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美学的表现法则

合集下载

中国茶道美学文化

中国茶道美学文化

中国茶道美学文化中国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融合了丰富的传统美学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茶道的核心美学理念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和谐与平衡中国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茶道中,我们可见到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人将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追求。

中国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茶道凝聚了民族智慧,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和谐平衡生活的追求。

二、简约与自然中国茶道强调简约自然的审美理念。

无论是茶具的设计还是品茶的过程,都力求用最简洁朴素的方式表达出美感。

茶道作为一门审美学,能够引导人们从繁杂的生活中寻求平静与宁静,追求内心的协调与自由。

茶道所强调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于自然的崇拜与尊重。

三、借景与意境中国茶道崇尚“以景待茶”的理念,即通过周边环境的营造来营造茶道体验的感染力。

茶道的空间布置以及品茶过程中所设的音乐、香气等,都致力于创造一种理想的意境。

这种借景与意境的运用,使茶道成为一种复合艺术形式,拓展了人们的感知与感受。

四、协调与平衡中国茶道注重材料与造型的协调与平衡。

从茶具的选材到茶汤的颜色呈现,都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完美和谐。

茶具的设计通常取材于自然界,以简单流畅的曲线和优美的比例,细致入微地表现自然之美。

而茶汤的颜色则需要达到清澈透明、浓淡适度的境界。

这种协调与平衡的追求,使得茶道成为一种交融自然与人为的艺术表现。

五、心境与修身中国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与升华。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沉浸在宁静的环境中,专注于茶和自己的对话。

茶道被视为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通过茶道的修炼,人们可以培养出淡定、坚韧的品格与内在的美好。

六、礼仪与人际关系中国茶道强调礼仪与人际关系的处理。

在茶道中,主人与客人之间通常会进行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礼仪。

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有一种谦和的态度、懂得尊重他人,这样茶道才完整而圆满。

通过参与茶道,人们不仅能够享受茶的美味与香气,更能从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有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有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有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艺术。

在中国茶道的实践中,人们倡导以茶为媒介,传达心灵的美感和修养。

中国茶道注重于品味茶的过程,融合了自然、人文和哲学观念,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道美学的四个主要特征。

一、自然之美中国茶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茶道的实践中。

中国茶道注重选择高品质的茶叶,这些茶叶通常是由自然环境培育而成的,其叶形、色泽和香气都带有自然的美感。

同时,以茶盆、茶杯等茶具为代表的器物也注重自然色彩和形态的设计。

茶道追求的是简洁、自然的美学风格,注重自然所赋予的平和与宁静,使参与者沉浸于大自然的美妙中。

二、内心之美中国茶道倡导内心的静修和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茶道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省,通过茶道的仪式,使参与者得以舒缓紧张的情绪,净化心灵,寻找宁静与平和。

在品茶的过程中,专注于手法、茶具、茶叶和茶汤的变化,倾听沉默的声音,细细品味内心的细腻情绪。

通过茶道的实践,人们能够探索自身的内在世界,发现内心深处的美感。

三、人文之美中国茶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重视人情味和人际关系的维系。

茶道所倡导的仪式和礼仪,使参与者在饮茶过程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尊重。

茶道中的一些传统仪式,如倒茶、品味、斟酌、倾听等,都需要参与者的配合和倾注真诚的心意。

在茶道的交流中,人们彼此沟通、尊重,培养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持久。

茶道的实践使人们更加注重他人的体验和需求,培养了人文关怀的美学情怀。

四、哲学之美中国茶道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倡导人们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茶道中的闲逸意境和回归本真的情感,引导参与者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茶道强调慢、静、雅,通过品茶的过程,使参与者沉浸于宁静的思考中。

茶道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满足。

茶道之美在于其深刻而平和的哲学内涵,引导人们思索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总结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体现在自然之美、内心之美、人文之美和哲学之美等方面。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中国茶道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修养的体现。

