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资料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资料

其他临床表现
(二)泌尿系统
• 蛋白尿 • 非特异性尿道炎 • 无菌性脓尿
其他临床表现
(三)骨骼肌肉系统
关节炎、关节疼痛,多大关节受累
(四)中枢神经系统
无菌性脑膜炎,主要通过脑脊液诊断
其他临床表现
(五)心血管系统(决定该病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 心肌炎:<50%(心脏炎不严重,不易发现) • 心包炎:30% • 冠状动脉瘤:15-20% • 心肌梗死:极为少见
(四) CT扫描 (五)冠脉造影
实验室检查
(六)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重点)
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标准: • 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 • 冠状动脉扩张 • 冠状动脉瘤(少见)
实验室检查
冠状动脉扩张(日本卫生部 ): • 5岁以下儿童,冠脉内径>3mm;5岁以上儿
童,冠脉内径>4mm • 任一节段冠脉内径为邻近节段的1.5倍以上 • 冠脉内腔出现明显不规则
实验室检查
冠状动脉扩张(美国心脏病学会 ):
有文献表明,儿童体表面积与冠脉内径高度正相关, 用体表面积对冠脉内径测值进行校正后,评价冠脉扩张 更可靠。
冠状动脉瘤: •小动脉瘤或扩张:局部冠脉扩张内径≤4mm。 •中等动脉瘤:冠脉管腔内径>4mm且≤8mm,≥5
岁发病的儿童,冠脉管腔内径介于正常冠脉内 径的1.5-4倍。 •巨大冠脉瘤:冠脉管腔内径>8mm,≥5岁的儿 童,管腔内径>正常冠脉内径的4倍。
Kobayashi T,et al.Prediction of 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 unresponsiveness in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Circulation 2006,113:2606-2612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亚洲地区。

它最早在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清描述,故而得名。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全身多系统炎症反应,最常累及心脏、血管和淋巴结。

目前尚无确切的病因,但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和免疫异常有关。

川崎病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难点之一,本文将就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一、川崎病的临床诊断1. 临床表现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持续高热、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皮疹、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

持续高热是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之一,热程一般在5天以上,可持续1-2周不等。

结膜炎常伴有结膜充血、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出血。

口腔黏膜炎表现为咽喉充血、咽部肿胀、咽峡红斑等。

皮疹多呈弥漫性,粉红色,多见于躯干、四肢和面部,伴有手足底红斑。

手足红肿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局部温度升高、肿胀疼痛等。

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关节炎、心脏炎等表现。

2. 实验室检查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多不具有特异性,但常见的改变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

需要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如儿童感染性疾病、药物热等。

3.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川崎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多数患儿在发病后1-2周内出现心脏异常表现,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等,这些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二、川崎病的治疗效果分析1. 高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目前,对于川崎病的治疗,采用高剂量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IVIG的推荐剂量是2g/kg,静脉滴注10-12小时。

大多数患儿在使用IVIG后,体温可在24-48小时内降至正常,临床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IVIG还可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和减轻心脏损害。

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的患儿,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也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近年来,川崎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其治疗药物的研究。

目前,川崎病的治疗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血小板治疗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药物副作用和治疗反应有限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更加个体化的选择和非常规方案。

目前发现抗血小板治疗中的药物环氧合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可能存在药物敏感性基因的多态性。

在一些研究中,阿司匹林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COX-2 rs5275基因的多态性有关,其中CC型基因突变携带者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好,而AA型携带者对药物的治疗反应最弱。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对川崎病的抗血小板治疗产生影响。

其中,C34T和C62T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最好。

除了抗血小板治疗,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应用抗凝药物。

而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剂量和副作用会受到患者的维生素K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华法林的代谢主要依赖于维生素K受体基因多态性,其中G-1639A基因突变的携带者需要更高的剂量,而C1173T基因突变的携带者需要更低的剂量。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华法林对于VKORC1基因突变携带者药物的维持时间更长,需要更低的维持剂量。

综上所述,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川崎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川崎病患者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合理的药物剂量及剂量调整方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为儿童的健康保障做出更大的贡献。

