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诗

合集下载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1. 引言1.1 中国山水诗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山水诗始于先秦时期,最初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在游览山水中所写的感悟性诗歌。

在这些诗歌中,山水被视为自然的象征,代表着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的理念。

山水诗从起初的简单的描写自然风景,逐渐演变为富有哲学意蕴与情感内涵的高雅诗歌形式,成为中国文人雅士追求的诗歌境界。

山水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和境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人眼中,山水被视为崇高、清澈、永恒和超越尘世的象征,是他们追求诗意境界的重要对象。

山水诗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和风骨。

【中国山水诗的起源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也展现了中国文人墨客对自然、生命、人生等诸多哲学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山水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境界的追求。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文人雅士的重要创作领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心灵的栖息之所,对于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审美追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山水诗所描绘的山水景致,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心灵世界的抒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为先知先觉之地,观赏山水不仅可以提升审美情趣,更可以启迪心灵,澄清心境,修身养性。

中国山水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和表达情感的载体。

通过中国山水诗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文人对于自然、生命、情感的诗意表达,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理念。

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更是凝聚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2000字】2. 正文2.1 山水诗意识代变的历史背景山水诗意识代变的历史背景主要涵盖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古代至现代,山水诗的意识形态和表现方式均有所变化。

12首关于山水的诗 山水诗大全有哪些诗

12首关于山水的诗 山水诗大全有哪些诗

12首关于山水的诗山水诗大全有哪些诗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4.《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9.《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1.《黄河》[宋]王安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12.《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中国古代山水诗

中国古代山水诗

中国古代山水诗中国古代山水诗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血脉相通的亲密关系,这一亲密关系通过大量的荒野意象加以呈现,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开发荒野这一现实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时空意识。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代山水诗,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山水诗篇1:上三峡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中国古代山水诗篇2:游九龙潭朝代:唐代作者:武则天原文: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中国古代山水诗篇3:点绛唇·醉漾轻舟朝代:宋代作者:秦观原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中国古代山水诗篇4:江神子·江景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中国古代山水诗篇5: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原文: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中国古代山水诗篇6:十月之交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皇父卿士,番维司徒。

家伯维宰,仲允膳夫。

棸子内史,蹶维趣马。

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十首山水诗

十首山水诗

十首山水诗山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经典诗歌形式,以抒发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赞美和感慨为主题。

以下是十首山水诗的相关参考内容:1.宋代王安石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了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山川河流的壮丽美景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表达了对清代政治现状的无奈和不满。

2.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以及对人生追求更高更美的意愿。

3.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百丈清江带长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写了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的山水景色和人生感慨,同时展现了诗人拼搏人生的情怀。

4.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里深深的庭院和凉意,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流逝时光的困惑和思考。

5.唐代王勃的《登快阁》:白日登山郁垒红,青山红叶复黄冬。

纷披越垤半云雾,高闭宗峰一片空。

羊肠桥下尽尺云,向阳几日闭匣尘。

好风空始腾骧听,山色年如酒一巡。

这首诗表达了登高望远的愉悦和对山水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6.宋代陆游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十首山水诗

十首山水诗

十首山水诗
1.《山中》--王安石
山中何所有,松竹乱吾衣。

但愿山长留,不愿人过留。

2.《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山行》--李白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登高壮观惊天地》--杜甫
地势极高,览之不可极目。

怪石嶙峋,上可以险楼虎踞,下应深潭巨浸。

长江若带,水势奔流,声震天地。

遥望群山,峨峨青霄,亘古以来,壮丽独存。

8.《泊船瓜洲》--杜甫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岳阳楼》--范仲淹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中国古代文学山水诗

中国古代文学山水诗

中国古代文学山水诗28首第1首踏莎行·秋入云山宋·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

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

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第2首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第3首行香子·过七里濑宋·苏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第4首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宋·李之仪五云深处蓬山杳。

寒轻雾重银蟾小。

枕上挹余香。

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

人静重门悄。

一阵落花风。

云山千万重。

第5首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宋·魏夫人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第6首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宋·张昪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红日无言西下。

第7首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宋·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

