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历史 单元三复习
历史第三单元七下知识点

历史第三单元七下知识点In the third unit of the history textbook, students will delve into the event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modern world during the 17th to 19th centuries. 这本历史教科书的第三单元,学生将深入研究17至19世纪现代世界的事件和发展。
One of the key topics covered in this unit is the Age of Exploration, during which European explorers ventured out to discover new lands and establish trade routes. 这个单元涵盖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探险时代,欧洲探险家冒险前往发现新的土地并建立贸易路线。
Students will learn about the impact of colonization and imperialism on indigenous peoples around the world.学生们将了解殖民化和帝国主义对世界各地土著民族的影响。
Furthermore, the unit will explore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two intellectual movements that shaped the way people viewed the world and their place in it.此外,这个单元将探讨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两种影响人们对世界及其在其中的位置看法的知识运动。
Through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this period, students will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global events and the lasting impact of these movements on society. 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全球事件的互相关联性以及这些运动对社会的持久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复习巩固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复习巩固第1题【单选题】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
明长城的起止点应是( )A、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B、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C、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D、东起鸭绿江,西到陇西【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北京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是( )A、1986年B、1987年C、1989年D、1992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其创作的史实依据应当是( )A、《大唐西域记》B、《封神榜》C、《石头记》D、《三隧平妖传》【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意大利B、葡萄牙C、西班牙D、日本【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读书人,最不济。
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地。
就教他骗的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这段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度是一种公开公平的选官制度B、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C、科举制度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支持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图所示对联反映的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当属( )A、史学B、农学C、建筑学D、医药学【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人物,使第二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②_________→康乾盛世A、顺治帝B、乾隆帝C、光武帝D、隋文帝【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小奇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狱”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对外文化的交流C、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D、民族政策的演变【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加强管理,清朝在西藏设置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B、驻藏大臣C、宣政院D、军机处【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朱元璋建立的朝代是( )A、隋朝B、唐朝C、北宋D、明朝【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 )A、苏门答腊和满剌加B、古里和锡兰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忽鲁莫斯和阿丹【答案】:【解析】:第15题【单选题】以下关于后金兴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朝后期由辽东地区的建州女真发展而来B、创立八旗制度,战斗力加强C、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D、努尔哈赤称汗后,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答案】:【解析】:第16题【单选题】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是在( )A、1405年B、1421年C、1433年D、1492年【答案】:【解析】:第17题【单选题】《来自星星的你》主人公都教授于1603年从外星球掉落到朝鲜。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初一历史试卷与试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初一历史试卷与试题一、选择题(60分)1. 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A. 努尔哈赤B. 朱元璋C. 皇太极D. 李世民答案:B2. 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是在A. 1365年B. 1367年C. 1368年D. 1369年答案:C3.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根本目的是A. 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B.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 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D. 完善君主专制政体答案:D4.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的皇帝是A. 元世祖B. 建文帝C. 明成祖D. 明太祖答案:D5. 内阁制度形成于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D6.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最具有特色的是A. 废行省,设三司B. 废丞相,分权于六部C. 设殿阁大学士D. 设厂卫特务机构答案:D7.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加强对北方的控制C.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 解决藩王问题答案:B8. 戚家军九战九捷荡平倭寇的地区是A. 福州B. 杭州C. 广州D. 台州答案:D9.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是A. 岳飞B. 郑和C. 朱元璋D. 戚继光答案:D10. 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统治时间是A. 1553年至1977年B. 1553年至1999年C. 1953年至1949年D. 1953年至2000年答案:B11. 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A. 戚继光B. 郑成功C. 康熙帝D. 林则徐答案:B12. 推翻明朝的时间和人物是A. 1616年努尔哈赤B. 1644年李自成C. 1636年皇太极D. 1644年努尔哈赤答案:B13. 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是在A. 1633年B. 1634年C. 1635年D. 1636年答案:D14. 军机处设立于A. 顺治帝时B. 康熙帝时C. 雍正帝时D. 乾隆帝时答案:C15. 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B. 军机处的设置C.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D. 内阁的设置答案:B16.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A. 