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山水诗研究的空前力作—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一)

合集下载

谢灵运山水诗探析

谢灵运山水诗探析

谢灵运山水诗探析谢灵运山水诗探析张媛媛(2005级学员)内容摘要: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启了新的一代诗风。

他把自然界的山水美景融入诗中,有意识地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用典丽富艳的辞采加以表现,从而引起山水诗创作的勃兴,也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的历朝历代诗人和他们的山水诗作,现在让我们独赏谢诗的风容与寂寞。

关键词:山水诗;风容;寂寞20世纪60年代,山水诗的研究出现高潮,学者们对山水诗的“阶级性”和“起源”进行了论争,这些论争结合了玄学、庄园经济、隐逸风气等因素来追溯中国山水诗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相关的研究中,尽管把山水诗的起源上溯到的先秦时期,人们还是普遍认为东晋中后期为山水诗的真正形成期,直至南朝宋谢灵运开启山水诗创作的新局面。

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启了新的一代诗风。

他把自然界的山水美景融入诗中,有意识地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用典丽富艳的辞采加以表现,从而引起山水诗创作的勃兴,也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的历朝历代诗人和他们的山水诗作,因此清朝学者沈德潜、王士祯等人,现代学者朱光潜、林文月等,皆无庸置疑地认为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始祖。

如于洋云:“迨元嘉间,谢康乐出,始创为刻划山水之词。

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者也。

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

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闭,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

”[1](P115-116)林文月认为文学史上对“山水诗”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山水诗”就是指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南朝宋齐时期的风景诗。

[2](P26)据考证,谢灵运传下的诗不过仅有八十余首,除去几首模古乐府的作品,写山水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谢灵运的诗篇通篇好的很少,但是却不乏名句,中国几千年璀璨的文学长河中,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散见在各诗篇中的“名章迥句”。

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岁幕》)等,的确是像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以唐宋山水诗为举隅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以唐宋山水诗为举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32卷第3期2019年5月Vol. 32 No. 3May 2019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以唐宋山水诗为举隅陈显锋(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山水诗意识的确立是代变的演进。

先秦以来,许多文献涉及到人类与自然山水的关系,魏晋时 期才形成山水诗。

谢灵运、谢眺对山水诗形成贡献最大。

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第一个使用山水诗名称者,但古代文献有山水诗之实,而无山水诗之类。

山水诗意识代变为文体体类在近代才确定下来。

标题指 向性、对象真实性、山水主体性、审美目标性是山水诗概念内涵的四要素,是取舍山水诗的量规。

山水诗内涵之美须有恰当的表现方式,是艺术手段的丰富性、艺术方式的适宜性及艺术时空的差异性的共同融合。

关键词:山水诗;代变;概念;艺术内蕴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DOI : 10. 3963/j. issn. 1671-6477. 2019. 03. 0022山水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家族中占有最大分量。

自先秦迄南北朝,山水诗尚处成型之中,至唐宋则大 放光彩。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宋调媲美唐音,皆因代变出新。

“原始以表末”可辨别时异,“释名以 章义”阂欄须定要素,此乃山水诗研究之旨归。

一、中国山水诗意识之代变山水诗意识的确立是代变的演进。

包括唐宋山水诗在内,其成熟过程、概念认识、接受传承都在代 变中发展。

(-)山水诗形成的代变史人类自诞生之时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

《礼记•郊特性》之《蜡辞》言“土反其宅,水归其 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⑷。

这是人与山水景物情感关系的最早文字记载。

其后,《诗经》《楚辞》中自然山水的描写愈发浓郁。

《国风》就是黄河流域十五地风俗民情的实录,加 上《雅》《颂》,其山水文字十分丰富。

如"山有榛,隰有苓”(《邺风》);"参差荐菜,左右流之”(《周南》);“淇 水悠悠”(《卫风》);“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

魂归荒野: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回归主题(一)

魂归荒野: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回归主题(一)

魂归荒野: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回归主题(一)摘要]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作中,回归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

