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以其深邃的山水诗而闻名。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独特而有影响力,本篇将对他的创作特点进行详细解析。
1. 深邃的意境描写王维的山水诗注重表现深邃、丰富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具象景物来表现抽象情感,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来营造出独特而隽永的意境。
例如在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简洁明快却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高楼之巅,俯瞰着壮丽壮阔的大自然景观。
2. 蕴含哲理思考王维在山水诗中常常融入对人生、自然以及宇宙等伟大命题的思考。
他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和感悟,展示了对生命和人性问题的深度思考。
这种哲理思考赋予了他的诗歌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在他的《终南别业》一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样凄凉而寂静的描写,隐喻出王维对人生虚无与存在的思考。
3.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王维的山水诗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景物之间的巨大反差,从而达到与实际相符合却又超越实际的效果。
他通过这种对比,以更鲜明生动之姿表现出山水背后所包含的世界、人情和社会等多重意义。
例如在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明年春去也,千里不留行”这样短暂而残酷的表述,呼应了战乱岁月中无数离散人士悲剧命运。
4. 细腻温情之美尽管王维常以客观视角创作山水诗,但其中透露着浓厚地温情。
他注重展现自然万物间微妙而真挚地联系,在描写中体现出对自然界万物赋予灵魂和感情的观察力。
这种细腻温情之美使他的诗更具亲和力,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在他的《送别》一诗中,“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疆”这样对自己过去人世中纷扰琐碎与现在超脱自由的抒发,流淌着一种深沉而温情的力量。
5. 推崇自然与兼容并蓄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推崇自然、注重个人心灵修养的精神。
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又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展示了其诗歌创作上开阔和包容态度。
王维倡导“返璞归真”的境界,代表着中国美学思想对山水艺术的一种追求。
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与中国传统美学

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与中国传统美学山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展示了作诗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与中国传统美学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描写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一种独特理解,即将山水融入到人文环境中,并表达出二者的和谐统一。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巍峨的山川与繁华的都市景象相互映衬,使得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种将山水融入到人文环境中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关系的追求。
二、变幻与凝练的审美意境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描写通过精心选择的词语与意象,创造出变幻与凝练的审美意境。
这些描写以其富有图画感与抽象意味,使人们产生随观感之外的思考与想象。
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运用了形象明确的句子,使得读者可以通过这样的画面感受到清新秋夜中的宁静与安详。
这种变幻与凝练的审美意境,使得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描写在表达自然美的同时,又渲染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意境与哲理的独特诠释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描写往往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传达出独特的意境与哲理。
这些意境与哲理通常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相互交融而呈现。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抚今追昔,仰止薄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将赤壁之战的英雄气概与人生百态相融合,通过山水描写诠释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这种意境与哲理的独特诠释,使得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描写具有了超越自然景象的深度与内涵。
四、审美规范与写作技巧的传承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描写在形式与技巧上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规范,并且积极探索创新。
通过对前贤名篇的借鉴与吸收,唐宋诗人不断丰富山水描写的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王维(701年-761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诗人。
他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而成为唐代文学的精华之一、王维的山水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文字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传达出对自然之美、人生之哲理和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追求。