秦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D17. 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有①岳飞②文天祥③戚继光④郑成功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①③④答案:B18.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郾城大捷②台州大捷③赤壁之战④雅克萨之战⑤淝水之战A. ③⑤①②④B. ①⑤④②③C. ①③④②⑤D. ③①⑤②④答案:A19. 率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的民族英雄是B. 渥巴锡C. 大小和卓D. 郑成功答案:B20. 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①册封五世班禅②册封五世达赖③设驻藏大臣④设伊犁将军A. ②①③④B. ③④②①C. ①③④②D. ④③②①答案:A21. 下列农作物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①玉米②甘薯③马铃薯④花生⑤向日葵⑥葡萄⑦西瓜A. ④⑤⑥⑦B. ①②⑤⑥C. ①②③④⑤D. ③⑤⑥⑦答案:C22. 明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的皇帝是A. 明太祖B. 明成祖C. 明中宗D. 明宣宗答案:B23.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A. 故宫B. 长城C. 孔府D. 坤宁宫答案:A24. 下列哪些著作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①本草纲目②农政全书③天工开物④千金方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③答案:D25. 下列哪一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 农政全书C. 天工开物D. 齐民要术答案:C26. 下列文学作品中,代表明清小说最高成就的是A. 红楼梦B. 三国演义C. 水浒传D. 西游记答案:A27. 我国古代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成就辉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1一、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商业(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一、单选题1.“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从歌谣中得出的信息是()A. 该起义军的领导者是黄巢B. 唐末人民的生活困苦C. 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拥护D. 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上述诗句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A. 岳飞、文天祥、郑成功B. 郑成功、岳飞、文天祥C. 郑成功、文天祥、岳飞D. 于谦、文天祥、郑成功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我国一个行省是在()A. 1660年B. 1680年C. 1780年D. 1885年4.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家请客的座次位置,可见对他家请客情况了如指掌,朱元璋能够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原因是()A. 废除丞相B. 废除中书省C. 设立三司D. 设立锦衣卫5.下表是某同学整理中国历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主要措施的提纲,其中填写在①处最合适的是()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①A. 军机处B. 文字狱C. 锦衣卫D. 东厂6.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的是()A. 吃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B. 背诵白居易的《新乐府》C. 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D. 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7.下列关于满洲兴起的叙述,错误的是()A. 满洲是由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发展而来的B.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C. 1635年,努尔哈赤改族名为满洲D.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8.标志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A. 明成祖设内阁B. 明朝设厂卫制度C. 雍正设军机处D. 乾隆大兴文字9.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秦始皇在中央政府设置的官职中,分管行政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2.为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汉武帝在长安兴办()A.大学B.太学C.儒学D.法学3.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A.卫青B.霍去病C.主父偃D.董仲舒4.东汉时期,统治者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统治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盘古开天D.大一统5.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A.平定“七国之乱”B.恢复发展生产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6.下列关于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城位于长安以东B.利用农民起义力量C.宣告西汉灭亡D.以洛阳为都城7.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作是()A.《丹经》B.《九章算术》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8.如果你是随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者之一,你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①牛羊②金币③丝绸④大量的武器和粮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9.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以下科技文化成就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B.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C.司马迁写出历史巨著《史记》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10.《舌尖上的中国》解释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原地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应该是在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时期11.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形成合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广泛共识。
在汉代为该路线的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是A.商鞅B.鉴真C.张骞D.郑和12.《史记》中记载“上至以衡石量书。
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得到减轻负担局面是由于()A.造纸术的改进B.印刷术的发明C.指南针的运用D.文字的统一13.孟姜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的丈夫被征召修建长城,最后死于长城上,她上演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哭崩长城”传奇故事,该故事反映的是秦朝A.残酷的殉葬B.严苛的刑罚C.沉重的赋税D.繁重的徭役14.下图是洛阳市东汉墓出土的长颈玻璃瓶,这是一件典型的罗马帝国早期吹制成型的搅花玻璃器。
七年级下历史 单元三复习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历史单元三复习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单元三复习教学设计示例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清朝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这课教材首先介绍朱元璋在反元农民战争中起家,进而发展势力,建立明朝,统一全国。
接着介绍明朝建立以后,为保证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及前期的皇帝不断加强和扩大君权。
通过对地方和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厂卫制度的设置、八股取士等,使明朝封建专制空前加强,最后讲靖难之役发生,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斗争的结果朱棣夺取了皇位,继续实行一系列强化封建专制的措施。
“明朝的勃兴”要了解以下内容:①关于红巾军起义,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元朝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②关于朱元璋势力的发展,要注意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自己出谋划策,这是他的实力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他由起义领袖演变成开国帝王的一个原因。
