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诗的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解读课件

高三语文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解读课件

这类诗歌往往对环境超凡脱俗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寻陆鸿渐不遇 唐·僧皎然 《寻隐者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三)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
答案要点: 平淡质朴 在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总结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首先,他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中,借助具体的富有美感的事物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雎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木末芙蓉花,山中花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1
2
3
作者不仅形象地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形象美,而且还把它当作抒发情感的手段,既有画意又有诗情。

孟浩然

孟浩然

一清一淡,一隐一仕-------浅析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孟浩然,字浩然,生于永昌元年(689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从小诗才出众,四十岁之前都隐居在故乡襄阳,过着吟诗种菜的布衣生活。

不惑之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在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寄情山水与田园,关注田园生活,并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境界,同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盛唐之世,人才辈出。

诗人孟浩然就是盛唐诗歌璀璨星空中熠熠发光的一颗。

连一贯狂放不羁的李白也给予孟浩然极高的评价: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役清音。

这首诗歌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也总结了孟浩然布衣白首的一生。

东晋末年,陶渊明以他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悠闲恬静的情调写了不少描绘田园生活的诗篇,从此开了田园诗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继陶渊明之后也有继承者,但却很少有发展。

直到盛唐时期,孟浩然的出现,才使田园诗走向了一个强盛时期。

他继承并发扬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成为了田园诗的又一代表人物。

孟浩然作为唐代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可谓开风气之先,为盛唐时代的山水田园诗兴盛定下了基调。

也是自孟浩然起,山水诗和田园诗开始合流,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入俗致雅,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杜甫评价孟诗为“清诗句句尽堪传”,更有王士源评价其“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孟浩然将山水之美与个性自由、风流洒脱的盛唐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其山水田园诗既包含时代风格统一性,也涵盖个人独创的多样性,取得了极高成就。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则也可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分别引介。

诗史上还未对山水诗有明确的定义,各家基本达成的共识是:山水诗是以山水景观作为审美对象而创作出来的诗歌。

真正意义上盛唐的山水诗承接了魏晋以来对于狷狂不羁的人文精神的强调,关注的是山水之间投射的个人的内心感受,也就是山水和个人心境的合一。

论述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关系

论述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关系

论述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关系山水诗,即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的诗,它往往以自然山水为歌咏对象,以反映“人化”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篇。

在笔者看来,我国古代的山水诗词,它还是古代文人心灵世界中的一方净土,是他们对自己所感悟的大千世界富有感情的诗意表达,而抒写各风景名胜地的山水诗词,则是我国古代的文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文风物的深情歌咏。

记得有位名人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他说在中国文学中,“诗歌是大家闺秀,散文是小家碧玉,小说乃是青楼女子”。

这话可能让小说作家很不高兴,其实他只是想说,在中国文学的几种主要体裁中,诗歌(古诗词)归属于精神的最高境界,它千锤百炼,言简意赅,纳四海于须臾,容天地于片言,寥寥数语却直抵人心深处,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学体裁有如此魅力!因此,这样的文学形式才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所以,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山水诗词,尤其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去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的山水诗,初兴于六朝的晋宋之际,脱胎于借助自然美色体悟自然之道的玄学思潮。

山水诗它除具有诗歌的一般特点,即语言凝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想象力强、富有意境美和音乐美之外,还由于篇幅短小,易诵易记,在游人中广为流传。

山水诗除了具有以上文化特性之外,它还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文化意蕴非常深厚的旅游文化,它涵盖了一切意识形态,在人类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旅游者文化意识的熏陶,旅游兴致的激发,影响非常深远。

从旅游主体即旅游者个人来看,山水诗对旅游者最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不仅表现在寻求文化满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旅游者的审美修养和环境保护意识上,它同时还是一种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教育。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云游天下,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弘扬民族精神的千古丽句,这些山水诗词,大部分是面对着祖国的锦绣河山,旖旎风光,名胜古迹,感受了人民的勤劳勇敢,聪明才智之后,有感而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旅游的“产品”了。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古代山水诗是中国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种诗歌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化和变革,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气质。