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第8首蝶恋花·福州横山阁宋·李弥逊百叠青山江一缕。

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

榕叶满川飞白鹭。

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

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

老子人间无著处。

一尊来作横山主。

第9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宋·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王维《山水论》

王维《山水论》

王维《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远人无目,远树无枝。

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此是诀也。

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

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

此是法也。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

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

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

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

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

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小置。

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

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

松皮如鳞,柏皮缠身。

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

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有两不分天地,不辨东西。

有风无雨,只看树枝。

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

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

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

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

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

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

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

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

凡画山水,须按四时。

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

如此之类,谓之画题。

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

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

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

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

王维《山水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连绵之道。

中国山水文化期末论文 - 山水诗

中国山水文化期末论文 - 山水诗

中国山水诗的成长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的一首很有名的诗《观沧海》,提起这首诗,想必很多人都会和原来的我一样把它当做一首山水诗。

但是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

那么,山水诗究竟是什么,它起源于什么,又是怎么发展的?接下来我想大概论述一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山水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描摹山容水态的诗歌。

汉字的象形性、词语的多义性以及语法的无规则性,使诗歌在山水形象的创造上表现出“意在言外”的特点,也使得山水诗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我国的山水诗兴起于东晋。

但这只是大多数人包括我的看法。

关于山水诗的形成,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山水诗形成于汉魏之际,但是山水诗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出现在诗坛,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汉魏之际还不具备这种历史文化的基因;第二种意见认为山水诗形成于南北朝的“宋初”,奉谢灵运为山水诗的“鼻祖”,虽然我挺喜欢谢灵运,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它不符合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早在谢之前就有人写山水诗的实际;第三就是我所赞成的这个观点,起于东晋,当代著名学者范文澜和钱钟书就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

这也就是为什么观沧海不算是山水诗的原因,曹操生活的时期山水诗还未形成。

东晋之前,山水与诗歌就有了缘分,但山水占的比重太小,所以就只算是孕育时期,而东晋之后,山水描写才从题材上成为一篇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并在视觉上成为作家的真正审美客体。

这即是甄别山水诗的两条标准。

山水诗的勃兴。

中国山水诗的勃兴历史,同谢灵运的名字分不开,他是开创山水诗新局面的划时代的诗人。

谢灵运以毕生的努力摹写大自然呈现的繁富多姿,刻画灵山秀水的外在形态,将所见到的山川胜境一一作出精细的描绘,使之再现于读者眼前。

这些精美的艺术,沾溉了一代代的诗人与读者,为我国山水诗的勃兴与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山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王维姓名:覃明辉学号:20124141027专业:景区管理级别:12级旅本一班【摘要】: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

山水诗既是对自然山水美的艺术提炼,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果,因此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与文化意蕴。

【关键词】:山水诗;文化;审美;美感;意蕴。

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

诗,代表了古代文人学士的智慧,是集中华古今五千多年的众多文人学士的智慧结晶。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每个朝代的诗词都有各自的独特韵味,唐诗宋词元曲,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文化内涵。

诗,又有古体诗和近体诗。

根据诗的内容,又有田园诗、山水诗、抒情诗、边塞诗、叙事诗、赠友诗、打油诗等等等等。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山水诗。

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指诗人游览山水名胜后有感而发,从而留下的诗句词章。

山水诗,不仅是诗人心灵的火花,智慧的结晶,也是对自然山水美的精华的艺术提炼,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与文化意蕴。

中国最早认识山水审美价值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的,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庄子和孔子。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

他继承了老子“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认为大自然的山水包含着美的内容和美的法则。

他在《庄子·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认为,大自然的美是最美的,最合乎法则的,因此,他要求人们的一切行动,都要顺乎自然,返朴归真。

“山林与,皋垠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庄子所向往的乃自然山水之美,他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向往‘旧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了·让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对大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美的发现,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追求,扩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对于人的自然美的意识的形成和觉醒,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以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认识和发现自然山水之美的。

他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这里,孔子以山水的优美和壮美,喻指君子仁人的品格,如巍巍之高山,气宇轩昂,岿然不动;如浩荡之流水,生生不息,长久永恒。

