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两种取向的管理心理学心理学取向:基于心理的或者从个体角度出发,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问题,看问题比较微观。

管理学取向:基于管理的或者从组织角度出发,旨在为管理层或领导层出谋划策,教会他们如何管理员工,提高业绩和绩效,看问题比较宏观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泰勒:科学管理运动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1927年,梅奥领导的霍桑试验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利维特《管理心理学》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 Rational-Economic Man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流行又被称为X理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学理论人性假设要点1、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2、人类多数胸无大志不喜欢担负责任3、个人与组织冲突,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4、只有物质利益能激励他们工作,人们常有盲从举动5、多数人如上述所以称为被管理者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原则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领导方式是专一的,认为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工人只是服从,无须参与管理在奖惩制度方面主要是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局限:1、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

把人看成是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相对立的。

2、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管理模式,否认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3、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贡献:符合当时历史条件;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专制的领导方式)二.“自动人”的假设Self-Actulizing Man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

管理心理学提纲

管理心理学提纲

管理心理学提纲管理心理学提纲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者和管理环境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所起作用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减少人员流失率。

以下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人的认知过程1.感知和认知: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涉及关于人的学习、记忆、思考、理解和处理思维的过程。

2.智力和思维能力:是影响管理者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包括各种智力测验,如智商(IQ)、情商(EQ)和身体智能(PQ)等。

3.决策:是管理者面对挑战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涉及决策者所面临问题和纷繁复杂的信息,并缩短决策时间的能力。

第二部分:个体差异和行为4.个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影响他们的行为。

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考虑人员的个性,并尝试创造没有歧视性的工作环境。

5.动机:激发员工的动机对于提高组织绩效至关重要。

了解个人和团队的动机是管理者制定激励计划的基础。

6.态度: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了解员工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

7.信念和期望:个人的信念和期望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

管理者应该了解这些决定因素,并努力鼓励员工创新思考。

第三部分:领导和沟通8.领导:领导者的影响力对于组织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领导技能,如传递愿景和目标、激勵员工并解决争端等。

9.沟通:沟通是组织中与发展工作和维持关系有关的有效工具。

沟通技巧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10.团队:建立和发展团队是提高组织绩效的有效方法。

管理者应该了解如何发展有效的团队,包括设置明确的角色、目标和责任,并提供反馈和建设性评价。

第四部分:变化和创新11.变化管理:组织面对着不断发展的环境,变化管理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概念。

了解变化管理的步骤,包括分析和规划,准备和实施,监督和调整,是管理者的责任。

12.创新: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涉及各方面的创新,如产品、流程和系统等。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苏东水第四、五版)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苏东水第四、五版)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苏东水第四、五版)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P3;P32.如何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P12-14;P14--163.心理学的含义及分类P67-69;P85--86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5;P7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18;P16--19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心理学何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P67;P852.对管理心理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心理学派P20-21或讲稿;P30-31或讲稿;3.管理心理学学科核心理论之一“人群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P22-26;P34--384.管理心理学开创阶段的四大理论基础P22-27;P34--39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见讲稿2.感觉的作用和规律见讲稿3.知觉的特性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见讲稿4.社会知觉效应(规律)见讲稿第四章:个性与管理1.什么是个性,影响个性的因素P86;P1062.什么是气质,气质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P86--90;P108--111 3.气质类型及其表现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及其特征P88P1094.什么是性格,性格测验的主要自陈量表?P91;P544或讲稿P113;P6055.什么是能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P102--106;P124--129 6.能力的测量P533—535;P592--5957.创造的方法见讲稿或P340--346;P395--401第五章:态度与管理1.态度的含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P213-214;P2532.态度转变的理论:认知平衡理论见讲稿3.态度转变的策略见讲稿第六章:挫折与管理1.情绪的四种状态见讲稿2.什么是挫折,挫折的产生原因见讲稿或P178--180;P212 3.个体受挫后的反应: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见讲稿或P183;P218 4.自我防卫的形式:消极、妥协、积极见讲稿5.心理健康的含义及特征P397--398;P451--452第七章:激励理论1.什么是激励,激励的作用P221--223;P263--265 2.激励理论的分类及各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见讲稿或P224;P266第八章:群体心理与行为1.什么是群体见讲稿或P502;P5582.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见讲稿或P502;P559第九章:群体沟通与决策行为1.什么是群体沟通见讲稿2.不同沟通网络对行为的影响见讲稿或P520;P5773.什么是决策P237或讲稿;P2834.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比较见讲稿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1.什么是人际关系P497或讲稿;P554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见讲稿3.人际关系结构分析图P506;P563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管理1、领导、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含义见讲稿或P254;P301。

