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和山水花鸟画的阶级性
唐代山水诗与绘画的关系

唐代山水诗与绘画的关系1. 简介在唐代的文化繁荣时期,山水诗与绘画是两种密切相关的艺术表达形式。
山水诗是以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抒发情感为主题的诗歌,而绘画则是通过笔墨勾勒出山水风景。
本文将探讨唐代山水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2. 山水诗与绘画的起源在古代中国,对自然界美景的赞美和描写始于先秦时期的《楚辞》。
到了唐代,这种表达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唐代的山水诗大多采用客观、写实和抒情的手法,而山水绘画则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元素再现自然景观。
3. 至高境界:气韵生动唐代山水诗与绘画共同追求表现内在意境的至高境界。
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例,他以雄浑壮丽、纷繁复杂而闻名于世。
与之相呼应的山水绘画作品,也讲究构图和画意的表现,追求气韵生动和自然流畅的笔墨。
4. 影响与借鉴山水诗与绘画之间存在着互相借鉴和影响的关系。
许多唐代诗人受到绘画创作的启发,将绘画中所展现的景色、构图等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诗中。
同时,山水绘画也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山水诗中对自然景观、情感表达以及意境追求等方面的描写。
5. 文化传承与影响后世唐代山水诗与绘画不仅在当时得到了极大赞誉和影响力,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创作技巧、主题表达以及审美观念都成为了后来文人士大夫和艺术家们学习与借鉴的对象。
结论唐代山水诗与绘画是一种相互补充、共同推进并达到至高境界的艺术形式。
它们在意境表达、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传承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将这种艺术形式影响并延续至后世。
通过研究与欣赏唐代山水诗与绘画的关系,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及其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诗画相融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一般情况下,诗画相融指在中国画画面空白的地方题诗,诗歌在内容上咏叹画的意境,在形式上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从内容到形式,诗歌和绘画融为一体。
此意义上的诗画相融,徐复观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是题画诗的出现,如唐代《杜工部段集》有多首题画诗;第二步是把诗歌作为绘画的题材,如宋代邓椿《画继·卷一》记载的宋代画院以寇准“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命意取士的典故;第三步是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
如《宣和画谱·卷七》谓李公麟画《阳关图》,“以离别惨恨,为人之常情;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快座,哀乐不关其意”,用画来说明诗歌之“远”的意境。
第三阶段中,诗画相融已涉及意境问题了。
意境理论在内涵上有三个特征:情景交融分、虚实相生、境生象外。
《阳关图》中钓者的神情意味着其思绪已超越有限画面向更广远的时空延伸。
画面构图的简约以及垂钓题材的选取,已暗合了离恨之情。
诗画相融在发展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在山水诗和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二者相互交融的状况。
中国古代山水诗经过魏晋时代的高峰发展,到宋代已趋成熟;而山水画历经唐代的发展到宋代迎来了第二个艺术高峰。
山水诗和山水画在宋代,呈现了多方面交融的特征,尤其在艺术意境方面,体现了共同的艺术风格下文从奇伟雄豪、清空灵动、寒荒幽寂三种意境来分析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一致性。
一、奇伟雄豪之境宋代山水画和山水诗在表现此境时,往往选取自然界之奇崛险峰、层崖叠嶂、冲天激浪、惊雷暴雨……作为表现对象。
此类意象能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力和震撼感,令人在扑面而来的惊人气势中感受大自然的威力。
自然界之巍巍奇峰往往被认为是刚毅不屈的人格之美的象征,雷霆暴雨、狂风巨浪往往成为了艺术家们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他们借自然之伟力或抒发报效祖国之豪情壮志,或寄寓胸中之不平,感叹国运之衰颓。
自然之山川风云便由此而具有了人文美的宋代山水诗中,有大量的诗作和奇伟雄豪之境有关。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与花鸟画艺术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与花鸟画艺术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山水画与花鸟画是其中的代表性绘画艺术。
这两种画风格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与完善。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与花鸟画。