在中国茶道中,美学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与中国茶道美学相关的知识点。

一、茶道与和谐美学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贯穿于中国茶道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茶道中,和谐美学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茶席的布置要注重整体的协调和谐,从桌布、茶具、花艺等方面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氛围。

其次,茶道礼仪要注重礼貌和谦和,参与者要注重交流和互动,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茶的品味也要注重茶香、茶味的和谐搭配,追求一种口感的平衡和谐。

二、茶道与自然美学中国茶道注重与自然的联系,强调茶道与自然融合的美学观念。

茶道追求自然的简朴和自然的真实,通过赏析自然景色和感受自然的氛围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在中国茶道中,常常会使用以自然为题材的花艺和茶具,使该艺术形式更好地表达自然界的美。

茶道中的一系列仪式和动作也力图模拟自然界的变化和节律,使茶道的体验更加贴合自然美学的原则。

三、茶道与审美情趣中国茶道注重审美情趣,倡导情趣和艺术的体验。

茶道的过程中,人们通过香茗的品味、茶杯的观赏和音乐的欣赏等方式来感受艺术的魅力。

茶道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和感性上的满足,通过诗词、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强化人们对茶道的审美体验。

同时,在茶道的过程中,茶席的布置、礼仪动作的流畅也都体现了对审美情趣的追求。

四、茶道与禅宗美学茶道与禅宗紧密相连,它们之间深入地结合在一起。

茶道的过程强调冥想、专注和内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禅宗美学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形式的境界,追求的是内心的静寂和体验的完整。

茶道正是通过禅宗美学的理念,使人们在沏茶、品茶的过程中体验到禅宗的修行和心境。

五、茶道与人文关怀中国茶道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与人的交流和互动。

茶道礼仪中的动作和态度都要注重礼貌和尊重,茶席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中国茶道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文化艺术,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茶道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理论知识点,下面将逐步介绍茶道美学的几个重要方面。

1.和谐统一:中国茶道美学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统一。

茶道中的和谐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器具的选择、茶具的摆放、动作的流畅等等。

茶道中的和谐要求所有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整体感和平衡感。

2.自然美:中国茶道美学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朴实的美。

茶道中的器具和环境设计都力求简约,不加过多的装饰,追求的是自然的美感。

茶道中的一片竹子、一方布帘,都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美妙。

3.虚实结合:茶道美学注重虚实结合的原则。

虚实结合是指茶道中对物体的处理上追求虚实相间的效果。

比如,在茶室中,空间的利用非常巧妙,虚实结合的布局能够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4.平淡中见真:茶道美学强调在平淡中见真的境界。

茶道中的一杯清茶,平凡而朴实,但却蕴含着真正的美。

在茶道中,人们可以通过平和的心境来感悟内在的真善美。

5.心境与情感:茶道美学强调心境与情感的融合。

茶道中的手法、礼仪和环境都需要与心灵相呼应,从而使茶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情感的交融。

茶道所传递出的情感可以给人带来宁静、放松和愉悦的体验。

6.小品美学:茶道美学中的小品美学是指茶具、花器、艺术品等的选择和摆放。

茶道中的小品选择要符合整体的和谐美感,能够与茶道环境相得益彰,体现出主人的品味和审美追求。

茶道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人文的理解和追求,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学习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茶道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借此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和生活品质。

中国茶道的法则是什么

中国茶道的法则是什么

中国茶道的法则是什么万事万物都是有其法则的存在,茶道也是具有其法则的,具体的法则你知道有什么吗?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茶道的法则的具体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茶道的法则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处处注意去克服‘九不当’:阴天采,夜间焙,是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是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是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是燃料不当,用流水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是采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是炙烤不当;捣得太细,成了绿色的粉末,是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得太急,是煎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是饮用不当。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

“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茶道典故1、陆纳杖侄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

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

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

待谢安来了,陆?便献上了这桌丰筵。

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

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2、孙皓赐茶代酒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

