笔很大,毫无内在可言。
平,板,滑,流,则不属于大写意!所以说画画并不是单纯的画画,那样就太肤浅了。
毛笔的运用是如何将你手中之笔而完美表达你胸中之意,心中之情,这是最关键的,用笔就成了中国画最为讲究也最为挑剔的评判标准。
谈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意境之美

2020-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谈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意境之美王全复(铁力市群众艺术馆,黑龙江铁力152500)摘要:写意花鸟画重在表现意境,有时表现静幽、有时会表现淡泊、而空灵是所有表现中的最高境界。
作为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写意花鸟画,在对画面意境追求的过程当中虚境与实境的运用更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写意;花鸟画;意境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9-0048-01中国画作为民族艺术历经了千百年的传承,它的精髓在于不但要把客观事物的形神传达给人们,更重要是也要把画家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情感一起传达给人们,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表现,不单单是对所观察到得真是物象的描摹,而是要表现虚实结合所产生的“境”,这种“境”的追求是受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长期影响的。
一、实境与虚境的追求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马远,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方面都有造诣,在绘画的风格技巧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在当时的画坛众多画家还是以全景式的构图为主,而马远则常常取其局部来进行描写,使画面产生虚实相互衬托的效果;在他流传下来的部分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时画面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来突出画面的主体。
由于他独特的构图形式,也就有了后来我们熟知的别号———马一角。
《寒江独钓》描绘的是平静的江面上有一只独舟,一个渔翁在江面上垂钓,在画面中我们看到大面积的江水,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对江做任何的刻画,用了留白的形式来表现,这大面积的留白反而使小舟和老渔翁的形象更为突出,虽然小舟与老渔翁在画面当中所占的面积特别小,却能作为画面中心被人记住与作者这种虚实相互衬托的绘画手法是分不开的。
在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能看到苍茫的江水烟波浩渺,不但不能让人感觉空虚,反而让会感觉到了一种特别真实的浩瀚与辽阔。
在大片的空白中,突出了老渔翁垂钓的高度集中于专注的情态,感觉到了那种不畏艰苦,坚强执着的精神,从而联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属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境。
中国花鸟学习心得(共五篇)

中国花鸟学习心得(共五篇)第一篇:中国花鸟学习心得中国写意花鸟学习心得一个月的写意花鸟学习,使我被国画的博大精深由衷的吸引,牵引着我深入学习。
在第一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写意花鸟画的理论知识,从基本的作画工具,中国花鸟的发展到写意花鸟的特点和技法。
写意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它以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漫的气势,使观者赞声鼎沸叹为奇观,并拥有广泛的欣赏者。
通过画的立意叩动欣赏者的情意,产生回味不尽的画意是成败的关键。
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上过工笔画了,本以为都是中国画差别应该不是很大,但事实却出乎意料。
工笔要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而写意画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来画出对象的神行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写意花鸟画法多以「点垛」或「点簇」的技法,可细分成钩花点叶法、小写意法、大写意法等数。
画写意适宜选用生纸,可单独用墨色来画,亦可用数种颜色来画。
笔内先含调好淡色,再礁深色於笔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来画,每一笔都要有深浅的变化,使用生纸容易化开,才能产生乾、湿、浓、淡的不同效果。
虽然理论上说说,似乎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便没有那么简单了。
即使是在水墨画中,不论是用墨还是用水,这其中的各自的量便不是那么好控制的。
更不用说在用上中国画颜料的时候了,怎一个难字了得。
经过了一两天的课的练习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及临摹实践,我以为应注重自身两方面的培养,一是自己绘画理论水平能力;二是加强技法的训练和提高技法运用能力,达到一个目的:出好作品。
正如老师所说的,一是针对自己的技法与理论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从自身普遍存在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技法示范和练习非常积极,兴趣很浓,并能很好理解老师的意思。
钟老师则因势利导,开头几节课多进行技法示范和练习,我们进步很快。
但是在接受理论知识方面,开始效果并不是很好,但通过老师的多次授课以及在老师的建议下去图书馆学习关于花鸟的理论知识,从讲解技法、解释名词、示范、技法练习,逐步转入有关理论知识,使我们在掌握一定技法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名词术语和了解简单的理论知识。
