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综合美学是什么

合集下载

中国茶道美学学什么

中国茶道美学学什么

中国茶道美学学什么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千百年来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门修行和审美的艺术。

学习中国茶道美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烹茶的仪式美学中国茶道强调仪式感,烹茶过程被赋予了一种庄重和神秘的氛围。

在烹茶的仪式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审美的观念。

从选取茶叶、准备茶具、注水冲泡、倒茶等一系列流程中,体会到每个细节都蕴含了和谐、平衡和纯粹的美感。

通过慢慢品味和感受这些过程,我们可以培养对仪式美学的敏感度。

二、品茶的感知美学品茶是中国茶道的核心环节,通过对茶叶香气、滋味的感知,培养对美的敏锐感知。

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茶叶的色泽、香气、滋味和口感,还要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全面地感知茶叶的魅力。

这样的感知美学让我们学会细致地观察,懂得欣赏和表达茶叶的美。

三、茶具的造型美学中国茶道中的茶具造型简洁、明快,追求自然、朴素和高雅的美感。

茶壶、茶杯等茶具的造型设计讲究比例、线条和空间感,体现了艺术家对形式美的追求。

学习中国茶道美学,我们可以关注茶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了解茶具的造型美学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茶文化的人文美学茶道与诗词、绘画、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学习中国茶道美学,我们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念以及人文精神。

通过品味茶道中的诗词、赏析茶艺中的绘画与书法,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非凡价值。

五、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学中国茶道强调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茶园的选择、茶叶的栽培和采摘、烹制的过程都在尊重自然规律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上下功夫。

同时,中国茶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通过茶道的艺术表达,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学习中国茶道美学,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茶道的修行,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通过学习中国茶道美学,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还可以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茶道美学文化

中国茶道美学文化

中国茶道美学文化中国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融合了丰富的传统美学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茶道的核心美学理念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和谐与平衡中国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茶道中,我们可见到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人将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追求。

中国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茶道凝聚了民族智慧,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和谐平衡生活的追求。

二、简约与自然中国茶道强调简约自然的审美理念。

无论是茶具的设计还是品茶的过程,都力求用最简洁朴素的方式表达出美感。

茶道作为一门审美学,能够引导人们从繁杂的生活中寻求平静与宁静,追求内心的协调与自由。

茶道所强调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于自然的崇拜与尊重。

三、借景与意境中国茶道崇尚“以景待茶”的理念,即通过周边环境的营造来营造茶道体验的感染力。

茶道的空间布置以及品茶过程中所设的音乐、香气等,都致力于创造一种理想的意境。

这种借景与意境的运用,使茶道成为一种复合艺术形式,拓展了人们的感知与感受。

四、协调与平衡中国茶道注重材料与造型的协调与平衡。

从茶具的选材到茶汤的颜色呈现,都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完美和谐。

茶具的设计通常取材于自然界,以简单流畅的曲线和优美的比例,细致入微地表现自然之美。

而茶汤的颜色则需要达到清澈透明、浓淡适度的境界。

这种协调与平衡的追求,使得茶道成为一种交融自然与人为的艺术表现。

五、心境与修身中国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与升华。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沉浸在宁静的环境中,专注于茶和自己的对话。

茶道被视为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通过茶道的修炼,人们可以培养出淡定、坚韧的品格与内在的美好。

六、礼仪与人际关系中国茶道强调礼仪与人际关系的处理。

在茶道中,主人与客人之间通常会进行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礼仪。

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有一种谦和的态度、懂得尊重他人,这样茶道才完整而圆满。

通过参与茶道,人们不仅能够享受茶的美味与香气,更能从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茶道美学体现在哪些方面

茶道美学体现在哪些方面

茶道美学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她的根源可溯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

茶道美学体现在哪些方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美学的体现,一起来看看。

茶道美学的体现一、神定气朗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

茶道美首先是人美。

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

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朗的神韵美。

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修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调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项颈都要挺直,筋脉肌肉要放松,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待人要谦和。

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举止是他的内心情感和内在素质的表露,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适,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乱。

调心:要去除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事无关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

调食:注意饮食适度、适时,吃有吃相,不失饥,也不过饱。

调睡眠:做到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

表现为目定意闲、神玄气朗、举止从容、超脱豁达、风采秀逸。

二、对称与不均齐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也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

