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考知识点归纳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1、s、v和t分别表示路程、速度和时间,下列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①的图象是s-t图象,说明汽车处于静止状态;②的图象是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说明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③的图象是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④的图象是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②③。

故选C。

2、世界上有很多古老文明会利用人的身体丈量世界。

如用人的手臂长度、脚的长度等定义长度单位。

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称为“一拃”,如图所示。

则“一拃”的长度大约是()A.20 mmB.20cmC.20mD.20km答案:B解析: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约20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小红和小华站在公交站台等公交车,小红对小华说自己是运动的,她选择的参照物是()A.公交站台B.小华C.路边的树木D.行驶过来的公交车答案:D解析:A.小红相对于公交站台没有位置上的改变,是静止的,故A不符合题意;B.小红相对于小华没有位置上的改变,是静止的,故B不符合题意;C.小红相对于路边的树木没有位置上的改变,是静止的,故C不符合题意;D.小红相对于行驶过来的公交车有位置上的改变,是运动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s -t图像中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答案:A解析:根据s=vt可知,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A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很多诗句里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如“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行船B.远树C.河岸D.山峰答案:A解析:A.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行船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符合题意;B.研究对象不能选择自己为参照物,所以不能选择远树为参照物,不符合题意;CD.远处的树与河岸、山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1、甲、乙两小车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其s-t图像如图(a)、(b)所示。

当甲经过P点时,乙刚好经过Q点,再过3秒,甲、乙两车相距4米,则P、Q两点间的距离()A.可能为8米B.可能为12米C.一定为16米D.一定为20米答案:B甲、乙两小车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经过3s,甲乙通过的路程分别为s甲=6m,s乙=10m。

A.如果P、Q两点间的距离为8m,经过3s,甲车和P点的距离是6m,乙车经过P点,乙和P点的距离是10m-8m=2m甲、乙两车相距6m+2m=8m故A不符合题意;B.如果P、Q两点间的距离为12m,经过3s,甲车和P点的距离是6m,乙车和P点的距离是12m-10m=2m甲、乙两车相距6m-2m=4m故B符合题意;C.如果P、Q两点间的距离为16m,经过3s,甲车和P点的距离是6m,乙车和P点的距离是16m-10m=6m乙两车相距6m-6m=0m故C不符合题意;D.如果P、Q两点间的距离为20m,经过3s,甲车和P点的距离是6m,乙车和P点的距离是20m-10m=10m乙两车相距10m-6m=4m由选项B可知,P、Q两点间的距离可能是12m,不一定是20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小明连续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A.误差是由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测量仪器能减小误差答案:DAB.由于测量时的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叫错误。

误差是由实验方法、测量仪器、环境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所以误差不等于错误。

故AB错误;C.错误可以避免,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只能通过改进测量方案等方法来减小。

故C错误;D.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选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采用更合理的实验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故D正确。

故选D。

3、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车一定向右运动,乙车一定向左运动C.甲车一定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答案:D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 2、静止 3、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因为乙车上的小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综上分析可知,ABC错误,D正确。

2021直击中考 人教版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解析版)

2021直击中考 人教版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解析版)

知识点梳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的单位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国际通用的符号,国际单位制中,米的符号是m.2.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 ),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等。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1000m=310m 1m=10dm=110dm 1m=210cm 1m=310mm 1m=610μm 1m=910nm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在测长度时,要正确使用刻度尺。

2.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1)测硬币的直径(辅助工具法)(2)测一张纸的厚度(测多算少法或累积法)先测出100张纸的厚度,再除以10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

(3)测细铜丝的直径(测多算少法或累积法)如图所示:把细铜丝紧密地绕在铅笔上,然后测下总长度是多少,再除以绕的圈数,就得出细铜丝的直径。

三、时间的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实验室时间的测量工具是停表。

2.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计时仪器来测量时间。

在现代生活中,通常用钟、表来测量时间。

3.时间的测量(1)小圈读分,大圈读秒。

(2)小圈中分针没过半格线,大圈中的秒针从零开始读,若过了半格线,则从三十开始读。

(3)最后两个读数相加。

四、误差1.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他物理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减小误差的办法: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B.改进测量方法C.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3.误差和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

五、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六、参照物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_第一章_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复习_新方案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_第一章_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复习_新方案