除了朝向田园故里的回归之音,还有更为深远的指向荒野的回归之唱。

因为与作为诗人个体故乡的田园不同,荒野是人类种群的原乡、人类童年的家园和精神的起点。

诗人因为在世的异己体验和基于集体无意识根源的乡愁冲动,在诗中进行魂归荒野的自由之旅。

关键词]回归;田园;荒野;原始意象;乡愁Abstract:InancientChineselandscapepoetry,returnwasarecurrenttheme.Besidesthesoundofreturningtothecountryside,thereisthesingingofreturningtotheprofounderwilderness,which,differentfromthecountrysideaspoets’hometown,iswheremankindisfrom,andthegardenofman’schi ldhoodandthespiritualstartingpoint.Poets,whoweretaughtbytheirunusualexperienceinthisworldanddrivenbythenostalgiaimpulsebasedonth ecollectiveunconsciousness,wererecurrentlymakingthespiritualtripoffreedombacktothewildernessintheirpoems. Keywords:return;countryside;wilderness;primitiveimage;nostalgia一、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中国古代山水诗及其回归主题人们在苍茫浩瀚的大自然中感受和发现山水之美,并且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和赞美山水之美,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感物·会心·畅所--中国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透视

感物·会心·畅所--中国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透视

感物会心畅所--中国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透视
卞良君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感物、会心、畅神构成了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的三个重要环节.感物是审美创造的肇端,会心是审美心理的超越,畅神是审美活动的结果.由此表明,古代山水诗除了"言志"、"抒情"以外,还应有"畅神"一族.由于主体创作心理的活动及变化直接影响到山水诗的意象创造及其美学效果,所以,准确把握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古代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趣味的欣赏和品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卞良君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诗学"物感"之"感"的心理透视——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研究(16) [J], 毛正天
2.从中国古代山水画看山水诗创作 [J], 王玲娟
3.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心理透视 [J], 雒晓春
4.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物兴情”论 [J], 李健
5.“感物”与“观物”──兼论山水诗的产生 [J], 蒲友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第一篇: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山水田园诗派简介一、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一)先秦时期自魏晋以来“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以山水与田园为描写内容的诗作兴起,后世学者对于山水诗、田园诗的起源,多因定义不同而有各种主张。

广义地说,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那个时代条件下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也创造了最原始的诗歌。

那个时期的不少诗歌都跟劳动密切相关。

“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这些都和农业劳动密不可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其中《国风》的大部分是表现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与控诉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豳风·七月》就是通过奴隶一年四季种种繁重劳役的叙述,深刻揭露了奴隶主的残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面反映了奴隶一年四季从春耕到严冬凿冰的田园生产劳动。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采柔桑”,诗中描绘了春天灿烂的太阳,充满生活气息的鸟儿鸣唱,姑娘们拿着竹筐,走在乡间的小道上,采桑养蚕的情景。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国风·伐檀》)。

自《诗经》而下,描写山水田园的诗篇,散见于历代诗歌中,成了脉脉不息的河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说,《诗经》中有些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田园劳动生活,可以看作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文学的流派——山水田园诗派的出现,则是在晋宋时期。

自陶渊明归耕子晋末,便把田园山水真正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

当然,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兴起,不是一个人的偶然所为,更有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的原因,也是古代文人追求与社会现象综合“碰撞”的结果。

概言之,有以下多方面的原因。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诗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境被推崇和赞美。

从最早的《诗经》中的《小雅·沔水》到唐代的王维、杜甫、陆游等诗人的山水诗作品,中国的山水诗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中国山水诗的意识和艺术内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中国山水诗的意识变迁和艺术内蕴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山水诗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一、中国山水诗意识的代变1.1 宗教神秘与唯美主义中国山水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小雅·沔水》,宋代的葛洪《神仙感机》中也有山水之说。