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

茶道的综合美学是什么

茶道的综合美学是什么

茶道的综合美学是什么第一,“天人合一,物我玄会”。

这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哲学基础。

这一理念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切和谐、相互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是一种物我相互引发、极富有人情味的精神联系。

第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比德理论是中国茶道美学的人学基础,是孔子提出的,在茶人这里实际是上对自我人格的一种欣赏。

第三,“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这是中国茶道美学创新的根本途径。

洗净污垢称为涤,扫去尘埃称为除,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称为玄鉴。

其意要求人们去私除妄,使自己的心胸达到虚静空明的心境,才能使“味象”,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品味得到精神愉悦和心灵享受。

第四,“道法自然,保合太和”。

这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最高法则。

其要求是做到自然、朴素、和谐、适度。

中国茶道不同于日本茶道,它少了些许宗教的味道,而呈现为一种中庸、太和之美,这是一种更贴近人类生活的美。

缺陷之美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

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

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

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

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

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

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

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

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不仅仅是茶叶的煮泡和品饮,更融入了哲学、礼仪、文学、音乐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与和谐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与和谐的美学追求。

在茶道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然景色与茶具、花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

茶室一般布置简洁,窗户面对花园或庭院,以便欣赏自然景色。

同时,茶道注重个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看重礼仪、规矩和纪律,力求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二、平衡与协调中国茶道追求平衡和协调的美学原则。

在茶道中,要求茶席的构建和物品的摆放要符合一种平衡的美感。

例如,茶具的形状、颜色和花纹要与桌布、花插等相协调,整个茶席要使人感觉和谐、统一。

此外,茶道也注重茶水的平衡,追求煮泡技艺的卓越,力求水、茶、火、壶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使茶水的味道达到最佳状态。

三、朴素与克制中国茶道以朴素和克制的美学特征著称。

茶道主张以简约的方式表现内涵,强调朴素而不失雅致的风格。

茶室的装饰一般以素雅的颜色和自然材料为主,不追求奢华和浮夸。

在茶艺表演中,茶道师弟子们也要保持谦和、克制的作风,不过分张扬个人的技艺和风格,而是注重对茶道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四、情境与意境中国茶道注重营造情境和意境,以达到美学的目的。

茶道的艺术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它要通过自然景色、音乐、花草等元素,将茶道的仪式性表演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之中,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茶道的独特魅力。

此外,茶道还借助文学和绘画艺术,传递出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意境,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美的享受。

五、深邃与内敛中国茶道美学特征中强调深邃与内敛,体现了茶道的文化内涵。

茶道师要有扎实的茶道知识和丰富的文化修养,深入理解茶道的精神和哲学,才能通过茶艺表演将其传递给其他人。

茶道追求内在美和深层次的审美意义,不仅是对外在的审美形式的追求,更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启迪和激发。

茶道的五境之美是什么

茶道的五境之美是什么

茶道的五境之美是什么茶道之美,总是产生在懂得欣赏的人眼光里。

茶道的五境之美是什么?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五境之美,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茶与喝茶的关系我国是茶叶的故乡。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把茶当成一种饮料。

茶叶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

茶叶的生产和饮用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中就有“武都买茶”,“烹茶尽具,已而盖藏”之句,反映了当时卖茶的情景,到了唐代,饮茶风气更为普遍。

我国人民有传统的种茶,制茶的技术,茶叶质量优异,品种繁多。

按制茶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绿茶是将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不经发酵精制而成。

其特点是清汤绿叶,香气清鲜芬芳。

红茶是将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而成,具有红汤红叶,香气醇厚的特点。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的茶叶,其色,香,味兼有红、绿茶的特点。

花茶采用绿茶为茶坯,以鲜花窨制而成,是一种复制的茶。

紧压茶是用散装的原料经过蒸软,放人模具中,压制成不同形状的另一种复制茶,如茶砖、砣茶等。

茶叶对潮湿空气和异味吸附力很强,妥善保管十分重要。

首先是要包装严密,不要用报纸或带有油脂气味的杂纸包,更不要散放。

茶叶应存放在避光、低温、干燥之处。

茶叶的营养价值很高,茶中含有咖啡碱,可可碱,芳香油,各种维生素等有益成分。

喝茶有使精神兴奋,明目益思,保护牙齿,消食去腻,除痰疲止渴等功能。

茶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而且是一味中药。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