首先,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笔法。
王维尤其擅长以一种淡泊、超脱的情调来表现山水景色。
他的诗歌用词简练,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自然的景色。
他善于通过探索景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示出景物本身的美丽和自然界的神秘。
例如,在《相思》一诗中,他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来描绘樱花的美丽,以及樱花的生命力和脆弱性。
这种细腻而凝重的描绘方式,使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山水的壮丽,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其次,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超越时空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王维善于运用山水景色来表达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没有具体的时代背景,而是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表达了人对于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在《登鹳雀楼》一诗中,他以博物馆的展品为引子,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但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这种超越时空的思考,让人们从现实中解脱出来,感受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的享受。
最后,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王维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共生共荣的场景。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对于和平、宁静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在《山居秋暝》一诗中,他以山居的宁静为背景,表达了远离尘嚣的愿望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展示了人们的柔情和充实,也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的追求。
总而言之,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体现在他独特的视角和笔法、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情感、思考的表达,传递了对自然之美、人生之哲理和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追求。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导语:王维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同时以诗歌阐禅悟道。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山水派诗人,王维“文章冠世,画绝古今”。
“诗中有画”是诗人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其作品对中国古代诗歌影响深远。
本文注重从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入手,以其能与大家一起领略其诗歌的深邃、优美的意境。
王维山水诗艺术特点王维山水诗具有的艺术特色,妙在笔墨之外,韵味之中,疏写景物,遥深寄托,远韵移人,高致超俗,的确充满使人惊绝的奇趣和发人深省的理趣。
1 情景交融的境界王维精通音乐、书法、绘画,不但受传统儒学的影响,而且深得佛道理念熏染。
他把陶、谢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同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开拓了新的境界,成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集大成者。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清新自然、意境悠远,给人以空灵之美,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无承有,以静载动”,呈现出“有无相生、动静谐和”的特点。
他的诗作总是动静结合、虚实相间,那种特有的整体氛围总是暗合着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2 灵流动的禅趣禅境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与禅的关系当然是较为密切的,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有“诗佛”之称的诗人。
他的.山水诗多蕴禅理,将禅意和诗意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空寂淡远的意境和情感,以至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如:《辛夷坞》:木末辛夷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前人称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 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境界。
禅宗崇尚山水的胜景的风格,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他的《竹里馆》就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萧。
盛唐山水诗中的道家美学

盛唐山水诗中的道家美学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
关于山水诗的界定,陶文鹏、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认为:“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
山水诗并不限于描山画水,它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称之为山水诗,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约定成俗的概念,西方人则称自然诗或风景诗。
”美籍华人叶维廉先生对山水诗有更具体的论述:“我们必须了解,不是所有具有山水描写的诗都是山水诗。