其中,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对朱元璋势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明朝的建立,结合《明太祖》的图画,要记忆此图;知道元朝在全国统治的结束,明朝完成统一。
观看《明朝疆域》图了解明朝疆域的大致范围。
“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这一目包括两个内容言①加强君权。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很多,教材集中叙述了他改革地方和中央的行政机构的措施。
②内阁制度的形成。
只要知道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以后形成专设衙门即内阁,就可以了。
本目小字叙述明太祖惩治贪污的情况。
通过阅读要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为官吏的贪污,既侵犯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利益,又额外加重人民的负担,会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锦衣卫和东厂”这一目学习时,要掌握三点:①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置及其职能;②设立厂卫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③厂卫均由皇帝直接管辖,因此它是加强君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退化的表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综合复习

措施
影响
思想 文化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
钳制了思想,摧残 了人才,阻碍了社 会进步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措施
影响
认识
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 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 台湾的管辖,巩固 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台湾、西 藏、新疆自
西藏
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
人教全国 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第三单元 综合复习
时空线索
思维整合
1.单元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 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2.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
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进一步强化了君主 专制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区域间
经济方面
约15次
318次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
123456789
点拨:材料中显示的时间1403—1424年(永乐时期),与郑 和下西洋的时间有重叠,由此可知,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郑和下西洋,B正确。张骞两次通西域, 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 不符,排除A;16世纪,戚继光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 除,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 洋,“发现”了美洲,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
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 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
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民族关系 明清统治者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统一多 方面 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历史单元三复习;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这课教材首先介绍朱元璋在反元农民战争中起家,进而发展势力,建立明朝,统一全国。
接着介绍明朝建立以后,为保证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及前期的皇帝不断加强和扩大君权。
通过对地方和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厂卫制度的设置、八股取士等,使明朝封建专制空前加强,最后讲靖难之役发生,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斗争的结果朱棣夺取了皇位,继续实行一系列强化封建专制的措施。
“明朝的勃兴”要了解以下内容:①关于红巾军起义,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元朝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②关于朱元璋势力的发展,要注意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自己出谋划策,这是他的实力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他由起义领袖演变成开国帝王的一个原因。
其中,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对朱元璋势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明朝的建立,结合《明太祖》的图画,要记忆此图;知道元朝在全国统治的结束,明朝完成统一。
观看《明朝疆域》图了解明朝疆域的大致范围。
“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这一目包括两个内容言①加强君权。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很多,教材集中叙述了他改革地方和中央的行政机构的措施。
②内阁制度的形成。
只要知道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以后形成专设衙门即内阁,就可以了。
本目小字叙述明太祖惩治贪污的情况。
通过阅读要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为官吏的贪污,既侵犯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利益,又额外加重人民的负担,会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锦衣卫和东厂”这一目学习时,要掌握三点:①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置及其职能;②设立厂卫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③厂卫均由皇帝直接管辖,因此它是加强君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退化的表现。
本目小字部分,用具体事例说明厂卫特务是如何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的。
“八股取士”叙述明朝沿袭科举制度,用八股文来选拔官吏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阅读课文中的一段古文,加深对明朝科举束缚思想不求实际的印象。
“靖难之役”这一目包括三个内容:①“靖难之役”的起因和性质。
明太祖实行分封制,原意是想让藩王“夹辅王室”,起到保护君权的作用,结果适得其反,藩王势力膨胀,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反而对君权构成威胁,建文帝只好实行削藩。
这激化了皇室内部的矛盾,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燕王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夺取皇位,因此战争的性质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②“靖难之役”的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作为小字安排的,可自行阅读。
③“靖难之役”的结果。
战争最后以朱棣的胜利告终。
他为了保护自己抢到手的皇位,继续实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加强了君权。
而削藩的结果,封在北方的藩王,或者被削去护卫,或者被迁往南方,使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他又于1421年下令迁都北京,“以天子备边”。
2.《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一课介绍了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明朝初期,为安定社会和增加财政收入,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农业方面,引进、推广新品种,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品种增加。