古代山水诗源于唐朝,但其影响远远超越唐代,长期影响和演化至今。

这种诗歌形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他们将山水作为一种精神图像,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留存自己情感的方式。

在古代山水诗中,不仅有山水的骨骼和神韵,同时也融入了文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和智慧等元素。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水与情感的融合。

古代山水诗将山水与人情融合在一起,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

诗人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绘、渲染、托物表情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情感表露多是经由溶于与山水相和谐的自然情境而呈现出的。

第二,表达自然与人的和谐。

古代山水诗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基调,以自然景色作为诗人和读者情感的情境。

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祥和、宁静之美、或险峻、遥远之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容。

它不但是对自然的赞叹,也揭示了人性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

古代山水诗往往通过规避视觉的干扰,使读者在心灵空间中寻觅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

第三,山水诗的象征性。

古代山水诗起初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其真正的表现是具有抽象意义的象征象德的表述。

诗中的自然景物,是从诗人的感性中源发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它们是构成诗人在诗篇中艺术保持和传递情感的凭借和媒介。

第四,山水诗的意境和画面感。

古代山水诗的艺术特质在于它赋予了人们沉浸在自然环境中的立体感觉和不断拓展的空间感。

诗中的画面感清晰、协调、浑然一体,使人产生丽境眼前、身临其境的感受,打破了时空和环境的限制。

总之,古代山水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

其审美特征的演化,不仅表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种诗歌形式中所表述的山水哲学,虽然时至今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它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和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仍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桂花 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王维《鸟鸣 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春山 渲染静寂的环境。于良史《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 满衣。 竹 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柳宗元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云 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王维《终南 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海棠 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 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白鸥 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 。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 鸥日日来。 白鹭 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 种安谧清幽的环境。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稻香 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 。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
山山水水总关情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 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 对象。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 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 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 材。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 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 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 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 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 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田园与山水合流_论王维_孟浩然田园诗的突破

