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目录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 (1)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1.自然地理特征 (2)1.1地理位置 (2)1.2地形地貌 (2)1.3地质条件 (2)1.4水文地质 (3)1.5气象条件 (4)1.6地震参数 (4)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4)1、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5)2、监理工作主要内容 (5)四、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8)1、沉降变形测量 (8)2、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8)3、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9)4、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1)5、实施测量工作要求 (13)6、沉降变形观测监理控制要点 (16)⑴路基工程 (16)⑵桥涵工程 (17)⑶梁体观测标: (19)⑷观测频次要求 (21)⑸隧道工程 (22)⑹过渡段工程 (25)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一、编制依据1、铁建设[2006]158 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2、工管技[2009]77 号文《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3、铁建设[2009]209 号《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 TB10621-2009;4、铁建设[2009]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601—2009;5、铁建设[2007]85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6、中铁一院、中铁二院编制的《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7、其它相关规范、规定及标准。

二、工程概况新建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西安至江油段(四川省境内)站前工程XCZQ-1标段D2K344+470~DK383+878,线路长为38.925Km。

本标段复杂特大桥5400.5m/3座、大桥1519.9m/5座、中桥186.2m/2座、涵洞71.47m /5座。

隧道30632km /8座。

区间路基长0.422km,中子站场长度为1.895 km。

铁路线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线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3.5.7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
3.5.8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3.5.2所使用的电子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验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
3.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1.2编制依据
⑴《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⑵《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⑶《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⑷《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TB-2007)
⑸《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3.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标二工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实施细则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二○一一年一月目录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3)1适用范围 (3)2作业准备 (3)2.1 审核图纸 (3)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3)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3)2.4 仪器设备配备 (3)2.5 人员配备 (3)3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 (4)3.1 编制依据 (4)3.2 一般规定 (4)4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 (4)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 (4)4.2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 (4)5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5)5.2 沉降观测桥涵变形控制观测资料标准及频率要求 (15)6沉降评估 (20)6.1 观测资料整理表 (20)6.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 (20)7其他 (21)8安全要求 (21)附件:沉降观测用表 (2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25)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1 适用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CKGZTJ-4标段三工区隧道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我工区共有有隧道6条,分别是小高山隧道全长2854米;郎坡隧道全长298米;柿花寨隧道全长2170米;阿那溪隧道全长1776米;农中隧道全长218米;大地隧道全长738米。

2 作业准备2.1 审核图纸根据图纸编制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建立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2.4 仪器设备配备测量放样前必须选择配置相应精度等级的测量仪器。

所有仪器设备应按规定按检定周期送到有检定资质的部门进行检定,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做好日常保养,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好标识,建立仪器设备台账;绝对禁止使用超过使用有效期的仪器和缺损的仪器。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CKGZTJ-4标二工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实施细则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二○一一年一月目录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1)1适用范围 (1)2作业准备 (1)2.1 审核图纸 (1)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1)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1)2.4 仪器设备配备 (1)2.5 人员配备 (2)3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 (2)3.1 编制依据 (2)3.2 一般规定 (2)4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 (2)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 (2)4.2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 (2)5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3)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3)5.2 沉降观测桥涵变形控制观测资料标准及频率要求 (13)6沉降评估 (18)6.1 观测资料整理表 (18)6.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 (18)7其他 (19)8安全要求 (19)附件:沉降观测用表 (20)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21)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1 适用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CKGZTJ-4标段三工区隧道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我工区共有有隧道6条,分别是小高山隧道全长2854米;郎坡隧道全长298米;柿花寨隧道全长2170米;阿那溪隧道全长1776米;农中隧道全长218米;大地隧道全长738米。

2 作业准备2.1 审核图纸根据图纸编制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建立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2.4 仪器设备配备测量放样前必须选择配置相应精度等级的测量仪器。

所有仪器设备应按规定按检定周期送到有检定资质的部门进行检定,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做好日常保养,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好标识,建立仪器设备台账;绝对禁止使用超过使用有效期的仪器和缺损的仪器。

沉降观测管理制度

沉降观测管理制度

沉降观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沉降观测工作,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保护周边环境及建筑物安全,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进行土地开发、基础施工、地铁隧道施工、桥梁建设等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地表沉降观测的重要工程,及时发现和处理沉降问题,防止因沉降引发的各种安全事故。

第三条沉降观测工作应遵循科学、严谨、公正、透明的原则,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

第四条项目单位应加强对沉降观测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配备专业人员和先进设备,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观测,并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第五条观测单位应具备相关资质,技术力量过硬,设备先进,具备独立承担沉降观测任务的能力。

第六条本制度制定机构为项目单位,管理执行机构为项目部沉降观测管理组,负责对沉降观测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七条项目部沉降观测管理组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完善沉降观测工作管理制度。

第八条沉降观测工作应与周边建筑物和环境保护工作结合,共同维护工程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第二章沉降观测基础第九条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测点位的位置和地形高程的变化,来确定地表的沉降情况,从而判断工程施工的影响和地质条件的变化。

