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绍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工作标准(暂行)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工作标准(暂行)(审议稿)(2010年5月)为保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质量,实现整理、保存历史资料和深入研究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规律的预期目标,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工作规范》,特制定采集工作标准如下。
第一章采集成果第一条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全宗。
即采集工程形成的全部纸质、音像和实物资料,包括案头准备阶段收集的资料、从老科学家处采集的资料、从老科学家原工作单位采集的资料,以及其他渠道采集的资料。
第二条老科学家学术成长专题资料。
以全宗资料为基础,以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按照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环境、学术交往、同行评价等六个专题形成的专题资料。
第三条客观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报告。
以采集工作所获资料及其它旁证或间接资料为基础,准确、完整、清晰地描述老科学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以及对其日后学术风格、科学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学术交往中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勾勒其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并提炼总结其学术成长的特点。
第二章内容标准第四条资料标准。
1.资料完整。
既有纸质资料和音像资料,也有实物资料;既有反映老科学家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和师承关系的资料,也有反映老科学家科研活动、学术成就和学术交往等方面的资料;既有直接的一手资料,也有间接的旁证资料,资料范围和数量足以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
对学术上有争议问题的相关资料也应兼收并蓄,完整如实采集。
2.来源权威。
采集工作所形成的资料应以口述访谈资料和老科学家本人所提供的资料为主,辅以保存于老科学家原工作单位和档案馆、图书馆、新闻出版单位及主流媒体等的不同介质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和实物资料。
通过网络等非正规渠道获取的资料不在采集之列。
3.相关度高。
采集资料应紧紧围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这一主线,以相应的口述、实物与音像等资料以及旁证资料,充分反映老科学家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重要成就、同行交往等。
中国科学家传记的史传特色

2021年 第4期 总第004期Science Writing Review[摘 要]科学家传记的发展与时代同行。
在科技受到重视、科学家受到尊重的年代,科学家传记发展迅速。
当代科学家传记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古代传记的影响,有着“史传”的传统。
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史为鉴,弘扬科学家精神,重视科学家传记的教育功能;二是历史宏大叙事风格,重视科学家与时代、与科学史的关系;三是纪实传真,选择材料,呈现细节,用事实来塑造科学家形象。
在继承的同时,科学家传记也要创新,学习国外优秀科学家传记的优点,突出科学家的个性,引起读者的共鸣。
优秀的科学家传记需要系统考虑传记生产的全过程,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关键词] 科学家传记 史传[中图分类号] I207.5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957/ki.kpczpl.2021.04.001改革开放40余年,科学家传记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素养的提升密切联系在一起。
进入新世纪,更是形成壮阔的“中国潮”[1],涌现了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科学家传记。
当代科学家传记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与国外的科学家传记相比较,又具有怎样的民族特色呢?梳理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一、与时代同行的科学家传记回顾当代科学家传记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鲜明的特点:在科技受到重视、科学家受到中国科学家传记的史传特色彭 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北京 102249]尊重的年代,科学家传记发展迅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一段低谷期,科学家传记在新时期迎来快速发展。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强调科学与教育的重要性。