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
能倾斜; 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4)会看: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5)会读: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
(6)会记:

单位(数值和单位)。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累积法(一张纸的厚度)
化曲为直法(测铁路线的长度) 相互配合法(卡测法)(测量硬币的直径)
时间测量工具: 秒表 。国际单位 ,秒用符 号 表示s;单位换算:
1km= 103 m 1dm= 10-1m 1cm= 10-2 m 1mm= 10-3 m 1μm= 10-6m 1nm= 10-9m
刻度尺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看: ①零刻度线 ②量程(测量范围)③分度值
零刻度线
量程 0~8cm
单位
分度值 1mm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2.放: ①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 ②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③刻度尺放正
三、计算题: 1、格式:
2、类型: 火车过山洞的问题 追击问题 相遇问题 比值问题
关于过桥(山洞、隧道等)的问题
1、一列长 36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个长 1800 m的隧道, 如果该火车的时速是 54km/h ,请问: (1)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多少时间?
关于追击的问题
在军训中,某校学生以6km/h的速度 从总部出发2h后,总部派摩托车给同学们送紧 急通知。摩托车以66km/h的速度行驶,经过多 长时间可追上学生?
•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
•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
• (3)比较速度 v=s/t

• 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 是描述 • 数值上等物于体运运动动物快体慢在

。 路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1) 1 nm=1×10-3μm=1×10-6mm=1×10-7cm=1×10-8dm=1×10-9m(2) 1 nm2=1×10-6μm2=1×10-12mm2=1×10-14cm2=1×10-16dm2=1×10-18m2(3)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看量程和分度值;( 所有测量工具第一步都是选择测量、分度值)②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③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后一位(初中物理只有刻度尺要估读)⑥注意单位(2)中考常考长度估值①中学生身高约1.6—1.8m,手掌宽度约10cm,②指甲宽度约1cm。

③中学生步长约50—70cm。

④居民楼房每层约3m。

教室门高约2m。

⑤考试所用答题卡宽度约30cm。

⑥一只新铅笔长度约18cm。

⑦物理课本长约26cm,宽18cm。

⑧1元硬币直径约2.4cm,10元人民币长约14cm。

⑨课桌高度约0.8m,椅子高度约0.4m。

⑩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时间的测量(1)1h=60min=3600s(2)常见的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3)机械停表的使用①读数: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②先读小盘的读数,单位分钟,③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④读大盘的读数,单位是秒,前半分钟就读0-30s,后半分钟读31-60s。

(4)中考常考时间估值①人脉搏跳动的频率约为70次/min,脉搏跳动一次时间约1s。

②正常人呼吸一次的时间为3s。

③做一次眼保健操时间为5min。

④中学生百米成绩约15s⑤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0.3秒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参照物、速度等。

2. 科学探究:提升学生分析运动状态和解决运动学问题的能力。

3. 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将机械运动知识应用于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视频,如行驶中的汽车、行走的人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描述方式。

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视频,讨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1.3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观察,激发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兴趣。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4 教师行为:讲解速度的概念,包括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并介绍速度的计算方法。

2.5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速度的概念,参与课堂练习,计算给定运动的速度。

2.6 过程点评:通过讲解和练习,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2.7 教师行为:通过例题讲解,展示如何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计算速度。

2.8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例题,尝试自己解答,并讨论解题方法。

2.9 过程点评:通过例题讲解和学生解题,提高学生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的作用:判断物体运动的基准。

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例题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分析和速度计算的典型题目。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并尝试计算其速度。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例子,计算速度,并准备课堂分享。

3.3 过程点评:通过搜集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4.1 教师行为:总结机械运动的基础知识和中考复习的重点。

4.2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分享学习体会。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表示为m。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长度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0”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m,一本书的厚度为10mm,一张纸的厚度为100um 。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18.4cm ,估计值是0.01cm ,单位是厘米。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0.01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1.70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2.00 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 1.90 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0.1 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1.7 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秒、分、时。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秒。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电子表、石英钟、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大全精选全文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大全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游标卡尺等2.测量前的观察: (1)零刻度线(2)量程(3)分度值3. 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丙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69 mm是准确值,0.5 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

4.特殊长度的测量:测圆珠笔的周长,测碗口的长度,测一张纸的厚度。

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常用的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