郭志光:我对写意花鸟画的思考

郭志光:我对写意花鸟画的思考当代国画 2019-08-20 17:34:00作画之余,常有所思,天南地北,瞻前顾后,絮絮叨叨,杂乱无章,堪为方家笑耳。
然所思皆出自灵府,并无虚妄学舌,均系写意花鸟之事。
今录数则于后,以求教于高明。
一、写意花鸟追求什么我所理解的写意花鸟,就是用饱含激情、变幻莫测的笔墨,借花鸟之形,呈现一种气象,创造一种意境,传达一种精神。
老子讲“道”就是一个心灵感应的,超凡入圣、至美至乐的无极境界。
汉代刘勰有“神与物游”之说。
刘勰的“神”与老子的“道”是一脉相承而相通的。
汉代石刻、壁画、漆画中的飞禽走兽,活灵活现,神采飞扬,其夸张之大胆,想象之丰富令人赞叹!他们是写意的一种显现。
那么,真正的写意花鸟画为什么直到明末才兴盛起来呢?这大概也是遵循了“大器晚成”的发展规律吧?郭志光《荷塘新雨霁》67×45cm当今的写意花鸟,既不应该只拘囿于小情小趣,甚至迎合市场,以小品、扇面为满足,也不能一味追求大幅,动辄八尺丈二,甚至十米百米。
写意花鸟所追求的气象、境界、精神,实与画幅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主要取决于画家的人品修养、诗词文学、书法功底以及造型能力、笔墨技巧等诸多因素,这些都集中体现为作品墨魂画魄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
西画的发展,从古典写实到现代多种流派的出现,增加了写意的成份,比如在凡·高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同中国画写意用线和表达意趣的共同点。
看近代几位大家---吴昌硕的浑厚华滋,齐白石的淳朴天真,潘天寿的霸悍大气,徐悲鸿的旷达平和等,都达到了写意花鸟极高的水平。
郭志光《花卉》136×68cm花鸟画的题材相当广泛,在自然界,在我们周围,除了人和山水,都属于花鸟画表现的内容。
古人曾经分成翎毛、走兽、鱼龙、蔬果、清供等很多类别,现在都归入了花鸟画。
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长的,都是在我们构思取材范围之内,我们要借以画出自己的感受和追求,画出自己的情感和魂魄。
学习写意花鸟的一些体会

学习写意花鸟的一些体会写意花鸟画是以描绘花卉、禽鸟等来表现自然生态的生气。
表现出作者内心世界的美好境界,把自然界中所觉得最美的一瞬间描绘在画面上,给人以健康、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生命力的可视形象,以精练的艺术感染观众。
纸上的物象既不会动,又不能言,只是表现瞬间所见的一个场面,能不能使它具有动人心脾、引人联想、深思,作者把内心世界的美赋予画面上,给它生命、给它语言,全在作者在大自然中认真的观察,养成观察与写生的习惯,认真了解物象的结构、特点、习性和生活规律,靠记忆和迁想妙得作画,不是照着对象摹拟,作画时才能作到得心应手。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有很多人对所谓“写意花鸟画”有一定的误解,以为“写意”者,不必求其形似,只要练习笔墨,会几种构图如印刷品一样的出现在观众眼前,那里还谈得上“可想”于“可视”里包括绘画在内的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
郑燮曾针对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不讲究法度的写意画说:“殊不知写意二字,误多少事。
欺人瞒自己,再不求进,皆坐此病,必极工然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
”各种造型艺术作品,总以能引起比有限的可视形象更深刻、更广泛的感受、体验与联想为上乘。
因此,为达到既能满足眼睛的欣赏要求,又能动人心脾,发人深思的创作作品;要求作为一个画家有深入生活、源于生活,把现实观察、提炼,概括与不必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混为一谈。
其结果便是把生动的、多样的、变化丰富的大自然,不是画得千篇一律,便是非驴非马。
有些画出自不注意观察、写生的人之手,一眼可以看得出这是没有活气、生机的作品。
我记得在我从师许麟庐学画时,曾给我讲起齐白石师爷在作一幅红叶秋蝉时,齐白石从抽屉里拿出一只蝉的标本,作为范本,面对蝉而写生作画,尤其把蝉翼的纹脉上表现得一丝不苟,以活托托的生动形象、生机勃勃的跃然在画面上。
所以当观者前后无不惊叹“活了”、“真活了”。
白石老人以精湛的技艺,严肃认真的态度,以极为生动的可视形象,传达出隽永幽微、耐人寻味,具有与我国古代优秀诗歌所共有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思意想。
浅谈花鸟写生中的心得体会

花鸟画在国画中的地位较高,主题范围较广,并不局限于花鸟。
花鸟画强调生活特性,在创作中,创作者要善于捕捉自然特点,学会以特殊观察为基础,并在创作中灵活应变,投入足够的情感。
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要与绘画题材之间产生共鸣,学会抒发情感,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创作,激情饱满地完成作品。
一、花鸟写生的内涵从广义上讲,素描是指描述物体或描绘场景的物理描述。
“写生”在《辞海》中解释为:在中国绘画中对花卉、动物、植物的描绘。
写生是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创作者了解自然和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收集材料、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渠道。
在写生中,创作者要借助笔墨,以“写”的方式表达客观物体,通过对客观物体的观察、研究、提炼和加工,掌握中国画的形式、构图、色彩、虚拟和真实等,展现中国画的形式和语言特征。
在写生中,创作者应认真观察客观物体的形态,同时通过艺术加工,使原本的真实图像变成具有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从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清代画家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都强调了写生的意义。
花鸟画属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范畴,写生对于花鸟画创作意义重大。
在绘画中,创作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客观风景,了解植物的生长特征和季节特征,对花、树、鸟、鱼、昆虫的神态等均有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