同年秋天,徐迟采写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在《人民文学》发表,介绍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15496060_絜矩之道

18坚固的友情,吵吵闹闹增加和谐度;脆弱的友情,一次争吵足以两败俱伤。
絜矩之道出自《大学》。
絜,度量;矩,法度、规则。
絜矩之道就是以推己及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
一位业余作者经过努力成为某家报纸专业编辑后,他向作者约稿,会详细说明稿件要求、稿费标准;收到稿件后,会第一时间向作者签收和回复;编辑完稿件后,会通知作者哪里做了修改,并征得作者同意;稿件发排后,会告诉作者发在哪一版的什么条位上,同一版面还有别的什么文章;稿件见报后,会在第一时间把样报寄给作者,并告知作者什么时间稿费可以寄达……事实上这些事情并不难,但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做到。
如今这位编辑已成为资深编辑,深得广大作者朋友的信赖和好评。
絜矩之道,其实就是将心比心,将人比作自己,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这位编辑之所以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对作者如此殷勤,考虑得如此周全,是因为他是从作者走到编者的,更能深刻体会一个作者的感受和需要,所以能亲近作者。
当然更重要的还有他以知践行、知行合一的自律。
这种自律就是最好的“絜矩”。
已经八十多岁的吴彦姝,还在拍戏。
作为拍戏现场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一位,她从不倚老卖老,从不端架子,也从不愿意被人照顾。
她说:“我自己最怕在剧组给别人添麻烦,剧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若是别人来照顾你,就会耽误他们的本职工作。
我不希望因为我而影响其他人的工作,而且我自己能多做一些的话,也能保持身体的灵活性,保证自己的状态。
”每到一个剧组,吴彦姝与年轻演员都处得十分融洽,因为她甘拜年轻人为师。
她说:“年轻人不一定非要向老一辈看齐,因为时代不同,我们接触的东西也不同,反而是我们这些老的,要向年轻人学习。
我学会很多现代化的事情,例如用手机打车、订票、订酒店的软件,都是青年演员教会我的。
我现在用得很顺手,需要出门我自己全能搞定。
”絜矩之道,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放到日常生活中,絜矩之道便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范围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范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个让人挺头疼又有点神秘的事情。
说起来,咱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老前辈”,他们可不是那些退休后悠闲享受晚年的“过气人物”,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为科学事业奉献的“活宝贝”。
他们或许是做过突破性发现的“大牛”,或许是默默无闻、埋头研究的“老黄牛”,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不折不扣的国家宝藏。
说到这些人,不禁让人心生敬意。
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研究团队便开展了这个“资料采集工程”。
你可能会想,采集资料不就是填个表,记录些数据吗?看似简单,但这个活儿可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首先得说,科学家们的成长,哪能简单一两句话就说清楚呢?你看那些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的生活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心酸、拼搏和付出。
那时候条件差得不行,研究环境艰苦,很多科研设备根本没有,现在的人根本想象不到他们的辛苦。
你有看到过用手工做实验、用老式设备调试一整夜的场景吗?没错,刚开始很多科研人员是“摸石头过河”,哪有现在这么多现成的理论和工具。
每一个理论的提出,每一个数据的得出,都得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
也正是这些坚持,让他们的学术之路越走越宽,逐渐成就了一个个影响深远的发现。
采集这些资料,首先就是得挖掘出这些老科学家的“老故事”。
很多时候,你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的是岁月的沧桑与智慧的光芒,越是看似普通的故事,背后往往藏着令人惊叹的努力。
有些科学家,外表看起来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但你要知道,他们年轻时可是为了一个实验,没日没夜地熬通宵,甚至整整几个月不曾回家!更别提那些在国外研究时,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硬是住在实验室里过日子。
说实话,要是让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去体验一下,那恐怕连第一天都受不了。
但他们却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采集这些成长资料,不仅仅是数字的积累,更是一段段奋斗的历史,是一场场心灵的震撼。
