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与宗族文化——略论中国宋代以来的宗族变化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宗族制度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宗族制度家族与宗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家族与宗族的定义、历史渊源、制度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族与宗族的定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和宗族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家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由一群人相互关联组成的小型社会群体,成员之间通常共享同一个祖先。
而宗族则是由若干个家族组成的大型血缘群体,通过共同的祖先或共同的姓氏联系在一起。
二、历史渊源中国的家族与宗族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可以从两个重要的源头来解释。
一是古代的黄帝时期,由于人口增加和土地分割的需要,人们根据血缘关系和地域特点形成了家族和宗族。
二是礼制的兴起,经过周代礼制的发展,使得家族和宗族制度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基础。
三、家族与宗族制度特点1. 血缘关系:家族和宗族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共同的祖先和血统关系。
这种关系在中国古代十分重要,血脉相传被认为是社会秩序和家族繁荣的基础。
2. 世代传承:家族和宗族制度强调世世代代的传承,家族和宗族成员都要遵守和维护家族的传统和规矩。
这种传承使得家族和宗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
3. 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和宗族地位显赫,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家族和宗族的成员享有优先权,并且他们在社会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4. 社会控制和监督:家族和宗族制度在社会控制和监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家族和宗族会对其成员的行为和品德进行监督和管理,保持家族和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和谐。
四、家族与宗族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家族与宗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对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稳定和秩序:宗族制度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通过共同的家族和宗族规则,人们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2. 经济发展:家族与宗族制度在经济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农耕社会中,家族和宗族的合作与互助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宗族制度的演变

中国宗族制度的演变
中国的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积极向上的社会制度,它从东周时期开始,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东周时期,宗族制度主要是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主要表现在各个贵族王公家族军队等组织形式的建立,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卿(秦政权的官员)、将帅、豪门,它们都是以宗族为基础的。
汉朝进入宗族制度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汉武帝乃至汉德会时期,封建贵族和职位相互结合,宗族制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汉唐时期,宗族制度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唐朝时期,衣长谏臣开始进入中央政府,成为官僚制度中的宗族权力。
唐朝时期,宗族势力达到了极高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宋代时期,宗族制度进一步发展,它不仅影响和调节了政治、经济带来的影响,还在文化、教育、伦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元清时期,宗族势力已经高统一规化,建立“世族”的经济地位逐步进入走向地主资产阶级的阶段。
近代以后,随着新政权的产生,宗族制度的影响逐步减弱,它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了,不再具有过去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一、概述宗族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宗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共同的信仰、仪式、习俗等文化纽带,将族群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宗族社会研究不仅关注其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还深入探索其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宗族社会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本研究旨在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宗族社会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我们将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探讨宗族社会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我们也将关注宗族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和适应,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1. 宗族社会的定义与特征在人类学视野中,宗族社会是一种基于血缘和姻亲关系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在中国及许多东亚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宗族社会以家族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亲属制度和仪式活动,维系着成员间的紧密联系和社会秩序。
宗族社会具有鲜明的特征。
它强调血缘关系的至高无上,认为血缘是连接每个成员的纽带,是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基础。