从物质形体上看,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

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齐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学法则,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即没有规律。

日本茶道界认为正圆、正方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均齐美。

相反,中国茶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均齐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这两种美学法则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有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有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有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艺术。

在中国茶道的实践中,人们倡导以茶为媒介,传达心灵的美感和修养。

中国茶道注重于品味茶的过程,融合了自然、人文和哲学观念,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道美学的四个主要特征。

一、自然之美中国茶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茶道的实践中。

中国茶道注重选择高品质的茶叶,这些茶叶通常是由自然环境培育而成的,其叶形、色泽和香气都带有自然的美感。

同时,以茶盆、茶杯等茶具为代表的器物也注重自然色彩和形态的设计。

茶道追求的是简洁、自然的美学风格,注重自然所赋予的平和与宁静,使参与者沉浸于大自然的美妙中。

二、内心之美中国茶道倡导内心的静修和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茶道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省,通过茶道的仪式,使参与者得以舒缓紧张的情绪,净化心灵,寻找宁静与平和。

在品茶的过程中,专注于手法、茶具、茶叶和茶汤的变化,倾听沉默的声音,细细品味内心的细腻情绪。

通过茶道的实践,人们能够探索自身的内在世界,发现内心深处的美感。

三、人文之美中国茶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重视人情味和人际关系的维系。

茶道所倡导的仪式和礼仪,使参与者在饮茶过程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尊重。

茶道中的一些传统仪式,如倒茶、品味、斟酌、倾听等,都需要参与者的配合和倾注真诚的心意。

在茶道的交流中,人们彼此沟通、尊重,培养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持久。

茶道的实践使人们更加注重他人的体验和需求,培养了人文关怀的美学情怀。

四、哲学之美中国茶道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倡导人们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茶道中的闲逸意境和回归本真的情感,引导参与者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茶道强调慢、静、雅,通过品茶的过程,使参与者沉浸于宁静的思考中。

茶道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满足。

茶道之美在于其深刻而平和的哲学内涵,引导人们思索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总结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体现在自然之美、内心之美、人文之美和哲学之美等方面。

中国的茶道美学是什么

中国的茶道美学是什么

中国的茶道美学是什么中华茶道美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属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的茶道美学,一起来看看。

中国的茶道美学(一)自然之美自然观念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为道家哲学及其美学思想的本质之所在。

自然之美其本义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由此而把未经人化的自然奉为美的极致。

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做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中有真美在。

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非完善之美,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

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赋予了中华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

(二)淡泊之美“淡泊”意指闲适、恬淡,不追名逐利,象和风微拂,山泉清音,隽永超逸,悠然自远。

道家学说不重社会而重个人,不重仕途而重退隐,不重务实而重玄想,不重外在而重精神。

文人们在饮茶过程当中,自然要把超逸的淡泊境界,作为他们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追求。

因此这种清淡之风和尚茶之风,深刻影响着中华茶道的发展,也成为中华茶道美学的一部分。

(三)简约之美简者,简易也。

约者,俭约也。

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

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

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

我国古代的茶道,历来奉行尚“简”、尚“俭”的雅俗共赏之茶风,呈现出不失雅俗共赏的简约之美。

没有繁难的操作程式,没有繁褥的礼仪排场。

我国茶人们深知品茶之道,最忌繁难。

就是说,茶尚简朴,茶尚平易,愈是简朴平易之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

茶尚俭约,茶尚淡泊。

愈是俭约淡泊之茶,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

(四)虚静之美虚者,即虚无之谓也。

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

静乃始于虚,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

中华茶道美学中的虚静之说,不仅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也包括外界环境的宁静。

虚静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是指需仔细品味,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中国茶道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修养的体现。

在中国茶道中,美学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与中国茶道美学相关的知识点。

一、茶道与和谐美学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贯穿于中国茶道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茶道中,和谐美学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茶席的布置要注重整体的协调和谐,从桌布、茶具、花艺等方面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氛围。

其次,茶道礼仪要注重礼貌和谦和,参与者要注重交流和互动,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茶的品味也要注重茶香、茶味的和谐搭配,追求一种口感的平衡和谐。

