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者乃为识者·食之有道者

合集下载

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1.·论语中的读书名言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2.《论语》中的名句关于读书的句子有那些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3.《论语》中的读书名言学而篇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今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政事,又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民众;按照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不学,吾必谓之学矣.” 【今译】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今译】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8、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今译】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一国的政事,是他主动询问别人而得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说是求来的,但是]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今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译】孔子说:“不怕别人民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好处],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的好歹].” 为政篇第二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今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今译】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4、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今译】孔子说:“[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采取的方法,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 [这样去了解,] 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今译】孔子说:“君子能[ 在道义上] 团结人但不[ 以私情而] 互相勾结;小人蒃于拢勾结而不[ 在道义上] 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今译】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今译】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 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

自然经

自然经

有当代人无名氏“盘古山”根据通行版《道德经》,衍化出《自然经》,其文章结构严谨,语意流畅,基本继承了《道德经》全部原意。

至于“盘古山”本人,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谁,是否尚在人间,据说是有人三月三赶泌阳盘古庙会时,与奶奶庙后面偶然间得其手稿,其余无考。

《自然经》全文如下:李耳着无名氏整理盘古山再整理奶奶庙第一节:道的概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为何物,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强为之字曰道,道曰久,久曰恒,恒曰弱。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难法于易,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曰《自然经》。

第二节:识道道可道,非恒道,恒道无名;名可名,非恒名,恒名有名。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生于万物。

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乃合道于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熙熙,何以观妙?致虚极,守情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得复而知始,知始而观妙;万物攘攘,何以观徼?怀天下,守道德,万物并行,吾以观生,得生而知名,知名而观徼。

譬之如三十辐条之轮,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有,有利之用;粘土烧结之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当其有,有利之用;门窗俱全之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当其有,有利之用。

故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玄之又玄而利用之辨明矣,利用之辨明而众妙至矣,众妙至而合道于自然矣。

天地有母曰道,万物化生曰子,奉其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行而不已,没身不殆,以至于众妙之门。

圣王以是不行而知,不出户而见天下,其行弥远,其知弥少;圣王以是不见而明,不窥牖而见天道,其见弥广,其明弥暗;圣王以是不欲而就,不自为而终成大,其欲弥多,其就弥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执古之有能知古之始,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有道者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1 【《中庸》原文及译注】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吃饭饮食的哲学之道

吃饭饮食的哲学之道

吃饭饮食的哲学之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首先在此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网上冲浪,脑子在想,吃饭和哲学有什么联系?正好看到一篇白老的文章【中国饮食的哲学之道】,感受颇多,想聊聊看,文章较长,喜欢的朋友请看完,也希望咱们在这茫茫的网络世界中相识,相知。

我国的饮食文化深邃而有意义,说上3天3夜也说不完,桌上的美食,客观地摆放于餐桌,腼腆得看似不会表达,但在这最形而下的菜色里,却散发着最形而上的哲学气息,甚至在每一道菜的内心都记录隐含着一个神秘的哲学密码。

小编做老邢家吃什么的时候,初衷也是说,每一道菜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道理。

“天”是饮食哲学的发端,我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按照通俗的理解,就是天大的事儿,和人命关天的“天”字同义。

吃饱喝足就是生民们的头等大事,天字第一号工程。

如果稍微从中国饮食的发展本源来看,它其实折射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首先,“天”是万物的源头,一切事物由此始,由此终,一碗米饭一盘菜也如是。

第二,“天”意味着天时。

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靠天吃饭。

种庄稼、收粮食也要顺应天时,违反了“天”,就完蛋了。

下着鹅毛大雪,非要去种水稻,基本属于脑子被门挤了。

第三,天意味着天道。

“天”字在中国古老哲学的语境里是终极之境,天理不容中的“天理”即为此意,天道酬勤也是如此,它是人间万物、一切社会事理运行的终极法则。

水浒中的替天行道也指的是这个道。

第四,天意味着“天人合一”。

人作为天的产物,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和天友好相处。

“天”即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你要是老想着“人定胜天”,打雷的时候,你最好别出门!所以,民以食为天不仅仅意味着天大的事,更有着顺应天时,符合天道以及致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

这是吃饭哲学思想的发端,所有美食的烹饪都围绕这一逻辑而运行。

二、“五行”理论是饮食哲学的内核,也称阴阳之道1、五行与五色土按照中国古老的世界观,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供参习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供参习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原就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它也就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下面小编整理的中庸原文及译文,欢迎来参考!《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就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就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就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就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就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就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就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就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就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就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就是偶然的。