田园与山水合流_论王维_孟浩然田园诗的突破
/40 的文化精神, 山水诗则代表了一种 “ 清高玄远 ”
“ 如《 过白岸亭 》 : 拂衣遵沙垣, 缓步入蓬屋。 近涧 涓密石, 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 渔钓易为曲。 援萝临青崖, 春心自相属。 交交止栩黄, 呦呦食萍 鹿。 伤彼人百哀, 嘉尔承筐乐。 荣悴迭去来, 穷通 ” 成休戚。 未若长疏散, 万事恒抱朴 。 诗中反映出 诗人弃世绝俗、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生理想 , 神清气朗、 逍遥洒脱的精神风貌, 以及孤芳自赏、 寂寞幽独的情怀。 王孟的田园诗更多浸染了山水 诗“ 清高玄远 ” 的精神。 例如王维的 《 辋川闲居赠 “ 倚杖柴门 裴秀才迪 》 :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 Q 。 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 ” 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这幅隐居图描绘了诗人闲 适自得的生活情趣、 渡头夕照炊烟袅袅的乡间暮
/.0 /-0 “ 远峰隐半规 ” 等诗句的神 灵运 “ 远山映疏木 ”
髓。 所以说, 王孟将山水诗固有的 审美情趣贯注 到田园诗里, 表现了对田园中自然景物的观赏 , 以及从中获得的美感, 使田园诗的艺术旨趣从陶 诗“ 重性情 ” 过渡到谢诗 “ 重声色 ” , 从而使田园诗 的表现手法从白描转变为细腻刻画, 风格也从平 淡自然、 古朴浑厚转变为秀雅精工、 闲旷淡远。 再次, 王孟的田园诗还融入了山水诗清高玄 远的文化精神。 田园诗与山水诗中蕴涵的文化精 神略有不同。 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了一种 “ 豪华
!"#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 &()"#* &)"+$)+&
“ 园田居》 :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 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 ” 《 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 : “ 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 ” , 都是以村里、 田间景 色为素材。 王孟笔下固然也有 “ 雉雊麦苗秀, 蚕眠 “ 桑叶稀” 、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的村野风 光, 但是在他们的田园诗中, 白水、 碧峰、 空山、 清 泉等山川景物更是纷至沓来, 构成一幅幅山水画 “ 面。 例如王维的 《 新晴野望 》 : 白水明田外, 碧峰 ” 《 “ 出山后。 辋川闲居》 : 青菰临水映, 白鸟向山 ” 《 “ ” 《 翻。 白石滩 》 : 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 山 “ 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 ” 照, 清泉石上流。 孟浩然的 《 夏日南亭怀辛大 》 : “ “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 , 荷风送香气, 竹露 《 “ 滴清响 ” ; 夏日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 : 涧影见藤 竹, 潭香闻芰荷 ” 等等, 都把山水景物作为基本意 象, 取景选材与谢灵运的山水诗非常接近。 其 次, 王 孟的 田园 诗还 赋予 了 山水 景物 、 自 然风光独立的审美价值。 陶诗中对景物的描绘主 “ 要是用于比兴。 如《 归去来兮辞》 : 云无心以出 ” 岫, 鸟倦飞而知还。 虽写到云和鸟, 但只是用云 无心出岫比喻自己当年误入仕途, 用鸟倦飞知还 “ 比喻今日弃职归隐。 再如 《 读山海经 》 其一: 孟夏 ” 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 虽写草木茂盛、 鸟雀欢鸣, 也只是为了兴起自己 热爱田园生活之意。 所以, 陶渊明并不是把景物 作为审美对象, 而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 情感 的外化, 写物仍是写心。 本着这种创作旨趣, 陶渊 明从不用工笔对景物的体貌进行细致描摹, 作品 呈现出平淡自然、 古朴浑厚的艺术风格。 而王孟 的田园诗不仅大量增加了对山水景物的描绘, 更 重要的是, 他们像谢灵运一样, 从欣赏的角度来 观照景物, 并对之进行细腻入微的刻画, 力求逼 “ 真地再现自然之美。 例如王维的 《 辋川别业 》 : 雨 ” 《 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燃。 积雨辋川庄 “ ” 《 作》 :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田 “ ” 家》 : 夕雨红榴拆, 新秋绿芋肥。 都是着眼于景 物本身进行描绘, 完全没有比兴的意味, 表现手 法也与陶诗的白描有所不同, 更接近谢诗 “ 春晚 “ 白云抱幽石, 绿筱媚清 绿野秀, 岩高白云屯 ” ,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 等自然风光为主要描写对 象的诗歌,写诗人对山水 的审美,这一主体往往与 旅行联系在一起 。 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 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 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 题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 农夫和农耕。
发展概况
由晋代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 风光表达隐逸情怀,由南朝(宋)谢灵运开创 的山水诗描写山水之胜抒发对祖国秀丽河山的 热爱之情。 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 而行,到唐初开始合流。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 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 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7、修辞 比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随堂练习1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1) 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 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 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 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21
5、工笔,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
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例如:《绝句》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写的是赏景,刻画十分细微,在“ 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 蝶舞莺歌,色彩异常秾丽。
6、借景抒情:

古代诗歌中的山水田园主题对人们的情感有何影响

古代诗歌中的山水田园主题对人们的情感有何影响

古代诗歌中的山水田园主题对人们的情感有何影响山水田园主题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出现的一种题材,它以自然山水和宁静田园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传递出一种恬淡宁静、纯净清雅的境界。

这种主题对人们的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诗歌中的山水田园主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人民生活在封闭的城市环境中,生活压力和繁杂琐碎的琐事使人们渴望远离喧嚣,回归自然。

