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方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认识方程-方程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认识方程-方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地书写方程,初步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地书写方程。
2. 教学难点: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方程的意义(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例子,如3x 5=14,让学生思考方程的含义。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方程的意义:方程是表示两个表达式相等的数学式子。
3. 书写方程(10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书写方程,强调等号两边要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方程,教师巡视指导。
4. 方程的应用(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的意义和书写方法。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探究方程的意义、书写方程、方程的应用等环节,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并能正确书写方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五认识方程-方程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五、认识方程-方程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表示未知数的字符符号;
3.掌握利用等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2.等式的性质;
3.利用等式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
1.利用等式解决数学问题;
2.掌握所学知识的运用。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课时
1.导入(5分钟)
1.讲授方程的概念,举例说明。
2.新课展开(35分钟)
1.讲解表示未知数的字符符号,学生通过练习熟记并应用;
2.讲解等式的性质;
3.通过例题来进行练习。
3.课堂总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概括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1.导入(5分钟)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新课展开(35分钟)
1.讲解利用等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通过讲解例题来进行练习;
2.分组训练,解答练习题。
3.课堂总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归纳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
2.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
1.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活动表现;
2.学生在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
3.教师自评。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认识方程》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学习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法: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预习课本P61,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通过儿歌学习字母表示数。
活动二:通过年龄学习字母表示数。
1、完成下面表格淘气年龄(岁)妈妈年龄(岁)1 1+262 2+263 3+264510502、如果淘气的年龄为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活动三:通过摆三角形学习字母表示数。
(1)完成表格三角的个数小棒根数123…………(2)a×3通常写作:( )或( )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
(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自学教材61页的内容。
我发现字母可以表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探究新知1、同桌交流预习题。
2、组内交流,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展示部分)完成61页问题探究任务一:字母表示儿歌()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探究任务二:填空n只手有( )个手指头,再一次出现哈雷彗星是公元()年探究任务三: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根据已经学过的运算定律完成下列表格。
运算定律文字字母简写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探究任务四: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计算公式文字字母简写长方形周长长方形面积正方形周长正方形面积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师生交流四、点拨升华: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出错地方进行点评。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六、当堂练习:(学生独立做,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达标检测(一)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五认识方程-《方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五认识方程-《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并能够正确书写方程。
2. 使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性质,如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或乘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3.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方程,并求解未知数。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方程是一个等式,其中包含未知数,如x、y等。
2. 方程的识别:能够从数学问题中找出方程,并正确书写。
3. 方程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或乘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4. 方程的解法:通过代入法、消元法等方法求解方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程是一个等式,其中包含未知数。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识别方程,并能够正确书写。
4.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方程的性质,如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或乘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5. 解方程:教授代入法、消元法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求解方程。
6.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程的概念、识别、性质和解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注意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方程。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方程的性质和解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给予个别辅导。
5. 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识别、性质和解法,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单元 方程 教案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方程》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第四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
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认识方程》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会找等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课前,已经具备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找等量关系的初步能力,但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却又是一个较抽象的过程,且学生受算术思维的影响,无法将未知数和已知数同等看待;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提供平台、搭建桥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教学难点】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浅渗模型1、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年龄和老师的年龄,知道什么是已知数、未知数。