管理心理学 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 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编绪论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第一节管理科学的发展P2一、早期管理P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二、科学管理P3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工业管理》计划管理理论韦柏《社会与经济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三、现代管理P5管理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四、最新管理P7系统理论应变理论第二节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组织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P91.心理技术学P9斯腾闵斯脱博格《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2.霍桑实验P10梅约人群关系理论3.群体动力理论P10勒温场理论群体动力理论4.社会测量理论P11莫里诺5.需要层次理论P12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6.决策理论P12西蒙二、美国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P131.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发展P132.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的成就和动向P163.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P18三、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概况P191.取得的成就P202.研究的发展P213.展望P23第三节组织管理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一、普通心理学P27二、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P28三、社会心理学P30四、教育心理学P30第四节行为科学与心理学P311949 芝加哥提出行为科学1953 正式肯定一、什么是行为科学P32二、行为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P33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模型一、模型的概念P35二、模型的分类P361.主观模型与客观模型P362.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P373.标准模型与描述模型P374.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P38三、模型的结构2.变量P38效标预测因素中介变量/干扰变量3.关系P40第二节行为变量的测量一、量表P401.称名量表P402.顺序量表P413.等距量表P414.等比量表P42二、变量的处理方式P421.置之不顾P422.随机化P423.不加控制P434.保持恒定P435.匹配P436.规定特定的标准或范畴P43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P441.测量的信度P441)重测信度2)等值性信度3)一致性信度2.测量的效度P451)内容效度2)效标关联效度3)构思效度四、行为测量的标准P471.生产率(工作绩效)P47效能效率3.离职率P484.工作满意感P49第三节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P49二、谈话法P50三、实验法P51四、问卷法P52五、测验法P52六、个案法P53第四节研究结果数据处理的方法一、集中趋势分析P53二、离中趋势分析P55三、抉择分析P56四、相关分析P57五、因素分析P59第三章人性的假设与管理第一节“经济人”的假设一、什么是“经济人”P60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企业中人的方面》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61泰勒制三、简评P62第二节“社会人”的假设一、什么是“社会人”P63霍桑实验梅约《工业文明中的问题》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65马罗和哈乌德公司斯凯伦计划三、简评P68第三节“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一、什么是“自我实现的人”P69马斯洛阿基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麦格雷戈Y理论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70三、简评P72第四节“复杂人”的假设一、什么是“复杂人”P72应变理论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73三、简评P74第二编个体心理第四章个性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念P76第二节气质P78第三节能力P82第四节性格P86第五节心理测验一、心理测验的特点P881.标准化2.客观化3.常模化4.可靠性(信度)5.有效性(效度)二、心理测验的分类P891.个别测验与集体测验2.速度测验与难度测验3.能力测验与个性测验(人格测验)4.书面测验与操作测验三、能力测验P901.心理能力测验2.特殊性向测验四、个性测验P951.观察评定法2.个性记录法3.投射测验五、评价中心P99第六节个性研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个性与工作匹配理论P102霍兰德六种个性类型及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二、管理工作中的个性分类P1031.内控型与外控型P1032.成就需要P1043.自我肯定P1044.自我警觉P1055.风险倾向P105三、认知风格类型P106赫雷格尔斯洛克姆1.收集信息的风格——感觉型、直觉型2.处理信息的风格——感情型、思维型四、“大五”模型P107外向型、神经质、随和性、责任意识和经验的开放性五、人才动态使用理论P109麦柯比工匠型丛林斗士型企业人型赛手型第五章知觉与归因第一节知觉的概念一、什么是知觉(选择、组织、解释)P1121.知觉是对外界事物有选择的反映2.知觉要对感官接受的信息加以组织3.知觉要对组合或组织起来的信息作出解释二、社会知觉P1131.社会知觉的概念P113对人的知觉布鲁纳2.对个人的知觉P114知觉者本人、知觉的对象和发生知觉时的情景3.人际知觉P1144.自我知觉P114三、知觉的研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P1151.正确的知觉会提高员工的激励水平和工作绩效2.正确的知觉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中的公平感和满意感3.了解正确知觉的规律有助于克服各种知觉的偏见第二节影响知觉的因素一、知觉者的特征P1171.知觉者的图式P1172.知觉者的动机状态P1203.直觉者的个性P121二、知觉对象的特征与情景的特征P121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P121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P1213.知觉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P1224.印象操纵P123第三节对人的知觉的偏见一、第一印象的作用P126二、晕轮效应(阿希)P126三、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P127四、定型的作用(刻板效应)P128五、对比效应P129六、相似效应P130七、自我实现的预言P130第四节归因理论一、归因理论的一般概念P131二、归因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凯利韦纳)P131三、归因的偏差P1331.基本归因错误P133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P1343.自我服务归因P135第五节知觉研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就业面试P136二、绩效评估(任务绩效周边绩效)P136三、职工的努力程度P137四、职工的忠诚度P137第六章需要与动机第一节需要与动机的一般概念一、需要P138二、动机P139第二节需要层次论一、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P141二、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P145第三节理论(奥尔德弗存在关系成长)P147第四节双因素论(赫茨伯格保健因素激励因素)P149第五节麦克利兰的权力、合群和成就需要理论(高成就需要低成就需要)P152 第六节期望理论(托尔曼勒温弗鲁姆效价工具性期望)P155第七节公平理论1.分配公平理论(亚当斯)P1582.程序性公平理论P161第八节强化理论一、强化的概念(巴普洛夫斯金纳)P162二、正强化与负强化(惩罚消退)P163三、工作动机的强化模型P165四、强化程序的安排P166第九节激励的综合模型一、激励的综合模型(弗鲁姆的理论)P167二、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关系P1701.次生强化机制P1702.自我感知效应(琼斯:人际感知论本姆德西四种关系)P171三、组织中的心理契约P1751.心理契约的意义P1762.心理契约的应变性与动态性P1773.组织权力与成员心理参与间的关系(艾奇奥尼)P178第十节挫折理论一、挫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类)P180二、挫折的表现P1821.攻击P1822.倒退P1823.病态的固执P1834.妥协(五种表现形式)P183三、应对挫折的方法P185第七章需要与动机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一节目标设置一、目标设置的理论背景(洛克)P188二、目标设置的原则P189三、目标管理(杜拉克)P191第二节奖励制度一、奖励制度的重要意义P193二、奖励制度的维度P194重要性数量上的灵活性使用的频率可见性低成本三、各种奖励方式的比较P195四、报酬与工作绩效(确定报酬的方法)P196五、组织的整体奖励方案P197六、工作时(工作时间安排的变化)P199第三节工作设计一、工作设计的发展(工作简单化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P203二、工作特征模型(关键的心理状态核心的工作特征个人和工作的结果)P205三、工作设计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P208四、社会信息处理模型(萨兰西克菲佛;社会环境过去行为)P209五、工作设计各种模型的总结P211第四节工作绩效评估一、绩效评估在激励中的作用P211二、绩效评估系统的开发P2141.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的结合P2142.评估的内容和因素(特质行为结果)P2153.绩效评估方法(客观测量主观测量)P2164.