二、当代花鸟画的写生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艺术加速融合。
当代花鸟画的写生观是在中国传统写生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下面,笔者具体从四方面进行阐述。
其一,绘画创作要做到气韵生动,写生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和绘画创作一样。
然而,与传统的写生概念相比,当代的写生观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对创作动力的强调。
当代花鸟画创作更注重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观念。
其二,过去的写生观主要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受宋代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强调表现事物自身的物理结构、气韵、神态。
这一观念是现阶段花鸟写生中仍旧需要着重贯彻的,当代花鸟写生思想还要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创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意花鸟画创作随想
摘要:本文从工夫、鉴赏、人生境界三个角度对写意花鸟画的创作进行反思。
认为:技法的练习应该贯穿画者的艺术生涯,对技法的练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次,而应该倾注感情,这本身也是写意的需要;作为提高创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的名画鉴赏,不应该局限于作者表达什么,画作揭示了什么这一角度,应采取主动与作者交流的态度,通过体验,多视角把握画作本质;创作的源泉应该是作者人生境界与花鸟画之间的意会,提高人生境界成为写意花鸟画创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技法沟通人生境界
写意花鸟画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深刻的意味,在简短稀疏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感悟,如何创作好写意花鸟画,似乎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指定出规则,只要更多的人认同,然而临摹容易,创新很难,有意境的作品往往给人带来震撼的体验,这也是画者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效果,本文由此出发,视角不是放在画的技巧,而是希望通过对创作本身这一行为进行反思,进而达到建议的目的。
一、技法的练习
对于写意花鸟画创作来说,加强技法尤其是基本技法的练习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似乎只有好的创意、好的意境,或者只有作者在情感上的超越,作品才能传神,才能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这个道理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考察画者,尤其是知名画家的人生经历,我们也许会对此产生另外层次上的认同。
花鸟画的写意重在突出画面所产生的意境,恰如其分的用笔与巧妙的布局会让我们惊叹,在观赏一幅好的的画作时,在意会的同时,我常常在思考作者为何如此用笔,添一分如何,减一分又如何呢?其结果只能是赞叹作者技法的纯熟已经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而一幅让人感觉遗憾或者总有表达不尽如人意的画作时,也为作者疏于技法练习而叹息。
技法的纯熟是意境表达的前提,大师们在追求意境的同时,也在寻求着技法的突破,如同盖屋,最美的房子是由最具特点的材料来完成的,当然这些材料不一定是最昂贵最稀缺的,但一定是组合最好的。
在技法的练习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临摹,这看似老套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于整个艺术生涯。
当然这里所认为的临摹,不是那种初学者的照搬,而是一种创作的过程。
时下有许多关于如何作画的书籍,将用笔的方法进行分类,对初学者进行指导,甚至有许多画得不错的人也孜孜不倦地对画卷进行科学
方式地分析。
诚然,我们的教育理论已经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但就写意画法来说,却更像是感性的学问,如果没有感情的注入,就如同一个婴儿面临着大千世界,充满的只有好奇,而本身拥有的只有最基本的欲望。
所以在对名作的临摹,应该是有“移情”的临摹,这种感情的注入是私有的,很多情况下是被读者“误解”的,但是不要小瞧这种“误解”,对于临摹者而言,本身就对画作有着有价值的“误解”,这也是在画者的不同人生阶段,对同一幅画有不同的领悟的原因。
如此感情的注入,形成了对基本技法的重新诠释,也丰富了创作者的创作素材,形成了有价值的临摹。
2、布局,写意重在布局,好的布局将画作在时间、空间上进行了诠释,使得画作具有了画外之音、画外之意。
作为技法的一种,布局的练习也不能间断。
构图从来就是我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精髓所在,从传统的三角构图到三迭构图到三远构图,再到八大山人的四边四角构图,以及到近代的潘天寿、齐白石等名家,其构图的想象力成就了其画作的风格。
对于一名立志于艺术的人来说,深入钻研史上名家的构图,内化于自己的画作之中,不失为一条捷径。
唯物辩证法认为,质变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之上的。
创作要实现自己的风格,注入自己的感情元素,离不开扎实的技法练习,而在作画之路上实现“匠”到“家”的转变关键不在于量的最大化,而在于优质的量的积累。
在艺术之路上,往往会遇到进步的瓶颈,在面临瓶颈的时候要回头看看自己的工夫是否扎实,感情是否投入。
二、作品的鉴赏
对于创作而言,鉴赏名家习作是一条好的道理,也是必须要进行的练习。
而鉴赏的质量也影响着画者以后的艺术之路。
对于鉴赏来说,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鉴赏者、画作、画作者三者的问题,应该怎么进行处理呢?