再说了,科研这事儿,想要成功,光有智慧可不够,还是得有点“运气”才行。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总序三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总序三作者:周济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3年第07期由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的弘扬老一辈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
中国工程院作为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能够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科技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项项重大工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富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伟大的重大工程成就,凝聚和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侯祥麟、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潜心开展科技研究,致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把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建设大局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科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辉煌;他们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
科学家们的一生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通过实施采集工程,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保存下来,把他们卓越的技术成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记录下来,并编辑出版他们的学术传记,对于进一步宣传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朽功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工作会议召开

龙源期刊网 2012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工作会议召开作者:来源:《硅谷》2012年第03期2月15~16日,2012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出席会议。
会议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罗晖主持。
王春法在会上指出,2010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开展以来,累计启动了153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工作,在建章立制、组织采集、综合开发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制定形成了规范严谨的采集工作文件,成立采集工程领导机构,明确采集原则,摸索建立采集工作协调机制,完成了采集工程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采集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观摩制度,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采集成果,初步建成采集工程馆藏基地,研究形成了采集工程二次开发方案。
王春法强调,2012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要扎实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成已结项验收小组的修改完善和资料入库工作;二是做好2011年启动102个采集小组的中期评估和结项验收工作;三是新启动100个采集小组工作;四是加大采集工程宣传和采集成果二次开发的工作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可展示的成果;五是就采集工程近年的工作向国务院、领导小组提交专题报告,并组织召开专家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向专家委员会和领导小组汇报2012年工作,同时调整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更大范围调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调动地方科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国范围内推动采集工作。
工作会上,北京市科协、天津市科协和上海市科协分别介绍了2011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工作经验。
中国科技史学会张藜教授讲解了老科学家采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北京理工大学吕瑞花教授介绍了2011年老科学家采集成果验收入库情况及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馆藏基地建设情况。
调研宣传部供稿。