什么人进行绩效评估P218第五节职业发展机会的激励作用一、研究职业生涯的意义P220二、职业生涯的类型(固定直线式螺旋式一时性)P220三、职业生涯的阶段P221四、职业定位(职业锚夏恩)P224五、职业定位的自我评定第八章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感第一节态度一、态度的概念P2271.态度与信念P2272.态度的结构和特性(认知感情行为)P2283.态度与行为P229二、态度改变的理论P2291.平衡理论(海德)P230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元素)P2313.参与改变态度理论(勒温;主动型被动型)P2334.沟通改变态度的理论P234三、工作态度P2351.工作满意感P2352.组织承诺P236第二节工作满意感一、影响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个性价值观工作情景社会影响)P236二、工作满意感理论P2381.工作满意感的侧面模型(洛克)P2382.工作满意感差距模型P2413.工作满意感的稳定状态理论P241三、工作满意感的测量P2421.工作描述指数量表(史密斯)P2432.明尼苏达满意感调查表P2443.工作满意感的“脸谱”量表P245四、工作满意感与行为P2451.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P2452.工作满意感与缺勤(斯蒂尔罗德)P2463.工作满意感与离职P2474.组织公民行为(丹尼斯·奥尔冈)P248第三节组织承诺一、组织承诺的概念P250二、组织承诺的形成过程(克尔曼)P2511.顺从或交换阶段2.敬重性与倾慕性阶段3.内在化与一致化阶段三、影响组织承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2511.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P2522.中介变量P2533.结果变量(个人性组织性)P253第三编群体心理第九章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第一节群体的概念和分类一、群体的概念P257二、群体的分类P258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P258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P258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梅约霍桑实验)P259四、参照群体P260五、群体层次测定理论P261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彼得罗夫斯基第二节群体的发展:五阶段模型P263塔克曼捷西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终止阶段第三节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一、观众效应(卓威斯伯古姆勒尔佩辛)P266二、共同活动效应(阿尔波特)P267第十章工作群体特征与对群体成员行为的控制第一节工作群体特征一、群体的规模P2691.群体的上限和下限P2692.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P2703.群体规模和工作效率的关系P270二、群体结构P2711.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P2712.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基层同质领导班子异质)P2723.领导班子结构(年龄知识和专业能力性格)P273三、群体的功能P276第二节群体如何控制其成员一、角色(角色模糊角色超负荷角色低负荷角色冲突等)P277二、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P279三、群体规范(约定俗成谢里夫)P280四、群体压力(顺从/从众阿希彼得罗夫斯基莱维特)P284第三节社会化:群体成员如何学习角色、规章制度和规范一、什么是群体中的社会化P287二、社会化与角色定向(曼尼尔夏恩)P288三、社会化的策略P2881.集体与个体策略2.正式与非正式策略3.顺序策略与随机策略4.固定策略与可变策略5.连续策略与断续策略6.剥夺策略与关照策略第十一章有效的工作群体与团队第一节处理不当的损失、处理得当的收益与群体的有效性一、潜在绩效P293二、处理不当的损失与工作绩效P294三、处理得当的损失与工作绩效P295四、社会惰性:群体激励和群体绩效中存在的一个问题P2961.什么是社会惰性2.群体规模与社会惰性3.减少和消除社会惰性的方法第二节群体任务与群体绩效汤普森群体任务特征模型一、合力的相互依存关系P299二、顺序的相互依存关系P299三、交互的相互依存关系(协同效应)P301第三节群体决策一、如何把个人的择优选择变成群体决策P303简单多数策略等级累计策略最小离差策略(赛文吉)最优预见策略二、群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P3071.“冒险转移”现象P3072.“小集团思想”P311三、群体决策的方法P3131.头脑振荡法(奥斯本)P3132.德尔菲法(道格拉斯公司)P3143.提喻法(哥顿)P3154.方案前提分析法P3165.非交往型程式化决策术P317第四节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P318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P318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规模;与其他群体的竞争;群体的成功;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群体资格的严格限制三、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沙赫特)P320四、群体凝聚力与组织目标P322五、群体凝聚力的测量P323多伊奇;彼得罗夫斯基群体层次测定理论第五节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一、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的区别P326二、工作团队的类型P327问题解决团队自我管理团队虚拟团队跨职能团队三、团队建设P330第十二章群体的沟通和冲突第一节群体的沟通一、沟通的概念P334二、沟通的分类P335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P335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P335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P336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P337三、正式沟通网的研究(莱维特)P339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四、非正式沟通渠道的研究P341戴维斯集束式西蒙诺夫五、沟通的障碍与改进沟通的方法P343信息的筛选和歪曲;不愿倾听;缺乏反馈;传言;语言风格的跨文化差异六、信息技术与沟通P346计算机网络;群体的电子沟通第二节群体的冲突一、冲突的一般概念P348二、个人的心理冲突P349勒温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双重接近—回避型三、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冲突P352四、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谢里夫)P353五、冲突过程P354前提条件;认知与个性化;行为意向;行为;结果六、冲突管理方法P359间接方法;直接方法;激发冲突的方法七、冲突解决的第三方干预问题的研究P365卡内维尔调节者;仲裁者;干预者第十三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第一节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一般问题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P369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二、人际关系的平衡和改变(纽科姆)P372第二节管理系统中的人际关系一、管理系统中职务关系的类型P374第一把手与第一把手;第一把手与其副手;各级职能人员二、管理系统中个人之间的关系P375认知、情绪、意志三、管理系统中的交往圈子P378公务的交往圈子;日常生活的交往圈子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方法一、社会测量的一般概念(莫里诺)P379二、社会测量程序P380确定标准;选择的数量;实验的准备三、社会测量图解P381社会测量矩阵;社会测量图四、社会测量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克尔涅夫)P384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改善——相互作用分析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P3871.心理形成(父母、成人、儿童)P3872.交往(平行性、交叉性、隐蔽性、交往的转变)P3893.思想感染P3924.爱憎观念P3935.基本立场P3936.时间支配P3937.脚本分析P394二、根据相互作用分析改善人际交往P394第四编组织心理第十四章领导心理第一节领导概述一、领导与领导者P397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二、领导的替代力量与抵消力量P399三、分析领导过程的参照框架模型P400勒温:领导效能(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特征)第二节特性理论一、传统特性理论P402二、现代特性理论P403第三节作风理论P404专制;民主;放任自流勒温科奇富兰奇瓦维拉斯里克特第四节行为理论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双维领导论(弗莱希曼创立结构关怀体谅)P410二、密歇根大学的领导行为研究P411三、管理方格图(布莱克莫顿)P412四、关于最佳领导行为的探讨P414第五节应变理论一、专制—民主连续统一体模型(坦南鲍姆施米特)P416二、弗德勒模型(问卷)P417三、通路—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P420四、领导参与模型(弗鲁姆耶顿)P421五、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卡曼)P423第六节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一、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圈内人圈外人)P425二、领导归因理论(米契尔)P427三、领导魅力理论(韦柏康格卡纳果)P428四、转变型领导理论(处理型转变型)P430五、超越型领导理论(曼兹西姆斯)P431第七节领导者的决策一、决策的一般问题P4331.什么是决策P4332.决策环境(确定的环境风险的环境不确定的环境)P4343.决策类型(非程序化程序化)P435二、决策模型P436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垃圾桶”三、效用曲线和决策有效性P4411.效用曲线P4412.决策的有效性(认可与质量)P441四、决策中失误的根源1.启发式及其导致的偏见(可利用;代表性;锚定和调整)P4452.承诺的逐步升级P447。