茶叶中含有一种单宁酸,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常喝茶可防止贫血,帮助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

喝茶好处多,掌握沏茶的方法很重要。

沏茶的水质要好,不宜用滚开的水泡,用开后稍冷的水沏茶,有利于保存茶中营养成分和茶的香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道美学的表现法则一、神定气朗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

茶道美首先是人美。

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

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朗的神韵美。

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修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调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项颈都要挺直,筋脉肌肉要放松,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待人要谦和。

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举止是他的内心情感和内在素质的表露,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适,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乱。

调心:要去除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事无关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

调食:注意饮食适度、适时,吃有吃相,不失饥,也不过饱。

调睡眠:做到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

表现为目定意闲、神玄气朗、举止从容、超脱豁达、风采秀逸。

二、对称与不均齐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

“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也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

从物质形体上看,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

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齐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学法则,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即没有规律。

日本茶道界认为正圆、正方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均齐美。

相反,中国茶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均齐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这两种美学法则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在茶室中选用千年古树树根做成的,保持树根自然形态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轮构成天章云锦般妙不可言的图案,茶桌的形状和桌面的图案都是不均齐美。

而在茶桌上摆放着精巧的茶杯和茶壶则表现出对称美。

茶桌上几何形状的花瓶是对称美,而花瓶中错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齐美。

这些对称美与不均齐美的结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变化无穷,又有中心,不会显得过分零乱。

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多样统一,茶道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三、照应《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

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应”原本是响应、共鸣的意思。

后来中国古典美学把“应”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则,通常称之为“呼应”或“照应”。

“照应”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协调、统一的功能。

即通过照应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美。

例如在茶艺中插花、挂画、楹联与整体环境的照应;背景音乐、解说词与表演动作的照应;茶艺程序编排的前后照应等。

照应应用得当,有利于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显得紊乱的整体美。

四、反复反复这一美学表现的基本法则也是源于《周易》。

《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阴爻”和“阳爻”这两个基本元素构成。

阴爻和阳爻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六十四卦,而这六十四卦的卦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反复美。

如乾、坤、震、巽、坎、离、良、兑等。

从审美角度看,反复的整体性强,给人整齐一律的美感。

面对结构精美的艺术品,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复观察,反复体验。

每一次总有新发现,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反复的巧妙应用还可以深化主题,给人层层递进的美感。

茶艺表演时在背景音乐、图案装饰、程序编排、茶艺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合理地应用反复,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乏味,相反可增进茶艺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

五、节奏节奏作为一个美学的表现法则源于宇宙的运动变化以及生命的成长发育。

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节奏”是贯通了中国人的生活、人格、社会制度、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基本象征。

这显然是对民族心灵和命运的想象,从而赋予“节奏”一项特殊的使命,即表现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最后根据。

音乐家用长短音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来创造节奏。

书法家、画家用线条和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去表现节奏。

在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讲解、动作都应当富有节奏感。

例如,茶人们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往来、盈虚、顺逆、轻重、浓淡、快慢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间断、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动作的节奏。

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的律。

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更能打动人心,满足人的精神享受。

中国茶艺特别注重韵律,认为者,美之极,并通过气韵生动来充分展示茶道的内在美和茶艺的艺术美。

六、简素《周易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老庄美学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陆羽在《茶经》中也强调:“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的美才是至美,这便是儒家美学认为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中国自古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

中国人“有无形胜有形”的审美情结,精简素洁不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的追求。

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茶善画,他画的竹子枝枝挺拔,风格朗秀,简索无杂,极具神韵,被后人视为一绝。

冗繁削尽留清瘦即是郑板桥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简素美的深刻体会。

中国茶艺特别强调简素美。

简在中国茶艺中表现为不摆设多余的陈设,不佩带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讲多余的话。