在古代中国,山水被视为神灵居住的所在,常常与宗教神话相联系,人们望着崇山峻岭,河山湖泊,总能感受到神秘与美好。

随着我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丰厚,山水诗往往以揽景思神秘之境,使其韵味常与唯美主义结合。

1.2 隐士情怀与理想化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隐士情怀和理想化氛围也是非常浓厚的。

古以来,山水被文人墨客视为修身养性的胜地,因而山水诗常常表现出诗人远离尘世、追求清高的隐士情怀,以及对理想乡土的向往。

这一时期的山水诗意识,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理想化的内在精神,是中国山水诗独特的文化内蕴之一。

1.3 文化启蒙与思想解放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渐进,山水诗的意识也开始经历了文化启蒙和思想解放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文化逐渐跃升到世界的舞台上,这也使得中国山水诗的意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束缚,开始与世界艺术接轨,开拓了山水诗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这一时期的山水诗意识,追求创新、解放思想,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展现出一种文化启蒙和思想解放的精神内涵。

二、中国山水诗艺术内蕴的探析2.1 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中国山水诗在艺术内涵上追求“虚实相通”、“形神兼备”,既追求对自然的真实再现,又追求通过艺术手法和形式的变革来展现自然的内在美和意境。

中国古典山水诗常常运用对比、借景喻人、比兴由物及人。

黄宾虹山水诗研究

黄宾虹山水诗研究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0*-1231 4)-. 5,6*78+9 :3-;<3+7 4)..3=3
# B<1.)7)C<9 -,6 D);1-. D;13,;37$
>).? %& @)? ’ E;8? "&&A
!徽学研究!
论黄宾虹山水诗的审美体验
张应中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F!&&&)
地方特色 黄宾虹一生游历大江南北,足迹 踏遍大半个中国,他自豪地宣称:“中华大地,无山 不美,无水不秀。”K " L ’" 他的山水诗一般都有真实
前,肖物之工,已为画笔所不能到;而选词妍雅,浸 具体的描写对象,没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那
淫六朝,其率易者,亦足与唐人争席,灿然古色,渊 样通篇幻想的作品。他写景多关注地方特色,抓住
乎古声,求之近今,可谓独为其难,卓自树立者 对象的特征,使有相同游历的人读其诗,极易引起
矣。”K ! L A& 黄宾虹天赋高,学问富,集学者与艺术 共鸣,没有去过的人读其诗,也能产生身临其境之
家的才力于一身,他的山水诗多方效法古人,品 感。《蜀中杂咏》、《粤西纪游》、《雁宕纪游杂咏》、
藻二谢,追踪王孟,复染四灵,综合了中国山水诗 《白岳纪游》、《新安江纪游》、《黄山纪游》、《九华纪 ————————————————
关 键 词 :黄 宾 虹 ;山 水 诗 ;外 美 ;内 美 中图分类号:5""G? " 文献标识码:H 文章编号:!&&% I "!%F("&&A)&’ I &&!" I &F

情意山水之孟浩然

情意山水之孟浩然

情意山水: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特色之一摘要: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乃是以平实而清新的用词,流畅的叙述文句,依照逐渐形成中的唐诗新格式,来描写他所目见、耳闻的山水景物。

如此的过程与结果,所造成的当然是蕴含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成的孟浩然式的“山水诗”。

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不但不可能做到把他个人的“知性”和“情绪”与“山水”完全隔离,而且也未曾以“使山水保持其原来面目”为创作“山水诗”的目标。

相反的,他创作“山水诗”的基础是心中的“情意”与外在的“山水”已混同为一的心灵状态。

正因为如此之故,他反而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和激赏的“山水诗”。

孟浩然的“山水诗”便大都是诗人借助诗中的“山水”来婉转表达心中“情意”的作品。

关键词:孟浩然; 山水诗; 情意山水一、前言自“文学类型”( literary genre) 的角度而言,“山水诗”系指以“山水”为作品题材的诗歌类别。

对中国山水诗甚有研究的王国璎教授即以此为基础,从文学美学的层次将“山水诗”一词中的“山水”解释为: “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其原来面目。