儿童川崎病治疗进展

儿童川崎病治疗进展

水合氯醛等保持 患儿安 静 。( 2 ) 穿刺时针 尖进 入皮下后 前行 0 . 5 c m再刺人血管 , 避免直 刺血管 , 以便 利用皮 肤组织 的收缩
减少穿刺点 的渗血 ; 缩小压迫面积 , 及早持续压迫 , 可达到较好 的止血效果 ; 穿刺点局 部加压包 扎 2 4 h , 凝 血功 能差 者适 当延 长包扎 时间, 并局部制动 。
米 宁 【 关键词】 儿童; 川崎病;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 7 2 5 .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3 2 9 6 ( 2 0 1 3 ) 0 5 B一 1 7 8 — 0 3
川崎病 ( K a w a s a k i d i s e a s e , K D) 又称 皮肤黏 膜淋 巴结综合
封管效果 , 有效延长 了导管 留置 时间 , 临床 效果显著 。而且正
压接头有效避免了护士被 针刺 伤 , 减少了因针刺伤引起 的血源 性感染 , 极大地增加 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安全。 4 导管脱管
5 . 2 处理
蔡娟等 采 取贴 膜外棉 球联 合绷 带双重 加压 包
扎的 固定方法 , 抬高穿刺侧肢体 , 1 d后穿刺点已无渗血。 综上所述 , P I C C导管 为输 液提 供 了一 条安 全 、 方便 的通 道, 减 少了反复穿刺 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 避免 了高渗药 物对患 儿血管的刺激 , 减轻 了恶性刺激对患儿心灵 的创伤和护理工作 量。而对 P I C C导管 的正确护理 , 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的关键 。
的长度较短 , 可试抽 回血 , 如 回血 良好 , 导管仍 可继续使用 , 否
则应拔管 , 必要 时重新置管 。
5 穿 刺 处渗 血
5 李琦 , 钟莉芳 , 邱鸿. 2 4 h 不 间断输液预防 N I C U中 P I C C堵管的护理 观察 [ J ] . 实用临床 医学 , 2 0 1 0 , 1 1 ( 1 2 ) : 1 0 7 , 1 0 9 .

川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川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川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导读: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主要见于小儿,5岁以内多见。

典型症状是初起高热,持续5天以上,伴有眼结膜充血、唇皲裂、杨梅舌、手足指肿胀等症状,并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症状,累及心脏,早期有心肌炎、心包炎症状,后期可发生冠状动脉瘤。

本病于1967年首先在日本报道,近年来在儿科中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主要见于小儿,5岁以内多见。

典型症状是初起高热,持续5天以上,伴有眼结膜充血、唇皲裂、杨梅舌、手足指肿胀等症状,并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症状,累及心脏,早期有心肌炎、心包炎症状,后期可发生冠状动脉瘤。

本病于1967年首先在日本报道,近年来在儿科中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1病因病机古代医学文献对KD无专门论述及与之相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传变过程,多数学者认为KD应归属“温病”范畴,也有学者认为应属“疫疹”或“斑疹”范畴[1,2]。

其中,马献图等[3]认为KD的发生是由于小儿体弱或时令不正,致温热毒邪侵袭人体,伏藏体内,一旦再感时邪,便可引起伏邪发病。

胡惠智[4]认为:“瘀热”是形成KD的症结,其病机是热壅经络,迫血妄行;热毒化火内燔,炼液成痰;血热成瘀。

司远萍等[5]认为KD系外感温毒或疫毒之邪,侵袭肺胃,热壅阳明,充斥皮肤粘膜,瘀阻肢体四末,继之毒从火化,内窜营分,形成气营(血)两燔。

吴水盛、朱江等[6,7]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病邪,易从火化,直达营血,造成气血两燔。