在宗族社会中,家族成员间的亲疏关系往往决定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
宗族社会注重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等级制度。
家族中的长辈享有极高的权威,他们不仅是家族事务的决策者,也是道德规范的守护者。
家族成员需要遵循严格的辈分和排行规则,以维护家族的和谐稳定。
宗族社会还表现出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
在面对外部挑战和困难时,宗族成员往往会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或应对危机。
这种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不仅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也为成员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
宗族社会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活动。
这些仪式活动不仅有助于加强家族成员间的联系和认同,也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宗族成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家族使命。
古代中国家族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中国家族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历史上,家族制度很早就形成了。
史前时期的蛇文化、龟文化就是家族文化的基础。
商代时期,周公制定了世袭制,使得家族制度更加完备。
到了汉代,宗族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家族制度随之演变。
一、家族制度的发展1. 古代家族制度的初步形成中国古代社会初期,始祖崇拜和宗教信仰已经形成了。
由于相信始祖可以保佑家族繁荣昌盛,人们就议论纷纷怎样可以把自己的种族传到千古,他们相信长家谱可以延续家族。
这时借用黄帝、炎帝二者相争的故事,并发展出史前的家族神话。
2. 商代家族制度商代是最早的一个封建时代,有“姓氏制度”的说法,每一个最终的王朝都要以姓氏作为名字。
到了夏、商、周这三个时代,就形成了宗法等级社会,家族制度越来越完备。
此时,家族制度的目的成为了维系各种族的祖先和信仰。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家族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互相攻伐,国家家族士兵的权势相对于普通百姓增强。
世家崛起,大规模的宗族联盟、同宗会祭等宗教文化团体成立。
特权阶级的官职以及监狱、医治都由特权阶级负责。
但是,普通百姓的翻身运动也随即兴起,引出了很多农民起义,甚至造成了国家的政治危机。
4. 两汉家族军阀时期到了两汉时期,宗族制度进一步壮大。
尤其是东汉时期,宗族排斥异族,封禁世族是时代特征。
最终,这造成了北方世俗贤达、地方官员等不断举起兵起义,让北方乱成一片。
但是,这次起义不只是简单地反抗世族统治,而是提高了指导反叛农民的思想。
5. 家族制度的发展到唐代到了唐代,家族制度逐渐地淡化,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成为时代特点。
唐代的诗歌、绘画、太阳曆表都是独具风格的艺术品。
同时,唐代的朝廷政治风格也有所改变,特权阶级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唐朝经济的发展也让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出现了唐朝的“盛世”。
二、家族制度的演变1. 宗族制度激化了农民起义事件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农民起义就一直是一个不断出现的话题。
在那个时代,家族制度垄断了庄稼汉的土地和劳动力,导致贫民没了依靠。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中国历史上的五朝分别为唐宋元明清,这五朝都是伟大的封建王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都有重要的影响。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下面就分五个方面来论述这五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一、唐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它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与其时代特征紧密相关。
在唐代,佛教、道教、儒学等三大宗教比较兴盛,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佛教派别也开始兴起。
唐太宗时期定义了佛教宗派,佛教在唐朝尤其是盛世时期达到了极盛的发展,同时道教在唐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道教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思训。
唐代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其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格局。
二、宋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王朝,它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宋朝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并存,佛教盛行国土,特别是禅宗。
道教也同样在宋朝得到了重视,由于道家思想强调自然、超越,道教的服食禁忌、制香技艺、丹药、炼金、长生不老等文化与社会各方面都有密切关系。
宋代的儒学以程朱理学为主,程朱理学大力弘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将儒家推向了巅峰。
三、元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元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政治上都比较弱势,但是伊斯兰教、基督教、藏传佛教等外来宗教则在中国广泛传播。
元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异质性,并对中国宗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明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明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在其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下得到了发展和塑造。
在明朝时期,佛教、道教仍是中国最主要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也得到了传播。
明朝时期的宗教文化主要特点是丰富多彩、趋向深沉内省、条理清晰、重视实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
宋代以来宗族基层治理的特点

宋代以来宗族基层治理的特点
