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 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4)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4)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寻原因,不忘国耻:【10】
1、交流原因,板书: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因为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却的日子。
2、课件出示出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场大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木笛
课型
读讲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
第 1 课时(共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理顺课文段落结构,并能概括段落大意。
3、 学会本课的 11 个新字以及新词,正确认读 6 个二类字。
4、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能够独立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整理之后在小组中交流。
引导读朱丹与大师的对话。
5、朱丹放弃了考试,等于放弃了什么?
到此,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朱丹?(有个性的、爱国的青年)
学生看资料。
观看图片,了解历史。
五、听笛声,一同感动:【15】
1、那是不是只有朱丹记住了这个不该被忘却的日子呢? 引导读文找句。
2、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
不忘国耻!




︵含时间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谈话。【3】1、板书课题:木笛
2、 谈话: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主人公朱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 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朱丹。二、品笛声,感受悲戚:【10】
1、引导找到朱丹吹奏木笛的句子。课件出示: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木笛 创新教学设计

木笛 创新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2.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初读感知,字词学习1.导入,揭题。

2.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3.字词学习:闪过一丝悲戚涌出苦涩的泪水要求苛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无声晕染悲凉凄切脉管滴血如泣如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正确流利练读课文,强化生字识认。

2.边读边想理出思路,不断走近人物。

自读与同学交流读结合。

鼓励学生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3.探索文本表达特点,悟读叙述重点。

引导:这个故事主要围绕什么来讲述的?请在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地方细读,读出自己的感动,读出自己的见解。

4.主要内容:朱丹因为_______而拒绝演奏欢乐曲目被取消比赛资格。

朱丹因为_______而重新被丹麦音乐大师免试录取。

(因为考试中让朱丹吹奏一曲表现欢乐的乐曲,他拒绝吹奏,最终放弃考试。

后来大师听到了他出色的演奏,同时被他的爱国之情所打动,所以破格录取了朱丹。

)细读课文,品味情感1.品味考试竞争的激烈,读5——23节。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呢?这是一场要求苛刻的考试。

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考试。

2.教师引导学生品文嚼字,咀嚼文章的味道。

①当朱丹看到卡片上写着: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时,他是怎样的神情?(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

)为什么悲戚?→△为在这个令人悲痛的日子里抽到这样的考试题而难过、悲戚,它的沉痛的心情使他无法演奏。

△他会本能的拒绝,但同时又预感到,拒绝可能使他失去机会,然而对一个木笛手来说,展示自己的吹奏才华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他真的舍不得失去这次机会,所以他痛苦、悲戚。

△他可能还会想到,在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然出示这样的试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4《木笛》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4《木笛》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4《木笛》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木笛》的故事情节,并能正确复述。

2.掌握《木笛》中的关键词语及生字词的意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的主旨。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准备《木笛》的课文材料。

2.准备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辅助教学。

3.提前准备好教学稿、板书内容等。

4.确保教室环境整洁,教学设备完好。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一些与“木笛”相关的图片或故事引入,让学生产生兴趣。

•听一段描写《木笛》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第二步:学习课文•分段教学《木笛》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解释生字词的意义,让学生掌握关键词语。

第三步:阅读理解•设计一些针对《木笛》故事的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并展示他们的答案。

第四步:讨论与表达•引导学生谈谈故事中的感想和体会,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表达。

•让学生就“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

第五步:总结•综合课上所学内容,让学生梳理思维,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对《木笛》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扩展延伸•邀请学生自己编故事,围绕音乐和乐器展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鼓励学生用音乐或绘画等形式表达对《木笛》的感受,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XD7《木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XD7《木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XD7《木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木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

清音洋溢,圆润厚实。

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

关键词:拒绝,录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

从他的衣着上你感到了什么?(2)他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了他挺秀的英姿,从他的外貌让人感受到他的独特气韵。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木笛》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木笛》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木笛》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朱丹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之情。

2. 体会木笛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通过木笛表达的情感。

3.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4. 培养学生珍惜和平、铭记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朱丹对遇难同胞的哀悼之情。

2. 难点:体会木笛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木笛》的打印材料或电子文档。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2. 提问:你们知道南京大屠杀吗?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课文——《木笛》。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语的积累。

2.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三、深入研读1. 分段研读,理解内容。

-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交代了木笛的特殊意义以及考试的具体要求。

- 第二部分(3-13自然段):写朱丹因未吹奏乐曲而没能被录取,以及他最后被录取的经过。

- 第三部分(14自然段):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原因。

2. 小组讨论:- 朱丹为什么决定不吹奏木笛?他的内心是怎样的?- 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朱丹的哀悼之情?- 木笛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3.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1. 思考:朱丹的行为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铭记历史、珍惜和平?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其他文章或书籍,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五、总结归纳1. 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强调朱丹对遇难同胞的哀悼之情和木笛的象征意义。