山水田园主题通过描绘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唤起了人们对自然和纯粹生活的向往。

其次,古代诗歌中山水田园主题的描绘方式给予读者一种情感寄托的途径。

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憧憬与渴望。

通过描述山水田园的美好景色,古代诗人们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心灵归宿,使读者在想象中获得一种情感安慰。

这种情感寄托也给予了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希望和力量,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此外,山水田园主题还能引发人们深思与思考。

古代诗歌中的山水田园描写往往含有丰富的哲理与意境,通过山水之间自然景物的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们在诗歌中融入自己的感悟,通过细腻的文字将自己的思考展现给读者。

读者在欣赏古代诗歌时,也会从中获得灵感,引发自己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并从中获取自己处境的抚慰和启示。

最后,山水田园主题在古代诗歌中也起到了情感情绪的调节作用。

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处境往往是压抑与困苦的。

然而,山水田园诗歌通过描绘美好的自然景色和宁静的田园生活,给予读者一种心灵上的安抚和慰藉。

读者在欣赏这些诗歌作品时,不仅可以暂时遗忘现实的艰辛与痛苦,而且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情感的宁静与安定,增强内心的抵御力和平和心态。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中的山水田园主题对人们的情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既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追求,又给予了人们情感寄托的途径,引发了读者的深思与思考,并起到了情感情绪的调节作用。

山水田园主题通过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诗的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摘要中国山水诗是在魏晋时代经过庄、老玄学浸濡而产生的,因而其显现的特质必然反应出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哲学旨在追求人的精神从世俗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其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修养。

例如:通过“虚静”和“忘我”以超越人间世俗而回归自然。

所谓的“虚静”、“忘我”,就是排除分析性的、概念性的知识活动,及情绪性的感情活动,俾使个人的精神摆脱一切的束缚。

由此去感应万物万象,从而把握自然的本质。

这种虚静、忘我的心境去直接感应物象的活动,是一种审美性的观照,是一种美感经验的精神状态。

自然山水在这种审美观照之下,可以自适其性、自得其所、自陈其貌。

然而在盛唐时期大量创作的田园情趣合流之作,给中国山水诗另外开辟了新的途径,得以成为唐代山水诗的主流。

关键字山水田园隐逸说起“山水”、“田园”等词的时候,不得不会让人想起“恬淡”、“自适”这样的字眼,这样的字眼背后很容易就会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王维、孟郊、韦应物、白居易等等名字,他们既写田园诗,也写山水诗,,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部分的山水诗都含有田园情趣。

所谓的“田园情趣”并不是指诗中一定有田园风光,农家事项,而是指像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若“牧歌式”的,恬淡、自适的情趣。

而这类诗在盛唐盛行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对陶渊明的追慕,而是由于隐逸之风在盛唐的盛行。

隐逸是魏晋以来时局混乱,士大夫或为避难全身,或为离自适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在盛唐时期乃是治世之秋,正是有志之士通过仕途大展雄心抱负的时机。

然而就在仕进者如潮的同时,却存在着一股隐逸之风。

这不得不归因于自李唐开国以来,皇室对隐士的礼遇,经常临幸、礼聘,或封赏、嘉奖闻名的道士和隐士,以便笼络人心,点缀太平,以示“天下归心”。

于是有心入世者,也可以利用这种情势,以隐者的声誉和姿态,走“终南捷径”,以登庙堂,即使不能如愿以偿,也可以获得“高士”美名,以此沽名钓誉。

统治者以隐逸为高,更是激发了在朝官员对山水田园的爱好,在那样的一个盛世,也给他们提供了寄傲山林的生活条件及环境。

因此,山水田园既可以是“终南捷径”,亦可以是修身养性或是政治失意的归宿。

这种崇尚隐逸的风气,自然会引起对“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追慕。

从追慕其隐逸之志,以及其高洁不群、任真自得的人格,进而欣赏他表现田园情趣的诗。

而陶渊明的诗之所以能经由几百年的隐晦而重见光明,一方面由于当时隐逸风气盛行,诗人对隐逸的歌咏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是个发展到盛唐,一臻至完全成熟的阶段,是人们开始重新发掘并重估诗的“过去”。

