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浪漫主义诗人之比较_以郭沫若与华兹华斯为例
华兹华斯与郭沫若诗学思想比较

华兹华斯与郭沫若诗学思想比较作者:张尚信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3期摘要:华兹华斯与郭沫若分别是英中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们的诗学思想有相似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差异主要表现在情感的流露方式、情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理性思维与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诗歌题材等方面。
造成他们诗学思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华兹华斯;郭沫若;诗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8)03-0121-05华兹华斯与郭沫若分别是英中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
但是,他们的诗学思想却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拟就他们的诗学思想进行比较。
一、两位诗人的诗学思想简述华兹华斯有关诗学思想的论述主要是在他的《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体现在他的诗歌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自然论、情理论、语言论和想象论四个方面。
讴歌自然、崇尚自然是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华兹华斯的出生地英格兰北部湖区,地跨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兰开夏三郡,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闻名。
优美的自然生活环境,培育了华兹华斯对自然的“虔诚的爱”,将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然而,工业主义、商业主义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给人带来的异化,使得他从真正的人性视野来审视我们人类走过的路。
法国大革命最终没有实现“平等自由”的理性王国的“华美约言”,破灭了华兹华斯的希望;而且,雅各宾党人实行的无情专政和恐怖政策使华兹华斯感到恐惧和愤怒,巴黎的流血惨案使他震惊,他从心底萌生了“革命不像自然那样给人带来纯静和和谐”的想法。
加之在卢梭“回归自然”思想的影响下,于是他回到湖区,并与柯勒律治、司各特等往还,过上了理想的“田园生活”。
他也怀着同情的心理和静观的哲学观察贫苦农民的生活。
他满怀乡愁,写下了《采干果》、《露丝》和《露西》等组诗和长诗《序曲》、《孤独的收割者》、《不朽颂》等名篇。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比较研究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比较研究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比较研究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比较研究一.概要:(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二)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二.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研究:以李白、郭沫若与雪莱、华兹华斯为例。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
最初的浪漫主义等同于自由主义,是反对模仿,强调独创的文学主张的代名词,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坛约二百年的现状,故它是古典主义的发展,也是古典主义的否定。
具体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指作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现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体现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的审美原则。
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和变形等手法来塑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的激情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热切追求的一种创作原则。
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
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18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一)强调感情的抒发,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
它把个人感情、主观世界诉之于海阔天空的想象,因而被批评家称为“抒情王子”和“理想主义”。
(二).崇尚自然,着力于表现自然景物和乡间的纯朴生活,歌颂和赞美大自然。
这些景物写的已经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而是人物在特定的情感状态下对自然景物的印象和体验,着上了明显的主观色彩。
(三)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 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王鹏飞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近年来提出 是说 ,它已将文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 。它和早期法国 层面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过滤 ”,指的是文学交流和对
不羁的精灵呦 ,你是周流八垠 ;
(黎明还在黑夜笼罩之中 ) ,也没有“stone”(石头 ) 和“the
你破坏而兼保护者 ,你听哟 ,你听 !