朱盛国[8]认为外感温毒时邪,侵袭肺胃,毒从火化,传营入血,乃致气营(血)两燔;热毒熬血成瘀耗伤气阴。

指出气营两燔,热毒瘀滞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汪受传[9]认为根据其发热,起病急骤及临床表现,认为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与疫伤、温毒、阴毒发斑较为接近。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arterial
2岁为13%一18%,2岁以上为10%,所以对小于1岁的JlI崎 病患儿的诊断应引起高度重视。8岁以上患儿虽然只占川崎病 患儿总数的10%,但Newburger等报道8岁以上川崎病患儿的 冠脉瘤发生率为21%,也相对较高峥o。 2发病机制 川崎病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中、小血管炎,免疫系统活化 和普遍的血管炎是KD的两大特征[7】。目前有人认为川崎病动 脉血管基质的代谢紊乱是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等发病的重要 因素之一。尽管KD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机制还不清楚,目前 比较认可的观点主要包括急性期的免疫系统高度激活导致的血 管炎性损害。是一种感染病因或超抗原触发超免疫反应,该免 疫反应激活了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而单核/巨噬细胞通过 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各种病原后启动细胞内信号传导,引起特殊 基因表达,产生大量各种细胞因子,启动细胞因子的瀑布反 应,激活体内固有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系统,造成内皮细胞和 其他细胞损伤¨]。其共同的病理基础必然是细胞基质降解、 血管基底膜破坏、细胞的凋亡和迁移以及血管结构重建,从而 导致冠脉的早期扩张、动脉瘤形成以及晚期冠状动脉狭窄。 3川崎病冠脉损害的离危因素 国外学者应用统计学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KD并发冠 脉损害的高危因素。2003年Honkanen[91提出预测KD冠脉病 变的高危因素:(1)血WBC>12×10’/L;(2)HCT<o.35; (3)血清清蛋白<309/L、PLT>450×109/L;(4)男性,年 龄<1岁或≥9岁;(5)高热(>39.5℃)和发热持续时间长 (>10d);(6)C一反应蛋白(CRP)阳性“+++”以上; (7)因未能早期诊断而在起病10d以后才开始应用IVIG治疗 者。满足以上7项中的4项者为高危人群。近年报道的与川崎 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患儿心肌肌钙蛋 白、脑钠肽、降钙素原、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酶、血管内皮细 胞生长因子、心电图、治疗时间及方法等多种因素¨”。据报 道只有61%的川崎病患者在起病后的10d以内接受过IV[G治 疗,因此早期确诊川崎病并应用IVIG治疗对降低严重心血管 并发症是极其重要的。 综上所述,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较多,但各个

川崎病的诊治现状课件

川崎病的诊治现状课件

病因与病理
病因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 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理
主要表现为全身性血管炎,可累 及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 或冠状动脉瘤形成,是儿童获得 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与发病率
流行病学
川崎病在亚洲地区高发,尤其是在日本、中国和韩国等国家。男女发病率相等,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但以春季和秋季为主。
案例三:川崎病的社会影响与公共卫生意义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本案例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川崎病对家庭、社 会的影响以及公共卫生意义。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全身血管炎症性疾病,不仅 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 和精神负担。同时,川崎病也是儿童时期获得性心脏病的 主要原因之一,对整个社会和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因 此,加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提高儿童健 康水平、减少公共卫生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法
目前川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免疫球蛋 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以有效预 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近年来,一 些新型药物如BTK抑制剂、JAK抑制 剂等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治疗潜力。
预后评估
对川崎病患者的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估 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一些研究通 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患者发生 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以便早期干预 和治疗。
案例二:成功治疗川崎病的典型案例分析
总结词
本案例讲述了一个成功治疗川崎病的典型案 例,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家长的高度 配合,患儿最终康复出院。
详细描述
一个1岁以内的男孩因发热、皮疹等症状在 发病第3天被确诊为川崎病,并接受了规范 的丙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同时密切监测 病情变化。在发病第10天,患儿的冠状动 脉瘤消失,病情得到完全缓解。这个案例强 调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提高川崎病治愈 率的重要性。