二、茶道与自然美学中国茶道注重与自然的联系,强调茶道与自然融合的美学观念。

茶道追求自然的简朴和自然的真实,通过赏析自然景色和感受自然的氛围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在中国茶道中,常常会使用以自然为题材的花艺和茶具,使该艺术形式更好地表达自然界的美。

茶道中的一系列仪式和动作也力图模拟自然界的变化和节律,使茶道的体验更加贴合自然美学的原则。

三、茶道与审美情趣中国茶道注重审美情趣,倡导情趣和艺术的体验。

茶道的过程中,人们通过香茗的品味、茶杯的观赏和音乐的欣赏等方式来感受艺术的魅力。

茶道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和感性上的满足,通过诗词、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强化人们对茶道的审美体验。

同时,在茶道的过程中,茶席的布置、礼仪动作的流畅也都体现了对审美情趣的追求。

四、茶道与禅宗美学茶道与禅宗紧密相连,它们之间深入地结合在一起。

茶道的过程强调冥想、专注和内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禅宗美学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形式的境界,追求的是内心的静寂和体验的完整。

茶道正是通过禅宗美学的理念,使人们在沏茶、品茶的过程中体验到禅宗的修行和心境。

五、茶道与人文关怀中国茶道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与人的交流和互动。

茶道礼仪中的动作和态度都要注重礼貌和尊重,茶席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中国茶道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文化艺术,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茶道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理论知识点,下面将逐步介绍茶道美学的几个重要方面。

1.和谐统一:中国茶道美学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统一。

茶道中的和谐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器具的选择、茶具的摆放、动作的流畅等等。

茶道中的和谐要求所有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整体感和平衡感。

2.自然美:中国茶道美学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朴实的美。

茶道中的器具和环境设计都力求简约,不加过多的装饰,追求的是自然的美感。

茶道中的一片竹子、一方布帘,都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美妙。

3.虚实结合:茶道美学注重虚实结合的原则。

虚实结合是指茶道中对物体的处理上追求虚实相间的效果。

比如,在茶室中,空间的利用非常巧妙,虚实结合的布局能够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4.平淡中见真:茶道美学强调在平淡中见真的境界。

茶道中的一杯清茶,平凡而朴实,但却蕴含着真正的美。

在茶道中,人们可以通过平和的心境来感悟内在的真善美。

5.心境与情感:茶道美学强调心境与情感的融合。

茶道中的手法、礼仪和环境都需要与心灵相呼应,从而使茶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情感的交融。

茶道所传递出的情感可以给人带来宁静、放松和愉悦的体验。

6.小品美学:茶道美学中的小品美学是指茶具、花器、艺术品等的选择和摆放。

茶道中的小品选择要符合整体的和谐美感,能够与茶道环境相得益彰,体现出主人的品味和审美追求。

茶道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人文的理解和追求,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学习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茶道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借此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和生活品质。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不仅仅是茶叶的煮泡和品饮,更融入了哲学、礼仪、文学、音乐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与和谐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与和谐的美学追求。

在茶道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然景色与茶具、花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

茶室一般布置简洁,窗户面对花园或庭院,以便欣赏自然景色。

同时,茶道注重个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看重礼仪、规矩和纪律,力求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二、平衡与协调中国茶道追求平衡和协调的美学原则。

在茶道中,要求茶席的构建和物品的摆放要符合一种平衡的美感。

例如,茶具的形状、颜色和花纹要与桌布、花插等相协调,整个茶席要使人感觉和谐、统一。

此外,茶道也注重茶水的平衡,追求煮泡技艺的卓越,力求水、茶、火、壶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使茶水的味道达到最佳状态。

三、朴素与克制中国茶道以朴素和克制的美学特征著称。

茶道主张以简约的方式表现内涵,强调朴素而不失雅致的风格。

茶室的装饰一般以素雅的颜色和自然材料为主,不追求奢华和浮夸。

在茶艺表演中,茶道师弟子们也要保持谦和、克制的作风,不过分张扬个人的技艺和风格,而是注重对茶道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四、情境与意境中国茶道注重营造情境和意境,以达到美学的目的。

茶道的艺术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它要通过自然景色、音乐、花草等元素,将茶道的仪式性表演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之中,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茶道的独特魅力。

