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合集下载

浅析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1]

浅析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1]

浅析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摘要: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

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他的山水诗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将生命快意的抒发与自然生意的摹写交合一体,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独到兴象类型的山水仙游诗风,,达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巅峰。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浪漫主义想象主观色彩清新俊逸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光照千古,后人称其为“诗仙”。

李白是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千余首诗歌,其中山水诗的数量,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贯穿李白山水诗创作始终的浪漫主义基调,是诗人个性的必然反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但李白的山水诗也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我们可以从他的山水诗中感受到他那宏伟的气魄、磅礴的激情、昂扬的基调、雄奇的想象和强烈鲜明的色彩。

一、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1、李白山水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山水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也融入了山水之中,他笔下的山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观点,随意写景,随意抒情,为了承载其驰骋不羁的想象,李白常用借用神话传说创造一个虚拟的现象世界。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①”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

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此外,李白还借助夸张、比拟、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他的奇思妙想。

因此,他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摘要】:李白一生是漂泊的一生。

在漫游中,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

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李白游赏山水,原始的驱动力不在于官场的得志与失意,而来自于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

李白的山水诗俊逸清新,意境开阔,情景交溶,韵味悠长,雄奇奔放,气势磅礴,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特点与风格【提纲】:一.与漫游结缘的李白二.李白山水诗的特点三.李白山水诗的风格一、与漫游结缘的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1],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

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游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

四十一岁时,经道士吴筠推荐[2],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于是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3]”满怀激情前去赴任。

但是,在长安工作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倍出。

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

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李璘幕府工作。

后来,唐肃宗李亨借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存诗九百多首。

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李白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天南地北、大河上下,凡精美之处,几乎没有李白没去过的。

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

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内容提要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大量千古不朽的诗篇。

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

从古至今,李白的抒情诗倍受人们的重视。

李白的诗歌中着重描写客观事物在他胸中激起的感情风涛,努力展现自已炽热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题材广泛想象细节描写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大量千古不朽的诗篇。

其中,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

从古至今,李白的抒情诗倍受人们重视。

而笔者则偏爱于李白的山水诗。

在这些诗篇中李白着重抒写客观事物在自已胸中激起的感情风涛,努力展现自已炽热的内心情感。

一、李白创作特色形成的原因唐代诗人,大都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或因出仕,或为求名。

而李白的创作也离不开他一生的坎坷经历。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有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当时的蜀中是一个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因此,儒、道都对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大约18岁左右,李白学习了纵横术,又因为李白有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达长安,为争取政治出路而拼搏,但终于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但不满两年,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随后被迫辞官离京。

此时李白的诗歌创作已逐步趋于成熟。

此后11年里,他继续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可是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见面。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浅析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浅析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在平时教学 中 , 常向学生推荐 《 我 读 者》 杂志 。其 中许 多文 章 不仅 文 辞优 美 , 而
且 常常观 点 独 到 , 逻辑 缜 密 。在 写作 时 , 学 生常 常 受到 它 的启 发 。现 在作 文 的 一个 很
重 要 的 评分 标 准 要 看 是 否 立 意 新 颖 , 路 思 是 否 清 晰 。 新 的见 解 , 是 凭 空就 可 以产 不 生 的 , 往 取 决 于 阅 历和 人生 体 会 。事 实 往 是 , 多数 学 生 阅 历和 人 生 体 会 都 不 够 丰 大
而退 , 是 更激 发 起 一种 探 险 的激 情 。 而 2语 言 的 清 新 明丽 。 .
清 新 明 丽 是 李 白 山水 诗 语 言 的 基 本
如 王 维 、 灵 运 、 白 、 浩 然 等 , 李 白 谢 李 孟 而 是 其 中最 杰 出也 是 最 特 殊 的 一 位 。 “ 唐 盛 风 骚 绝 往 昔 , 添 风 华 一 谪 仙 ” 而 其 大 更 ,
文 章 的 条 理 以及 写作 的 角度 , 自己 以启 给 迪 , 曰后 的写作 也 会 大 有裨 益 。 对 自然 会 有所 提 高 。
, 到意想不到的效 ,
果 。当然 , 可 以 也
背 一 些 优 美 的 诗 句 ,使 它 们 转 化
高 中的 课程 比 较 多 ,不 同 的科 目 有 不 同的特点 , 学
响 , 有 各 家 之 长 。 李 白 的 山水 诗 可 以 说 兼 是 中 国 古代 山 水 诗 之 冠 ,超 越 前 人成 为 我 国 山水 诗 的一 座 高 峰 。
积累
读 书 写

查字 典
“ 书 破 万誊 , 笔 如 有 神 读 下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及成就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及成就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及成就李白漫游一生,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其成就之高,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

他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特色,这是以往山水诗人及同时人所不及的。

首先,李白的山水诗描绘的地域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浪游一世,祖国大地的名山大川大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壮丽诗篇。

他写山,蜀中的峨眉山壮丽隐约,具有神秘风韵;庐山娇媚灵秀,宛如出水芙蓉;泰山雄伟奔放,充满奇情壮采;华山险峻奇伟,显得神奇莫测。

总之,这些山都在诗人的巨笔挥洒之下各成异彩。

他写水,有咆哮奔腾“天上来”的黄河,雄伟壮阔“随荒而流”的长江。

同时,李白还写下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山水,像“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的戴天山,“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悠悠汾水”,“浩浩灞水”等在诗人笔下均有记载。

