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目录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 (1)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1.自然地理特征 (2)1.1地理位置 (2)1.2地形地貌 (2)1.3地质条件 (2)1.4水文地质 (3)1.5气象条件 (4)1.6地震参数 (4)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4)1、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5)2、监理工作主要内容 (5)四、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8)1、沉降变形测量 (8)2、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8)3、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9)4、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1)5、实施测量工作要求 (13)6、沉降变形观测监理控制要点 (16)⑴路基工程 (16)⑵桥涵工程 (17)⑶梁体观测标: (19)⑷观测频次要求 (21)⑸隧道工程 (22)⑹过渡段工程 (25)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一、编制依据1、铁建设[2006]158 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2、工管技[2009]77 号文《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3、铁建设[2009]209 号《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 TB10621-2009;4、铁建设[2009]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601—2009;5、铁建设[2007]85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6、中铁一院、中铁二院编制的《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7、其它相关规范、规定及标准。

二、工程概况新建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西安至江油段(四川省境内)站前工程XCZQ-1标段D2K344+470~DK383+878,线路长为38.925Km。

本标段复杂特大桥5400.5m/3座、大桥1519.9m/5座、中桥186.2m/2座、涵洞71.47m /5座。

隧道30632km /8座。

区间路基长0.422km,中子站场长度为1.895 km。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第二标段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编译:审计:日期:1.项目概述马新成区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众服务中心主干道。

该项目的建设将促进和拓展经开区和凯马新城的城市发展空间,对后续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凯西新城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起于凯斯大道,与凯斯大道左侧90°相交。

路线全长3163.394,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 km/h。

为及时控制路基开挖的沉降和位移,指导路基施工过程,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的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2.3工程测量规范2.4路基横断面图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3.1控制和保证路基工序质量,确保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面积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保证路基路面完工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4.1观察内容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地基沉降、水平位移和路基沉降观测;涵洞与路堤过渡段的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的设置4.2.1基础沉降观测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沿公路方向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面中心线上埋设沉降板,进行第一次观测。

4.2.2路堤水平位移观测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沿公路每隔100~200m 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和10m处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桩,在路基填筑前埋设,进行首次观测。

4.2.3路基本体沉降观测填至设计标高后,在基底沉降板埋深段里程对应的基床面顶面,左右设计线外3.2m处设置观测桩,与其他观测桩同步观测。

路堑开挖前,在路堑顶部外5m处设置位移观测桩;平台建成后,在平台中心设置位移观测桩进行位移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前言。

路基沉降观测是公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及时发现路基沉降情况,为工程安全和运营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公路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观测目的。

1. 了解路基沉降情况,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为工程安全提供数据支持。

2. 为路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保障工程质量。

3. 为路基维护提供依据,及时采取维护措施,延长路基使用寿命。

三、观测内容。

1. 路基沉降观测点的选择,根据路基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选择代表性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2. 观测参数的确定,确定观测参数,包括沉降量、变形速率等,以及观测频次和观测时段。

3. 观测方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包括传统测量方法和现代化监测技术的应用。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

四、观测方案。

1. 观测点的选择,根据路基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覆盖整个路基工程的主要部位。

2. 观测参数的确定,确定沉降量、变形速率等观测参数,并确定观测频次和观测时段,一般情况下,应每季度进行一次沉降观测。

3. 观测方法的选择,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和现代化的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沉降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五、实施步骤。

1. 观测点的布设,根据路基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并进行布设。

2. 观测参数的测量,按照确定的观测参数和观测频次进行沉降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

4. 处理建议的提出,根据观测报告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及时采取维护措施,保障路基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细则(DK0+000- DK131+434.12)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年十一月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点位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

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

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细则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细则

目录一总则 (1)二技术依据 (2)三组织管理 (2)四职责 (2)1.职责 (2)2.测量阶段 (3)五沉降变形测量 (4)1.基本原则 (4)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4)4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5)5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6 测量过程具体要求 (8)六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2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七附表 (17)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新建昆明铁路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路基的沉降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有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因此,观测工作尤其重要,必须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为适应昆枢东南环线工程对路基(含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的统一,为路基工程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可靠的评估依据,特制订本细则。

二技术依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2009-12-01实施《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交桩资料表》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提供《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 J447-2005)新建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设计文件铁道部有关规定;三组织管理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负责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管理工作。

