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合集下载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4、监测方法及要求-6-5、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7-6、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8-7、路基工程沉降评估-11-8、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12-9、本施工段沉降观测范围-13-附表-14-路基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5)《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6)娄底至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设计文件;(7)铁道部有关规定。

2、工程概况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3.2观测点设置原则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土5cm。

沉降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圆桩(直径80mm)。

其中埋设直径16mm钢筋一根,桩长0.8m~l.0m,埋入一定深度,确保稳固和测量的需要。

完成埋设后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1.背景介绍路基沉降是指路基土层由于自身重量和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垂直沉降变形。

观测路基沉降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路基变形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确保路基的安全。

2.观测目的通过观测路基沉降,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了解路基的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为维修和加固提供依据;(2)判断路基土层的稳定性,评估路基工程的安全性;(3)记录和监测路基沉降的历史数据,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3.观测方法(1)传统方法:使用水准仪、水平仪等测量仪器,在已建立的基准点上进行直接测量,获取沉降点的高程变化。

(2)全站仪法:使用全站仪测量仪器,通过摄像测量和数据处理,获得沉降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4.观测点选择选择观测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重要的交通干线和重大工程,观测点应覆盖整个路段,均匀分布,反映整体情况;(2)对于特殊地质条件或已知存在沉降问题的路段,观测点应密集设置,以便更加准确地监测变形情况;(3)观测点应尽可能选择在路基上的固定建筑物或地物,以确保稳定的基准。

5.现场观测要点(1)观测前应进行周边环境的调查,了解可能影响沉降观测的因素;(2)观测时应照明良好,保证观测点的能见度;(3)观测时应避免触碰设备,以防影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4)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记录和标注观测时间、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以便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5)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计算分析沉降变形情况,制作观测报告。

6.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计算路基的平均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2)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观测点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3)根据观测数据,生成沉降曲线和变形云图,直观地展示路基的变形情况;(4)将观测数据与设计参数进行比较,评估路基工程的稳定性。

7.观测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观测报告(1)观测目的和方法的介绍;(2)观测点选择和布置方案的说明;(3)观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4)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5)对路基的沉降情况进行评价和建议;(6)如果需要,还可以提出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建议。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

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份详细的“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回忆,那些年,我在工程一线奋斗的日子。

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我国某重要的高速公路上,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

为了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减少路基沉降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我们决定采用激光位移测量法进行观测。

二、观测目的1.实时掌握路基沉降位移变化情况,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2.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保障道路安全。

三、观测方法1.激光位移测量法:利用激光测距仪,对路基表面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实时获取路基沉降位移数据。

2.观测点布置:在路基表面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形成观测网。

观测点应均匀分布,且避开障碍物。

3.观测周期:根据路基沉降发展趋势,确定观测周期。

初期可加密观测,待沉降稳定后,逐渐延长观测周期。

四、观测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激光测距仪、三脚架等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2.设立观测点:在路基表面布设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立一根标尺,用于测量沉降位移。

3.测量沉降位移:将激光测距仪对准观测点,测量距离,记录数据。

4.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沉降位移曲线。

5.分析沉降趋势:根据沉降位移曲线,分析路基沉降发展趋势,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五、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要确保设备稳定,避免因设备晃动导致数据不准确。

2.观测时要避开阳光直射,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3.观测数据要及时记录,避免因遗漏导致观测结果失真。

4.观测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六、项目成果1.完成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等。

2.根据观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

3.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

道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道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道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同时还需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2)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三、路基沉降观测点设置原则1、各部位观测点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中间50m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过渡地段监测断面需加密。

一般桥路过渡段,在距台尾5m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1m、20m、30m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

四、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按设计图进行,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1、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位移观测桩在一般路基填筑前埋设。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路基沉降是指道路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沉降现象。

路基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发现路基沉降情况,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保障道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为了规范路基沉降观测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观测规范标准,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观测设备和工具的准备。

在进行路基沉降观测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观测设备和工具。

首先是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测距仪等,这些设备要求精度高、稳定性好。

其次是观测工具,如标尺、铁锤、支架等,这些工具要求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在准备设备和工具的同时,还需要对观测现场进行勘察,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布设方式。

二、观测点的设置。

观测点的设置是路基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

观测点应该选择在路基沉降可能发生的位置,如路基边坡、桥梁下部等。

观测点的设置要均匀分布,以全面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在设置观测点的同时,还需要确定好观测点的编号和坐标,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观测方法和步骤。

路基沉降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准观测和全站仪观测两种。

水准观测是通过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全站仪观测是通过全站仪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测量。

在进行观测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包括设站、测量、记录等。

观测数据应该及时上传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路基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筛选,去除异常数据和误差数据。

在数据分析时,需要绘制沉降曲线和变形图,以直观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路基沉降的趋势和规律。

五、报告编制和归档。

路基沉降观测结束后,需要编制观测报告,并将观测数据进行归档保存。

观测报告应该包括观测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情况、观测点的设置情况、观测方法和步骤的执行情况、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等内容。