西至巴蜀,东至大海,南至五岭,北至燕山,可以说,李白笔下的山水,纵横万里,地域极为广阔。

而最早自觉创作山水诗的谢灵运,他所描绘的地域,绝大部分仅限于永嘉、会稽、澎蠡湖等江南地带。

之后的谢朓,也主要是描写江南宣城的风光。

二谢的视野囿于江浙一带,格局狭小,当然,这与当时南北分裂有关。

与李白同时的优秀山水诗人像孟浩然、王维,他们的山水诗中所涉及的地域与李白的相比,也仍要逊色得多。

孟浩然笔下无非是长江、吴越一带的自然景色,故乡襄阳的山山水水。

而王维也主要是写写辋川附近的山水及终南山的景致。

由此看来,诗史上没有哪个山水诗人的视野超越过李白的。

其次,李白笔下的山水各具特点,具有性格美。

李白善于捕捉描写对象的典型性,加以准确描写,使他们展现出各自的性格和不同的面貌。

如对庐山与黄山的描绘,这两座名山皆以秀美、壮奇著称,而诗人善于抓住庐山的灵秀,黄山的奇、怪的典型性,来表现两座山的不同特点。

写庐山,侧重它与长江、鄱阳湖等景色相映成趣的水光山色。

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浅论李白的山水诗

浅论李白的山水诗

浅论李白的山水诗浅论李白的山水诗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谪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李白是个高产诗人,一生创作了千余首诗歌,其中山水诗的数量,约占五分之一,这些诗篇的创作横跨了李白的大半生岁月,他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浓厚的主观情感去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将游玩、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努力抒发自己炽热的内心情感。

我们可以从他的山水诗中感受到他那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宏伟的气魄、磅礴的气势。

下面试对李白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进行粗浅的探讨。

李白一生酷爱山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他创作的大量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中,涌现出了许多山水佳作,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李白山水诗的特点(一)李白的山水诗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山水诗继承并发展了庄子、屈原所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是盛唐诗歌的伟大代表。

李白的山水诗所富有的浪漫主义基调,是诗人的个性、豪气的必然反映。

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地描写生活,而是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胸中的诗情,幻化出奇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

1、超凡的想象力李白的山水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也融入了山水之中,他笔下的山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观点,随意写景抒情。

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以种种惊人的想象,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森林兮惊层颠。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寄情山水间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赏析

寄情山水间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赏析

寄情山水间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赏析寄情山水间: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赏析山水诗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流派,在这些诗中,诗人以追求自然美景为主题,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些古代诗人以精湛的笔墨,塑造了一幅幅如画的山水景致,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本文将对几位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进行赏析,带您领略他们的才情与意境。

1. 李白:豪放奔放的山水诗李白作为唐代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山水诗以其诗意豪放、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的山水诗作品中动静皆宜,极富变化和对比,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李白描绘了壮阔的庐山瀑布景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瀑布如银河般奔腾而下的壮丽景象,用夸张的笔法营造出浩大有力的感觉。

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王之涣:淡泊恬静的山水诗王之涣是唐代文学家,他的山水诗以清新、淡泊的风格著称。

他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简洁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对人性、人生境遇的关怀和体悟。

《登鹳雀楼》一诗中,王之涣以宏伟壮丽的北国风光为背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短短四句之中,王之涣以简洁的笔法和含蓄的意蕴,将北国的山河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寓意于社会变迁之中的人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苏轼:写意雅致的山水诗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他的山水诗以含蓄、写意、雅致为特色。

他能够通过简洁的文字将山水景色和心灵境界融为一体,表达出自然之美与人生之趣。

《题竹山别业》一诗中,苏轼以湖岸竹林为背景:山僧负米归竹林,竹边择地就中心。

秀色可供人乘兴,岂须文彩对玄真。

这首诗中,苏轼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竹林的清秀景色,同时表达了他追求随意自在的心境。

通过写意的手法,他向人们传达了对自然的融入和对人生的思考。

结语:古代诗人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李白最著名的山水诗

李白最著名的山水诗

李白最著名的山水诗一、李白的山水诗概述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众多主题,其中山水诗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写,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二、李白的山水诗特点1.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李白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

他不仅描绘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色,还将人文景观与之融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形象。

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他将黄鹤楼与江水、楚山相连,营造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2. 壮丽优美的诗句李白的山水诗语言华丽,诗句优美。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意境。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用“白云飞却暮山红,青枫浦上不胜情”一句,将庐山飞瀑的壮丽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思考李白的山水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考。

他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并从中汲取哲理与智慧。

他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约取夜栖雪作泥,远象湘中白草堤”,抒发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感慨。

三、李白最著名的山水诗赏析1.《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有名,山下白云飞却暮,山上青枫浦上不胜情。

2.《登金陵凤凰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李白的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李白的山水诗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成为了后世山水诗的重要借鉴。

他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深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激发了后世诗人对自然的追求与崇敬。

五、结语李白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与智慧。

李白的山水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典范,更是历史时代的见证,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导语:李白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热烈的向往之情。

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

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

又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

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

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
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

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

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

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

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

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

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

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
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

明o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

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

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

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掉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