沉降变形观测配备专职人员2~3名组长沉降变形观测组。

各测量组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和专职测量员。

四职责1.职责1. 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职责:负责本标段测量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代表本标段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目录目录1.编制依据 (1)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 (1)2.1.1任务范围: (1)2.1.2工作内容: (1)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4.1.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 (2)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3)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4)5.1.1(一)一般规定 (5)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5)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 (7)5.1.5.(五)沉降观测频度 (9)5.1.6.(六)沉降评估 (10)6.2.(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3)6.2.1沉降评估所需资料 (13)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1.编制依据根据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2008年5月《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本工班管段路基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2.1任务范围:我工班管段路基起止里程为DKXXX~DKXXX,全长XXX公里,共分为5段(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2.1工作内容: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路基工程设计图纸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根据《XXX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规定,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控制依据 (1)(三)监理工作主要内容 (1)(四)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4)(五)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5)一、工程概况1.项目简介2.参建单位:1 建设单位:2 项目管理单位:3 监理单位:4 设计单位:5 勘察单位:6 施工单位:二、控制依据:1 设计图纸。

2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3 施工方案三、监理主要工作内容(1)监理项目部派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

(2)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3)负责审批施工单位提交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

(5)对旁站和平行观测数据进行复核,并对观测数据集中整理,与施工单位一起将平行观测数据移交评估单位,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

(6)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和设计文件要求。

(7)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

(8)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9)监理项目部组织各监理组提供《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

①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内容包括:I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II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II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IV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V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VI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VI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

沉降评估实施细则

沉降评估实施细则

沉降评估实施细则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提出了严格要求,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及预应力混凝土梁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而影响沉降变形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变形计算的精度不能满足轨道铺设要求。

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以保证设计预测沉降与实际沉降更为接近,使线下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为统一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和保证其质量,依据《客运专线铁路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等标准制定本实施细则。

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铁路的变形观测可参照本细则实施。

一、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1、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不同的地基条件及地面横坡,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

2、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

3、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4、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分析、评估(一)路基1、一般规定1)路基上铺设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2)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

2、计算和实测沉降的比较1)比较计算的总沉降量与实测总沉降主要目的是:(1)审核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模型和参数是否符合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细则(DK0+000- DK131+434.12)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年十一月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点位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 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

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

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四、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1、严格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应进行两次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用科傻软件平差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

2、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固定的观测路线和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和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路线、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当发现沉降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检,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核,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4.、根据沉降观测的需要,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两个。

5、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尺垫。

观测时必须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测量过程中前后视距差≤3米、测段的前后视距累计差≤10米、黑红面读数差<3毫米、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5毫米、最后闭合差<25√L(L为路线长度,以千米计),保证三丝读数。

6、在进行检测桩观测时,其观测线路以S型线路进行。

7、沉降管接长时的观测,在沉降钢筋接长时必须在接长前,测其沉降钢筋的顶部高程,然后再将沉降管按图纸要求进行焊接,焊接完后再一次测量其顶部高程,此高程作为下次沉降观测的起始高程。

五、观测点元器件的制作1、沉降板的制作根据《路基工程设计专用图集第一册》的要求,沉降板采用600×600(cm),厚40(cm)的钢筋混凝土沉降板,测杆使用直径16mm的圆钢,并保证每节长不超过100(cm)。

测杆外设直径50mm的PVC塑料管组成,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相应加高,接高后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详见《路基工程设计专用图集第一册》。

2、监测桩的制作监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进行埋设,断面采用10×10厘米正方形,长度大于0.5米,并在桩中心埋设直径1毫米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丝。

埋设在路基表层以下0.45米,路出地面0.05米,详见《路基工程设计专用图集第一册》。

3、位移边桩的制作位移边桩采用不易开裂的圆木,圆木采用直径0.1米长度保持在1米以上,且中间钉一带有十字的小钉。

在埋设时保证外露5厘米。

4、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

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Ф108或Ф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

孔口应平整密实。

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

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观测箱采用0.6X0.6米正方体混凝土箱,其内空为0.5X0.5 X0.5,其顶部用钢筋混凝土盖盖上),一般埋设完成后3~5 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

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

六、沉降观测断面分类1、A型监测断面:(1)一般路堤地段指地基土良好,无下卧软层,地基未作加固处理地段,主要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本题沉降监测。

(2)路堤基底或压缩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点为路堤中心线,即采用A-1型监测断面;当地表横坡大于20%时,在填方高一侧或压缩层厚的一侧增加监测点,即采用A-2型监测断面。

(3)路基本体沉降监测:a、当路基采用A、B组填料时,于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b、当路基采用改良土填筑时,采用多点沉降计,一般设置2~3个监测点,即分别于基床表层底面、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当路基填高较大(≥6.0m )时,于基床以下路基填土中增加一监测点。