孔子所祟尚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亲共融、和谐共处,并把自然美当作人格美的参照物;他祟尚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对其他学生的人生志向皆不以为然,惟独对曾哲的述志感兴趣:幕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味而归。

(《论语·先进》)这正是孔子所祟尚的人生境界:贴近大自然,追求自然美。

在清清的河水中嬉戏游泳,在凉爽的和风中舞蹈歌吟,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情怀,这是多么愉悦的精神境界。

在孔子的诸多论述中,虽然重在自然美对人格美的塑造陶冶作用,但却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到发现。

庄子与孔子的思想,标志着中国自然山水审美观的形成,从而汇成了我国山水美学思想的源流。

追溯中国的山水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最先萌芽于先秦两汉时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对自然风物的描写,生动传神,情景交融,成了山水诗的名句,广为流传。

如“兼蔑苍苍,白露为霜”,“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等。

到了楚辞、汉赋,更是有大量的自然山水的描写,且色彩绚丽,奇伟诡橘,如屈原的《桔颂》、《湘夫人》等。

从此,自然山水以不停息的步履,进人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山水诗形成的自觉时期。

“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晋宋之间,随着玄谈之风的渐退,诗文的风格改变了,写山水诗的文人多了起来,出现了陶渊明、谢灵运、谢眺、鲍照等山水诗名家。

他们的山水诗(包括田园诗),清新隽美,恬淡自然,意境深远,把自然山水描写得传神逼真,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陶、谢等诗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自然山水诗正式形成并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

唐代是我国山水诗的成熟繁盛期,当时名家辈出,诗海如潮。

“唐初四杰”吟诵风月的山水诗给初唐文坛带来的清新诗风,古今称道。

李白所歌咏的巴山蜀水、长江黄河、天姥、九华,杜甫所眷恋的泰山极顶、锦江花岸、湘水洞庭,王维山水诗的辆川烟雨,孟浩然笔底的荆襄湖泊、早春花落,白居易醉心的西湖堤景、匡庐桃花;刘禹锡的巫山神女、西塞风光;韩愈描绘的山石以及岭南风光;柳宗元笔下的湘山桂水;杜牧的江南烟雨;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摘的“鸡声茅店月”;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都是千古传唱的诗句。

陈子昂登幽州台的歌唱;王之焕在鹤鹊楼头远眺西山的落日;崔颖在黄鹤楼上的题诗;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还有王昌龄塞上风光的描写,高适、岑参雄壮悲凉的边塞诗……都是以美的画卷激荡人们的情怀,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从此,中国山水诗成浩荡之势,并汇成了滚滚向前发展的洪流。

大自然名山胜水的壮丽秀美,“造化钟神秀”,古往今来的山水诗人的生花妙笔,妙造自然,使得山水诗与山水美交相辉映,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审美光彩。

中国的山水诗,尤其是优秀的作品,总是诗人对山川审美观照的产物。

它写的是美的山川,显示出来的却是山川之美,里面有诗人的审美理想,还有巧妙的创造,因此,它往往比美的山川更美,给人提供的是独特的审美享受。

李白的山水诗奇伟瑰丽,气势惊天动地,“落笔惊天地,诗成泣鬼神”,其给人的审美震撼力是强烈的。

山水诗是“人化自然”的产品,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

吴景旭的《历代诗话》卷四十九“香”条载:竹初无香,杜甫有“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之句;雪初无香,李白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云初无香,卢象有“云气香水流”之句。

妙在不香说香,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

本来竹叶、雪花、云气皆无香气,可是经过诗人的点化,却香气四溢,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其实这是诗人的审美创造的结果。

请欣赏王维的《山中》和杜牧的《山行》:荆澳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远上寒山石径科,白云深外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这两首山水诗,写的都是山中的枫叶和深秋的景色,渲染了自然山水的清幽静美。

不过王维写得空檬飘忽,意境朦胧,扑朔迷离,重在点染山中空翠欲滴、沁人心脾的美好景色;杜牧重在写山中的红叶以衬托深秋景色:它们层层簇簇,漫山遍野,比起早春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它们与青山白云交相辉映,色彩更显绚丽多姿,使人流连忘返。