此外,茶道还借助文学和绘画艺术,传递出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意境,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美的享受。

五、深邃与内敛中国茶道美学特征中强调深邃与内敛,体现了茶道的文化内涵。

茶道师要有扎实的茶道知识和丰富的文化修养,深入理解茶道的精神和哲学,才能通过茶艺表演将其传递给其他人。

茶道追求内在美和深层次的审美意义,不仅是对外在的审美形式的追求,更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启迪和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道的综合美学是什么
第一,“天人合一,物我玄会”。

这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哲学基础。

这一理念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切和谐、相互融通,最终达到
“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是一种物我相互引发、极富有
人情味的精神联系。

第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比德理论是中国茶道美学的人学基础,是孔子提出的,在茶人这里实际是上对自我人格的一种欣赏。

第三,“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这是中国茶道美学创新的根本途径。

洗净污垢称为涤,扫去尘埃称为除,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称为
玄鉴。

其意要求人们去私除妄,使自己的心胸达到虚静空明的心境,才能使“味象”,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品味得到精神愉悦和心
灵享受。

第四,“道法自然,保合太和”。

这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最高法则。

其要求是做到自然、朴素、和谐、适度。

中国茶道不同于日本茶道,它少了些许宗教的味道,而呈现为一种中庸、太和之美,这是一种更贴近人类生活的美。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

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

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
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

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

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
一的美。

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
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

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

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
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
下的两种简素。

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
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
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
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

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
禅学的美感。

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
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

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
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

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
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

在茶室中,常常见到
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
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
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

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

古来日本茶道文
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

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
求自然状态。

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


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

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
全不同。

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

幽玄之美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

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
境之美。

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
领神会的幽深玄美。

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

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
灿的幽深玄阔之美。

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
落之美。

脱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

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
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

日本茶庭的露
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
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

进入茶室前的净水洗手等动作,也
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

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
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再以清
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

所谓的脱俗,不是表象的脱离现
实的生存规则,而是令人在真实生活中,自然畅顺地融入世道。


休大师倡导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对脱俗最练达的诠释。

世人
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规地行走尘路,便不易迷失本我,会走得更
逍遥自在。

比如在茶席中聚会的开始前或结束后,禁忌高谈阔论地
炫耀财富和摆弄学问之谈。

不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轻语温句的情趣之事。

脱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时,求得此一
刻的清净俗念之愿。

静寂之美
沉稳、安静、平和,面对日常中的“我”内省内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

茶道的开始和完了,时常都是在一种无言的静
寂中展落。

从茶师到茶客到茶具到挂轴到茶花,均以静为旨,以求
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静中品味动美。

窗外的风声雨声鸟声,室内的
水沸滚动声和茶师手中竹刷的轻动做声,众静皆一动过程中的寂美,是红尘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觉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静之美,却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可见,日本茶道文化的多重属性,构成了茶道文化久经不衰的生命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属性特点,成就了茶道文化的精神——清敬和寂。

因此可以说,不论缺少哪个属性,都不能称为真正
的日本茶道文化。

禅学的“无”通过日常的“茶”,诞生了独特的
日本茶道文化。

佛学中的“无”通过茶人和茶客的内在觉悟而体现
出具体的“道”。

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无”,不是空洞的“无”,
更不是仅仅用以观赏的“无”,而是一种创新的“无”。

“无”中
生“有”,“有”中而“无”。

比如古来的日本茶人,在选用陶器时,也会选用外国或普通陶师之作品。

这体现了所谓的美好,是在
诸多现有中发现,在无中创新。

因为茶道的“无”是一种不受拘束
的自由,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可以激发美的发现和创新。

可以说,汉语的“无中生有”一词,被日本茶道文化诠释了新的意境。

以笔者多年客居日本生活中的多次茶道体验感受,深觉日本茶道文化,不仅仅是茶席之乐,也不单是远离日常生活的茶事。

而是融
入俗世的人间平常道,令人生常在其“无”的自省中顿悟,展示创
新升华的美。

“无”是内在、内省、内觉、内悟的本我回归和真我
创新,是人性一切脱胎换骨的精神原点,更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神髓。

俗人通过茶而知“无”,因知“无”而觉醒,因为觉醒而悟世间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