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阅读答案(2015年龙岩市中考语文)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精选题含答案

八下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精选题含答案1.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弘謇中学为弘扬“和”文化,将开展系列活动。
(8分)(1)学校决定悬挂一些宣传标语。
请你创作一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准备出一期以“生活中的‘和’”为主题的手抄报,手抄报有下列几个栏目,请你按照示例补充两个栏目。
(2分)A. “和”之内涵B .“和”之典故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3)6月3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第二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
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杨老师说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分)(1)(3分)示例:尊老爱幼,亲仁善邻;一团和气,和气生财。
(2)(2分)示例:“和”之俗语“和”之名言(3)(3分)杨老师,上午学生会主席来找您,刚好您不在,他请您明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座谈会。
2. 中华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有鉴于此,某校八(1)班于6月28日在学校阶梯教室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9分)(1)请你以“和”为主题,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2)(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时练1、你所在班级举行“和为贵”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参加。
(1)为了烘托气氛,请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幅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请你为讨论会准备几个活动内容。
①探究“和”的内涵。
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开场白。
龙岩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5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考室座位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请把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在本试题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2分)5.题.)。
(10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1),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3)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4)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6),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7),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7分)汀州至宋代已成为客家人聚居的最大城市,其繁华的程度是:“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深锁济川桥□□随着推移的历史,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到达广东,甚至漂洋过海。
无论走多远,身在何方,客家人的印记总是伴随着子孙后代。
千年汀江水bǔ()育了勤劳的客家人,坚固的城墙却(A.坚持 B.坚守)了一种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首府繁华得有点朴实,也许由迁徙.()的性格构建而成的城市注定了没有帝都省城的大气。
这座繁华一时的客家首府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中,像是做了一个(A.穿越 B.逾越)时空的深沉的梦,一梦醒来,汀水依旧。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分)bǔ()育迁徙.()(2)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填写字母)。
(2分)(3)在文中的“□□”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1分)(4)下面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分)随着推移的历史,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
3.综合性学习。
(9分)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播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
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提信息】(1)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
(3分)材料一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练习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练习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八年一班举行“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20.为了烘托气氛,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分)
21.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
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
最后不欢而散。
请你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以班长的身
份,制订两条“班级议事规则”。
(3分)
①
②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20. 示例:
①诚立身,孝当先、和为
贵。
②亲人善邻,社会和谐。
(2分)
21.示例:
①班级议事时,人人必须遵守沟通、信任、包容的处事原则。
②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
的发言。
③若意见不合、见解不同,要礼貌对待,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不能一味否认或粗鲁驳斥。
④商议讨论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发展为共同目标,不
能处处事事先想到自己。
(每条1.5分,共3分)
第1页共1页。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作业原卷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分层作业1.[重庆中考]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1)班将举办“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知“和”】①写出两个含“和”字的成语。
(不得使用本题涉及的成语)②用与“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补写对联。
上联:将相和有容乃大成经典下联:邻里相让传佳话(2)【用“和”】在活动中,有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
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特拟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请你给下面的规则补写两条。
要求语言简明。
2.[2022北京市房山区期末改编]在“探字义·辨字音·悟文化”的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和”字开展了系列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探“和”之义】(1)请结合对“和”字字源的解说,用自己的话说说“和”字的本义。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禾”是“龢”的省略。
“龢”的小篆字形为 ,这个字极妙:左边上面像间屋子,下面是一组编钟和一个排箫的象形,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
由此推知,“和”的本义为: 。
【辨“和”之音】(2)“和”字由本义引申出不同意思,由此产生不同读音。
例如,表示“跟着唱”或者“依照别人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时,读作【甲】,如“①”;表示“融洽,团结”的意思时,读作【乙】,如“②”。
下列注音和示例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甲】hé①礼之用,和为贵【乙】hè②和颜悦色B.【甲】hè①此唱彼和【乙】hé②君子和而不同C.【甲】hè①曲高和寡【乙】hé②随声附和D.【甲】hé①地利不如人和【乙】hè②心平气和【寻“和”之用】(3)“和”是一个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字,渗透着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智慧。
某同学准备以“和”为主题进行演讲,请依据他确定的“中心”对下面的演讲内容进行排序,并为每部分内容选择相应的名言或故事作为支撑,补全下面的演讲提纲。
和为贵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成语与“和为贵”意思相近?A. 和衷共济B. 和气生财C. 和光同尘D. 和盘托出2. 下列哪个历史事件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开疆拓土C. 唐太宗贞观之治D.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3. 下列哪个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最能体现“和为贵”的精神?A.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B. 《水浒传》中的宋江C.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D.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4. 下列哪个成语与“和为贵”相反?A. 分道扬镳B. 争权夺利C. 各奔前程D. 各行其道5. 下列哪个历史人物被誉为“和为贵”的典范?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荀子二、填空题1. “和为贵”出自《论语·颜渊》中的哪句话?2. “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强调什么?3. “和为贵”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体现?4. “和为贵”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三、判断题1. “和为贵”的思想只适用于古代社会。