1、作品与作者原意
对作品的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绘画史乐衷于对画家们进行定位,对其作品进行归类分派,当然我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不反对这样的行为,但是对于具体的画作而言,这种分析似乎就不那么可行了,我们了解了框架性的东西,然而我们更需要深层次的东西,就是具体画作所表现出来的。
在面对一幅画作时,当我们感叹它的艺术精湛,我们通常会试着去解释这样一幅画,体现了什么,作者在表达什么,然而这些都是正确的吗?哲学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曾经说过,作者原意不可理解。
而且在其诠释学理论中提出“历史视域”的说法,认为由于作者乃至不同的读者之间存在着时间以及知识背景的差异,在对作品进行解读时,实际上是读者在与作品进行交流。
这样在对画作进行鉴赏的时候,真正正确的解读是不可能
的,鉴赏者应该关注自己的理解。
在另一个层次上,伽达默尔也指出,由于表达的工具的限制,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并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
依然是盖屋的例子,工匠所要造出的房子是否是其意义的百分百表达呢?画作也是如此。
2、与作者进行沟通
基于以上分析,在鉴赏画作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的不应该是画作在所有鉴赏者心目中的共识,当然这不是不可以借鉴的,但是共识往往受到其它因素的干预如意识形态。
那么在鉴赏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鉴赏者应该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在作品与作者之间进行沟通,这不光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而这种与作品、作者的交流也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尽量不要把鉴赏变成一个偏执理解的过程,而是要取得与画作之间的共鸣,就如同置身其中,让自身的视角、感觉去体验,在不同的时域下会有不同的感觉。
与作者之间也要形成一种共鸣,这种共鸣如同朋友之间的交流,试图通过这种沟通来启迪自己的心灵,达到贯通体验的过程,同时也为自己的创作之路形成积累和指引。
与作者沟通是鉴赏的必由之路,排除了固执的可能性。
三、意会与人生
关于写意花鸟画创作的源泉或动力的问题,重在意境,从其概念本身就可以看出。
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与其表达是否顺畅相关,同样与读者或观者是否共鸣或引起观者情感发生有很大的关系,这本身也是不同主体意境的表达。
写“意”的本身是指意境的表达,花鸟只是载体,要在花鸟与意境之间取得平衡。
而要做到达意,前提是作者的意境,很难想象作者意境的缺乏,能够做出有意境的画作。
由此提高画者的境界变得必要,而真正的境界在于对人生的体验,即人生的境界。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说,其中最高境界为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
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
”(《三松堂全集》4卷553页)。
天地境界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对于花鸟画创作而言,人生与花鸟之间的意会在画作中得以呈现,是一种汇通。
人生也就成为创作的最大源泉,花鸟则成为人生在画纸上的布局,而这两者之间的沟通是由意会来完成的,也实现了作者与作品的沟通,与观者之间的交流,作品才有意义,创作才有价值[1]。
那么如何提高人生境界,进而表达在创作过程和结果中呢?这就需要画者对于人生、社会真诚地关心,这种关心体现在生活中,把这种关心所带来的感悟自然地流露于画作中,也
是创造的一种境界,由此达到天、人、画的合一。
四、总结
好的作品背后总是工夫的到位,相比较多下工夫,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下工夫,这对于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具有基础意义。
临摹与鉴赏是画者的工夫,然而这些工夫不应该是偏执的,应该充满情感去体验,不同视角下与名家名画交流,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古代名画的鉴赏;艺术的创作是个性化的过程,艺术家的个人内涵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因此从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涵养均需不断磨练,这也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蔡顺根.写意花鸟画教学与笔墨气韵的表现[J]. 教学与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