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一、填空题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2.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直接反应的过程。

3.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它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4.个体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个体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企业取得更高的绩效。

5.需要是人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体的一种主观状态。

6.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7.一个群体的构成条件包括:明确的成员关系、一致的群体意识、共同的行动能力、持续的互动关系。

8.冲突是组织中一种常见的行为现象,根据对组织的不同作用将冲突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

9.团队精神的铸造会受到领导、共同的愿景、沟通和交流、激励机制、潜规则的影响。

10.组织文化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全员性原则、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独特原则、适应性原则。

11.组织变革的两种经典模式是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

P16212.人际关系的改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优化组织风气、重视培训工作、制动合理政策、改善领导作用与及时调节帮助。

P18313.企业要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必须全面介入心理契约的EAR循环,EAR循环是指心理契约的建立、调整和实现的过程。

P19414.人员招聘的心理效应中的晕轮效应,是指应聘者在测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一突出的特点容易引起考官的注意,而其他素质的信息被忽视。

15.绩效评估可以分为效果主导型、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三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答: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生理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管理,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2.沟通答: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及其研究内容、研究对象。

管理心理学又称为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其主要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因此研究对象是人,尤其是企业的人。

研究内容是企业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梅奥的霍桑实验的内容,其所得出的人群关系理论的内容。

霍桑实验是1924年始由梅奥教授等主持,主要研究关于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以及谈话试验四个方面。

其得出的人群关系理论内容是:霍桑实验认为,人是“社会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 ,而士气取决于家庭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人与人的关系;在企业中存在某种“非正式群体” ;领导须了解不合乎逻辑的行为,善于倾听,平衡正式与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社会需要。

2.了解工业心理学、群体动力理论、社会测量学。

工业心理学:斯特恩--冯特学生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尽可能有最好工人、最好工作、最好效果群体动力理论:勒温人的过去现在的内在外在心理力场。

B=f(P . E)人的行为时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

社会测量学:莫雷诺填写问卷法,表达好感反感。

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西方管理中的四种人性假设的观点及其管理主张和措施。

(1):经济人:企业里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人生来懒惰,总想少干些工作;没雄心、不喜欢负责任;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的感性;缺乏自制能力。

管理与作业必须分开,并运用严格的管理制度,X 理论。

(2):社会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追求金钱,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技术发展使人从工作社会关系去寻找乐趣与意义;工人对同事社会影响力更重视;工作效率随社会需要满足程度改变。