2. 强调珍惜和平、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木笛》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精选13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

清音洋溢,圆润厚实。

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

关键词:拒绝,录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

从他的衣着上你感到了什么?(2)他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了他挺秀的英姿,从他的外貌让人感受到他的独特气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木笛》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木笛》人教部编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木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听到过悠扬的笛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木笛》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笛》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木笛和小动物们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篇文章通过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美好事物的魅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片段。这些片段展示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4.情感体验: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5.写作技巧:学习课文的叙述方式,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本节课将结合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木笛》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细节理解能力,培养深度阅读习惯。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课文难点时,可能讲解得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陷入了被动接受的状态。今后,我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主题不够明确,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上给出更具针对性的讨论主题,并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展开讨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的叙述方式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木笛》教学教案优选份

《木笛》教学教案优选份

《木笛》教学教案优选份《木笛》教学教案 1叶圣陶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的思想。

本设计着这一思想在选读课的操作模式上下功夫,从大问题、大背景入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紧扣这悲凉凄切的笛声,捕捉令人感动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其中的情,深深地体味朱丹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运用“要素法”简要明了地概括故事情节。

2.在画面中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中情感。

3.了解南京__这段历史,铭记__,培植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在画面中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中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看图片,了解屈辱历史。

2.过渡:有些东西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

这一幅幅图片都记录着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一段痛苦的记忆。

今天,我们学的《木笛》也叙述着一段让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中哪些画面让你不能忘却?(随机板书)2.谁能根据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的板书,简单地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运用“要素法”概括故事情节,语言力求简洁清晰)三、潜心会文(一)抓“紧张画面”,悟“放弃”1.找出最“紧张的'画面”。

2.预设:朱丹拒绝演奏,和大师对话的画面。

3.选择添加朱丹和大师的对话提示语,体会朱丹痛苦的放弃。

(二)抓“感动画面”,悟“笛声”1、过渡: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__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他看到了什么呢?(深情范读)(1)朱丹看到了什么?(生__发言)这样一个下雪的夜里,这么多的孩子,自发聚集起来,祭奠遇难同胞,内悼__,共忆__。

他又看到了什么?(想象说话)此时的朱丹,百感交集,于是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演奏起来。

让我们用“二重读”的方式把“笛声”读出来吧。

(2)如果你是在场的其中一个孩子,你能听懂这如泣如诉的笛声吗?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正在向人们倾诉着:(试着用上以下词语:遇难同胞告慰亡灵__战争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

能力目标:1.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能够独立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整理之后在小组中交流。

2.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3.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情感目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主动进入文本(5分钟)1.创设情境:有一个优秀的木笛手(板书:木笛)正在参加一个乐团的考试,经过激烈竞争他进入了终试。

在考场上,他抽到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从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中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

但是这一天正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全中国人民无比悲痛的日子。

这位木笛手选择了什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文中动人的情景。

2.说一说,此时有什么感受?(生回答)的确,这是一个令人感动并令人深思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的主人公。

二、熟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终试过程(35分钟)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解决字、词、句疑难。

(1)重点生字出示:苛苟(字形区别)卡(笔划笔顺)绽竞萌顷(读音)组词:苛刻不苟言笑(2)词语出示:晕染冷峻悲戚歉疚翩然苦涩如泣如诉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悲凉凄切脉管滴血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自由读,读准字音“脉管滴血(xiě)”;指名读,想想词语的意思,该怎么读?练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哪些词语描写了心情、表情?哪些词语描写了木笛声?(3)句子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想象句意,尽可能读出味儿来;个体检测读。

2.边读边想,理出思路,逐渐走近人物。

(本文篇幅比较长,自然段比较多,初读时会感到比较零碎,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读,就会发现文章叙述的事情很集中,脉络很清楚。

)轻声读课文,理清事情脉络,可以标注自己的感受,看谁能发现问题。

自读后与同学交流。

集体交流:课文以“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为线索,32个自然段分为3大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乐团招考条件苛刻,经过激烈竞争,木笛手朱丹进入终试。

第二部分(3—23自然段)朱丹抽到了演奏欢乐的乐曲卡片。

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亡灵,他拒绝吹奏,被取消终试资格。

第三部分(24—32自然段)其中24—28自然段是朱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冒着漫天大雪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遇难者亡灵。

29—32自然段写的是主考大师也来到纪念碑前,听完朱丹的吹奏后,告诉朱丹他已经被乐团破格录取。

(也可以分为四部分)3.探索文本表达特点,悟读叙述重点。

(1)这个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叙述的。

你对南京大屠杀了解有多少?(此处学生可简单回答。

)(2)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描写什么比较多?有什么叙述特点?(重人物特点、场面和对话描写)(3)请在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地方细读,读出自己的感动,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问题来。