一、山水画艺术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派别,是以山水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它经历了从“写实”到“意境”的过渡过程,最终发展成了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1. 发展历程明代的山水画以“写实”为主,注重描绘山水的具体景象,追求一种清晰明朗的表现方式。
到了清代,山水画则更加强调画家的个人感受和意境,在表现景象的同时,注重艺术创作中的意境表达。
如烧琴煮鹤、闵晋山、黄宾虹等画家,精心构图,融合理性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呈现出了超越物象的图像意境。
在意境的表现中,清代的山水画家尤其擅长“功与情”的相融,创造出了极具审美和想象力的艺术形态。
2. 看点现象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其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构图与造型”。
在构图上,画家们常常采用有力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春夏秋冬、鸟兽花草、人物环境、高低大小等因素的处理,使画面呈现出鲜明的空间、运动和节奏感。
在造型上,山水画的画家与数字工具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艺术观念,力图在通过色彩、笔墨等审美构成与与视觉刺激的集合中追求形式与意义的协调。
二、花鸟画艺术花鸟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门类,以花卉、鸟和其他小动物为题材,表现鲜花美丽、羽毛华美、可爱娇柔的形态与特色。
1. 发展历程明清时期的花鸟画不同于以前,不仅注重表现物象的形态、特征和外在特征,而且更加强调描绘特定时刻的内在精神和情感感受。
当时,花鸟画家们采用诸如运用淡彩、重墨的手法,加强了视觉与情感上的表达。
唐代和宋代的花鸟画风格也深受明清时期花鸟画家的追捧和传承,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2. 看点现象明清时期花鸟画的画家,常常采用横“拖”、“点”、“染”、“叠”四种手法(即均匀擦拖、突出点画、透视顿染和颜色的叠加关系),表现画面中花、鸟的色彩和纹理。
浅谈中国诗与画的关系及其造境性——读《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有感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3浅谈中国诗与画的关系及其造境性——读《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有感/童鹏林欣中国古代对于诗与画的探讨从宋代就已有了。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属于语言艺术或时间艺术,而画则属于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但它们却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艺术领域。
而中国古代画论更多的则是围绕中国画的意境来探讨中国诗与画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北宋时期,苏轼曾经认为唐代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所作绘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还指出了其“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思想。
北宋张禹民曾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和画都要求通过真实、具体的典型形象,来抒写作者的强烈感情,从而激起读者非常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诗与画之间非常重要的共同规律,也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的共同规律。
当然诗与画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共同点,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南宋时期的吴龙翰曾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诗与画有结合的必要,也说明了它们有结合的可能。
对中国画含有的所谓的“诗的意趣”,我们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画与诗表面的结合。
一、依诗作画,即用画描绘诗人所述的境地或事象。
在历史上首先用诗作画的,就是后汉的刘褒,他画了《诗经》的《北风诗》与《云汉诗》。
二、为画题诗,即诗人在画中引发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
第二种看法是诗与画的内面的结合,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
意思是,画上并没有题诗,却有诗的意境,因而,中国画又被称为“有形诗”或“无声诗”。
王维的画,都是“无声诗”,如传为他画的《江山雪霁图》卷,看了以后,很快使人非常自然地想起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两句诗。
他的许多诗,也处处包含着“画境”,非常形象化,读起来使人回味无穷,感人至深。
这种诗与画内面的结合,是中国画所独具的特色。
苏轼曾评王维的画为“画中有诗”,意思也就在于此。
山水花鸟诗画的阶级性

山水花鸟诗画的阶级性另有些否认山水花鸟诗画的阶级性,则又从其据说“不是社会上层建筑”去论证。