知识点3:测量误差1.概念: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必须掌握的内容:1.长度及时间的各种单位及换算关系;2.刻度尺及秒表的使用方法;3.会测长度和时间,能正确读出刻度尺的示数,能找出刻度尺使用时的错误;4.知道误差是什么,与错误的区别;5.熟练记住速度的公式及变形公式,记住计算题的解题格式,会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6.刻度尺读数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是一个很容易出错的考点(重要)基础知识: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是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依次是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必须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m=10-3km1m=10dm=101dm (观察0的个数和10的指数,你找到什么规律了?)=100cm=102cm=1000mm=103 mm=1000 000μm=106μm=1000 000 000nm= 109nm面积的单位换算1m2=(1m)2=(10dm) 2=10 2 dm 21m2=(1m)2=(10 2 cm) 2=10 4 cm 21mm2=(1mm) 2=(10-3m) 2=10-6m21cm2=(1cm) 2=(10-2m) 2=10-4m2体积的单位换算1m3=(1m)3=(10dm) 3=10 3 dm 31m3=(1m)3=(10 2 cm) 3=10 6 cm 31mm3=(1mm) 3=(10-3m) 3=10-9m31cm3=(1cm) 3=(10-2m) 3=10-6m34、常用的长度,可用于估计物体的长度(不同的人略有不同,视自己的情况而定)1米:从地面到自己肚脐的距离1分米:从手腕到中指指根的距离1厘米:食指指甲的宽度5、刻度尺的使用:⑴、使用前—“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线(下边括号内的文字为解释,知道就行,不用背)①、它的量程是多少?(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看量程的目的:便于根据物体的大致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②、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分度值: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看分度值的目的:便于准确而迅速的读数)③、观察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了?(如果磨损了会造成测量偏大,解决方法:可选某一整数刻度为新的“零”刻线,这时,物体的长度=末读数—“零”刻线所对应刻度的的读数)⑵、使用时:选-放-读-记①、选:要根据测量要求选取分度值和量程合适的刻度尺;②、放:刻度尺的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并平行于被测物体;(歪了会测的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③、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不能斜视,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准确值+估计值=测量值;如:5.2cm + 0.08cm=5.28cm (和上一行上下是对应的)④、记:记录的测量结果既要有数值还要有单位,即:测量结果=数值+单位6、刻度尺读数要估读(当物体的末端正对着某一刻线时特别容易忘记估读或读错),读数必须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上图,读数的步骤和思路:(不用背,明白了就行)(1)、明确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就明确了读数应读到“毫米的下一位”;(2)、物体的右侧位置在2.6cm和2.7cm之间,读2.6cm就偏小了,读2.7毫米就偏大了,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估计着分成10份,物体对着这1mm中间偏右一点,大约是0.7mm处,即比较准确的读数应该是:2.6cm(准确值)+0.07cm(估计值)=2.67cm;当然,每个人估计的不一样,也可估读为2.66cm或2.68cm,如果差的太多就不对了。

(3)、物体的左侧正对着1cm刻度线,不是读“1cm”,也不是读“1.0cm”,因为0是毫米位,还没读到毫米的下一位,由于是正对刻度线,不多也不少,所以估读到毫米下一位的也是0,应该读“1.00cm”;(4)被测物体的长度=2.67cm—1.00cm=1.67cm如上图,读数的步骤和思路:(不用背,明白了就行)(1)、明确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就明确了读数应读到“毫米的下一位”;(2)、左边已与零刻度线对齐,读数不是“0 cm”,也不是“0.0cm”,应该是“0.00cm”,第一个0是厘米,第二个0是毫米,第三个0是毫米的下一位;(3)、右边物体的边缘正对着2cm的刻度线,读数不是“2cm”,也不是“2.0cm”,应该是“2.00cm”,2是2厘米,第一个0是毫米,第二个0是毫米的下一位,是估读的。

(4)、被测物体的长度=2.00cm—0.00cm=2.00cm(通常左侧正对零刻度线,直接读右侧的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长度)7、根据读数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由于读数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根据读数可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什么,即:正确读数的倒数第二位数和刻度尺的分度值应是一致的。

如:3.14cm中的倒数第二位数是1,处于毫米位置,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mm,5.264m中的倒数第二位数是6,处于厘米位置,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cm。