(可以和同桌自由交流)【第二课时】一、如泣如诉,于词语扩散中倾听声音(8分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思绪再次走近那位手握木笛的青年。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面对一片荧荧烛光,他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

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生读,随机出示: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2.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一段的2个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都听到了这曲笛声。

老师还特地把描写笛声的优美词语摘录了下来,谁来读读这4个词语?(四个词语集中到下部)出示: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学生读,教师纠正“脉管滴血(xiě)”。

齐读,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教师深情范读,引导想象:你好像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你们都听到了。

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有滋有味再来读读这4个词语。

3.读着这些词语,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想象一下,青年朱丹就站在你面前。

同学们,你们不是有许多问题要问问朱丹吗?学生自由发问: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为什么你吹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你吹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朱丹,你在考官面前不肯吹奏欢快的乐曲,为什么现在在这里却吹奏起悲凉凄切的笛声?……师及时评价,疏导有价值的问题。

二、如泣如诉,于国耻国难中品味泪水(10分钟)是呀,朱丹,你为何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倾诉什么?让我们一齐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近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1.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答案请举手。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2.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你对这个特殊日子的了解有多少?生生交流后课件呈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

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

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了人间地狱。

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烧,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中国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屏幕陆续呈现:)屠杀持续了 / 40多天 / 近1000个小时 / 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万人 /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中国人(其中数字颜色为红色)生齐读这一组文字。

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给足学生时间,学生充分回答,是国耻、国难)3.南京大屠杀,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今天是我们的耻辱日。

朱丹他能吹奏出欢快的曲目来吗?把书拿起,请大家跟老师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我读大师,你们读朱丹的话。

师生对读9—23自然段。

三、如泣如诉,于凄凉笛声中聆听倾诉(15分钟)此刻,朱丹泪流满面,他又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市的鼓楼广场。

穿过广场,他一步步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他看到怎样的画面?自由读课文。

学生回答,出示: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

相机指导,齐读这段话。

2.请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看,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深情范读:“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同学们,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相机肯定。

还有谁看到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

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荧荧烛光,(板书:荧荧烛光)看到了这片幼松林,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

那么就在此刻,就站在这片烛光面前,朱丹最想干的一件事儿是什么?生回答:吹木笛。

3.是啊,朱丹伫立雪中,从绒套中小心地取出心爱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吹奏起来——(课件播放幽幽的笛声,乐声如泣如诉。

)笛声悲凉凄切,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

齐读——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大雪满天,天公落泪。

朱丹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木笛悼念亡灵。

他的情感得以宣泄,他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再读——生再次齐读。

我们现在听到的曲子就在这段文字里,请你用心地,带着音乐留给你的感觉,带着音乐传达给你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那是一个怎样的画面,你都看到了什么,你都听到了什么?读出来!学生自由读,(笛声停)指名展示读。

4.在这段话中,有倾诉声,有叹息声,有哭泣声,有呐喊声……请拿起笔来,用一两句话把你听到的除笛声以外的声音写下来。

播放笛声,学生和着音乐练笔写话。

音乐停,生读自己的练笔。

5.这幽幽笛声在夜空中回旋,(板书:幽幽笛声)在雪花中盘旋。

你们听到了木笛声,你们听懂了这木笛声,你们走进了朱丹的内心世界。

此刻,你们就是朱丹,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你们,好吗?(教师随即走到几个学生跟前,问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回答,别人可以补充。

)(1)抽到卡片,我看到你的眼里闪过一丝悲戚,这是为什么?朱丹内心悲痛,由于:①在这个令人悲痛的日子里抽到这样的考试题而难过,他的沉痛的心情使他无法演奏。

②他会本能的拒绝,但同时他又预感到,拒绝可能使他失去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

③他可能还会想到,在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然出示这样的试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2)你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你不觉得这个决定有些草率吗?请你三思啊!(朱丹是在“沉默片刻之后”才拒绝吹奏的,他经过了迅速冷静的思考,绝不是草率行事。

)(3)你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

知道为什么你的一句话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响吗?你猜猜主考官们可能在说些什么?(4)在这凄凉的夜晚你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曲调,站在你面前的可是一群孩子啊,他们能听得懂吗?……6.那么你就尽情吹奏吧!(笛声音乐起——)在“荧荧光亮”中,在“曙色萌动”中,在“蓓蕾初绽”中,在“无声晕染”中,你用笛声倾诉着。

(教师示意学生看大屏幕,学生齐读。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四、如泣如诉,于忧郁低婉中印证国魂(7分钟)1.其实故事并没有结束,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一直跟在朱丹的身后,请看课文最后的四个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生读后回答,大师被打动了,朱丹被乐团录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