就是在这种重估过去的过程中,配合着隐逸的诗潮,陶渊明的恬淡、自适的田园诗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卓然不群的特色,不仅在于写景不着意于外在的刻画,乃是随意点染,更重要的是其诗中不但有田园风光,还往往流露出一份诗人的生活与田园相即相融的田园情趣。

这份情趣揭露的是诗人的悠闲与自适的人生态度和清高真淳的品德。

孟浩然的“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李公园卧疾》),正足以代表当时陶诗中流露的田园情趣的欣赏时的钦慕的态度。

而陶渊明的田园情趣往往就蕴含在他的随意点染的乡村景象里。

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田园风光之纯美,并流露出诗人安闲适意的心境以及人与自然无间的融洽。

而这种朴实自然,毫无雕琢的诗歌意境当然不能在当时崇尚华丽辞章的文学环境中受到重视。

一直到唐开元盛世,由于壮阔的时代气魄,丰富的生活内容,以及丰沛的思想感情,已不是雕章琢句的技法所能表现的,这必然要在诗歌的表现艺术上寻求一种突破。

诗人开始重视个人性情人格的流露,只有到这时,陶诗的艺术价值才能为人充分的理解,陶诗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

并且成为“王、孟派”诗人所追慕的对象。

陶诗中洋溢出来的恬淡和自适的田园情趣,成了他们重要的创作资源。

诗中呈现的是山水的恬静与安详之美,流露的是诗人休闲、自适的心境。

这类山水诗在王维的影响下,画意最浓,画中常常浮现的是一片诗情,令人吟咏,回味无穷。

唐代这些“王、孟派”诗人,不仅仿陶渊明写田园诗,也将陶诗中的恬淡、自适的情趣融汇在他们的山水诗篇中。

虽然他们的艺术面貌各有特色,但在诗中呈现的山水画里面,蕴含着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这一点都与陶渊明相似。

而在初唐的梁、陈余风后,将陶渊明所吟咏的田园情趣与大、小二谢发展的山水题材结合起来创作与田园情趣合流的山水诗者,当首推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的应制、咏物等的狭窄境界而抒写个人抱负的作品为主,因而也消除了初唐多数诗人作品中的那种婉媚纤细的作风,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

这当然和他并非宫廷诗人的身份有关,不必和王公贵族奉和酬唱,因此可以写出深具个人风格的诗篇。

但是孟浩然将其田园风情注入他的诗中无不与他的“隐士”生涯有关。

孟浩然虽然参加过进士考试,也向张九龄干谒过,而他的一生未曾正是入仕,不论其前期是为了出仕而隐鹿山门,还是后期因为落第以及求仕未遂不得不隐,在同时代的诗人们的心中,他都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隐士”。

由于身处一个仰慕隐逸的时代,孟浩然因其不仕的“隐士”身份而享有盛名。

李白就曾以礼赞的口吻,恭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赠孟浩然》),而孟浩然也颇一个人的意义自许。

从他的“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可以看出,还自觉地效法陶渊明,同时还学陶渊明写田园诗。

孟浩然在乡间居住时写的一些山水诗,就融有陶渊明诗所有的恬淡与闲适的生活情趣。

如“谷中闻钟声,林端识香气”,“石门殊壑险,篁径转森邃”等,写景的精工都肖康乐。

但是谢诗中有事插入庄、老名理的诗句,以示其览景悟理的心路历程,而孟浩然在诗中插入叙事,以表现其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趣。