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都加人了艺术创造的成分,锦上添花,镶金砌玉,创造了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创造出一个比自然更美的“第二自然”。

由此可知,山水诗因得天地的灵气和造化的神妙,又渗人了诗人的慧心兰质和审美创造,故而具有丰厚的、多层次的美感。

特别是王维,他的诗句都有钟灵毓秀之感,让人不禁沉入他的诗中不能自拔,好像亲眼看到了诗中的美景一般。

诗中的孤独与空寂,让看着都感受到了。

因早年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故而王维非常信仰禅宗,王维超脱世俗、清静无为的禅念很浓郁。

他追求的南宗禅的心空境界,即生死不染、去往自由的境界,提倡“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在主体抛舍自我之后获得一种透视:“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渴操禅师》)。

消除各种感观欲望,冥合人物之别,实现心空,就能在自然外物中直观永恒的宇宙至理,即可实现永恒的涅架。

王维心中因此产生一种超越与闲静:“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坛经》)。

怀着禅念歌咏山林生活,赞美大自然的和谐,王维创作出造诣极高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身处人间社会难以得到的另一种融入自然的乐趣,闪耀着向理念深化所悟出的理趣与禅趣。

诗人在简单清纯的山居生活中,发现了一任自然天性的美,一种令人忘却人间种种不平与烦恼的自然之趣。

他的代表作《山居秋螟》可见一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院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清新澄澈的明月清泉之美境,与同样自然清纯的归院渔猎的山野生活,在诗人似禅非禅的意念融合下,在他诗画妙笔的艺术呈现里,使人领略到一种人与大自然同乐的妙境,陶醉在空灵清逸的山林境界之中,涤尽尘嚣俗累而忘归。

王维在享受山水之美的同时,常悟人富有哲理禅趣的精神境界,其山水田园诗体现出鲜明的禅意,具象化、艺术化地体现为空与寂的境界。

他将人世间难以寻求的境界,寄兴于空山寂林,《辛夷坞》就是一首颇堪玩味的小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尊。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裴迪与之唱和的同题诗谓“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可知首二句是用芙蓉比拟辛夷花之美艳,木末状其花高,“山中”点出地点之僻远空寂。

芙蓉出于污泥不染,辛夷开在山中木末自含不染世情的一份高洁自得。

这份超逸之情,三四句表现更为精彩。

“纷纷”,开则繁盛尽兴,落亦“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种泰然宁定的情趣,显示的是一种静观自然的禅趣,在自由无碍的氛围中,云蒸霞蔚般的辛夷花,纷纷的开放,又片片的消陨,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知几年几载,世人不知其存在,它也不知人事变迁。

诗所呈现的“自荣自落,何怨而何谢”的空寂自然之趣,令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王维耽于禅趣的空寂之境,正暗示精神上的毫无人为干扰,萌生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一份生命的超然境界。

山水无言而有意,王维山水小诗以鲜明美丽的形象、悠远空灵的画面,让人直观体悟山水风物所蕴含的深深禅意,给人以开悟。

’.诗佛”王维以他禅宗的审美意识与一些佛教的理念,给山水诗带来一种空灵净静的特殊境界,其禅理禅趣因以美的形式出现,所以不觉其虚玄,而平添山水意境美的无穷魅力。

禅宗不仅决定了王维与众不同的对山水内涵的理解,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山水艺术及其表现特点。

王维山水诗“不仅以‘如画’见长,而且于中既见山水田园的精神,亦见诗人的情采风神’脚。

((渭川田家》那种农家的恬适,《山居秋螟》那盎然的生活情趣,《鹿柴》、《辛夷坞》那种清幽孤寂的感受,都是在如画的、形神具似的写景中,让人以景悟性见其神采,领略其丰富诗情的。

再如《竹里馆》:独坐幽草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前两句写人的活动,后两句写景,合而观之妙境自出。

月夜幽林的外景如此静谧,景中之人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在几分禅意中内情外景融合无间,浑然一体。

远离人境的竹林深处,天然自乐、幽静神妙的况味,特别富于意境。

《过香积寺》描写幽静的山寺风景,实则表现诗人禅寂的心境,是形神兼似、思与境偕的妙品:不知香积寺,数里人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