管理心理学 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 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编绪论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第一节管理科学的发展P2一、早期管理P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二、科学管理P3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工业管理》计划管理理论韦柏《社会与经济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三、现代管理P5管理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四、最新管理P7系统理论应变理论第二节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组织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P91.心理技术学P9斯腾闵斯脱博格《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2.霍桑实验P10梅约人群关系理论3.群体动力理论P10勒温场理论群体动力理论4.社会测量理论P11莫里诺5.需要层次理论P12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6.决策理论P12西蒙二、美国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P131.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发展P132.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的成就和动向P163.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P18三、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概况P191.取得的成就P202.研究的发展P213.展望P23第三节组织管理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一、普通心理学P27二、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P28三、社会心理学P30四、教育心理学P30第四节行为科学与心理学P311949 芝加哥提出行为科学1953 正式肯定一、什么是行为科学P32二、行为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P33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模型一、模型的概念P35二、模型的分类P361.主观模型与客观模型P362.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P373.标准模型与描述模型P374.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P38三、模型的结构2.变量P38效标预测因素中介变量/干扰变量3.关系P40第二节行为变量的测量一、量表P401.称名量表P402.顺序量表P413.等距量表P414.等比量表P42二、变量的处理方式P421.置之不顾P422.随机化P423.不加控制P434.保持恒定P435.匹配P436.规定特定的标准或范畴P43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P441.测量的信度P441)重测信度2)等值性信度3)一致性信度2.测量的效度P451)内容效度2)效标关联效度3)构思效度四、行为测量的标准P471.生产率(工作绩效)P47效能效率3.离职率P484.工作满意感P49第三节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P49二、谈话法P50三、实验法P51四、问卷法P52五、测验法P52六、个案法P53第四节研究结果数据处理的方法一、集中趋势分析P53二、离中趋势分析P55三、抉择分析P56四、相关分析P57五、因素分析P59第三章人性的假设与管理第一节“经济人”的假设一、什么是“经济人”P60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企业中人的方面》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61泰勒制三、简评P62第二节“社会人”的假设一、什么是“社会人”P63霍桑实验梅约《工业文明中的问题》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65马罗和哈乌德公司斯凯伦计划三、简评P68第三节“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一、什么是“自我实现的人”P69马斯洛阿基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麦格雷戈Y理论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70三、简评P72第四节“复杂人”的假设一、什么是“复杂人”P72应变理论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73三、简评P74第二编个体心理第四章个性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念P76第二节气质P78第三节能力P82第四节性格P86第五节心理测验一、心理测验的特点P881.标准化2.客观化3.常模化4.可靠性(信度)5.有效性(效度)二、心理测验的分类P891.个别测验与集体测验2.速度测验与难度测验3.能力测验与个性测验(人格测验)4.书面测验与操作测验三、能力测验P901.心理能力测验2.特殊性向测验四、个性测验P951.观察评定法2.个性记录法3.投射测验五、评价中心P99第六节个性研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个性与工作匹配理论P102霍兰德六种个性类型及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二、管理工作中的个性分类P1031.内控型与外控型P1032.成就需要P1043.自我肯定P1044.自我警觉P1055.风险倾向P105三、认知风格类型P106赫雷格尔斯洛克姆1.收集信息的风格——感觉型、直觉型2.处理信息的风格——感情型、思维型四、“大五”模型P107外向型、神经质、随和性、责任意识和经验的开放性五、人才动态使用理论P109麦柯比工匠型丛林斗士型企业人型赛手型第五章知觉与归因第一节知觉的概念一、什么是知觉(选择、组织、解释)P1121.知觉是对外界事物有选择的反映2.知觉要对感官接受的信息加以组织3.知觉要对组合或组织起来的信息作出解释二、社会知觉P1131.社会知觉的概念P113对人的知觉布鲁纳2.对个人的知觉P114知觉者本人、知觉的对象和发生知觉时的情景3.人际知觉P1144.自我知觉P114三、知觉的研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P1151.正确的知觉会提高员工的激励水平和工作绩效2.正确的知觉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中的公平感和满意感3.了解正确知觉的规律有助于克服各种知觉的偏见第二节影响知觉的因素一、知觉者的特征P1171.知觉者的图式P1172.知觉者的动机状态P1203.直觉者的个性P121二、知觉对象的特征与情景的特征P121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P121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P1213.知觉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P1224.印象操纵P123第三节对人的知觉的偏见一、第一印象的作用P126二、晕轮效应(阿希)P126三、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P127四、定型的作用(刻板效应)P128五、对比效应P129六、相似效应P130七、自我实现的预言P130第四节归因理论一、归因理论的一般概念P131二、归因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凯利韦纳)P131三、归因的偏差P1331.基本归因错误P133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P1343.自我服务归因P135第五节知觉研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就业面试P136二、绩效评估(任务绩效周边绩效)P136三、职工的努力程度P137四、职工的忠诚度P137第六章需要与动机第一节需要与动机的一般概念一、需要P138二、动机P139第二节需要层次论一、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P141二、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P145第三节理论(奥尔德弗存在关系成长)P147第四节双因素论(赫茨伯格保健因素激励因素)P149第五节麦克利兰的权力、合群和成就需要理论(高成就需要低成就需要)P152 第六节期望理论(托尔曼勒温弗鲁姆效价工具性期望)P155第七节公平理论1.分配公平理论(亚当斯)P1582.程序性公平理论P161第八节强化理论一、强化的概念(巴普洛夫斯金纳)P162二、正强化与负强化(惩罚消退)P163三、工作动机的强化模型P165四、强化程序的安排P166第九节激励的综合模型一、激励的综合模型(弗鲁姆的理论)P167二、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关系P1701.次生强化机制P1702.自我感知效应(琼斯:人际感知论本姆德西四种关系)P171三、组织中的心理契约P1751.心理契约的意义P1762.心理契约的应变性与动态性P1773.组织权力与成员心理参与间的关系(艾奇奥尼)P178第十节挫折理论一、挫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类)P180二、挫折的表现P1821.攻击P1822.倒退P1823.病态的固执P1834.妥协(五种表现形式)P183三、应对挫折的方法P185第七章需要与动机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一节目标设置一、目标设置的理论背景(洛克)P188二、目标设置的原则P189三、目标管理(杜拉克)P191第二节奖励制度一、奖励制度的重要意义P193二、奖励制度的维度P194重要性数量上的灵活性使用的频率可见性低成本三、各种奖励方式的比较P195四、报酬与工作绩效(确定报酬的方法)P196五、组织的整体奖励方案P197六、工作时(工作时间安排的变化)P199第三节工作设计一、工作设计的发展(工作简单化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P203二、工作特征模型(关键的心理状态核心的工作特征个人和工作的结果)P205三、工作设计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P208四、社会信息处理模型(萨兰西克菲佛;社会环境过去行为)P209五、工作设计各种模型的总结P211第四节工作绩效评估一、绩效评估在激励中的作用P211二、绩效评估系统的开发P2141.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的结合P2142.评估的内容和因素(特质行为结果)P2153.绩效评估方法(客观测量主观测量)P2164.