宋代以来宗族基层治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宗族组织普遍化:宋代以来,宗族组织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宗族是以男性血缘关系为基础,以族长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组织。
宗族组织通过建立族规、族谱等方式,强化了对家庭及其成员的控制。
同时,宗族组织也对宗族内的婚丧嫁娶、老弱病残等有所照顾,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2. 宗族势力扩张: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宗族势力也不断扩张。
一些大的宗族通过购置田产、建立祠堂等方式,逐渐成为地方上的豪门大族。
这些豪门大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宗族与政权关系密切:宋代以来,宗族与政权关系密切。
一方面,宗族势力逐渐渗透到地方政权中,一些豪门大族通过科举、买官等方式进入官场,成为地方官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政权也通过宗族组织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宗族组织成为政权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
4. 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宋代以来,宗族文化逐渐成为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注重孝道、家族团结、尊重长辈等价值观念。
在基层治理中,宗族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宗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总之,宋代以来宗族基层治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宗族组织的普遍化、宗族势力的扩张、宗族与政权关系密切以及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这些特点对于宋代以后的中国基层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家族与宗族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家族与宗族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家族与宗族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族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家族与宗族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一、宗族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宗族制度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氏族组织。
氏族是以共同祖先为核心的亲属团体,形成原始的宗族组织,并逐渐发展演变为更加复杂的家族和宗族制度。
宗族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以共同的姓氏为标志,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共同祖先为核心,围绕着祖先进行宗庙祭祀;具有世袭性,家族财产和名誉由长子或族长继承;严格的族规族约,规范着宗族成员的行为和关系;宗族成员互助合作,共同维护家族和宗族的利益。
二、家族与宗族的传承与发展家族与宗族的传承与发展是宗族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宗族制度延续的关键。
在中国古代,家族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实现。
一是男性世袭制,即家族财产和权力由长子或族长继承。
这种传承方式确保了家族财产和名誉的延续,但也容易导致权力集中和家族内部的纷争。
二是女儿嫁出制,即女性嫁入丈夫的家族并接受夫家的姓氏,女性通过婚姻成为了夫家的成员,也成为了夫家宗族的延续者。
宗族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通过宗庙祭祀和族规族约来实现。
宗庙祭祀是宗族成员对共同祖先表示敬意和纪念的重要仪式,也是维系宗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族规族约是宗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们规定了家族内部的权力继承、亲属关系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
三、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宗族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和家族传承,使得家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单位。
家族通过严格的世袭制度和财产继承规则,将家族财产集中于少数家族成员手中,形成了一种承载财富的传承体系,也构成了社会阶层的基础。
其次,宗族制度通过宗庙祭祀和族规族约,强调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责任和义务。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安徽省桐城枞阳会宫姚姓修谱公告 会宫白苓涧姚氏一族,一世祖于元末明初从江西婺源迁至 桐城会宫(今枞阳)白苓涧。自一世祖以来,宗谱已续修 八次,八修宗谱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今已有百 余年未行续修。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为传承历史文 明,收族敬宗,理根认祖,经心系族人的姚姓有识之士倡 议与筹备,2006年4月9日召开了由有关房族代表40人参加 的修谱专题会议,成立了“白苓涧姚氏宗谱九修办公室”, 筹办宗谱“九修”有关事宜。鉴于族人居住分散,久失联 系,特发此公告,望我族人氏(不分男女)见公告后,相 互转告并与“白苓涧姚氏宗谱九修办公室”联系,以期不
❖ 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 唐氏及帝舜有虞氏。帝喾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 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 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 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 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母系氏族社会:经典记载
❖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 女之别。——《吕氏春秋·恃君览》
❖ 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楚辞.九 章.思美人》
❖ 姜嫄履大人之跡而生弃。 ——《诗经·商讼》 ❖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