”[1]问题是当我们综览历代诗人所写的“山水诗”时,却深深觉得这类诗歌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性质也颇为复杂。

譬如从“山水诗”中“山水”的类别来看,有的是属于远离尘嚣的偏僻山水,有的则是万众游览的名山胜水。

又如以这类诗歌中“山水”的外形而言,有的系诗人自远处所描摹出的全景,而有的则只突显了山水的一部分。

再如依写作目的来区分的话,有些诗中的山水是诗人以客观呈现为目标所描绘出来的,但也有些诗中的山水是诗人想透过对它们的描写,来婉转地抒发个人的怀抱、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咏叹其情感受的。

其中的最后一种,不仅清楚地显示了有为数不少的“山水诗”含有诗人心中的情或意,同时也证明了王国璎“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的说法其实并不具有普遍性! 换言之,“山水诗”显然不宜用王氏所说的:其内所描写的“山水必须保持其原来面目”来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山水诗研究的空前力作—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一)
自清末黄人、林传甲各自所著《中国文学史》发韧之作的百年以来,我国已出版了千余部《中国文学史》著作。

其中中国山水诗史之研究,显得较为薄弱。

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才有几部山水诗史研究专着问世,如王国樱《中国山水诗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丁一泉《中国山水诗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年版)、李文初等《中国山水诗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玫《六朝山水诗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且大多为山水诗断代史。

令人所欣者,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4月版,以下简称《灵境》),以其近百万字的宏篇巨制,将中国山水诗的研究推向了空前的新高度、新水平、新境界。

《灵境》两位主编乃治学有成的学术名家,其他几位参撰者,如王英志、尹恭弘、张晶、韩经太、廖可斌等,均为独擅胜场的知名学者。

因此,这是一部强强联合、精心结撰的中国山水诗通史的空前巨著,也是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江苏省“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结项的丰硕新果。

较之以往的中国山水诗研究著作,《灵境》的创新之处,约有五端。

其一,尊重史实,立论新稳《灵境》中许多新人耳目的见解,都是建立在对山水诗史客观而理智的逻辑描述基础之上的,摈弃了浮根之淡。

例如第一编“山水诗的形成”,作者在具体分析了《诗经》时代人们对自然意识不断变化的过程之后,得出了“人们对待山水的态度也有一个从《周颂·般》的敬畏崇拜到《郑风·傣》的亲切嬉戏的变化”《灵境》,下文所引该书者,仅标页数)的结论。

并进一步指出:“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的这种对应关系的认可和为了表现这种对应关系。

《诗经》的无名作者们创造了‘比兴’手法”《诗经》时代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尽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人们尚未将山水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但人们对于山水景物意识的不断增强,却为山水诗的诞生,起到了必不可忽缺的孕育作用。

如此立论,都足以新人耳目而令人信服的。

《灵境》以两编的篇幅,将唐、宋两代山水诗地位定格为“第一个艺术高峰”与“第二个艺术高峰”。

如此识断,是完全切合唐宋山水诗发展之实际的。

尽管《灵境》是按照“四唐诗”的分期贯例来论述山水诗之历程的,但却能以“傍城心态与营构匠心”(初唐)、“情景自然的清纯意象”、“山水造境中的清发意兴与创变精神”(盛唐)、“山水诗美的两种意态”、“别有幽峭明净处”(中唐)、“诗意山水与晚唐风韵”(晚唐)等新异的发现来勾勒出唐代山水诗不同阶段的别样风采与神韵,体现出作者学术眼光之敏锐与独识。

其二,写法多元,史迹明晰《灵境》是一部多人合撰的力作,因此,该着的写法也因各人行文习惯与风格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本书采用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史论结合的写法。

在横向上,力求展现出古代山水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美学特征,突出论述名家大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在纵向上,尽可能清晰简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诗孕育、形成、兴盛以及停滞、变化、发展的流程。