川崎病56例临床研究

川崎病56例临床研究
0 0 ) .5 。
指 出治疗 中使 用激 素发 生冠 状动 脉瘤 高 于后者 , 故提 出禁用 激素 , 近来 发现 , 些 某
对高效静 脉丙种球蛋 白治疗抵 抗的患儿 , 糖皮质激 素治疗取得 良好效果 , 不仅可 有 效缓解急性期 症状 , 冠状 动脉病变发生 率 亦有降低 J 。从 K D的发病 机制 , 及皮 质
5 6例 K D患儿 中曾间 断应 用激 素者 3 O例 , 中发 生冠状 动脉损 害 8例 , 其 发生
5 6例 患儿 均符合第 三届 国 际川崎病 会议 修订 的诊 断 标 准 , 中男 3 其 3例 , 女 2 3例 , 男女 之 比为 14 : , .3 1 发病 年龄 5个
月 ~6岁 , 均 2 2岁 。 平 .
热 患儿根据病 情需要 , 在应 用阿 司匹林 的 同时间断使 用激 素 , 不增加其 心脏冠状动 脉损 害的发 生几 率; D 患儿在 急性 期给 K
予 大剂 量 丙种 球 蛋 白静 滴 , 明 显 降低 心 可
脏冠状动脉损 害的发生几率 。
种 球蛋 白静滴 , 剂量为 4 0 g ( g・日) 0m/k , 连 续静滴 5天。对 于持续 高 热或 体温 > 4  ̄ , 断使 用激 素 治疗 , 量 为 1— 0C时 间 剂
激素 的药理作用来 讲 , 质激素完全可用 皮 来治疗 K D本组资料显 示 , 对于持 续高 热 的重症 K D患者 , 在使用 阿司 匹林 正规 治 疗的 同时 间 断使 用 激 素 , 有 效 缓解 症 可
状, 并不增 加冠状动脉 改变的发生率 。 参考文献
1 诸福 棠. 实用 儿科学. 6版. 京 : 民卫 第 北 人
讨 论
结痂; ⑥颈淋 巴结 非化脓性肿大 。具 有诊 断标 准 6项 中 5项 以上 又不能 被其 他 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0 . O No. 13 研 究进 展
黄 波 ( 广西壮族 自治区民族医院儿科 , 广西 南宁 5 00 ) 30 1
关键词 :川 崎病; 冠状 动脉 瘤 ; 管炎 血 中图分类号 :R53 4 文 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0 —5 1 ( 08 o —0 7 0 1 8 7 2 0 )4 6 3—0 3 性, 减少前列腺素 ( G) P 和血栓素 的形成 , 而减轻 炎症反应 , 制 抑 血小板凝集 和血栓 形成 。 由于 A A本 身无抗 C L作 用 , 需 S A 故 与 I G联 合使 用。但在 A A的用量及 维持 时间上 仍有 争议 。 VI S
维普资讯
第 3 O卷 第 4期 2 ∞8年 8月
右 江 民族 医学 院学报
J u a o o j n dcl ol efrNain li o r l f ui gMe i l g t a t s n Y a aC e o o ie
美 国通常 给予 8 ~10g k d 分 4次 服用 , 0 0m / g・ 一, 由于 大剂 量 AS A对 胃肠道的刺激影响较大 , 日本等亚洲 国家则 给予 3 - 5 0 0 mg M - 一 , / d 1经多 中心研究 同样 有效 J 。使用 中到 大剂 量 AS A 的时 限也 不同 , 许多 中心在儿童退 热后 4 ~7 h即减 少 A A剂 8 2 S 量, 改为小剂量 3 r / d , 也 有部 分专 家则 直到 病程 ~5 g k ~ 但 n g- 的第 1 4天且退热 4 ~7 h 8 2 后才改 为小剂量。 A A减量后 根据病情需要决定使 用时 间 : 冠状 动脉异 S ①无 常或急性期冠状动 脉仅呈 一过性 扩张 者 ,~8 后可 停用 ; 6 周 ② (A ) C L 的发 生 。 1 1 静脉 用 丙种 球 蛋 白 (vI 1 8 . I G) 9 4年 F rso I G 并发小到 中等 C A者 , 口服小剂 量 , uuh u 将 vl A 应 直到 C A . ; A 肖失 ③若并 运用 于 K D的治疗 并获得成 功。此后 ,VI 渐被各 国广 泛运 发一个或 多个 巨大 C A或者多个小到 中等 C A但 无冠状动脉 I G逐 A A 用于 KD的治疗 , 最终 确 定 了其 在 KD治疗 中的 中心 地位 。 