()2. “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强调个人利益。
()3. “和为贵”的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密切相关。
()4. “和为贵”的思想要求人们放弃个人利益,追求集体利益。
()四、简答题1. 简述“和为贵”的思想内涵。
2. 结合实际,谈谈“和为贵”的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3. 如何在现代社会践行“和为贵”的思想?五、论述题1. 论述“和为贵”的思想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2. 论述“和为贵”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论述“和为贵”的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六、名词解释题1. 和合文化2. 中庸之道3. 礼仪之邦4. 天人合一七、简答题1. 请简述“和为贵”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如何理解“和为贵”中的“和”与“贵”的关系?3. “和为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八、论述题1. 论述“和为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 论述“和为贵”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3. 论述“和为贵”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含答案)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专项训练·以和为贵1.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礼仪板报我设计】(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版块名称。
①;②;③。
【礼貌用语我知晓】(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做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久违久仰)大名!”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莅临光临)指导!”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阅读拜读)!”【礼节习俗我评说】(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
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2.和是诞育万物的本源,和是修德养性的关键,和是社会交往的准绳,和还是国家共处的原则,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吧!(1)【班级和美】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美风气,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正所谓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一根根筷子只有捆在一起才会坚不可摧; 。
(请参照前面两个例句再仿写一个句子) (2)【家庭和睦】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
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
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
如果你是云云,请从“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
(3)【社会和谐】某班小记者到荣获“襄阳好人”称号的孟昭银老人所住的社区建昌大院采集素材。
孟昭银老人的一个邻居评价她“她最可贵的是待人和气,六十多年来对家里长辈很孝顺、很敬重,亲人间很和睦。
”另一位邻居评价她“她这个人最是心地善良,几十年来知书明理,和周围人相处融洽。
”请你依据邻居的谈话,仿照后句,在横线上补写前句,形成一条宣传标语。
以和为贵阅读答案

以和为贵阅读答案以和为贵阅读答案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国语》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这里对“和”的意义的解释最为明确,不同的事物互相为“他”,“以他平他”即聚集不同的事物而达到平衡,这叫做“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
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这只是“同”,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统一体,我们肯定“和”观念的价值,不是宣扬调和论。
所谓“和”,不是不承认矛盾对立,而是认为应该解决矛盾而达到更高的统一,因此,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具有优秀传统,同时也具有陈陋传统。
从殷周以来,就有上下贵贱的区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这种观念至今仍有待于彻底消除。
中国哲学长于辩证思维,事实上,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分析思维的。
中国向来注重人伦日用,注重切近的效益,没有“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这也是中国没有产生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的原因之一。
西方近代社会是“自我中心,个人本位”,强调“以人为本”,而中国近代以前则以家族为本位,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此,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长短得失是完全必要的。
(节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删改)25.结合文本,分点概括中国文化中的陈陋传统。
(5分)26.从文本看,“和”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4分)27.试以对待外来文化为例,谈谈“和”与“同”各自的表现。
(6分)参考答案25(5分)①等级观点根深蒂固;②缺少分析思维;③急功近利(注重切近的效益或实用主义倾向严重);④忽视个人价值(注重家族本位)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四点5分。
26⑴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⑵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为贵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
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②“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③“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
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
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④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
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⑤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
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
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
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
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
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
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
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
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
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⑦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9.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A. 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和”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不可或缺。
B. 为了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只需要让各种成分都有其应在的位置。
C. 文章第⑤段以烹饪为例,论述了实现“和”应秉持无过无不及的原则。
D. 作者认为探索“和为贵”的精髓和要义于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10.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答:11.作者认为应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6分)答:(二)(13分)9.(3分)B10.(4分)示例:本文先提出“和为贵”的要义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1分)其次解释了什么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1分)再论述了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1分)最后强调了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的现实意义。
(1分)11.(6分)①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
②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③应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
(或: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每点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