2、通过“老师的年龄减去30比他的年龄小、老师的年龄减去20比他的年龄大、老师的年龄减云25等于他的年龄”三句话,让学生体会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要建立等量关系时才能求出未知数的值。
【设计意图:选择由未知数和已知数引入,在课的一开始便给学生奠定重要的第一印象:未知数和已知数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世界里,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可以让我们找到未知数的值,浅显渗透方程模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3 认识方程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3 认识方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方程”。
2.能够用人物、图画、数字等不同形式表示的简单方程。
3.能通过观察解决简单方程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方程的含义。
2.掌握使用不同符号表示简单方程的方法。
3.学会通过观察、推理解决简单方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
2.白板笔、黑板笔等教学用品。
3.课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讲过的内容,回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 新课讲授1.分析和解释什么是“方程”,并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方程的含义。
2.引导学生从人物、图画、数字等不同的角度认识简单方程,并在黑板上或课件上展示几个简单的例子。
3.通过课件或板书等形式,教授解决简单方程的规则和方法。
4.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习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和评价1.通过展示学生的答案和解决思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讲解和纠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或盲点。
4. 课堂练习1.消化今天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解决更加复杂的方程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2.展示一些复杂方程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5. 课堂总结1.通过板书或课件等形式,总结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总结解决简单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五、作业布置1.布置一些与今天学习内容相符的简单习题,帮助学生消化今天学习的知识。
2.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更加复杂的方程问题。
六、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前需要充分准备,认真分析和解释方程的含义,向学生解释和演示解决简单方程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从人物、数字、图画等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简单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解决简单方程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各种不同的习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附单元分析)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附单元分析)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附单元分析)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方程的概念,如:小明买了若干本书,现在还剩下5本,我们可以用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
- 解释方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未知数、系数和常数项等。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解方程的规律。
- 教授使用逆运算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如加减法逆运算和乘除法逆运算等。
- 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例题,逐步提高难度。
3. 应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呈现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图书馆借书问题、货币兑换问题等。
- 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引入方程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方程的用途和重要性。
2. 概念讲解-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解释方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解方程的含义。
3. 解方程的方法- 结合具体例题,引导学生找出解方程的规律,例如对称性和逆运算法。
- 逐步演示解方程的基本步骤,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练习与巩固- 给予学生一些简单的方程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逐渐增加题目的难度,让学生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技巧。
5. 实际应用- 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问题。
- 鼓励学生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强调其重要性。
- 展望下一个学习单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评价-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上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解方程的能力。
- 个人作业:布置一些解方程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单元《认识方程》中的第107页至第109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以及方程的解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解以及方程的解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解以及方程的解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教科书、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苹果5个,小红有苹果7个,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问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引入方程的概念。
讲解方程的解以及方程的解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x + 3 = 7,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解法求解。
讲解解题过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方程的解法七、作业设计(1)小明有苹果x个,小红有苹果3个,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小华买了5个铅笔,每个铅笔2元,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答案:(1)x + 3 = 8,解:x = 5(2)5 × 2 = 10,解:10元(1)已知一个数的3倍加上5等于14,求这个数。
(2)已知一个数减去4等于6,求这个数。
答案:(1)3x + 5 = 14,解:x = 3(2)x 4 = 6,解:x = 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理解了方程的概念,掌握了方程的解以及方程的解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字母表示数教学内容:第61—63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1、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准备:班班通、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1、课件出示四张扑克牌,问同学们,你们认识扑克牌吗?2、反馈后,要求学生用这四张牌算出24点。
3、反馈后问:刚才算时的11、12、1是哪里来的?4、反馈后板书:A=1 J=11 Q=12 K=135、大家都知道,像刚才牌上的字母A、J、Q、K都表示一个特定的数。
想一想,这些字母如果用在别的地方,可不可以表示其他的数?那如果一个数不知道,是否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生活中,有些数字我们不知道它具体是多少,但需要表示出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
二、教学新知(一)1、郭老师想知道通过两个多月的相处,同学们对老师有多少了解。
猜猜老师今年有多大?2、反馈后不予评价正确与否。
3、要想知道朱老师的年龄,先请个同学说说你今年几岁啦?4、反馈后说:如果我比他大20岁,那我今年多大?你怎么知道的。
反馈后继续问,并板书。
当他1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当他2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当他12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当他A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在这,A表示什么?A+20表示的是谁的年龄?还体现出朱老师和他年龄间什么关系?看来这字母表示数真好,一举两得。
使问题即简单又明确。