”正因为《灵境》始终贯穿着多元而灵活的山水诗史之写作方法,所以,该书行文畅达而有势,疏密相间而有致,剖情析采而有味,富于理性而有情,逻辑严密而有信。

而这多元灵活写法的组合,说到底是为了凸显中国古代山水诗丰富多彩的历史轨迹。

这从《灵境》六大编的编目便可明察作者精合营构的高明之处:如:第一编:山水诗的形成;第二编: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第三编:山水诗的第二个艺术高峰;第四编:山水诗的承续与发展;第五编:山水诗的复古与新变;第六编:古典山水诗的集大成。

这六条大纲,便将《诗经》时代至清代三千年山水诗史的历程勾勒得十分清晰。

至于每编之内的章节设置也都极为精要而明了。

如第六编共设四章。

第一编:易代二臣山水诗的社会政治性;第二章:清初遗民山水诗的民族意识;第三章:顺康山水诗审美性的强化;第四章:干嘉山水诗审美性的成熟。

仅从标题看,每个时期山水诗的风貌与特征便已一目了然.具有鲜明而浓郁的诗史色彩。

《灵境》在多元灵活的叙写方法中,值得推许的是,在全书中运用得甚为普遍而恰到好处的“比较论析法”。

通过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山水诗的比较论析,更生动而明晰地突出山水诗创作的动态轨迹与作家的风格特征。

如论述《楚辞》自然山水描写的不同特征说:“比起《诗经》来,楚辞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显示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力和更高级的艺术表现力。

《诗经》中的景色描写是本色的、质朴的,而楚辞中的景色描写却绮丽多彩。

在楚辞中,自然景物不像《诗经》中那样仅是某种情绪或意念的揭示,而往往自身就表现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是诗歌意境的有机组成。

宋代诗人善于学习借鉴唐诗并大胆开拓创新,形成了别有意味的宋诗特征,而作为宋诗有机组成部分的大量山水诗,其创作特征与唐代山水诗相比颇为迥异。

《灵境》从七个方面加以概括:题材进一步扩大,且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为密切结合,更富有乡土风情与生活气息;山水诗与田园诗更趋于合流的现象;山水诗中多寓慷慨悲壮的爱国深情;山水诗中多是文人意象与书卷气息;与宋代理学盛行有关,山水诗中普遍含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邃哲理,呈现出较强的理性思辨色彩;与宋代山水画的辉煌有关,山水诗与山水画更趋同步共构之表现趋势;在山水诗的表现诗体(多用绝句)、方法、意境、技巧与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与唐诗不同的风貌。

真正描绘出宋代山水诗原生态之情状,力求表现出宋代山水诗“这一个”独特的体貌,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论述盛唐山水诗代表作家王维、李白、杜甫山水诗的特征时,作者结合唐代儒、道、佛三教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诗人独自的思想与性格特征,指出他们对山水不同的关爱之心:“盛唐三大家,王维待山水以禅心,李白待山水以仙心,杜甫待山水以仁心。

如此论说,虽是对“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传统雅称的移植,但用在对三大家山水诗情怀的评价上,却是别具新意而又各得其所的。

这正体现了作者慧眼独具的鉴别比较能力与惨淡经营的学术用心。

像《灵境》这一类切实而深刻的比较论析,委实是作者灵光烛照、学力深厚的具体表现,它时时可见.别具魅力,是《灵境》中一道令人留连忘返的学术风景线。

三、命名类型,凸显个性学术创新的意义,在于“善命名”与“别异同”。

‘.别异同”之创新特征己如上文所述。

而..善命名”,则又是《灵境》难能可贵的超人之处。

该书在论述盛唐山水诗时善于从纷繁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创作现象中,高度概括并命名为“三大系统”,即:“以吴越清丽山水为标志的江南山水诗;以秦中朴野山水为中心的北国山水诗;以西部苍莽山水为主体的边塞山水诗。

”这种以地域版块来命名唐代山水诗系统的学术理念,基本描绘出了盛唐山水诗创作的形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