用优质科学家绘本,引领孩子点亮理想灯塔

“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张藜 任福君 主编 唐子涵 王慧斌 高晓玲 等著 刘颖爽 周倩 于春华 等绘北京出版社2019.9-2022.5/48.00元/册以他们的探索故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开拓孩子的眼界;以他们爱国报国、敬业奉献、无私无畏、追求真理、不怕失败的卓越精神提升孩子的格局,为孩子树立真正优质的榜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科学家精神世代传承,让孩子们立志成为共和国脊梁”。
《全国新书目》: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展开合作,并策划了“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的呢?任福君:绘本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童书体裁,很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国外也有不少优秀的科学家绘本,受此启发,在2013年采集工程第一批10册传记丛书出版时,我们就计划着日后要出版青少年版读本和低幼版读本,希望为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所以商讨选题时,我们与北京出版集团对科学家绘本的形式一拍即合。
目前,采集工程已采集了500多位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中国科学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故事。
我们策划这套图书的初衷就是希望把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为孩子们树立人生榜样,让科学家的精神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全国新书目》:基于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对科学家丰富的人生、科研经历进行提炼时,有哪些需要注意或者重点呈现的因素,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任福君:我们特别希望孩子们读了这套绘本之后可以有所收获,将科学家们作为榜样,所以在故事的呈现上,我们着重表现了科学家们毕生爱国报国、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畏艰险、淡泊名利,为我国科学事业的繁荣和祖国的富强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作者们从儿童视角出发,回顾了老科学家们的学术历程和成就,描述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感人细节及其丰富的心灵世界,以及他们在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闪光足迹。
在内容上,我们力图真实呈现,不夸张、不夸大,严谨地表述科学家们的成就。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对科学家传记的一种新探索

传主作不切实际的评价。比如 , 无论是书名还是行 文, 都避免使 用“ ……之父” 等此前惯 用 的表 述 。 根据这一原则 , 采集工程希望每一册传记都能够以翔实 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图片,
多角 度 、 全 方位 展示 科 学家 的学 术成 长 和人 生历 程 , 把科 学 家 的成 长 成材 故事 建立 在充 分
中
国
科
技
史
杂
志
掌握运用史料并深入解读的基础之上。通过已出版的 5 0册传记可以清楚地看到 , 《 传记 丛书》 的史料来源广泛, 几乎涵盖了研究当代史所需要的各种史料类型 : 老科学家本人或 其同事亲友弟子等的口述史料 ; 老科学家个人的研究手稿 、 工作笔记 、 信 函; 求学地 、 工作
与资料 采集 工作 同步启 动 与推进 的 , 还 有对 老科 学家 们 学术成 长 历程 的研 究工 作 , 由 此形 成 了一 批 以传记 为体 例 的 研 究 报 告 , 并择优纳入《 老 科 学 家 学 术 成 长 资 料 采 集 工程
丛书》 ( 以下简称《 传记丛书》 ) 出版。到 2 0 1 5 年初 , 已分 3 批共出版 5 0册科学家传记 。 这一《 传记丛书》 自酝酿起 , 便定位 于“ 学术传记 ” 。在此 , “ 学术” 一词实有双重含 义, 一指以科学家个人 的学术生涯为主题 , 二则强调传记的“ 学术性” , 即以学术研究为主
《 老 科 学 家 学 术成 长 资料 采 集 工 程 丛 书》 : 对 科 学 家 传 记 的一 种 新 探 索
张 藜
(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北京 1 0 0 1 9 0 )
中 图分 类 号
文 献标 识 码
N 0 9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h e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f o r f 船H i s t o r y o f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V o 1 . 3 6 N o . 1 ( 2 0 1 5)
《 老 科 学 家 学 术成 长 资 料 采 集 工 程 丛 书》 绍 介
《 含章可 贞: 秦含章传》 杨 丽凡 (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著, 上 海交通 大学 出版 中 国科学技