在这里,A可以是几呀?(任何一个自然数)如果,用b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么,该同学的年龄又该怎样表示?当老师60岁时,该同学几岁?(二)、看班班通,学习“X只青蛙,X张嘴,X×2只眼睛,X×4条腿”。
(三)练习“试一试”。
1、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吗?2、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能用4A表示的问题?3、你能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吗?(四)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
(独立完成)三、课堂总结: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字母表示数A=1 J=11 Q=12 K=13A A+20表示老师的年龄X X 张嘴X×2只眼睛X×4条腿“X×4”还可以表示为“4-X”或4X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课后反思:等量关系教学内容:第64—65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在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难点: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观看班班通复习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1、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指名说一说三幅图什么意思,并说一说第三图平衡或相等的条件是什么?强调这个等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
2、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看课件,用线段图表示,板书关系式。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板书关系式: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3、他们还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1、第1题: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100克+一个樱桃重量=一个苹果的重量2、第2题:请你表示下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指名说出等量关系。
一个苹果重量+一个梨的重量=200克+100克一个鸡蛋重量×2=100克一本<数学故事>的单价×3=15.6元3、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等量关系式,学生可能只写一个,告诉学生同是三个数量可以写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
四、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用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1、当堂作业:省略。
2、课后作业:练一练第4、5题。
板书设计:等量关系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课后反思:方程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6-67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师:曹操要知道大象的质量,而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质量,你怎样评价曹冲的方法?生回答,议论。
师:同学们和曹冲一样聪明。
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象的体重,而称出的石头质量为3吨的话,我们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大象和石头之间的质量关系吗?师:说一说这个式子里含有什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师: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
板书:等式二、探究新知师:出示教材第66页上方情境图。
(班班通)1、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出示情境图1:师:看图,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师:X表示什么?师:这个未知数除了用X表示,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出示情境图2:板书: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克4Y=2000出示情境图3:师引导方程,指名说等量关系式,板书:1个水杯的体积+2个热水瓶的体积=2000毫升2Z+200=20002、理解方程的意义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的质量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2=10 4Y=2000 2Z+200=2000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板书:方程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3、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一些方程吗?学生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X-3=10 X>5 2Z-1=X 5<82、练一练:完成课本第67页“练一练”第1题3、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列方程4、课外阅读“方程史话”四、小结评价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探究方程的奥妙。
五、作业完成课本67页“练一练”第2、3题。
板书设计:方程平衡------------左面=右面X+2=10 4Y=2000 2Z+200=20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课后反思:解方程(一)教学内容:第68—69页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一架天平、课件及班班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
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
你们看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
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平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1、课件出示天平怎样看出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什么?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操作、演示、讨论、板书:5=5 5+2=5+2X=10 X+5=15观察等式,发现什么规律?3、探索规律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观察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师板书:X+2=10X+2-2=10-2X =8(三)运用规律,解方程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解方程(一)X+2=10解:X+2-2=10-2 (方程两边都减去2)X =8课后反思:解方程(二)教学内容:第70—71页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你能力。
3、学生通过天平游戏,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等式性质,会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二)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求未知数XX+7=36 X-4.5=6.8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今天,我们接着探讨等式的性质。
二、合作研究,探讨规律1、推想师: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还成立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验证1)师:既然我们有两种不同的答案,那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边放5克的砝码,天平两边平衡。
师:天平平衡,可以用什么样的数学算式表示?2)师:左边加2个x克砝码,右边也加2个5克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平衡)师:左边加6个x克砝码,右边也加6个5克的砝码,还会平衡吗?(平衡)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你所列的算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以上的规律?师: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两边都除以一个数,等式还会成立吗?下面同学们用天平验证一下。
3)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右边主题图:左边2个X克砝码,右边2个10克砝码。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4)师:左边去掉一半的质量,右边也去掉一半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用算式如何表示变化过程?5)师:对比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师:如果等式两边能都除以零吗?0能做除数吗?三、解释应用练习:解方程X÷3=9 7Y=28师:如何解方程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板书格式。
四、练习巩固独立完成7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板书设计:解方程(二)X÷3=9 7Y=28解:X÷3×3=9 × 3 解:7Y÷7=28÷7X=27Y=4课后反思:猜数游戏教学内容:第72—73页教学目标:1、通过“猜数游戏”,让学生会解形如A+B=C或A-B=C的方程,并会简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