hunter of the east”(东方猎人 ) 。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把
“stone”所暗喻的初升的太阳点出 , 体现了创造性的叛逆 。
对比原作 ,在形式上 ,我们可以看出郭译在形式上虽保 留了十四行诗句 ,但莎翁十四行诗体中三行体 ( terza rima) 的韵脚 ( aba, bcb, cdc, ded, ee)却不见了 ,从而 ,原诗中各种 音韵也跟着产生了变异 。这是由于在英语诗歌创作理论
比较文学学派所倡导的实证性研究被称为国际文学关系研 话过程中 ,接受者一方因为自身文化背景和传统而有意无
究的两大支柱 ,是全球化语境下研究不同国家文学 ,尤其是 意地对传播方的文学信息进行选择 、删改和过滤的现象 。
异质文化语境下各国文学的横向交流与联系不可或缺的方 这种文化过滤必不可少的会带来文学的误读从而引起文学
特性的传达 ,他的“诗首先应该是诗 ”的理论使翻译文学达 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换而言之 ,郭译在其精华上 ,便突显出 各种相对于原文的前景化 ( foregrouding)的翻译特点 ; 而这 些前景化的翻译特色正是郭译在“虚拟原作 ”中所形成的
The w 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 se w 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 ring shall blow
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对比

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对比
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在多个方面存在对比。
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之一是李白的作品。
李白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并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
他的诗歌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相比之下,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例如,雪莱的《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瑰宝。
诗人将西风作为中心意象来歌咏,诗歌章节内容气势恢宏,象征手法恰到好处地将情感倾露于胸。
总的来说,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在创作风格、表达方式、诗歌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表达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向往。
中英诗歌比较

中英诗歌比较——从诗歌角度看文化差异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主要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抒发思想情感并能让他人能同样限度地理解和感受到它。
中国的诗歌历来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为其标志特征,西方(这里主要讲英国)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
中西的诗歌在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对于学习诗歌的人来说不可以把自己的视野放得太狭窄,在横向和纵向中不断的比较从而完善自己。
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中英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诗人,如胡适、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曾译介过雪莱、济慈(John Keats)和惠特曼(Walt Whitman)等诗人的作品,并受其启发,于“五四”新文学时期,兴起新诗运动,极大地深化了中国新诗的思想内涵。
再比如当代中国的朦胧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方的意象派的影响。
相似之处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
华兹华斯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研究

第 33 卷 第 8 期2020 年 8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8Aug.2020华兹华斯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研究马郁文(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阳泉 045000)摘 要: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活泼淳朴。
中国以徐志摩为代表的现代诗人深受华兹华斯风格的影响,对诗境、诗情的把握尽显自由和想象,诗歌创作基调也是倾尽浪漫情怀。
通过探究华兹华斯作品特点及诗学主张,分析中国现代诗歌作品受其影响而造成的创作变化,尝试研究和分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中国现代诗;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歌变革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08-0133-020 引言华兹华斯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标杆式的人物,是因为他改写了英国新古典主义诗学的发展历史,是新派浪漫主义诗学风格的奠基人。
华兹华斯能突破当时主流文学风潮的影响,异军突起,得到同时代及后来学者的肯定和支持,主要原因是他将文学创作的视角回归到普通生活,唤起了大众的共鸣[1]。
再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很多人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不满,诗人和文学家奋笔疾书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时他们的作品强调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
因为对工业文明发展感到恐惧和担忧,华兹华斯选择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
所以他的作品主要是寄情山水,放飞想象的自由表达。
这样“诗意栖居”的生活会因为身在美景中而变得心旷神怡,既陶冶了情操,又呼吁人们探索自然,关注生态环境,所以华兹华斯“湖畔诗人”的美誉实至名归。
这样独特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追求也是造就他浪漫主义诗风的主要因素。
1 华兹华斯诗学风格对中国现代诗学发展的影响华兹华斯的主要作品有《孤独的收割人》以及与柯勒律治合作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决心与自立》等。
中英浪漫主义诗歌对比

中英浪漫主义诗歌对比浪漫主义诗歌,这个词一听就让人想起月光下的诗人、飘动的衣袍和醉人的爱情。
嗯,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老套,但你要是细细想想,浪漫主义诗歌的确有那种迷人的魔力。
你看,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和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在文化背景上差异挺大,可它们的内涵其实很相似。
说到这个,咱们就得从它们的情感表达说起了。