诗中的山水(或山水自然景物的应用)和山水诗是有别的。
譬如荷马史诗里大幅山川的描写,《诗经》中的溱洧,楚辞中的草木,赋中的上林,或罗马帝国时期叙事诗中的大幅自然景物的排叙,都是用自然山水景物作为其他题旨(历史事件,人类活动行为)的背景;山水景物在这些诗中只居次要的位置,是一种衬托的作用;就是说,它们还没成为美感关照的主位对象。
我们称某一首诗为山水诗,是因为山水解脱其衬托的次要的作用而成为诗中美学的主位对象,本样自存。
是因为我们接受其作为物象之自然已然及自身具足。
”可见,只有当自然山水成为诗中的主要审美对象或“主位对象”时,才能称为山水诗。
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到了盛唐,才臻于完美、纯熟。
可以说,盛唐山水诗代表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最高艺术成就。
本文以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为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人代表,从每一个诗人的山水诗中选取三首有代表性的诗作,来分析山水诗中所蕴含的道家美学。
一、孟浩然:自然浑成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算得上是一位前辈,他也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高人、隐士。
他的山水诗较多地带着隐士的恬淡与孤清。
闻一多先生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他的代表作《宿建德江》整个儿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寂寞与哀愁之中。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开元十七年,诗人在长安应试落第,大感怀才不遇,遂小舟一叶泛湖,东游吴越,寄情山水。
诗词意境中的山水之美

诗词意境中的山水之美山水之美一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艺术主题之一。
在传统诗词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成为了诗人抒发内心情感和思考人生哲理的重要载体。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作者通过各种手法和技巧,描绘出了丰富多样的山水景观,以及人们对于山水之美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首经典诗词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中所透露的山水意境,来探讨诗词意境中的山水之美。
第一首诗词是《登鹳雀楼》。
这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为特点。
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开头,直接展示了美丽的山水风景。
接着诗人通过具体描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于山水之美的欣赏和对于追求更高层次美的渴望。
从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深情,以及对于人生追求的思考。
第二首诗词是《静夜思》。
这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描绘寂静夜晚中的山水景观为主题。
诗中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开头,通过反差的描写方式,呈现了寂静夜晚中淡淡的美好。
接着诗人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融入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乡山水的回忆,增加了诗词的情感内涵。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句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感的融合。
第三首诗词是《登高》。
这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描绘登高所见山水景色为主题。
诗中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开头,通过对风、天、猿、鸟等元素的描绘,再现了山水之间的生机和活力。
接着诗人通过具体描写山明水秀的景象,以及对于人生苦难的思考,“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体现了对于人生命运的沉思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展示山水之美中所承载的诗人情感和生活哲理,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与共鸣。
第四首诗词是《登山》。
这是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描绘登山所见山水景色为主题。
诗中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开头,直接展示了诗人登山所见到的美丽景色。
接着诗人通过“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展示了山水之美的神秘和内涵。
南朝山水诗的美学特征及其贡献

南朝(宋、齐、梁、陈)山水诗在中国山水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从审美观念发展的角度看,以自然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诗,它的产生和发展完全是建立在对于自然的审美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而汉魏六朝恰恰是我国审美观念发展的转折时期:“汉魏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见《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这种转折当然要在集中体现时代审美观念的山水诗中有突出的表现。
另一方面,从山水诗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其重要性更加明显。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出现于东晋时期,初期的山水诗完全笼罩于玄学的神秘氛围中。
进入南朝以后,山水诗才彻底摆脱了玄学的阴影,真正以独立的面貌出现于诗坛,并很快出现了山水诗创作的繁荣。