第十条沉降观测应在工程施工前确定观测点位,安装观测标志,并制定观测方案,确定观测时间和频次。

第十一条沉降观测的方法主要有水准测量法、全站仪法、GPS法等,观测设备应具备高精度和自动化的功能。

第十二条沉降观测时,应进行周边建筑物和环境的调查,分析周边建筑物和环境对沉降的影响。

第十三条沉降观测的数据应及时记录,定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及时通报项目单位。

第三章沉降观测组织和管理第十四条项目单位应设立沉降观测管理组,负责统一组织和管理沉降观测工作。

第十五条沉降观测管理组应配备沉降观测专业人员,负责制定沉降观测方案,组织观测工作,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做出处理意见。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目录目录1.编制依据 (1)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 (1)2.1.1任务范围: (1)2.1.2工作内容: (1)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4.1.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 (2)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3)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4)5.1.1(一)一般规定 (5)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5)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 (7)5.1.5.(五)沉降观测频度 (9)5.1.6.(六)沉降评估 (10)6.2.(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3)6.2.1沉降评估所需资料 (13)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1.编制依据根据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2008年5月《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本工班管段路基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2.1任务范围:我工班管段路基起止里程为DKXXX~DKXXX,全长XXX公里,共分为5段(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2.1工作内容: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路基工程设计图纸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根据《XXX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规定,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篇一:23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新建兰渝铁路LYS-10标四方山隧道斜井隧道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_________________ 复核: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 中铁二局兰渝铁路LYS-10标段项目经理部一分部2012年2月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技术交底适用于四方山隧道(斜井作业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按照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隧道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沉降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

同时为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的时间,确保兰渝铁路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二、技术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5、《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95);6、《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02);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9、兰渝公司《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兰渝铁技【2010】48号)10、中铁二院《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基础沉降观测》三、技术要求3.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1.1 一般规定1.垂直位移观测无砟采用DS05型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垂直位移观测数据量大,应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方便数据处理。

垂直位移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类型应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

2.基准点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必须埋设在变形影响区域外不受施工干扰、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基内,可选用现有的控制桩,并进行定期检测复核、校正。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位、地基土层、周边建筑物等因素对工程的影响。

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监测工程施工后地面沉降情况,保障工程质量,防止地质灾害。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沉降观测的意义1.保障工程质量隧道施工会对地下土层结构和地下水位有所影响,进而导致地面沉降。

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2.减少事故风险隧道工程沉降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监测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事故风险。

3.提供科学依据沉降观测的数据可以为隧道工程相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工程施工方案。

三、沉降观测的具体内容1.选择观测点在沉降观测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点,观测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质地层等因素。

2.确定观测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GPS测量、全站仪测量、灰白示意线测量等。

3.确定观测频次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确定合适的观测频次,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次会比较密集,后期可以适当减少观测频次。

4.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沉降观测的步骤1.现场勘察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质地层情况、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2.观测准备确定好观测点后,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要做好沉降观测记录表,对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记录。

3.观测数据采集定期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按照预定的观测频次进行观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报告。

5.结果和建议根据观测数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CHINA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L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标二工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实施细则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二○一一年一月目录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1适用范围......................................................................2作业准备......................................................................2.1 审核图纸..................................................................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2.4 仪器设备配备..............................................................2.5 人员配备..................................................................3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3.1 编制依据..................................................................3.2 一般规定..................................................................4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4.2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5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5.2 沉降观测桥涵变形控制观测资料标准及频率要求...............................6沉降评估......................................................................6.1 观测资料整理表...........................................................6.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7其他......................................................................8安全要求......................................................................附件:沉降观测用表..............................................................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1 适用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CKGZTJ-4标段三工区隧道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我工区共有有隧道6条,分别是小高山隧道全长2854米;郎坡隧道全长298米;柿花寨隧道全长2170米;阿那溪隧道全长1776米;农中隧道全长218米;大地隧道全长738米。

2 作业准备2.1 审核图纸根据图纸编制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建立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2.4 仪器设备配备测量放样前必须选择配置相应精度等级的测量仪器。

所有仪器设备应按规定按检定周期送到有检定资质的部门进行检定,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做好日常保养,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好标识,建立仪器设备台账;绝对禁止使用超过使用有效期的仪器和缺损的仪器。

因此,施工测量所使用的仪器的精度要求具体如下:(1)不低于DS05级的电子水准仪;天宝DINI03数字水准仪1台(0.3级)(2)数字专用条码尺1对、尺垫1对、电脑一台、沉降观测软件l套。

2.5 人员配备测量人员根据施工需要分组,隧道组测量人员3人。

测量人员必须经培训后上岗,由吴保利主管。

组长:徐鹏飞组员:周振卫、韩初露3 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3.1 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 158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2006)(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 754号)(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6)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7)沪昆客运专线设计文件(8)铁道相关规定3.2 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4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沉降观测工作基点标高数据准备→现场测量数据采集→内业处理打印平差数据形成图表→监理签字确认→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验收。

4.2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5 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5.1.1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或附和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点进行观测。

(2)水准仪使用不低于DS05级的精密电子水准仪及配套2m或3m铟瓦条码水准尺和尺垫,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4)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m;前后视距累积差≤3.Om;视线高度≥0.5 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 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或DS1,级仪器,读数记至0.01 mm。

(5)观测时,一般按后一前一前一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往测:(奇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返测:(奇数站)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站)后一前一前一后(6)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

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观测前30 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对于数字式水准仪,应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以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8)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网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祝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9)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 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路面必须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11)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m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12)平面控制网坐标系宜采用以隧道平均高程面为基准面,以隧道长直线或曲线隧道切线(或公切线)为坐标轴的施工独立坐标系。

坐标轴的选取应方便施工使用。

5.1.2 观测点布置(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他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