什么人进行绩效评估P218第五节职业发展机会的激励作用一、研究职业生涯的意义P220二、职业生涯的类型(固定直线式螺旋式一时性)P220三、职业生涯的阶段P221四、职业定位(职业锚夏恩)P224五、职业定位的自我评定第八章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感第一节态度一、态度的概念P2271.态度与信念P2272.态度的结构和特性(认知感情行为)P2283.态度与行为P229二、态度改变的理论P2291.平衡理论(海德)P230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元素)P2313.参与改变态度理论(勒温;主动型被动型)P2334.沟通改变态度的理论P234三、工作态度P2351.工作满意感P2352.组织承诺P236第二节工作满意感一、影响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个性价值观工作情景社会影响)P236二、工作满意感理论P2381.工作满意感的侧面模型(洛克)P2382.工作满意感差距模型P2413.工作满意感的稳定状态理论P241三、工作满意感的测量P2421.工作描述指数量表(史密斯)P2432.明尼苏达满意感调查表P2443.工作满意感的“脸谱”量表P245四、工作满意感与行为P2451.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P2452.工作满意感与缺勤(斯蒂尔罗德)P2463.工作满意感与离职P2474.组织公民行为(丹尼斯·奥尔冈)P248第三节组织承诺一、组织承诺的概念P250二、组织承诺的形成过程(克尔曼)P2511.顺从或交换阶段2.敬重性与倾慕性阶段3.内在化与一致化阶段三、影响组织承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2511.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P2522.中介变量P2533.结果变量(个人性组织性)P253第三编群体心理第九章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第一节群体的概念和分类一、群体的概念P257二、群体的分类P258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P258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P258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梅约霍桑实验)P259四、参照群体P260五、群体层次测定理论P261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彼得罗夫斯基第二节群体的发展:五阶段模型P263塔克曼捷西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终止阶段第三节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一、观众效应(卓威斯伯古姆勒尔佩辛)P266二、共同活动效应(阿尔波特)P267第十章工作群体特征与对群体成员行为的控制第一节工作群体特征一、群体的规模P2691.群体的上限和下限P2692.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P2703.群体规模和工作效率的关系P270二、群体结构P2711.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P2712.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基层同质领导班子异质)P2723.领导班子结构(年龄知识和专业能力性格)P273三、群体的功能P276第二节群体如何控制其成员一、角色(角色模糊角色超负荷角色低负荷角色冲突等)P277二、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P279三、群体规范(约定俗成谢里夫)P280四、群体压力(顺从/从众阿希彼得罗夫斯基莱维特)P284第三节社会化:群体成员如何学习角色、规章制度和规范一、什么是群体中的社会化P287二、社会化与角色定向(曼尼尔夏恩)P288三、社会化的策略P2881.集体与个体策略2.正式与非正式策略3.顺序策略与随机策略4.固定策略与可变策略5.连续策略与断续策略6.剥夺策略与关照策略第十一章有效的工作群体与团队第一节处理不当的损失、处理得当的收益与群体的有效性一、潜在绩效P293二、处理不当的损失与工作绩效P294三、处理得当的损失与工作绩效P295四、社会惰性:群体激励和群体绩效中存在的一个问题P2961.什么是社会惰性2.群体规模与社会惰性3.减少和消除社会惰性的方法第二节群体任务与群体绩效汤普森群体任务特征模型一、合力的相互依存关系P299二、顺序的相互依存关系P299三、交互的相互依存关系(协同效应)P301第三节群体决策一、如何把个人的择优选择变成群体决策P303简单多数策略等级累计策略最小离差策略(赛文吉)最优预见策略二、群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P3071.“冒险转移”现象P3072.“小集团思想”P311三、群体决策的方法P3131.头脑振荡法(奥斯本)P3132.德尔菲法(道格拉斯公司)P3143.提喻法(哥顿)P3154.方案前提分析法P3165.非交往型程式化决策术P317第四节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P318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P318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规模;与其他群体的竞争;群体的成功;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群体资格的严格限制三、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沙赫特)P320四、群体凝聚力与组织目标P322五、群体凝聚力的测量P323多伊奇;彼得罗夫斯基群体层次测定理论第五节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一、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的区别P326二、工作团队的类型P327问题解决团队自我管理团队虚拟团队跨职能团队三、团队建设P330第十二章群体的沟通和冲突第一节群体的沟通一、沟通的概念P334二、沟通的分类P335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P335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P335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P336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P337三、正式沟通网的研究(莱维特)P339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四、非正式沟通渠道的研究P341戴维斯集束式西蒙诺夫五、沟通的障碍与改进沟通的方法P343信息的筛选和歪曲;不愿倾听;缺乏反馈;传言;语言风格的跨文化差异六、信息技术与沟通P346计算机网络;群体的电子沟通第二节群体的冲突一、冲突的一般概念P348二、个人的心理冲突P349勒温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双重接近—回避型三、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冲突P352四、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谢里夫)P353五、冲突过程P354前提条件;认知与个性化;行为意向;行为;结果六、冲突管理方法P359间接方法;直接方法;激发冲突的方法七、冲突解决的第三方干预问题的研究P365卡内维尔调节者;仲裁者;干预者第十三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第一节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一般问题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P369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二、人际关系的平衡和改变(纽科姆)P372第二节管理系统中的人际关系一、管理系统中职务关系的类型P374第一把手与第一把手;第一把手与其副手;各级职能人员二、管理系统中个人之间的关系P375认知、情绪、意志三、管理系统中的交往圈子P378公务的交往圈子;日常生活的交往圈子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方法一、社会测量的一般概念(莫里诺)P379二、社会测量程序P380确定标准;选择的数量;实验的准备三、社会测量图解P381社会测量矩阵;社会测量图四、社会测量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克尔涅夫)P384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改善——相互作用分析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P3871.心理形成(父母、成人、儿童)P3872.交往(平行性、交叉性、隐蔽性、交往的转变)P3893.思想感染P3924.爱憎观念P3935.基本立场P3936.时间支配P3937.脚本分析P394二、根据相互作用分析改善人际交往P394第四编组织心理第十四章领导心理第一节领导概述一、领导与领导者P397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二、领导的替代力量与抵消力量P399三、分析领导过程的参照框架模型P400勒温:领导效能(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特征)第二节特性理论一、传统特性理论P402二、现代特性理论P403第三节作风理论P404专制;民主;放任自流勒温科奇富兰奇瓦维拉斯里克特第四节行为理论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双维领导论(弗莱希曼创立结构关怀体谅)P410二、密歇根大学的领导行为研究P411三、管理方格图(布莱克莫顿)P412四、关于最佳领导行为的探讨P414第五节应变理论一、专制—民主连续统一体模型(坦南鲍姆施米特)P416二、弗德勒模型(问卷)P417三、通路—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P420四、领导参与模型(弗鲁姆耶顿)P421五、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卡曼)P423第六节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一、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圈内人圈外人)P425二、领导归因理论(米契尔)P427三、领导魅力理论(韦柏康格卡纳果)P428四、转变型领导理论(处理型转变型)P430五、超越型领导理论(曼兹西姆斯)P431第七节领导者的决策一、决策的一般问题P4331.什么是决策P4332.决策环境(确定的环境风险的环境不确定的环境)P4343.决策类型(非程序化程序化)P435二、决策模型P436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垃圾桶”三、效用曲线和决策有效性P4411.效用曲线P4412.决策的有效性(认可与质量)P441四、决策中失误的根源1.启发式及其导致的偏见(可利用;代表性;锚定和调整)P4452.承诺的逐步升级P447。