如“法侣欣相逢,清淡小不寐。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

野老朝入田,山僧夜归寺”,乃是其游览过程中生活情趣的真实写照,就如陶渊明于田园诗中写他与老农话桑麻是一样,因为是生活中的点滴,所以令人感动亲切。

诗人不但让我们感受到田园之美,也让我们接触到他的悠闲、自适的心境。

孟浩然是当时少有的布衣终身的诗人,但是他生前身后都盛享诗名,代表的正是盛唐诗坛重视诗歌含有个人风味的开始,而他的与田园诗情趣合流的山水诗,正是所谓“梁、陈余风”已经基本上扫尽的最好证据。

当然,真正把与田园诗情趣合流的山水诗带至最成熟阶段的,并在王孟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还是王维。

王维盛享诗名与开元、天宝年间,早年即受太宗赏识,在宫中又深得岐王的喜爱,一如宫廷诗人,写了不少应教、奉和之类的宫廷游宴之作。

但是他却成长在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又身处一个隐逸之风盛行的年代里,对其生活态度必然有一定的影响。

王维大半生都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先有终南别业,后有蓝田辋川,在清幽静美的环境里,写了许多含蕴田园情趣的山水诗。

即使在从政的早期,王维已经在山水的歌咏中表现了他娴静、恬淡的心境。

其中他的《登河北城楼作》一诗,除了让读者对诗人所览之景窥一大概外,往往附之以怀古、叹今、发愿或悲己之情,可是王维这首诗,却让我们随着他悠闲的视镜,回旋浏览于一片安详和美的景象间,感受到他与广川一样的娴静的心情。

历来诗评家对王维最普遍的赞誉,乃是他写景如画的艺术表现。

这当然是由于王维既是一个画家,又是一个具有高度言语技巧的诗人。

苏东坡的名句“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就是针对王维这两方面的天才而言。

但是“诗中有画”并非王维所独有,在他之前,从二谢以来,大凡写山水诗的人,都以呈现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为其创作的主要目标。

然而由于王维身为画家,写山水往往以画家的透视,加上诗人的技巧,乃至突破了语言技巧的局限性,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直接诉诸读者的想象。

因此一般上觉得王维的诗中花意最浓。

其实王维的“诗中有画”往往并不止于“画”,其呈现的“画”往往更进一步寄寓了如“诗”一般的情趣。

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实在可以用来单纯的形容王维的山水诗,尤其是与田园情趣合流的山水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竹里馆》、《鹿寨》、《鸟鸣涧》、《山中》等诗都流露出诗人闲淡、寂静的心境,以及悠然自适的情趣。

而这些优美的山水小景,又是用最朴素、浅近、毫无修饰的语言缀成,揭示的是超越雕饰而返璞归真的语言技巧,也揭示了诗人隐居山林、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王维虽然“隐居”,但是并不孤立,也不寂寞,和一些与他差不多的同时赴京赶考的诗人,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唱和,赠答,为盛唐诗坛的繁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而且就是在他们手中,诗歌才得以从宫廷宴游中解脱出来,成为诗友之间普通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才能听到更多的个人的心声。

这些诗人都喜欢以闲静、宁静或隐逸的态度作为母题。

他们多半和王维一样,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且对陶渊明都表示欣慕、可是由于王维的诗名与地位,使得他们写诗都或多或少的落入王维的风格里。

因而写出了一些具有共同风貌和内涵的山水诗,就是壮大了“王、孟诗派”的声势。

由于诗歌的发展已臻至成熟,诗人们开始回顾“过去”,加上隐逸之风的激荡,陶渊明的山水诗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其诗中表现出来的恬淡与闲适成为了“王、孟诗派”的重要创作资源。

由于他们诗才高、诗名盛、模仿者无数,因此与田园情趣合流的山水诗成了唐代山水诗的主流。

诗中呈现出来的经常是山水的安详与恬静之美,流露的会死诗人悠闲、自适的心境。

这类山水诗在王维的影响下,画意最浓,而画中常常浮现出一片诗情,令人吟咏,玩味不已。

参考文献:1、王国璎,【M】,《中国山水诗研究》2、张岱年,方克立,【M】,《中国文化概论》3、朱建峰,【J】,《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概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