南朝诗人为山水诗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很多符合美学规律和具有鲜明民族性特征的模式、方法和原则:诸如对于不同形态的自然美的把握;视点移动模式和诗中自然景观的安排方法;通过空间和自然物象之间的均衡与和谐体现大自然的内在律动以及对于自然山水面貌时间性特征的把握等等,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美学特征,并为我国山水诗的顺利发展,开创我国山水诗创作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不难看出,研究南朝山水诗,不只是对于南朝文学研究,而且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审美观念和山水文学的发展历程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南朝文学代表之一的山水诗,虽然经历的时间较长(有二三百年之久),作者的人数众多,但却具有明显的共同美学特征:一、美学史证明,中国人对于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美的集中和大规模的发现开始于魏晋,至南朝而得到充分的发展。
由于在历史上第一次充分展示了多种不同形态的自然美,南朝山水诗因而成为这一伟大文化成果的最早的形象记录。
魏晋时期流行玄学的自然观,提倡“以玄对山水”(《世说新语·容止》),认为道就体现在自然山水中,自然山水是道的具象化,因此能从山水胜境中体悟到道即自然的真谛;同时还认为,山水胜境最适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人的精神在那里可以获得充分的自由。
唐代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与特点

唐代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与特点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而在诗歌创作中尤以山水诗最为显赫。
唐代山水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本文将就唐代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与特点展开论述。
首先,唐代山水诗以细腻的描写展现大自然的壮丽与美丽。
唐代山水诗家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细致入微,他们以独特的笔墨描绘河山、湖泊、岳峰等风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简洁而准确的文字,赋予了读者强烈的视觉感受。
这样的描写方式,既凸显了大自然的壮美,又展现了唐代山水诗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唐代山水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还注重灵感的内心体验。
唐代山水诗家们通过景物的描绘,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山水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他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吟咏,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升华。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这种内心的“染红”,使得诗歌不仅有了自然景色的描绘,更融入了诗人情感的表达,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与价值。
另外,唐代山水诗着重于写景的细腻和意境的营造。
唐代山水诗家尤其注重言语的精细处理和意境的营造,使得诗歌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他们善于通过用词技巧,巧妙地塑造出山水的形象,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强烈的美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通过以“依山尽”、“入海流”等形象的写法,使得读者既能够感受到壮丽的自然景色,又能够领悟到无穷的广阔和深沉。
最后,唐代山水诗以境界的拓展和意境的深化而著称。
唐代山水诗家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融合,将山水与哲学、人生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超越现实、达到境界的境地。
他们通过山水的描写,追求内在的美与自由的境界,引导读者进入诗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通过舞台式的布局,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深远。
这种在自然景色的背后,透露出哲学意蕴和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唐代山水诗的独特魅力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山水诗的美学内涵 摘要: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山水诗既是对自然山水美的艺术提炼,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果, 因此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山水诗;源流;审美;美感;意蕴
千山竞秀,万壑争荣,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祖国山水的灵秀俊美,处处触发诗人的灵感,激荡诗人的情怀,使许多清丽的佳句从诗人的笔底流泻而出。“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在龚自珍的笔下,黄山的山水风物就是美丽的画,优美的诗。 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指诗人游览山水名胜后有感而发,从而留下的诗句词章。山水诗,不仅是诗人心灵的火花,智慧的结晶,也是对自然山水美的精华的艺术提炼,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
一、中国山水诗源流