西方的浪漫主义,像是一场激烈的心灵风暴,诗人们通过文字宣泄自己的情感,常常是把自己摔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找那些藏在树木、风云、山川中的神秘力量。
而中国的浪漫主义,虽然少了那种爆发性的冲动,但却在诗歌里涌动着无尽的柔情。
两者看似不同,实则同样让人感到那种“心跳加速”的诗意。
说到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咱们得提一提拜伦、雪莱和济慈这些诗人。
你要知道,这些诗人都可不是等着诗句自己跑出来的那种人。
他们写诗那可真是拼了命。
比如拜伦,他可不是什么绅士,典型的“我行我素”的人物,总是带着点桀骜不驯的气质。
你读他的《唐璜》,你会发现他就像个狂热的年轻人,把爱情、冒险和生命的无常都揉成了一团。
而雪莱呢,他的诗歌就像是从一片沸腾的火山里跳出来的,总是充满了对理想、自由和人类未来的渴望。
你知道嘛,他在《西风颂》中几乎把自己当成了风,想要通过风的力量,来唤醒沉睡的大地。
你看这豪情,那种对生命与自由的无畏,简直让人都想跳起来呐喊一声“我也要这么活!”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没有那种“冲破天际”的火爆感,但它却带着一种温柔的气息。
比如唐代的李白,你要是读他的诗,可能会被那种豪放的情感给感染到。
你看他写的《将进酒》,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气概,简直让人忍不住想举杯痛饮。
李白的浪漫不仅仅是写美景、抒发豪情,他更像是把自己融入了自然的每一个细节中。
就像他常常在山川之间徜徉,似乎周围的每一片云,每一座山都在和他低语。
而他对自由的渴望,也让他如同西方浪漫主义的诗人一样,把内心的激情和对世界的想法,毫不保留地倾诉出来。
但说实话,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那种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细水长流。
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 - 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

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 - 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何先慧内容提要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为例,详细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态:华兹华斯的诗是朴素的,不追求新奇,不喜夸张,重视细节的真实,惯于写小人物和微贱的田园生活;而郭沫若的诗,气势如大江狂澜,情境离奇,把“奇人、奇事、奇境”推向极致,感情放纵到了扼杀诗真和诗美的地步。
关键词浪漫主义华兹华斯郭沫若唯能论一浪漫主义的特征表现为浪漫主义精神,即理想主义精神,特别侧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
“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
”[1]P9正由于浪漫主义主要表现理想,因而它不像现实主义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更多是采用远离现实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为表现对象,如中国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以及郭沫若的《女神》和《地球,我的母亲》,也如西方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以及高尔基的《伊则吉尔老婆子》。
高尔基在这个作品里的主人公丹柯,在率领众人走出威胁生存的大森林时,火把熄灭之时,丹柯掏出自己的心,将其点亮以给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从而走出死亡之地。
所以,对于浪漫主义,大家认同了“奇人、奇事、奇境”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
这一点,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与英美同类文学的比较中,更能显示出其鲜明的特色。
二我们读英美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诸如惠特曼的《草叶集》,仅仅以草叶象征美国人民。
正如诗人所说:“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2]P332。
惠特曼的诗歌风格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有其相似之处,那就是崇高而朴素的风格。
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安诺德特别赞扬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诗风即是“崇高而朴素的风格”,并据此认定,“我们将要承认他的地位,正如承认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地位一样;而且承认他的不只是我们自己就是全欧洲也都要承认他”[3]P2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像全一个德性,匆匆赶去法兰西,
可以这样地说,是泰戈尔、歌德、海涅等人的作品,煸起了
带着新的贡品,叩见刚登基的皇帝。
郭沫若热爱文艺的心火,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
……
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飚突进的精神”,使郭沫若“彻
——《一根风中颤抖的芦苇》
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但诗人仍然憧憬着让“自由和伟力”来改变当时的英国。
地球边上放号”的歌者?谁能忘记那只不停地在飞奔、狂叫、 理念的心灵内容大大超出了客观物质形式本身的意义,是主
燃烧着的“天狗”?谁能忘记凤凰的自焚?谁能忘记诗人在梅 体性的无限扩张,精神无限地溢出了物质。《女神》中的“我”
花树下的醉歌?那便是郭沫若的“个性解放”。我们看到,他 几乎征服、占有了“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他“创造日月星
束缚,被压抑的痛苦,对摧残和扼杀人类自由精神的封建制度
我们所以持相似的看法,乃是觉得放纵的情感内容超出
发出了强烈的诅咒。他高唱“自我”之歌,他热烈追求“自我发 了客观的物质形式本身的意义,是精神溢出了物质,理念压倒
展”、“自我扩张”,凡是读过《女神》的人,谁能忘记那个“立在 了形象,即便感到了美,却又远离了真。郭沫若的《女神》即是
正如他说蒋光赤在“浪漫”受到攻击时,公开宣称:“我自己便 卷本诗集。1815 年后逐渐稀薄,1835 年后则几乎不再发表作
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呢? 品。他似乎显得低调和退化,即便最激情的歌唱也充满着节
……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更好的什么 制,在这一点上与郭沫若简直有天渊之别。但他却是被公认
文化万象
中西浪漫主义诗人之比较
——以郭沫若与华兹华斯为例
◎张尚信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湖南·永州 425100)
摘 要 郭沫若和华兹华斯是中英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华兹华斯意识到浪漫主义诗学在过分强调个人情 感方面可能引起的歧义,因而重视个人情感与人类共同情感息息相通,没有奇特的想象和夸饰,不让放纵的感情扼杀了真 和美,而郭沫若则追求狂放的自我扩张,表现出一个个性极端膨胀的无所不在的主体。究其原因,一是郭氏反抗黑暗现实 的革命性,二是“唯 Energy 能论”,即精神无限地溢出了物质,这两个因素是华兹华斯所不具备的,也是他后来力求规避的。 关键词 浪漫主义 革命性 唯能论 主观精神 客观物质
你们涌上去观看的,不正是
求冲决长期以来的专制社会对于人性和文化的束缚,都要激
一根在风中颤抖着的芦苇?