而其所持唯一“理由”,无非「我国历史上已换了好几个经济基础,,而唐宋元明清的山水花鸟画并没有随着基础的消失而消失」。
显然他们竟把是否“随着基础的消失而消失“这一点误当为检查一切东西是否社会上层建筑之唯一标尺了!须知任何社会上层建筑之所以为社会上层建筑,主要乃在它是产生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经济的反映并为其经济基础的巩固﹑发展服务。
它的特征之一,固然总是定要随其经济基础之消减而或早或迟地消失,但却并非各类上层建筑一律都是只要生产它的经济基础一消失,就会立刻跟着消失,尤其绝不都是立刻就会完全自动消失得干干净净﹑无影无踪的。
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一般说来,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艺术这一类上层建筑物,本来就不是像政治﹑法律﹑等等更加直接地建立在经济基础的消失而立即消失的。
何况其中山水花鸟画这一类艺术,又还不与其他人物风俗画与历史画等艺术完全相同,(请注意,它还不能特殊到超越它作为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之一的一般共同规律,永远不随其基础的消灭而消灭,改变而改变!)所以它和别类上层建筑,乃至别类艺术,随其基础消失而消失的具体过程,实际也是并不完全相同的。
第二: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包括山水花鸟诗画等),其社会上层建筑性,主要是指它所表现的艺术内容思想性方面的观点——即世界观,审美观而言。
(此外还有与其观点相应的具体措施,如社会艺术工作与活动的组织方式等等,(因与这儿所讨论的问题无关,故从略)至于其形式﹑样式﹑技法﹑技术﹑以及艺术语言等艺术方法﹑艺术手段方面,一般地并非也都属于上层建筑,而乃人类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结晶,故在那些方面,有着历史文化的继承性。
(当然也还有其本身不断地历史发展,不是一成不变,而亦经常有所创新的。
)第三:艺术这一类上层建筑,也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当产生它的基础已经消失以后的一定时期中,(各类久暂虽不一样)作为旧基础的旧上层建筑残留物,必然作为一种反动力量,只在它与新基础的新上层建筑互相搏斗中而反抗彻底失败了,才会完全被消灭。
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关系

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关系汇报人:目录•引言•唐代山水画的特点与艺术成就•唐代山水诗的特点与艺术成就•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内在联系•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总结与展望01引言•本文主题为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关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以自然山水为表现对象,通过笔墨技法表现出山水的气韵、意境和美感。
山水诗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以自然山水为主要题材,抒发诗人对山水的赞美、寄托和感悟。
主题介绍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的背景•在唐代,山水画和山水诗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山水画和山水诗也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许多诗人和画家都以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唐代文化艺术的内涵和特点,探究山水画与山水诗在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上的相互影响。
同时,也有助于拓展我们的艺术视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通过挖掘和传承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的优秀传统,可以为当今的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02唐代山水画的特点与艺术成就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在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并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唐代风格。
起源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代南宗”对唐代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传承的线条技法和构图原则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前代影响山水画的历史发展唐代山水画注重线条的运用,通过粗细、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出山水的质感和气势。
线条运用皴法是唐代山水画的重要技法之一,通过模拟自然纹理,表现山石的肌理和结构,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质感。
皴法表现唐代山水画巧妙地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枯润变化,营造出山水的光影效果和气氛。