中国最早认识山水审美价值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的,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庄子和孔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他继承了老子“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认为大自然的山水包含着美的内容和美的法则。他在《庄子·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认为,大自然的美是最美的,最合乎法则的,因此,他要求人们的一切行动,都要顺乎自然,返朴归真。“山林与,皋垠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庄子所向往的乃自然山水之美,他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向往‘旧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了·让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对大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美的发现,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追求,扩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对于人的自然美的意识的形成和觉醒,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以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认识和发现自然山水之美的。他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里,孔子以山水的优美和壮美,喻指君子仁人的品格,如巍巍之高山,气宇轩昂,岿然不动;如浩荡之流水,生生不息,长久永恒。孔子所祟尚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亲共融、和谐共处,并把自然美当作人格美的参照物;他祟尚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对其他学生的人生志向皆不以为然,惟独对曾哲的述志感兴趣:
幕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味而归。(《论语·先
进》) 这正是孔子所祟尚的人生境界:贴近大自然,追求自然美。在清清的河水中嬉戏游泳, 在凉爽的和风中舞蹈歌吟,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情怀,这是多么愉悦的精神境界。在孔子的诸多论述中,虽然重在自然美对人格美的塑造陶冶作用,但却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到发现。 庄子与孔子的思想,标志着中国自然山水审美观的形成,从而汇成了我国山水美学思想的源流。 中国的山水诗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浸润下,将审美的目光投向了自然山水,并从中抒发个人,山游‘众的情怀。“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为名山这是李白留下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小”,这是杜甫在泰山留下的绝唱。他们或徜徉山水,或行吟泽畔,借诗抒发人生情怀,给山水增添光彩,赋人生予壮丽。而大自然也像一位多情的少女,吸引着诗人投人其怀抱,使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想《文心雕龙·神思篇》)诗人之神思与风云并驱,诗情与山海为一体,物我两忘,情景交融,所思所感,形诸文字,发而为诗。山水诗在诗人的创造下,如姥紫嫣红的烂漫山花,开遍在祖国的山山水水,成了历史长河中一枝枝艺术奇葩。 追溯中国的山水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最先萌芽于先秦两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对自然风物的描写,生动传神,情景交融,成了山水诗的名句,广为流传。如“兼蔑苍苍,白露为霜”,“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兴视夜,明星有烂”,“绿竹琦椅”,“习习谷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等。到了楚辞、汉赋,更是有大量的自然山水的描写,且色彩绚丽,奇伟诡橘,如屈原的《桔颂》、《湘夫人》等。从此,自然山水以不停息的步履,进人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山水诗形成的自觉时期。“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晋宋之间,随着玄谈之风的渐退,诗文的风格改变了,写山水诗的文人多了起来,出现了陶渊明、谢灵运、谢眺、鲍照等山水诗名家。他们的山水诗(包括田园诗),清新隽美,恬淡自然,意境深远,把自然山水描写得传神逼真,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陶、谢等诗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自然山水诗正式形成并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唐代是我国山水诗的成熟繁盛期,当时名家辈出,诗海如潮。“唐初四杰”吟诵风月的山水诗给初唐文坛带来的清新诗风,古今称道。李白所歌咏的巴山蜀水、长江黄河、天姥、九华,杜甫所眷恋的泰山极顶、锦江花岸、湘水洞庭,王维山水诗的辆川烟雨,孟浩然笔底的荆襄湖泊、早春花落,白居易醉心的西湖堤景、匡庐桃花,刘禹锡的巫山神女、西塞风光,韩愈描绘的山石以及岭南风光,柳宗元笔下的湘山桂水,杜牧的江南烟雨,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摘的“鸡声茅店月”,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都是千古传唱的诗句。陈子昂登幽州台的歌唱,王之焕在鹤鹊楼头远眺西山的落日,崔颖在黄鹤楼上的题诗,也为人们津津乐道。还有王昌龄塞上风光的描写,高适、岑参雄壮悲凉的边塞诗……都是以美的画卷激荡人们的情怀,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从此,中国山水诗成浩荡之势,并汇成了滚滚向前发展的洪流。
二、山水诗的美感生成
大自然名山胜水的壮丽秀美,“造化钟神秀”,古往今来的山水诗人的生花妙笔,妙造自然,使得山水诗与山水美交相辉映,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审美光彩。著名诗人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的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富的神圣的精神贯注生气的结果。”(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137页)这揭示了艺术创作的美感生成的根源。山水诗创作也是如此,创作者必须把个体的精神性灵贯注到对象的描写中,做到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比自然山水更美、更完整、更动人的审美境界。中国诗学家也十分注重这个问题,他们在主张“师法造化”的同时,又提倡“妙造自然”,在描写山川景物的时候,注重注人诗人的“心智”和“生气”,从而妙造“第二自然”。中国的山水诗,尤其是优秀的作品,总是诗人对山川审美观照的产物。 它写的是美的山川,显示出来的却是山川之美,里面有诗人的审美理想,还有巧妙的创造,因此,它往往比美的山川更美,给人提供的是独特的审美享受。李白的山水诗奇伟瑰丽,气势惊天动地,“落笔惊天地,诗成泣鬼神”,其给人的审美震撼力是强烈的。山水诗是“人化自然”的产品,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吴景旭的《历代诗话》卷四十九“香”条载:
竹初无香,杜甫有“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之句;雪初无香,李白有“瑶台雪花数
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云初无香,卢象有“云气香水流”之句。妙在不香说香,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 本来竹叶、雪花、云气皆无香气,可是经过诗人的点化,却香气四溢,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其实这是诗人的审美创造的结果。请欣赏王维的《山中》和杜牧的《山行》:
荆澳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远上寒山石径科,白云深外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这两首山水诗,写的都是山中的枫叶和深秋的景色,渲染了自然山水的清幽静美。不过王维写得空檬飘忽,意境朦胧,扑朔迷离,重在点染山中空翠欲滴、沁人心脾的美好景色;杜牧重在写山中的红叶以衬托深秋景色:它们层层簇簇,漫山遍野,比起早春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它们与青山白云交相辉映,色彩更显绚丽多姿,使人流连忘返。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都加人了艺术创造的成分,锦上添花,镶金砌玉,创造了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创造出一个比自然更美的“第二自然”。 由此可知,山水诗因得天地的灵气和造化的神妙,又渗人了诗人的慧心兰质和审美创造,故而具有丰厚的、多层次的美感。
三、山水诗的美学内涵
历代山水诗成就有高低,但就总体来看,它们总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把握各种名山大川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蕴涵,挖掘它们的审美价值,并表现出诗人的审美评价,寄托他们的审美理想,从而提供给人的是丰富的美学内涵:或雄伟壮丽,或清新秀丽,或纯朴自然,或幽邀深远,或恬淡空灵,或绚丽纤稼……阅读山水诗,犹如漫步美丽的画廊,又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心旷神怡,使人获得多种美感享受。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秦牧在《星湖鼎湖诗选序》里写道:“我觉得,一首好诗就象是一闭美妙的音乐,或者象是一颗味道甘美的橄榄,它可以常常陪人走一段很长的路,细细吟哦,不断体会,余韵在舌,余味在心。我自己反复背诵人们的一首好诗时,往往可以意趣盎然地走一段很长的山路。……人们一面探胜寻幽,一面诵它几首,指点江山,印证美句,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这段话用“余韵”、“余味”和“意 趣盎然”等词,形象地道出了山水诗的美感内涵。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山水诗的美学内涵。 1.美的丰富性。山水诗的美学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有时同一首诗的内容,也显示出多样的美感内涵。如欧阳修写的《采桑子》词十首,总题为《西湖念语》,是诗人在颖州西湖的记游词,分别写到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景,昼夜变化及近景远景等十种景观,显示出不同的妙处: “轻舟短掉西湖好。”坐着小船在绿水清波上荡漾,“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在动中赏景,自有一番雅趣闲情。 “春深雨过西湖好”。雨过天晴,四野清新。“百卉争妍厂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燃。”春雨滋润了花草,唤醒了大地,到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尤其是被晴日催放的红花像火焰般的艳丽,给人以生意盎然的美感。 “画船载酒西湖好。”在画船上饮宴,欢歌曼舞,“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带着一双醉眼观景,觉得“行云却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别有天”。湖中的倒影造成的幻觉,营造了一种朦胧之美。 “群芳过后西湖好”。春末夏初,“狼籍残红,飞絮檬檬”时游湖,另有一种清淡空阔的感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与春光明媚的景致又是一种不同的美。 “何人解赏西湖好。”一个人静观远眺,获得更多的感受。“谁知闲凭栏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引人遐想。 “清明上巳西湖好”。红男绿女,倾城而出,到湖畔踏青,过清明上巳节,“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铀车?’’熙熙攘攘,非常热闹,“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置身于这热烈的人流中,增加浓厚的美感。 “荷花开后西湖好”。夏日赏荷,“画船撑人花深处,香泛金影,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美酒醉人,荷香也醉人,在烟雨朦胧中带着醉意归来,有着十分畅意的美感。 “天容水色西湖好”。秋日的西湖,“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骏莺(升仙而去)?人在舟中便是仙”。秋天月色下的湖面,像“一片琼田”,这时夜游最美,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还有“残霞夕照西湖好”。在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时刻到湖上游玩,会感到一种人去湖空,“野岸无人舟自横”的宁静美,等等。后人在评欧阳修这组山水诗时说:“十词无一重复之意。”(龙榆生编《唐宋名家词选》第70页)真是写尽了颖州西湖的湖光山色之美,显示了山水诗丰富的美学内涵。 2.声色之美。中国山水诗注重声情并茂,绘影传神,尽展山水神韵之美,使自然景色更加绚丽多姿。在《诗经》里,诗人就开始利用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富有色彩感的句子,来表现自然的声色美。《诗经》的第一首《关难》的“关关堆鸿”,“关关”二字,便是象声词,表现水鸟鸣叫的优美声音。还有“习习谷风”,“河水洋洋”,“杨柳依依”,“灼灼其华”,等等,无不表现出声色之美。 后来的诗人继承并发扬这个传统,使我国的山水诗,充满了花香鸟语,山水清音,万紫千红,色彩斑斓。如白居易的《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