活一切在陈规陋习下僵死了的政客、律师、缙绅之辈,
重精神性和神性,都热烈地讴歌和抒发一切属于个人的感觉、
病的、跛的、瞎的,不分显要寒微,
情怀,都敏感于所描写的生活事件。
完全进入了迷狂状态。这是一个自我极端膨胀的无所不在的
上世纪前期的中国新诗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确有其片面
主体。
性,正如李欧梵所言:“浪漫主义美学的那些神秘和超验的层
郭沫若和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个人情感与个性主义色彩的 面,在赞成一种人道性,社会——政治性的解释时,大都被忽
迥异,除了他们对浪漫主义本质的理解不同以外,还有以下两 视了。重点被放在自我表现、个性解放和对既定成规的叛逆
翻一切传统的重压中有过相当的革命意义。就在这股要求个 学、哲学,经验的材料在“非个人化的实验室”被加工,发生“化
性解放、呼唤个人自由的社会大潮中,郭沫若带着他的芦笛登 学反应”而成为诗歌的过程中。 这表示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场了。他的声音雄浑高亢,迥非寻常。他诉说了人的个性被 渲泄和挥洒是为艾略特所厌弃的。
的,这种情况便是浪漫主义。”
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英国文学史家一般倾向
华兹华斯在青少年时受到的思想资源和对革命的向往与 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人像安诺德一样,把他置于拜论,雪莱,
郭沫若有大致相似之处。但他没有郭沫若那样深受母亲和哥 济慈之上。著名评论家德·昆西则说:“1820 年之前,华兹华
那诗情也仅是自然流出,没有特别的夸饰,最壮丽的诗句也不 穿越一切,这就把“能”看得高于一切,把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过是“还有天空,大气和土壤/是高举你的旗帜的力量。”(《诗 选》第 194 页)
华兹华斯意识到浪漫主义诗学在过分强调个人情感方面
混同起来了。 三
对于主观性的重视,对于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是浪漫主
唱”。 诗歌本来具有超越个人感情的属性,但华氏仍然在强 来说就中了毒。”
调着共性,这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个人感情的放纵可能扼杀
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越来越不满这种泛滥的情感宣泄。
了诗真和诗美。
浪漫主义诗歌倍受新批评的责难,艾略特是始作俑者。他主
郭沫若与华兹华斯迥然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表现在诗 张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他认为诗人的思想(the 歌中炽热的个人情感和个性主义。五四前后,个性主义在推 poet’s mind)在创作中的作用如同催化剂,并未参与到各类文
疯狂侵略中国的行径,一面呼吁同胞迅速奋起,担负起救国的 怖政策面前,在英国的腐朽现实面前,华兹华斯的世界观经历
责任。
了最激烈最复杂的斗争,也是诗人游荡不定的时期,对启蒙主
他这一宝贵的爱国热情,紧接着在《匪徒颂》、《凤凰涅 义的信念也不无怀疑和动摇。于是他回到湖区,并与柯勒律
槃》、《晨安》、《炉中煤》等诗篇中燃烧起来,含着血和泪一起燃 治、司各特等往还,过上了理想的“田园生活”。他也怀着同情
方面的原因:
上。”那时,把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看成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必
一是郭氏反抗黑暗现实的革命性,而华氏“后期的政治思 须,因而出现了形式的粗糙和内容的空泛。对此,茅盾也说:
想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
“因为是一般地要求着自由,就造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破弃一切
二是郭氏以“唯能论”观点解释生命。
传统的束缚。”
Energy 底发散在物质如声、光、电热,在人如感情、 冲动、思想、意识。感情、冲动、思想、意识底纯真的表
调想象所攫取的美必须是真实的。
现便是狭义的生命底文学。
对于浪漫主义本质的理解,华兹华斯与他同期的英国同
这就是“唯能论”。郭沫若以“唯能论”的观点解释生命,
行取相近的步伐。通观华氏的所有诗歌,没有大胆的夸张,奇 把“精神作用”说成“能底发散”,就根本混淆了思维与存在,物