(4)路堤基底沉降监测除于路堤基底处设置单点沉降计外,每间隔一监测断面增设沉降板进行校核监测(重要监测断面亦考虑增加沉降板监测)。

2、B型监测断面说明:(1)一般软弱土地基路堤地段沉降监测,该种路堤地段指:软土、松软土地基厚度≤6.0m,地基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CFG桩等复合地基加固地段,设置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软土地基水平位移监测等。

(2)路堤基底或压缩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点为路堤中心线,即采用B-1型监测断面;当地表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20%时,在填方高侧或压缩层厚侧增加监测点,即采用B-2型监测断面。

(3)路基本体沉降监测:a、当路基采用A、B组填料时,于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b、当路基采用改良土填筑时,采用多点沉降计,一般设置2~3个监测点,即分别于基床表层底面、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当路基填高较大(≥6.0m )时,于基床以下路基填土中增加一监测点。

(4)路堤基底沉降监测除于路堤基底处设置单点沉降计外,每间隔一断面增设沉降板进行校核监测(重要监测断面亦考虑增加沉降板监测)。

3、C型监测断面说明:(1)深厚软弱土地基路堤地段沉降监测(C型),该种路堤地段指:软土、松软土地基厚度>6.0m,采用水泥土搅拌桩、CFG桩、旋喷桩等复合地基和刚性桩-网结构加固地段,设置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地基深层沉降监测及软土地基水平位移监测等。

(2)路堤基底或压缩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点为路堤中心线,即采用C-1型监测断面;当地表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20%时,在填方高侧或压缩层厚侧增加监测点,即采用C-2型监测断面。

(3)路基本体沉降监测:a、当路基采用A、B组填料时,于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b、当路基采用改良土填筑时,采用多点沉降计,一般设置2~3个监测点,即分别于基床表层底面、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当路基填高较大(≥6.0m )时,于基床以下路基填土中增加一监测点。

(4)路堤基底沉降监测除于路堤基底处设置单点沉降计外,每间隔一断面增设沉降板进行校核监测(重要监测断面亦考虑增加沉降板监测)。

(5)地基深层沉降监测的分层沉降计沿深度布设间距为2.0~3.0m。

4、D型监测断面说明:低填浅挖路基地段监测(地形是指路基填高小于3m,以及红黏土、膨胀土、花岗岩全风化层、极软岩路堑地段,主要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加筋材料(土工格栅)应力应变监测。

5、E型监测断面说明:过渡段路基沉降监测(E型):过渡段路基的沉降监测可根据具体的地基条件,选择A~D、G类监测类型之一,每个过渡段同时采用静力水准仪,沿纵向对沉降差进行监测。

6、F型监测断面说明:岩溶路基沉降监测(F型):岩溶路基的沉降监测可根据具体的地基条件,选择A~D类监测类型之一,同时对于岩溶路基地段存在岩溶塌陷沉降,沿纵向采用静力水准仪,对沉降差进行监测。

7、G型监测断面说明:该断面适用于:红黏土、膨胀土路堑,岩溶注浆处理路堑的沉降监测,主要惊醒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基面沉降监测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采用检测桩(包桩)在路基成型后设置(G型)。

8、边坡地表位移监测:(1)、观测桩:建立射线网法观测网,边坡或滑坡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米设置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分别于路堑边坡的路肩、桩(墙)顶平台、边坡平台及堑顶外5米、10米设置观测桩。

各工点分别于边坡可能破坏的范围外30米设照准点和置镜点,采用全站仪测量、监测边坡状态,指导施工。

(2)、位移计:选择代表性工点,特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高边坡或不良地质边坡进行,该边坡或滑坡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米设置监测断面,分别于路堑边坡的桩(墙)顶平台(第一级边坡平台),最高级边坡边坡平台设置多点位移计,边坡成型后,转孔成孔埋置(尽量为水平孔,孔深应至稳定地层一定深度内),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1-2个监测孔(3)、深部位移监测: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和土质、软质岩路堑边坡高超过25米(存在顺层、滑面等不利结构面时为20米以上),进行深部位移监测,边坡成型后,在边坡平台钻孔成孔埋设(尽量为水平孔,孔深应至稳定地层一定深度内),安装采用智能数码多点位移计,精确地测量岩土层内部水平位移或变形。

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1-2个监测孔。

(4)、预应力锚索监测:当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时,选择代表性工点进行预应力锚索的锚固力监测,选择各工点代表性位置锚索孔,安装锚索计,约按工点锚索总孔数的5%计,且不少于2孔。

(5)、桩(墙)背土压力计监测:当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和土质、软质岩路堑边坡设置桩板墙或高档墙时,根据现场需要,选择代表性地段于桩(墙)后埋设智能弦式数码压力盒,以监测土压力的大小及变化,监测断面设置间距为15-20米,断面方向设置于桩(墙)图压力最大作用点附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