重要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重要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一、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即人与人的关系。

或者说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管理的最简单的定义:通过人做工作。

即是说,管理者通过被管理者做工作。

(二)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

各自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内容,见书p2-3。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即知、情、意。

个性包括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主要有动机、态度、信念、兴趣、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气质、性格和能力。

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关系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与机器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二者研究内容存在重复交叉、很难划分边界。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学、霍桑实验、群体动力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技术学的名称是德国的斯腾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勒温。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见书p8-9。

大致了解。

中国是在1979年,第一机械部首先提出要重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四、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三大原则:客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四大意义: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有助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统一;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2、群体心理3、组织心理4、领导心理二、当代管理理论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马奇3、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4、经验主义学派:杜拉克、戴尔5、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特6、管理科学派:伯法三、霍桑实验1、霍桑实验1924-1932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研究群体试验2 、霍桑实验结论人是社会人效率取决于士气非正式群体新型领导:善于倾听和沟通四、管理中的人性假设1、经济人2、社会人3、自我实现人4、复杂人5、X\Y理论6、超Y理论第二章研究方法一、研究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与联系性3、发展性二、测量类别1、定类测量:2、定序测量3、定距测量4、定比测量三、信度类别复测信度折半信度复本信度四、效度类别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五、基本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访谈法(三)问卷法(四)测验法(五)实验法六、现场研究类别1、现场实验研究2、现场调查研究3、现场观察研究七、现场研究步骤1、现场研究抽样2、收集数据资料3、数据的整理和分析4、撰写报告前言、背景、研究方法、结果、结论、讨论八、调查问卷的种类1、开方式问卷2、封闭式问卷式3、半封闭式九、问卷基本内容1、标题和前言2、问题和答案3、编码4、结束语:感谢十、问卷编制的基本程序1、明确研究问题2、确定问题类型以及问卷的种类3、收集材料、编写题目4、问卷的测试5、问卷的定稿6、问卷的评价十一、个案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的典型性2、研究分析的深入性十二、个案研究方法分类(一)根据研究目的分类1、探索性个案研究2、描述性个案研究3、解释性个案研究4、评价性个案研究(二)根据研究对象分类1、个体研究2、群体研究(三)根据综合因素分类1、追踪法2、追因法3、临床法十三、个案研究报告撰写案例事件描述: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案例理论分析:理论依据,软广告理论。

此为重点案例评议:自评,改进意见。

十四、个案研究法的实施1、直接观察法2、个别谈话法3、心理测量法4、问卷法5、作品分析法6、家庭访问法7、体格检查法第三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学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5、精神分析6、人本主义7、认知二、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三、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四、认知过程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5、想象五、感觉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六、感觉分类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本体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感觉(内脏如饥、渴)七、知觉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八、知觉特点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九、知觉分类知觉对象:对物的知觉与对人的知觉是否符合实际:正确知觉与错觉知觉对象性质:单纯知觉(视、听、嗅、味、肤)和复杂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距离\大小\形状\深度十、记忆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映十一、记忆的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十二、识记的分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十三、记忆种类记忆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储存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1秒)、长时记忆十四、思维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及规律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十五、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十六、思维品质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独立性灵活性十七、想象想象:人脑对表象加工,形成新形象十八、表象头脑保存的形象十九、想象分类有无预定目的: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新颖性: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二十、情感主观体验,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二十一、情绪的基本状态(1)心境(2)激情(3)应激。

二十二、意志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二十三、意志特点(1)预定目的(2)克服困难(3)支配行为:发动或制止行为二十四、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毅性(4)自制性二十五、个性心理个性的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二十六、个性的倾向性1、需要2、动机3、兴趣4、理想5、信念二十七、需要对某种目标的欲望和渴求。

缺乏某种东西的欲求。

二十八、动机推动人活动,达到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二十九、兴趣分类起因:直接兴趣(过程)间接兴趣(结果)效能:积极兴趣与消极兴趣时间:稳定兴趣与短暂兴趣范围:广阔兴趣与狭窄兴趣三十、个性心理特征1、气质2、能力3、性格三十一、气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指向性等。

三十二、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三十三、性格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三十四、心理与脑的关系1、脑是心理的器官2、心理是脑的功能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定义人际知觉,根据他人外在表现,推测他人心理状态。