术 出版社 , 2 0 1 3年 1 2月 秦含章 ( 1 9 0 8 . 2 . 1 9~) 是我 国食 品科 学技 术和 工业 发酵 与酿造技 术的拓 荒者和 带头人。他 多次赴 国外考 察 , 善 于总结纂述 国内外先进 酿造技术 , 是 出色的理论 家; 同时能将理论推广到 生产 中去 , 擅 长解
立 了我 国原子能研 究基地 , 聚集和培养 了大批科 学技 术人 才 , 为 中国第一颗原 子弹和 氢弹 的研 制成 功,
做 出了突出贡献 . 1 9 9 9年被 追授 “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 参 与创 建 了中 国科 学院及学部委 员( 院士) 制度 。 本传记作者 曾在钱 三强的直接 领导下工作 了 1 6年 , 近年来撰 写过 多种 关于钱三 强的传记 、 年谱和 文章 。
1期
本刊编辑部 : 《 老科学家 学术成长资料采集 工程丛书》 绍介
l 1 1
本传记在钱 三强诞辰 百年之 际推 出, 以钱 三强“ 还我本 来面 目” 为 宗 旨, 充 实 了许 多背景和 细节 , 冀望通 过这位 中国核物理界 的“ 帅才” , 重建 那段 激动人心的 岁月。
《 行有则
决 生产 实践 中的 实 际 问题 。 本 传 记 力 求 将 传 主放 置 于 其 生 活 工 作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 真 实地 反 映 秦 老 服 从
国家需要 、 辗转 多个专业领域最终致 力于酒业科研 与 实践的 学术历程 , 详述 了他 7 O余年 中的成绩 贡献 和 个人 经历的沉浮波折。 同时 , 读者还将从 中 了解这位睿 智 、 长寿 的科 学家是如何从 容 淡定 、 勤勉努 力
地 平衡 其 工 作 与 生 活 的 。
《 情 系山河 : 张光 斗传 》 王光纶 ( 清华 大学 ) 编著 , 中国科 学技术 出版社/ 上海交 通大 学出版社 , 2 0 1 4年
1月
张光斗( 1 9 1 2 . 0 5 . 0 1 ~ 2 0 1 3 . 0 6 . 2 1 ) 院士 , 水利水 电. Y - 程专 家和工程教 育学 家, 中国水利 水 电事 业的
和 简介 , 以飨读 者 。
本 文 以传 主 的 出生 时间为序 ; 少量 尚在 印制过 程 中的传 记将 在本 年初 出版 。
中图分类 号 文献 标识 码 N 0 9 2 E 文章 编号 1 6 7 3 . 1 4 4 1 ( 2 0 1 5 ) 0 1 — 0 1 1 0 — 1 1
开拓者之 一。本传记 以张光斗 自述 的《 我 的一生》 为主要线 索, 补充档案 资料 , 以时间为序 对张光斗的学 术成 长经历 、 在水利 水电工程和高等工科 教育上所取得 的成就 等做 了记述 ; 他 注重“ 实学” , 积 极就具有
战略 意义的重 大问题提 出建议 。另外, 传记 还讲述 了许 多有 关传 主高尚品德 、 忠诚敬业和 热爱祖 国的鲜
就 与电子结缘 ; 青年时代奔赴延安 ; 带着党的嘱托 , 赴 关留学 ; 回 国后 , 立 志成 为沟通 产业界 和 学术界的
桥梁, 投 身产业界 , 对我 国电子科 学技术发展 以及工业建设做 出重要 带头及奠基性贡 献 , 对 雷达 、 信 息理 论、 电子 电路 、 电子计 算机 逻辑设计 、 电机 、 电器 、 工 艺评估 方法学 、 经济财政 数理分析 以及 当代信 息技术 发展动 向等有创造性 成果。几近耄耋之年 , 他建议 成立 中 国工程 院 , 并与 师 昌绪、 张 光斗共 同起草 了倡 议书, 后 当选首批 两院院士 。本传记 用白描的写 法、 按时 间顺序记 录 了被称 作“ 战士 、 博士 、 院士” 的“ 三 士科 学 家” 罗沛霖的人生经历 , 可见许 多精彩 的细节 、 感人 的事迹。
知无涯 : 罗沛霖传》 刘九如 ( 工业与信息化部 电子科学技术情 报研究所 ) 、 唐静著 , 上海 交通
大 学 出 版社 / 中 国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 2 0 1 3年 1 2月
罗沛霖 ( ( 1 9 1 3 . 1 2 . 3 0~ 2 0 1 1 . 4 . 1 7 ) , 电子 学与信 息学 家, 两院院士 。他 出生于 书香 门第; 中学时代
《 中 国科 技史 杂 志》 编 辑部 编辑整 理
( 中国科学 院 自 然科 学史研究所 , 北京 1 0 0 1 9 0 )
编者 按
搜 集、 抢救 、 整理和研 究 中 国近 百年 来 的科 技发展 史料 为本刊 核 心
内容 , “ 传记” 曾是本 刊 主要 专栏之 一 。 自 2 0 1 0年 “ 老科 学 家学 术成 长 资料 采 集
本书是张宏达的第一部传记详细记述了传主的科学人生特别对其重要学术成果的成学经过做了重点介绍凸显了传主对植物学学科的热爱对自身学说的执着信念并探讨了与其学术生涯相伴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尽力将其放到20世纪中国植物学史的脉络中加以考察
《 L f Biblioteka 嘲科技史 杂志》 第3 6卷第1 期( 2 0 1 5年) :1 1 0~1 2 0
活 事例 。
《 魂牵心 系原 子梦 : 钱三强传》 葛能全( 中国工程 院 ) 著, 中国科学 技术 出版社/ 上 海交通 大学 出版社 ,
2 0 1 3年 1 0月
钱三强 ( 1 9 1 3 . 1 0 . 1 6~1 9 9 2 . 6 . 2 8 ) 院士, 著名 的核 物理 学 家, 中 国原子 能科 学事 业的 主要创 始人 。 他 早年 在法 国师从约 里奥一 居 里夫妇 , 发 现 了重原子核 三分 裂与 四分裂现 象; 自1 9 4 8年 回 国起 , 领 导建
工程 ” 启 动 以来 , 本 刊 在 密切 关 注 、 及 时报 导其 信 息 动 态 的 同 时 , 积极 刊发 相 关 研 究成 果 , 并 出版 了采 集工程 口述 史 专辑 。本 期 特 约请 该 项 目的 首席 专 家张 藜
研究员撰文介绍《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 采集工程丛书》 主体 内容并阐发 对科 学家学术传记研 究的一些思考 , 同时刊发 已出版的 5 O部科学家传记 的出版信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