观测数据的归档保存要求完整、可靠、方便查阅。

公路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公路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公路使用量的增加,公路工程的沉降问题也日益凸显。

沉降会导致路面变形、路基变形、交通安全风险、边坡稳定性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

因此,对于公路工程的沉降进行观测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观测方案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公路工程的沉降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沉降变化情况,为公路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获取公路工程沉降的数据,评估其影响程度;2. 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3. 为公路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观测内容本次公路工程沉降观测的内容包括:1. 路面沉降观测:主要通过GPS观测路面的沉降情况,包括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沉降变化;2. 路基变形观测:通过地面测量仪等设备对路基的变形进行监测;3. 边坡变形观测:使用倾斜仪等设备对边坡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4. 环境监测:监测周边环境因素对公路工程沉降的影响,如降雨、气温等。

四、观测方法1. GPS观测方法:选择合适时段进行GPS观测,每个观测点至少进行三次观测,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沉降值;2. 地面测量仪观测方法:选择合适时段进行地面测量,选择合适的观测线路和观测点,利用测距仪等设备进行测量;3. 倾斜仪观测方法:选择合适时段进行倾斜仪的观测,每个观测点至少进行三次观测,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倾斜值;4. 环境监测方法:监测站点周边设置环境监测设备,定期观测环境因素,并记录相关数据。

五、观测频率1. 路面沉降观测: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共四次;2. 路基变形观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共十二次;3. 边坡变形观测: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共四次;4. 环境监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共十二次。

六、数据分析1. 对于GPS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沉降速率;2. 对于地面测量仪和倾斜仪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分析得到路基和边坡的变形情况;3. 对于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分析环境因素对公路工程沉降的影响,如降雨对路基的影响等。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一、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路基沉降观测按设计要求进行。

深层沉降监测、加筋(土工格栅)变形和应力监测按不同的地质地貌单元,选择有代表性地基类型工点进行;在一般路基地段,监测点布置于路基基底和基床底层顶面;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填筑时,沿线纵向每隔20~50m 在距坡脚2m 处设置位移边桩。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流程图二、沉降观测控制标准路堤中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1.0cm ,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0.5cm ,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再进行填筑,填筑速率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

未超填选择观测断面埋 设 测 点填 土 压 实位移及沉降观测计算位移及沉降速率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推算预留沉降量暂停填筑 超填三、监测测试项目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其他包括路基面位移监测、基底沉降位移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深层沉降监测,另外还有软土或松软土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等。

(1)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地段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点。

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

采用监测桩方式,路基成形后设置。

路堑地段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点。

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

采用监测桩(φ40钢钎)方式,路基成形后设置。

路堑地段主要指:厚层地质、全风化层路堑;浅挖路堑(挖深≤3m)。

(2)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堤填筑前,分别于路堤基底地面的线路中线、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测点。

测试设备可为沉降板或预埋单点沉降计。

在试验段路基加密。

(3)路堤基底全断面沉降监测试验段路基全断面沉降监测可采用剖面沉降仪进行。

监测设备选用水平测斜仪,以满足测试精度要求。

(4)地基深层沉降监测土层、全风化层厚度≥10m(软土、松软土厚度大于6m)地基,一般每隔50m设置一处深层沉降监测断面,过渡段路基必须设置。

采用串联式分层沉降仪,每断面设1个,于路堤中心地基中设置。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1.编制依据 (1)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 (1)2.1.1任务范围: (1)1工作内容: ..................................................................... 2.1.2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2...................................................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1.13........................................... .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3................................... .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 (5)5 .............................................................. 5.1.1(一)一般规定5 ............................................ 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7................................................... .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9...................................................... 5.1.5. (五)沉降观测频度10.5.1.6......................................................... (六)沉降评估136.2. .................................................... (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13沉降评估所需资料6.2.1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法1.编制依据根据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2008年5月《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本工班管段路基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2.1任务范围:商合杭一分部管段路基总长614.11米,分为三段如下表:第一段:DK674+162.92-DK674+433.98 路基全长271.08。

第二段: DK680+980.19-DK681+101.27路基全长121.08。

第三段: DK681+237.65-DK681+459.60路基全长221.95。

工作内容:2.1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路基工程设计图纸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根据《商杭合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规定,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每段路基均建立独立的监测网,设置1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与相邻桥梁共用。

(2)工作基点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观测点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置,具体点位布设详见5. 2。

4.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水准基点使用时首先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2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1)严格按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4.3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水准仪使用DNA03或DIN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 m'..(光学),≤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3.0m(光学),≤6.0 m (电子);视线高度≥0.3m(光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级仪器,读记至0.05mm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A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B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9)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4.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全管段共有五段路基,根据《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要求,本段路基工程变形监测包含路基底层及表层的沉降观测两项。

5.1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5. 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断面布置(采用全站仪放样,沉降观测断面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要求的断面布设,保证观测断面的准确性。

)观测点的布置(2①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沉降板每断处;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面设置3个, 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面设置路基面沉降监测桩路基面沉降监测桩右左线线中中心心沉降板②按设计图纸要求,本管段路基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

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③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