8、练习巩固:请一一说出图1-4中的错误,并说出1-5中的刻度尺与6中的刻度尺有何不同考点:(1)、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测量的起点,则直接读出测量终点的读数即为被测长度;但如果测量起点对应的不是刻度尺真正的零刻度线,则“被测长度=末读数-初读数”。

许多同学直接读出末读数就当成被测长度了。

(2)、刻度尺的读数不同于其他读数,它要求估读,即读到分度值(分度值就是相邻两个刻度线间的长度,表示刻度尺的准确程度)的下一位,也就是说读出的数的倒数第二位应该是分度值。

如左下图所示的刻度尺分度值为1mm,左端测量起点应该读为4.00cm,而不是4cm或4.0cm,右端测量终点应该读为6.70cm,而不是6.7cm。

右下图中左端的读数为_____________,右端的读数为_______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____。

9、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 s ,其他的单位还有“小时(h )”,“分(min )” 10、时间单位换算:1h=60min=3600s 1min=60s11、物体的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方法只能减小误差,并不能使误差消失。

12、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还有使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

(只掌握第一种方法就行)13、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14、几种特殊的测量长度的办法: ⑴、测厚度均匀的纸的厚度;(累积法) ①、 将纸捏紧,用刻度尺测出纸的厚度L ; ②、 数出纸的张数n ; ③、 计算出一张纸的厚度,nLL =1 注意:①、测量时应捏紧,纸张之间不留缝隙,否则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大; ②、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这样测量结果会准确些;③、测量值应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因为“张数=页数÷2”。

⑵、测细铜丝的直径;(累积法)①、将铜丝紧密而不重叠的缠绕在粗细均匀的铅笔上,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L ;(只要粗细均匀的圆柱形物体都行) ②、数出线圈的圈数n ; ③、计算出钢丝的直径,nL L =1 注意:①、铜丝缠绕时应紧密接触,铜丝之间应不留缝隙,也不应重叠;如果有缝隙或重叠会导致什么结果?偏大还是偏小?③、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这样测量结果比较准确; ④、应用线圈的长度除以圈数而不是铜线的长度。

⑶、根据地图测量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化曲为直法)①、将一根没有弹性的线沿所测曲线摆放,首尾做好标记后伸直,用刻度尺测出首尾之间的长度L ;②、利用比例尺换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注意:①、应选择不具伸缩性的线;②、应让线与地图上的某段曲线重合;③、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④、应用比例尺换算时,应注意计算的准确程度。

⑷、测硬币的直径或圆柱体的直径。

①、直角三角板的两个直角边应和刻度尺重合,将硬币夹在中间,不留缝隙,分别读出两个三角板竖直的直角边在刻度尺上所对的读数;②、硬币的直径=末读数-初读数③、如果是利用此装置测硬币“厚度”,应同时测多个面值相同的硬币的厚度,再除以硬币的个数。

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写实验步骤的几点要求:1、分步写,每测出一个物理量或数出一个物理量为一步;2、每个步骤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怎么做+测什么+字母3、最后一步一般是用公式将所测的物理量用前面步骤中测得的物理量字母表示出来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2、使用前:3、使用时:1、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取分度值和量程合适的刻度尺2、 放: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并平行于被测物体,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3、 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不能斜视,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记录的测量结果既要有数值,还要有单位1、看量程:明确刻度尺的测量范围 2、 看分度值:明确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3、 看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果磨损,重新选择“零刻度线”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 长度的单位1、 国际单位:米 符号:m2、 其他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3、 单位换算: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4、 常用单位长度: 1米:从地面到肚脐的距离 1分米:从手腕到中指指根的距离 1厘米:食指指甲的宽度三 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秒 符号:s2、其他单位:小时(h)、分(min )3、单位换算:1h=60min=3600s 1min=60s4、测量工具:日昝、沙漏、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2、产生原因:受所用仪器的准确程度和测量方法的限制而产生3、减小误差的方法:4、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误差可能通过一些方法减小,但无法消除。

四 误差1、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 改进测量方法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必须掌握的内容:1、 机械运动的定义及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发生了机械运动;2、 什么叫参照物;3、 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与所选取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 过桥问题不要忽略了车长 基础知识: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可以看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