哥的教诲和爱护,八岁丧母,十三岁丧父,靠了舅父的接济,才 斯的名字给人踩在脚下;1820 年到 1830 年,这个名字是个战
于 1787 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逐渐接受法国启蒙思想。此前 斗的名字;1830 年到 1835 年,这已是个胜利的名字了。”
他能成段背诵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毕业前一年即 1790
人类生命中至高级的成分便是精神作用。精神作用只
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
是大脑作用底总和。大脑作用底本质只是 Energy 底交流。
同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骄子,华兹华斯强调自然美,柯勒律治
一切物质皆有生命。无机物也有生命。一切生命都是
以植物的自然成长来比喻诗情的自然而至,雪莱强调善的美, 济慈则把真与美统一起来,强调真的美。济慈是与华兹华斯
(三)中国传统文论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郭沫若的文艺思 想,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他转向了普罗文艺观
中国传统文论中存在着以政治功利为核心的文学工具倾 向。孔子论诗,在讲诗的“兴观群怨”之后,还忘不了补充一句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明确地要求诗歌为现行政治服务。“汉 儒言诗,不过美刺两端”,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汉代诗学政教化的 特色。刘勰《文心雕龙》一开始就讲“原道”、“征圣”、“宗经”。白 居易主张诗歌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柳宗元则明确提出了 “文以明道”的主张。诗文可以观政,可以载道,文道合一,有补 于世。这种文学观念重视文艺的现实性内容,要求文艺表现民 生疾苦,有时突出以至夸大了文艺的社会功能。这些传统文论 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郭沫若的文艺思想。例如,在 1924 年之 前,他是倾向于浪漫主义观的。但他在 1923 年 5 月 27 日在《创 造周刊》上发表了题为《我们的文学新运动》。在这篇文章中,郭 沫若更为关注文学的社会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他在提倡 浪漫主义观的时候,潜意识中仍摆脱不了传统文艺观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古代文论作为郭沫若接受屏幕的一部分,制 约着他对普罗文艺观的接受。日本普罗文艺观和中国传统文论 有本质的不同,但在一些方面却是相通的。它们均十分重视文 学对社会的意义,提倡文艺为社会上的某一阶级或阶层服务。 中国传统文论提倡“文以载道”,主张文艺为封建王权服务;而普 罗文艺则要求文艺反映第四阶级的生活,为第四阶级服务。可 以说,中国文论传统制约着郭沫若的文艺选择。正是由于中国 文论传统作为“接受屏幕”,郭沫若才很快放弃了浪漫文艺观,选 择了普罗文艺观。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郭沫若走上无产阶级 批评的道路,是具有必然性的。
烧。他控诉帝国主义的凌辱,诅咒祖国的黑暗,还把祖国比作 的心理和静观的哲学观察贫苦农民的生活。他满怀乡愁,写
他心爱的姑娘,他的“眷恋”之情像炉中煤一样烧得通红! 下了《采干果》、《露丝》和《露西》等组诗,同时开始写长诗《序
郭沫若显然是一个极富激情和理想的革命派和浪漫派, 曲》和《孤独的收割者》、《不朽颂》等名篇。1807 年,他出版两
特的想象和环境,而是选择普通生活中的事件和微贱的田园 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生命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唯能”,而在
生活以及下层人民如个体农民、破产农户、小艺人作为诗歌主 于物质运动。文学是精神现象仅是第二性的,社会生活即物
人公,即便是歌颂黑人革命领袖的《致杜桑·卢维杜尔》一诗, 质是第一性的,郭氏把文学说成“能”的发散,如天狗凭借“能”
内运动,而且立即以本名和“夏社”的名义连续写出文章发表 英国人往昔的/得天独厚的内向的幸福。/啊,请回来使我们从
在 1919 年 10 月上海出版的《黑潮》杂志第 1 卷第 2 期上,一 自私中奋起/给我们以道德风范,自由和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