二、社会认知内容(一)对他人的认知1、面部表情2、姿势3、言语表情(副语言)4、目光(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三)自我认知-自我1、物质自我2、社会自我3、精神自我三、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的影响1、认知对象的特征2、认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3、动态与静态4、重复性5、新奇和熟悉6、认知对象价值7、认知对象的组合方式(二)主观因素的影响1、生理条件2、兴趣3、需要与动机4、知识和经验5、心境6、个性特征(三)情境因素的影响四、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最初得到的信息印象深刻五、近因效应时间和空间最近的信息,印象深刻。

六、晕轮效应从一个人的个别品质进行全面评价。

以偏概全七、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对各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看法。

八、线索偏差被对方设置的假象所迷惑。

九、归因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原因分析。

十、韦纳归因模型4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机遇或运气3个向度: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十一、凯利归因理论1、一贯性2、一致性3、区别性第五章个性一、气质学说(5种)中医的阴阳说内经的五行说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希波克拉底的四液说克雷奇默尔的体型说古川竹二的血型说柏尔曼的激素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二、气质体液说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三、气质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一)气质的评价1、无好坏之分2、任何气质都可成功3、气质影响活动效率(二)气质与工作选择1、员工的气质要求2、管理者的气质要求3、气质的互补(三)气质与员工教育四、能力分类一般能力:智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特殊能力五、能力的差异(一)能力水平差异(二)能力类型差异(三)能力表现年龄差异六、性格特点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持续性七、性格的特征(一)对现实态度(二)性格的意志特征(三)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性格的理智特征八、性格的类型(一)功能优势说培因: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二)内外倾向说荣格:内倾、外倾、中间(三)独立-顺从说(四)情绪说A型B型C型D型E型第六章激励一、激励激发、鼓励。

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满足需要的原则1、现实性原则2、利益兼顾原则。

3、按劳分配原则4、多样化原则三、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工作丰富化2、工作扩大化3、弹性工作时间四、期望模式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与奖励斩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五、目标管理组织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六、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1、有完整的目标体系2、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3、强调自我控制4、注重管理实效七、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1、领导者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2、分配制度不合理3、过高估计自己4、对公平的认识差异八、精神激励(1)目标激励(2)工作激励(3)荣誉激励(4)情感激励(5)信任激励(6)民主激励:员工参与决策第七章情绪与挫折一、情绪的特性1、生理特性2、外显特性3、两极性4、情境性二、情绪的两极性极性:正与负性质:积极与消极对敌人愤怒负的积极的情绪强度:强与弱紧张:紧张与松弛三、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1、客体与需要的关系2、客体与预期的关系3、认知评价四、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1、生理调节2、情绪体验调节3、行为调节4、认知调节5、人际调节五、EQ:沙洛维、梅耶尔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六、管理中不良情绪的调节(一)排遣宣泄法(二)理智消解法(三)转移抽离法(四)升华法(五)自慰法(六)生理调息法七、挫折行为受到阻碍,目标无法实现,感受到挫败、失意。

积极:挫折激发力量,逆境中崛起消极:痛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抑郁八、挫折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二)主观因素1、生理条件2、动机冲突3、动机强烈程度4、抱负水平5、挫折容忍力。

九、挫折的行为表现(一)攻击行为1、直接攻击2、转向攻击(二)退化行为(三)固执(四)冷漠(五)不安十、心理防卫机制(一)文饰作用(二)逃避作用(三)替代作用(四)投射作用(五)表同作用(六)反向作用十一、应激一般适应综合症。

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对意外刺激所作的适应性反应。

十二、引起工作应激的原因(一)环境因素(二)组织因素(三)群体因素(四)个体因素第八章态度一、态度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结构,使人处于准备状态,具有行为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成分(一)认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意向成分三、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1、态度本身的协调性2、态度的强烈程度3、动机4、情景压力四、态度形成、改变的具体过程1、顺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五、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一)刺激—反应及强化理论(二)认知均衡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六、态度测量方法(一)态度量表法1、等距量表法2、总加量表法3、社会距离表法(二)行为观察法(三)自由反应法1、问答法2、语句完成法3、投射法(四)生理反应法七、改变态度的方法(一)信息传播者因素1、可靠性(专长性)、2、可信性—品格3、吸引力或喜爱性(二)信息因素1、单方面或双方面传播2、恐惧诉求3、活动4、群体规定(三)接受者因素1、接受者原有态度2、个性特征八、工作满意度个体对工作一般性满足与否的态度。

九、工作满意度的维度1、工作条件2、人际特征十、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一)员工个体因素1、年龄2、职业阶层3、教育4、个性与工作的匹配程度(二)环境因素1、组织前景2、组织规模3、领导风格十一、提高工作满意度的途径与方法(一)创造公平的组织氛围(二)改善工作性质(三)营造和谐自由、关爱员工的组织文化(四)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十二、组织承诺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并希望保持该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十三、组织承诺的成分1、情感承诺2、继续承诺3、规范承诺十四、组织承诺的决定因素1、文化价值因素2、管理因素3、个体因素第九章群体心理基本问题一、群体特征由几个人组成共同目标行为互动认同感与归属感行为规范组织性:角色二、群体分类(一)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三)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四)松散群体、联合群体与集体(五)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六)固定群体与临时群体三、非正式群体自发产生,没有正式规定,自然形成首领四、非正式群体的类型1、按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分类(1)利益型(2)情感型(3)爱好型(4)信仰型(5)亲缘型2、按非正式群体的性质或效益分类(1)积极型(2)中间型(3)消极型(4)破坏型3、按非正式群体成员构成分类(1)平行型(2)垂直型(3)混合型五、非正式群体对成员的作有1、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2、给成员以现实的帮助以提高成员士气3、对成员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六、群体内聚力凝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的吸引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