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一限时练7

合集下载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七次语文周练试卷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七次语文周练试卷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七次语文周练试卷命题人:李志方审题:高二语文组一、〔15分,每题3分〕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痉挛〔jìng〕赝品〔yàn〕踯躅〔chú〕颐指气使〔yí〕B.倾圮(pǐ) 脚踝〔huái〕蜷缩〔quán〕卷帙浩繁〔zhì〕C.伛偻〔yǔ〕羊圈〔juàn〕喝问(hè) 戛然而止〔gā〕D.毗邻(pí) 晌午〔xiǎng〕矗立〔chù〕浑身解数(xiè)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警戒怂勇一瞬即逝丧失殆尽B.震撼驯服风弛电掣专心致志C.炙热安详破釜沉舟浮想联翩D.嫉妒藐视素昧平生晃然大悟3.以下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从椅子里站起来。

BC了,因此你就该死!D.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4.以下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

B.不知打哪儿飞来一只鹞雏,在透明澄碧的空中一动不动地盘旋。

C.男孩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再一次看一看金字塔在冲着他笑,他也回报它们以笑。

D.素芭尽管对它们施以的友情并不是一样的,但它们对素芭都相当亲热,都十分依恋。

5、以下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李肇星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胡锦涛主席此次拉美之行,到达了扩大共识、增强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预期目的,是一次成果丰硕、实在的成功访问。

B.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编者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人〔现在江苏沛县〕。

C. “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不能用于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苏轼也说陶诗“质而实绮”〔《与苏辙书》〕,这些都是对陶诗艺术的准确的评价。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5.doc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5.doc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5时间:30分钟分值:27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

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

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

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

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

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

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

这一方面说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

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

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

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

当代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

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起码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礼乐教育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痒序。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3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2017年新课标3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2017年浙江卷)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3、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4、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2013年浙江卷)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18-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语文)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18-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语文)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

林州一中高二分校开学检测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新融合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

从范围上它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从内容上它承继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又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更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在内容表达上也随之转变适应,改变了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写作风格,产生出了迥异于传统的文学特质。

微文学作品一般语言都高度凝结精练、情感表达直率自然,较少用华丽的辞藻。

从内容类别上看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贴合大众的情绪需求,容易用简练的语句取得较好的效果,类似于佛教中用“顿悟”的方式以一个微小的细节瞬间引发受众的共鸣。

因此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

这种对语言提炼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

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

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地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

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微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内容是作者即时发布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件,在以往许多难以被捕捉、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假想的现实故事也能够即时地呈现,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只能进行阅读、评价,很难有效地参与创作、修改。

微文学能很好地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强。

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一限时练9

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一限时练9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一限时练9时长:40分分值:37(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

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一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

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

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俠以武犯禁”。

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視”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

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思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

洪七是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4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4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4时间:30分钟分值:27(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并无明确的知识谱系,也少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但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却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深刻改变着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

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

蕴含其中的思想活力和审美经验,有效反映出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变革。

如果深入思考这一批评话语的观念缘起,就会发现作家批评在冲击既有的批评格局之外,也暗含作家群体对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

不论在创作、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中。

那时的文学轰动效应,反映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90年代后期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学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

这种“文学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它借助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文化资本的重新布局等手段,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文学生活”中,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也相互交融。

“文学生活”的喧嚣扰攘与勃勃生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记。

但这种“文学生活”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21世纪以来的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其存在价值主要是为影视行业创造故事和角色。

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

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

他们由文学创作转向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多样。

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实际上是以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通过开掘文学经典里丰富的美学资源,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

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5

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5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六限时练5时间:30分钟分值:27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

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

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

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

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

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

当代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起码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礼乐教育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痒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周一限时练7时长:40分分值:37(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陈寅格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

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

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颜具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

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

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

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 胡适“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将历史和社会相结合观察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 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 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亮出自己的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B. 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逻辑清晰C. 文章比较并分析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似和不同点,辩证色彩鲜明。

D. 文章通过引述中西相关理论及名言,并结合典型事例阐释道理,颇具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有所发现。

B. “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C. 学者陈寅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空”,更无拘无束。

D. 有深人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人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记的“信条”(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

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

时间与空间都可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

“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

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

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

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

“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

“心理距离”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定距离中来看。

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

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

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

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

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

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

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

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

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

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而“心理距离”说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B.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

C.“心理距离”说认为,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

D.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心理距离’’的概念入手,逐层分析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分析了“心理距离”说存在的主要缺陷,同时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C.文章最后提出“审美视角”说,是对“心理距离”说及“无功利”观的缺陷的修正。

D.文章多次提到“海上大雾”这个经典例子,但表述方式不同,论证目的各异。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不可能轻易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对象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B.要避免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指向性错误,最好是以“审美视角”代替“审美距离”。

C.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

D.摆出一种审美态度固然可以发现美,但对生活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

(三)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崔与之,字正子,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

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东之士由太学取科第自与之始。

授浔州司法参军。

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

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

与之曰:“小民计出仓猝,忍使一家转徙乎?况故杀子孙,罪止徒。

”卒从之。

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

朱崖地产苦橙,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

与之皆为榜免。

其他利病,罢行甚众。

召为秘书少监,军民遮道垂涕,与之力辞召命,竟还。

将度岭,趣召不已,行次池口,闻金人至边,乃造朝奏:“今边声可虑者非一,惟山东忠义区处要不容缓。

”前后累疏数千言,每叹养虎将自遗患。

升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

未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为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

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

先是,军政不立,戎帅多不协和。

与之戒以同心体国之大义,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始立。

召为礼部尚书,不拜,道还广。

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名三贤祠。

理宗即位,累迁,皆力辞。

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帝览奏嘉叹,趣召愈力,控辞至十有三疏。

嘉熙三年,乃得致仕,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自领乡郡,不受廪禄之入,凡有余皆以均亲党。

薨时年八十有二,遗戒不得作佛事。

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

(选自《宋史·卷四百六·列传一百六十五》)7.下列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B.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C.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D.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

入太学可称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

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土木、水利、屯田、手工业等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