并 闭塞者 , 应长期 服用小剂 量 A A联合华 法林抗凝 治疗 ; S ④并 发 ⅣI G预 防 C A 的 机理 还 不 清 楚 , 作 用 可 能是 : 大剂 量 冠状动脉分支 闭塞 者 , A 其 ① 除长期 服用小 剂量 A A联 合华 法林 外 , S I G对免疫 的负反馈调节 , C 8 细胞增多 , VI 使 D 被活化的 C 4 D 另加服用钙通道 阻滞剂 , 以减少心肌耗 氧u l 。 0 细胞减少 , 而减少 IG的 合成 ; 反馈 抑 制多 克 隆活 化 的分 13 皮质激素 与其他血管炎性疾病不同, 从 g ② . 皮质激素在 K D的 泌型 B细胞产生抗 内皮细胞抗体 等 自身 抗体 ; ③封 闭单核 巨噬 治疗方面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早期研究提示激素作为 K D 细胞 、 淋巴细胞及其他免 疫活性细胞壁 上的 F C受体 , 从而抑 制 的初始治疗会 增 加冠 状 动 脉异 常 的发 生 率 , 近 年 有研 究 认 但 1J 1, 降低血 沉及 C一反 免疫细胞 的过 度 活化 , 制 白细 胞介 素 1 肿瘤 坏 死 因子 的 产 为[ 激素治疗可缩短发热 期和 住 院时 间, 抑 、 生 ; 封闭血小板表面 的 F ④ C受体 , 阻止血 小板黏 附、 聚集 , 防 应蛋 白( R )对冠状 动脉 预后 无明显影 响。因此 , 预 C P, 有关皮质 激 血栓 ; ⑤封 闭血管 内皮细胞 的 F C受体 , 抑制血 管 内皮损 伤引起 素在急性 期的作用 及对 冠状 动脉 的影 响仍 需作 多 中心大 样 本 的血小板源生 长因子及其血管 途径激 活 , 而抑 制血管 的免疫 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以验证 。由于皮 质激 素具有 促进 C A形 成 从 A 损伤 ; ⑥通 过某 种特异性抗体 作用 于一些 目前 尚不清楚 的致病 的潜 在风险 , 近年来 I G治疗 KD效果 明显 , 且 vI 目前病 程早 期 菌或毒素等外源性 抗原E 3。 2 , J 多不主张使用皮质激素 ¨ - z。 ’ VI 静脉输注 I G的方法主要有三 种 : I G 2 0 Ag 于 l 2 耐 I G KD的 治 疗 vl ① VI .g , 0
1 h内静 脉输 入 ; 国、 2 美 日本 均 采用 此 法 ; 5天疗 法 :vl ② I G 2 1 I G 耐 I G D者 是 指初 始 大剂 量 I G治疗 完 成 . vI vI K vl 4 0 /g d , -3 0 mg k ・ 一 2 h内静脉输入 , 连用 5天 ; I G .g k 3h ③ VI 10 /g, 6 后仍持续 发热 或再 次 发热 。大 约 1% 的 K 0 D患 者对 单 剂 于4 6 - h内静脉输 入。三种治疗方法均 可预防 C L发生 , A 但在 2/g gk 无反应。对耐 I I V G者绝 大多数专家推荐再 次给予 W I G 2 /g) 多数 患者 对第 二剂 I G均反应 良好[ , VI 1 1J 3 4。 快速 退热 、 减轻症状 、 短住院时间等方 面 2 0 /g优 于 5天疗 (g k 治疗 , 缩 .g k
川崎病 ( w sk iae, Ka aa i s s KD) 一 种至 今病 因 尚未 明 了 de 是 的急性发 热性 出疹性 疾 病 , 病 基本 病 理 改变 为 全 身 性血 管 该 炎, 主要 侵犯 大 、 中血 管 , 状 动脉 血 管 病 变是 其 严 重 的并 发 冠
症 , 中尤 以冠状 动 脉瘤 ( A ) 其 C A 和冠 状 动脉 狭 窄最 为严 重 , 可 导致缺血 性心脏 病 、 心肌 梗塞 和 猝死 。K 目前 已取 代风 湿热 D 成为儿童获得 性心血管病 的首要 原 因, 过近 4 经 0年来 的努力 , 在K D的治疗 上取得 了许 多新 进展。笔者现就近 年来 K D的治 疗进展进行综 述如下 。 1 急性期 KD的治 疗 主要 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 异性血 管炎 , 防止冠状 动脉损 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