赏析李白的《梁甫吟》

赏析李白的《梁甫吟》

赏析李白的《梁甫吟》赏析李白的《梁甫吟》长啸梁甫吟1,何时见阳春2。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3,八十西来钓渭滨4。

宁羞白发照清水5,逢时壮气思经纶6。

广张三千六百钓7,风期暗与文王亲8。

大贤虎变愚不测9,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10,长揖山东隆准公11。

入门不拜骋雄辩12,两女辍洗来趋风13。

东下齐城七十二14,指麾楚汉如旋蓬15。

狂客落魄尚如此16,何况壮士当群雄17。

我欲攀龙见明主18,雷公砰訇震天鼓19,帝傍投壶多玉女20。

三时大笑开电光21,倏烁晦冥起风雨22。

阊阖九门不可通23,以额扣关阍者怒24。

白日不照吾精诚25,杞国无事忧天倾26。

猰貐磨牙竞人肉27,驺虞不折生草茎28。

手接飞猱搏雕虎29,侧足焦原未言苦30。

智者可卷愚者豪31,世人见我轻鸿毛32。

力排南山三壮士33,齐相杀之费二桃34。

吴楚弄兵无剧孟35,亚夫咍尔为徒劳36。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37,神物合有时38。

风云感会起屠钓39,大人(山兒)屼当安之40。

【注释】1.梁甫,又名梁父,泰山下山名,喻小人。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

古辞今已不传。

2.阳春:阳光明媚的春天。

春至一阳生,故称春天为阳春。

《楚辞?九辩》“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

3. 朝歌:殷都,在今河南淇县。

屠叟:指姜太公,即周文王时人吕尚,又称太公望。

棘津:古渡名,即今河南延津,在今滑县西南古黄河上。

4.渭滨:渭水之滨。

相传吕尚五十岁时在棘津卖食,七十岁时在朝歌屠牛,八十岁时在渭水垂钓,九十岁时遇到文王被重用,辅佐周文王,成就一代功业。

5.宁羞:能羞?6.壮气:振奋的样子。

经纶:原指整理丝线,喻指治理国家。

7.广张:指每天设置钓具。

三千六百钓:指垂钓达十年之久。

8.风期:期遇。

暗:指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此二句是说吕尚有“一举钓六合”、志在天下之心,命中注定要与周文王有所遇合。

9.大贤:指吕尚。

虎变:虎秋后换皮毛后换发光彩。

唐诗宋词-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_1

唐诗宋词-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_1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前483-前402)写的。

据《史记孔于世家》,孔子之子名叫孔鲤,字“于波”;于波的儿子名叫孔伋。

孔子死后,儒学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之一。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做一个学派。

从师生关系来看,子思师从孔子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师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基本相同。

所以有“孟思学派”的说法。

所以后人尊称子思为“圣人”。

而现存的《中庸》,经秦代儒生修改,大致写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的方式和《大学》一样,不是以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目,而是以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目。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包含两篇,后世在这方面的著作层出不穷。

但最有影响的是朱的《中庸说》。

他把《中庸章句》和《中庸》、《大学》、《论语》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人成名的阶梯。

朱认为《孟子》“忧之深,忧之远而谈之详”,“择前圣人历之书,故提而显,但无人能明而详尽。

)(《中庸》)并引用了程颐在《中庸章句序》开头的话,强调《中庸章句》是一本“孔夫子教心法”,“放之则六合,卷之则隐之”,味道无穷,是实用知识。

善于读书的人只要仔细琢磨,就能终身享受。

程颐的说法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中庸》确实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系列问题,涉及到儒家的方方面面。

所以《中庸》被高度推崇为“实学”,被视为经典供人们终身使用,绝非偶然。

-中和是世界的基础[原件]天命叫性(1),性叫道(2),修道叫教。

同样是道士的人,一刻也离不开他,但可以和不是道士的人分开。

所以君子要小心不要看到,怕闻不到。

不看隐,不显少(3)。

所以君子慎独。

怒、悲、喜不发,这叫(4);头发是中间一段(5),叫做和。

中间,天下大书也;而也,道之世界也。

至(6)中和,天道穷位,万物穷位。

(第一章)[注释](1)命运:天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