素表现为不浓妆艳抹,不镂金错彩,而足清丽脱俗,朴素儒雅,淡然无极。

七、调和与对比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两种状态。

调和是求同,对比是存异。

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相联系在茶艺表演中调和与对比的应用不仅限于色彩,而且还表现于声音、质地、形象等多方面。

在根雕茶桌上放置一个竹制茶盘,木与竹是质地上的调和;在竹茶盘中摆放着一把粗犷古朴的紫砂壶并配有几个精细的白瓷茶杯。

壶与杯以及壶与茶盘之间都是质地和形象的对比。

如果没有调和,则一切都显得杂乱刺眼。

相反,如果没有对比,则一切又显得枯燥单调缺少活力,所以,调和与对比都是中国茶艺美学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清雅幽玄是中国茶艺追求的意境美。

我国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迫求清逸,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茶艺中注定追求以清和幽为特点的美学表现形式。

以清为美,在茶艺中常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洁、境的清雅、心的清闲。

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以诗画助茶,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

以茶辅琴棋书画,为的是添茶人的清兴。

以茶讽世,为的是显茶人之清傲。

以茶会友,为的是表平淡脱俗之情谊。

“幽玄”用禅语解释称为“无底”,即高深莫测之意,表现为含蓄、意味、耐回想。

幽玄之美与佛教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很难表现,也很难描述,必须用心去体会。

九、多样统一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这一宇宙生发论是多样统一这一美学法则的理论基础。

“三生万物”是多样,“冲气以为和”是统一。

多样统一是中国茶道形式美的高级法则,同时也是茶艺美的综合表现。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这里的“一”是指单一或单调,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具有音乐的美感,自然“无听”(不好听)。

单一的物体,不可能引起视觉的美感,自然无文(不好看)。

中国古典美学在强调美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强调美的统一性,提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

“和而不同”是指多样性应和谐而不显得雷同。

在中国茶道美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宜兴所制的紫砂壶表现出的“圆不一相,方不一式”。

在壶艺大师的手下,圆与方这样简单的几何形状却有着千变万化,他们所制出的圆形壶和方形壶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让人百看不厌。

“违而不犯”是指多样性在变化中应统一而不显得杂乱。

要达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在多样统一中应注意两个关系:一是主从关系;二是生发关系。

主从关系是指茶艺美学要求的所表现的众多因素中,必须有一个中心,做到有主有次。

生发关系是指在茶艺表现出的众多美的因素应当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树干、树叶是从同一根生长出来的,有美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如果从唐陆羽《茶经》刻印开始计算(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中兴衰成坏,发展式微,不胜枚举。

有关茶的著作、论述很多,《茶谱》、《茶录》、《茶笺》、《茶史》、《茶论》、《茶述》等均见于历代茶文化典籍,而有关茶的诗词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笔记中有关茶的资料就颇为丰瞻,流布也很广泛,影响深远。

而一些有关茶道礼法、清规、烹茶技艺、茶法、茶诀等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五灯会元》等多有有关茶事、茶礼的记述。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无疑为我们探讨中国茶道美学命题和范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中也有记载,可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自唐以来,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如唐代的皎然、陆羽、卢仝、鲁龟蒙、皮日休、白居易,宋代的蔡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以及明清时期的朱权、陆树声、许次纾、张源、张岱、罗禀、冒襄、袁枚等。

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为茶事推波助澜。

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曾亲自碾茶、点茶、布茶,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

再如清代的乾隆皇帝,也以善饮茶而闻名天下。

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或以艺术修养入茶,或以佛法禅机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使中国“茶道”渐次形成。

他们中许多人都是茶道实践的先行者,如陆羽、皎然、苏轼、赵佶、朱权、张源等。

在这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中,茶道实践过程中所独有的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中国茶道美学实质也渐次显露。

一般认为,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审美内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我个人还以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掺揉着大自然的真意,是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

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