手工业方面,纺织、制瓷、采矿、冶炼业技术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到了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带地方,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学习以下几点: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包括实行这个政策的历史背景――长期的战争造成经济的凋敝,引起社会动荡,政府财政收人减少;目的――为了安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措施――奖励垦荒,实行屯田,兴修水利。
明初休养生息的重点在发展农业。
②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政府税收大大增加。
“农作物引进新品种”这一目包括以下内容:①粮食生产的发展。
为解决人口增加、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朝一方面在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另一方面则在16世纪从国外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阅读教材中叙述玉米、甘薯引进过程的小字和摘自徐光启《农政全书》的那段古文,以加深印象。
②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介绍了棉花种植的发展情况。
“技艺先进的纺织、制瓷和采矿业”这一目着重叙述了明代的纺织业、制瓷业和采矿业发展情况。
纺织业包括棉织和丝织。
由于植棉业的继续发展,明代的棉纺织业不仅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而且涌现了许多棉纺织业中心,其中松江仍是当时最主要的棉纺织业中心,史载其地:家纺户织,远近流通”(《农政全书》卷35),“以棉布衣被天下”。
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说。
阅读课本上所引此谚语,以了解当时松江所产棉布数量之多,观看课本上的图画《明朝松江府的印花布》,以了解松江所产棉布质量之精美。
关于棉织业,回顾明朝以前宋元棉织业发展情况。
丝织业仍以苏州、杭州最为著名,另外山西潞绸、四川蜀锦也很精美。
关于制瓷业,明白三个问题:①制瓷业在明朝进入以青花瓷为主的灿烂时期。
回忆已学过的元朝青花瓷,再将明朝所产青花瓷与之对比,明朝青花瓷不仅产量和品种更多,而且造型更多样,花纹也更优美,观看课本上的图画“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以加深印象。
②景德镇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制瓷业中心。
教材用一段小字具体描述了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
关于采矿业,明代采矿技术比前代发达,有河北遵化、广东佛山等冶铁中心。
观看课本上的图画《大钟寺的华严钟》,以了解明代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这一目先要了解“商品”和“商品经济”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所谓“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而“商品经济”是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商品经济尽管早已存在,但并不占重要地位。
只是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才空前活跃起来。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有三点:①商品数量增多。
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所生产的粮食、棉花、茶、生丝等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品种达200多种。
②市镇的兴起。
南北两京的商业极为繁荣,北京“因帝都所在,万国梯航,鳞次毕集”,“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南京“百物皆仰给于贸居”。
除南北两京,全国还有30多座较大的城市。
观看课本上《皇都积胜图》的图画,以加深印象。
③集市贸易的繁荣。
可自行阅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一目叙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思考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手工业生产的影响,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使手工业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也促使手工业生产者不断产生分化,少数资金较为雄厚、生产条件较好、善于经营的逐渐富裕起来,大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当雇佣工人。
这样,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
然后根据教材的内容以苏州、松江等地为例,以其中的丝、棉纺织手工工场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要着重讲明机户和机工的区别:机户拥有资金和生产资料(织机、机房、原料),雇佣工人来替他生产,靠剥削工人来发财,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朝不谋夕”的生活,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标志。
教材中的两段文字和图画《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具体描述了机户和机工的情况。
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稀疏地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某些地区,如苏州、杭州等地。
就全国来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用个形象的比喻,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过是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3.《边疆民族的发展和对外关系》这一课具体讲述了明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
民族关系主要是介绍蒙古族的鞑靼部与明朝以和为主,双方边界互市,反映了蒙汉人民希望和平相处的共同愿望。
建州女真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
对外交往主要讲述了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击退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侵扰。
16世纪时,西方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也随之来我国传教,有些人在传教的同时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
“俺答汗与明朝和好”这一目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明朝与蒙古连年战争,对蒙汉互市经济的破坏。
回顾汉、唐和元朝的历史,了解到蒙古草原很早就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彼此互相依存,互相补充。
元朝实现全国的大统一后,更把蒙古草原与中原地区结成政治上、经济上不可分割的整体。
元朝的统治被推翻后,以元顷帝为首的蒙古贵族退回蒙古草原,继续统治着长城以北地区,与明朝处于对立状态乙双方连年争战,破坏了蒙古草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给蒙汉两族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因此,蒙汉人民,特别是单纯从事游牧经济,缺少布帛、粮食和手工业晶的蒙古人民,迫切要求停止战争,恢复双方的经济联系进行和平的互市贸易。
②俺答汗与明朝和好。
俺答汗是蒙古族的一位杰出首领。
他顺应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互市要求,遭到拒绝后,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强迫明朝改变态度。
虽几经曲折,最后终于获得成功。
双方于16世纪70年代初达成协议,明朝封他为顺义王,并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
俺答汗和他的夫人三娘子与明和好,促进了互市贸易的繁荣,从而也推动了蒙古经济的发展。
呼和浩特城的修建并发展成蒙古地区和内地贸易的商业城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这是俺答汗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此外,俺答汗还有其他许多历史功绩,如吸收汉人,在蒙古地区发展农业、修建城池(如呼和浩特)、房屋,并让子弟学习汉文书籍等,从而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过这些内容是用小字描述的,自行阅读。
教材还有一段小字生动地描述了俺答汗与明朝和好后,蒙汉互市的热闹情景,并配有一幅《俺答汗和三娘子亲临互市市场》的插图,可自行阅读观看。
“后金的兴起”这一目教材首先叙述了建州女真的南迁及其生活。
回顾金朝建立以前的女真族,原先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过着渔猎生活,12世纪初阿骨打建立金朝后,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逐步融合于汉族之中,还有一部分女真继续留居东北。
15世纪中期,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中的一支建州女真,辗转迁移到辽东长城外边。
南迁之后,建州女真过着农耕、畜牧和渔猎生活,并受到明朝的民族压迫。
教材接着叙述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和建立后金的情况,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观看课本上的图画《努尔哈赤建元即位图》,要明白他是女真的杰出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