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怡然说,欲践之,践之而 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 过者皆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 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 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史记·周本纪》) ❖ “履大人迹”、践“巨人迹”,是指象征男女性事的一 种舞蹈,或称“鸟舞”,它是社祭的仪式之一。后稷本 是其母姜嫄参加社祭后与某个姬姓男子野合而生,儒家 出于崇圣心理和神异其事而掩盖野合。当时盛行普那路 亚婚(即外婚制),民“知母不知父”,后稷被其母姜 嫄抛弃,既不是因为他无父而生,也不是因为他要接受 图腾仪式的考验,而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他形体异常被抛 弃。后稷出生时,其母姜嫄惊其“胎生如卵”(带胞 生),古人以为妖异而不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 和社会 环境改变的社会 群体。事实上 , 宗族并不是 由 明代创 造出来的 , 而是一个社会群体 在明朝此前 的 自身原
有基 础上经过不断演变和调整而成 的, 是这个群体 为了适
应新 的时代和谋取利益而增 加了新的元素 和特性 , 同时又 包含 了许多 明朝 以前历代 的传统特征 , 从而成 为一 个看似 崭 新的宗族群体 。可 以说 , 这个社 会群体和皇权 统治之 间 影 响和被影响 的关系是互相渗透而糅合 的。一方 面, 封建 皇朝一 些为巩 固统治上 的政策 和改变 令这个 群体需要 发
可为士 , 日:宗族称孝焉 , 子 “ 乡党称弟焉。”墨子》“ 《 :内者
宗族 , 外者乡里 , 皆得如具饮食之 。 等等 , ” 这些秦汉时期
的文字都表明 ,宗族” “ 此种社会组织在中 国早 已有之。 由
此可见 , 不是在 明朝才创造出来 的。不过 , 它并 虽然“ 宗族 ”
在中 国 社会 发展中有相 当长 的历史 , 但它于不同时期又具 有不同的形态 , 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此朝代 的“ 宗族 ” 不同彼
一
在某 个朝代 所创造 出来 的 ,而是 一个 以家庭为 最基本 单
位 、 过历朝历代 的变化发展 、 断调整 以适应 皇权统治 经 不
般认 为 , 先秦 的氏族 、 秦汉 的豪族 、 晋隋唐的士族 、 魏 宋 明清 的宗族 , 标志着 中国宗族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 。 “ 宗族” 一词 , 以说在中国拥有极其悠久 的历史。如 可 《 周礼》 “ :以饮食 之礼 , 亲宗族兄弟。”论语 》 子贡问何 如 《 :
【 要】 摘 中国的宗族是 随着封建社会 的发展 而渐渐形成的一种地 方组 织和 势力, 宋朝起初具雏形 , 自 到明
清 时期发展 至高峰 , 对地方的经济、 治、 政 文化等方 面具有广泛且重要的影响。 宗族文化并不是在 中国历 史上某 个朝代 突然 出现的, 而是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意志、 社会 形态的变化 而发展 , 具有强烈的社会 适应性和调节性。本 文 对中国宋代 以来的宗族 变化 和发展 进行研 究 , 通过探 究宗族在宋朝的 萌芽发展 背景 、 明清时期的各种 宗族现 象等, 从而进一步确定 宗族并不是 由明朝所创造 出来, 并试图揭 示社会形态变化 与宗族发展之间的 关系。 【 关键词】宗族 ; 社会形态; 宗族现象 ; 宗族发展 【 中图分类号】 C 1. 【 9 22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0 — 0 6 2 1 )1 0 8 — 5 09 3 3 (0 1 1- 15 0
朝代的“ 宗族 ” 。有历史 学者认为 , 秦朝至唐朝期间的宗族
展 和转 变的必要 性 ; 另一方面 , 这个群 体本 身为 了续 存和
利益也有迎合和适应政策变化的 自发性。假如将宗族置于
【 作者简介 】 钟嘉研 (9 5 )女 , 18 一 , 广东 中【 人 , L 广东省 中山火 炬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干事。 1
始社会末期f 。奴隶社会时期 , 这种社会组织与政权具有
中 国历 史学家傅 衣凌先生说 , 中国传 统社会 是 “ 既早 熟又 不成熟” , 的 是一个充满 弹性 的“ 多元结构” 。中国的传统是 不断积 累而成 的 , 可以将其看作 “ 千层 糕” 滚雪 球” 中 或“ , 国的传统是 不可能突然被创造 出来 的。所 以 , 宗族并不是 个明代创造 出来的传统。
底断层 , 更加不是随着新朝代的到来而被完全 取代 。正如
上的某个群体 发展到 明朝 时期并为适应 当时的大环境 而
作出不同调整 的必然结果 。 宗族是经过不断发展而成 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 , 经过 历朝历代的社会发展 , 中当然存在错综 复杂的变化。然 其 而, 这种社会 组织形式 的雏形 , 际上最早出现于 中国原 实
推崇孝道 , 实际上都是 以巩固和维护皇权统 治为 目的。 ( ) 二 明清时期的宗族现 象 朱子等宋代理学家那一套宗法和礼仪 , 直发展 到清 一 代 ,在 国家制度 上都有 明文规定 而且没 有发生太 大的变 化 。如果真按《 朱子家礼》 这一套去实行 , 中国社会就根本 不可能大量存在明清时期 的宗族l4 o p。事实上 , . 这些礼仪 和 宗 法在地方社会都被 弹性地实践着 , 白纸 黑字写着 的宗法 礼制只是形式上存在 , 而地方却在此形式上对其灵活运用 ,
一
、
引言
中国历 朝历代发展 的纵 向脉络 中来看 , 宗族其实 只是社会
中国的历史发展 向来都是“ 连续性的文明”朝代更替 ,
所带来 的社会剧 烈变化只是表 象 , 质上 , 实 社会 底层 的普 通 百姓与这些剧变并未有十分直接 的关 系。因此 , 社会深 层的东西——传统 , 从来 都没 有随着一个朝代 的瓦解而彻
“ 宗族” 并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或一个传统 , 也不是 突然
密切关系。当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 , 它与皇权 已经分离 , 但
它始终是 封建制度 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 分和不可或 缺的辅
助形式[ 2 1 。不过 , 这种社会 组织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或 因改 朝换代而骤变 , 国家为利用它而制定 的政策对其有重大影 响, 它又为了适应 国家的政策而不断调整 。所以 , 这种社会 组织具有很强 的朝代特征性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混合性。
・
1 5・ 8
制度 主要是“ 世族 、 士族宗族制”1 [ 而宋 明清则是科举制度 5 , 下 的祠堂宗族 。纵观中国的“ 宗族 ” 发展历史 , 不难发现其 萌芽于宋代 , 在明朝 中叶之后迅开始速壮大 。因此 , 这种情 况难免造成 明朝创造了宗族这 样的假象 。然而 , 宗族的确 又是具有 明朝这个时代特色的一种社会组织 , 它本身是在 此 前不 同朝代 的许 多传统基础上 发展 和演 变而成 的。因
21 0 1年 1 1月
黑 河 学 刊
Heh o m a ieJ u l
NO .01 V2 1 S ra . 7 . e i lNo 1 2 No 11
总第 1 2期 第 1 期 7 1
社会形与发展
⑧ 钟 嘉妍
(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 广东 中山 5 8 3 ) 2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