墨色运用唐代山水画的技法特点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和画家,他的《雪溪图》以简洁的线条和墨色表现了雪景的清幽和寒意,将诗意与画意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卷山水与花鸟的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卷山水与花鸟的艺术之美中国传统卷山水与花鸟绘画是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瑰宝之一。
通过线条、墨色和构图的独特运用,它们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技法运用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卷山水与花鸟绘画的艺术之美。
一、历史背景中国传统卷山水与花鸟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东汉时期,山水画便开始兴盛起来,而花鸟画则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以山水画为雅事,常以之写意境界和审美境界。
而花鸟画则多以花鸟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精准的观察描绘,表达出对生命、自然与美的追求。
二、艺术特点中国传统卷山水与花鸟绘画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艺术特点。
1. 寓意与哲理:卷山水画通过巧妙的构图、线条与墨色的运用,以具象的图像表达了抽象的哲理和情感。
画家常常通过山水来寓意人生的沧桑、纷繁与苍凉,传达出深邃而悠远的意境。
2. 含蓄与克制:中国传统卷山水与花鸟绘画注重留白与虚实的平衡,通过留白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画家通过克制笔墨的运用,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山水或花鸟的轮廓,给观者留下较多的想象空间。
3. 传统与创新:中国传统卷山水与花鸟绘画继承了古代艺术的传统,但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画家通过创新的手法、色彩和主题,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三、技法运用中国传统卷山水与花鸟绘画的技法运用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包括皴法、破笔法和写意画法。
1. 皴法:皴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常用技法。
通过运用不同的皴法,画家可以描绘出山石、树木等具体的自然景物。
皴法的使用使画面更加生动,给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2. 破笔法:破笔法是一种通过墨与水的流动,使线条产生干湿、深浅、浓淡的变化,从而表现出山水和花鸟的质感和层次感。
画家通过破笔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富有变化和立体感。
3. 写意画法:写意画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具有特色的技法之一。
它追求“以形写神”,通过丰富的构图、简练的线条和墨色的表现,表达出画家内心的情感与思索。
浅谈风景诗山水花鸟画的阶级性的评价问题

,
而人 们 透 过 那 优美 的 意 境
。
,
看 到 的 是 诗 人 欣 喜不 可
,
抑 止 的形 象 中
,
表 现 了 诗人 轻松 愉快 的 心 情
,
柳宗 元革 新失败
:
被贬永州
,
于 孤独 寂寞之
,
以 诗 的 形式 为人 们 描 绘了 一 幅 寒 江 独 钓 图
“
千 山鸟 飞绝
,
万踪 人 迹 灭
孤 舟蓑策
, ,
徐 悲鸿 的骏
马 飞 驰 等 绘画 也 可 以 不要 了 景诗 山 水 花鸟 画
, ,
人 们 在 欣 赏 自然 景 物 的 同 时
、
则 更 喜爱 的 风 更重 要的 是由
就 是 因 为这 些 作 品 不仅 形 象
真 实 地 反 映 了 自然 美
, ,
于 不 同时代 的 生命
,
不 同阶 级 的 作家赋 予 这些 自然 井 物 以 不 同的 思 想 感情
土 地 已 给番 人 夺去啦
, ,
。
”
可见
,
画 家取 墨 兰 这 一 题 材所 寄托 的政 治意 义 是 很 深 选
综上 述
,
风 景诗
,
山 水 花 鸟画 实质 是 以 人 为表现 对 象 的
,
。
这 类作 品 中 出 现 的 高峻的
,
挺 拔的 松
,
浩 荡的 水
“
艳 丽 的 花 … … 总之
”
,
,
山山水水
毛 主 席 科 学地 总 结 了 古 今 中 外
,
精 辟地 指出
。
“
在现 在世 界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诗和山水花鸟画的阶级性
在讨论山水诗和山水花鸟画的阶级性问题的过程中,针对某些人说凡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学艺术作品,其所反映的自然美没有阶级性,故反映它们的那些文学艺术作品亦没有阶级性的错误看法,不少人已经指出:虽然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无阶级性,通过不同阶级的作者的艺术认识和美感加工所创作的山水诗和山水花鸟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因为它们已经是在阶级的人之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绝不可能也无阶级性。
但为堵死上述“超阶级”论者还可能有的狡辩,如果避而不谈自然美也有阶级性,或者默认自然美是无阶级性的,未免尚嫌不够彻底。
不过,对于自然美(自然物的美)也有阶级性一点,许多人都深感不易理解,总觉得自然美的客观性和阶级性之间,似乎有矛盾。
其实不然。
我们认为:自然美是自然物的形象之某种或某些特征的客观性质。
它是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其社会属性(后者指它们同时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之事物所具有的诸本质意义)矛盾统一起来,且以后者为决定因素的、好的内在本质之有诸内而形诸外的外部表征。
必须看到:自然物如果不具有社会属性,只具有自然属性的话,那就既无所谓内在本质的好坏,也无所谓外部表征的美丑。
不言而喻:自然物内在本质的好坏,乃由它们处于与人的生活的不同关系,对于人的生活所起和可起的作用不同而异的。
在有阶级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们的内在本质的好坏,不可能不因处于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或不尽同的生活关系中,对于不同阶级的人的生活,实际所起和可起的作用不同或不尽同而有所不同或不尽同。
从而它们有诸内而形诸外的形象之或美或丑的(以及怎样论美或丑的)审美特性,亦有所不同或不尽同。
所以,自然物本身尽管无阶级性,自然物之形象的美(及丑),却并非同样也是无阶级性的。
进一步还须看到:自然美的上述阶级性,不是由于不同阶级的人的主观美感或美的观念、概念视之为那样而外加给它们的,而乃它们本身处于不同阶级的人之不同或不尽同的生活关系之中所实际地自己具有的客观性质。
有些人片面抓住自然美的客观性而否认其阶级性,无视自然物之形象的美学特性与人(阶级的人)的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竟把自然之美的客观性形而上学地理解为超社会、超生活的,似乎自然物不论处于什么人的什么生活关系中,甚至不论有无审美主体的人类存在,它们的形象的美学特性,都是同样固有而且一成不变的。
不消说那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观点。
反之,另有些人片面强调自然美的阶级性,都又由之否认其客观性,则把自然美的阶级性竟曲解为阶级的人的美感或美的观念、概念等审美意识的主观性了。
他们硬说如果承认自然物之形象的美学特性是客观存在着而不依人的审美意识为转移的话,就将谈不到它们还能有什么阶级性(朱光潜先生就是一直这样说的)。
不难看出,即又恰是见人不见物的观点。
如前所述,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美的阶级性,乃是自然物本身处于不同阶级人们的生活现实界中,作为不同阶级人们的生活中之事物所自具的那种客观本质意义或客观的社会属性,客观地决定了他们是好是坏,(指对一定阶级人们的生活实际所起和可起的作用是有益或有害)从而客观地决定它们实际呈现于不同阶级人们的生活现实界中之有诸内而无诸外的形象特征是美或丑。
因此,它们的形象之或美或丑的那种美学特征,也能不能被客观打上一定阶级的烙印——具有一定阶级性。
很多人想不通的一点是:既然美学是属于事物形象之一种性质,而自然物是本无阶级性的,那么,属于本无阶级性的那种事物实体的形象之性质的美(自然美),怎么一下子有了阶级性呢?其实并不奇怪:关键在于不可忽略自然物的形象及其美学特征,本来不是指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有社会属性的。
谁都知道任何自在的自然物的形象是无所谓美丑可言。
一切自然物的形象之或美或丑的美学特征。
皆总是它处于与人某种一定生活关系之中呈现出的一种客观性质。
试问有阶级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们难道还能够是存在于什么超阶级的人的生活关系中的吗?它们既不可能是存在于超阶级的人的生活关系中所呈现出而属于其形象的客观性质,那么,它们那种属于其形象方面的客观性质之必然,具有客观阶级性,有何难解呢?
不过,同时不能看到:凡呈现于不同阶级人物生活现实界中的一切自然物的形象之或美或丑的美学特征,由于各个阶级之间除有相互区别、相互矛盾的主要一方面之外,还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次要一方面的缘故,实际并非无往而不相异和相反的罢了。
(所以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有被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都能欣赏的可能性)但是,尽管如此,那些无非它们的美(及丑)的阶级之一种错综复杂的表现,并不足以反证它们的美(及丑)是超阶级的。
须知超阶级而意味着超社会、超生活,而超社会、超生活的任何事物的(包括自然物)形象的美(及丑),都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有必要补充指出:不少人对社会美(社会事物的美)具有阶级性毫无怀疑,对自然美(自然界的美)也具有阶级性却未取得全面态度。
原因不外乎他们多半人认为:社会美乃取决于各种自然景物的自然性因素。
我们虽然不否认自然美与社会美具有一定区别,但都并不认为他们可以不被统一的美的总规律所支配。
所谓统一的美的总规律就是它们同样都为自然性与社会性两方面矛盾统一起来而以后者为决定因素。
所以,由于上述那种似是而非的看法对自然美具有阶级的怀疑,其实乃是没有根据的。
何况如果认为只有社会美才有阶级性,而自然美便无阶级性的话,那就无异于说美的阶级性还远不可能一般地肯定。
结果势必只得承认世间至少还有一部分例外地属于什么抽象地永恒和普遍的美。
那样一来,岂非差之毫厘虽谬以千里了?
再就是应用上述观点与山水诗和山水、花鸟画等艺术的阶级性问题的探讨来说,虽然只从人物的(作者的)美感以及美的观念、概念等审美意识的阶级性方面,亦可驳倒“超阶级”论者的观点谬误,但是那样对于诸如此类文学艺术作者的阶级性质之肯定,毕竟还只限于是从作品的主观方面内容(指反应者的信息感情等)以肯定的,尚未同时从作品的主观方面内容(指所反映的对象)去加以肯定,因而在实践中就还仍有可能导致“题材无差别”的偏向。
诚然,反对“题材无差别”并不是提倡“题材差别论”,但在分析任何一种文学艺术作品的阶级性对错,如果只是着眼于任何一方面那种分析显然都并不全面的。
由此可见肯定山水诗和山水花鸟画等所反映的自然景物本身之美(自然美)的阶级性,不仅有着美学理论上的意义,并且有艺术实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