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导读]第一章荷马史诗
外国文学史:第一章 第三节 荷马史诗资料

1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
古希腊文学为我们留下了两部伟大的史诗——《伊 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产生于公元前9至8世纪, 公元前6世纪形成文字,公元前3至2世纪由亚历山 大学者将两部史诗均编订为24卷,形成定本。 相传史诗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流传在小 亚细亚一带的史诗短歌整理而成,故称“荷马史 诗”。
他打开袋子,立刻狂风大作,巨浪滔天,他 们被卷到很远的骚西岛上。骚西是太阳神阿 波罗的女儿,她会魔法,她让手下人热情招 待他们,给他们丰盛的酒宴。这些士兵们哪 儿见过这么美味的饭菜,不顾一切地吃了, 结果都变成了猪。而俄没有吃,一方面是俄 不和士兵们抢,另一方面,骚西有意识不害 他。俄没有被骚西的美貌打动,而是在先知 神的帮助下,用仙草制服了骚西,命她将同 伴重新变成人。
15
(一)故事梗概
史诗一开始就写他在海上已经漂流了十年,但 仍被波塞冬囚禁在卡吕普索岛上。他所经受的 千辛万苦引起了神的同情,趁海神波塞冬不在 的时候,雅典娜请求宙斯放俄底修斯回去,宙 斯同意,于是雅典娜女扮男装来到俄底修斯的 家,让他儿子去岛上接他。而这时俄底修斯的 家里一片混乱,许多求婚者天天纠缠着俄底修 斯的妻子帕涅罗帕,向她求婚,这种情形已经 16 持续了十年了。
荷马史诗具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是认识希腊史 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1、战争观念:战争是有利而光荣的事业,不涉及 战争的道义问题。 2、命运观念:人的命运由神决定,但是神的意志 必须通过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3、家庭观念: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较低。
2
盲乐师
荷马史诗是民间口头创 作,口口相传。荷马弹 着竖琴,为人们吟唱特 洛伊的英雄传说。
法· 勒卢瓦尔:行描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诗名原意是“伊利昂之歌”。 《伊利昂纪》只以战争第10年中最后几十天发生的 事情为内容。
荷马史诗导读

荷马史诗导读荷马史诗(homer epic)是古希腊著名的文学作品,作者不详,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9世纪。
这部史诗以迈锡尼的古代英雄萨尔迪斯为中心,描写战争、爱情和狩猎等,歌颂古代希腊人民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是古代希腊人集体创作的结晶。
《荷马史诗》是一部“黄金时代”(golden age)文学,具有浓厚的幻想成分。
它的特点是采用散文化的无韵体,由许多独立的简短故事连缀成篇,每个故事开始的“引言”(或称“序幕”)通常由主人公自己叙述,这种直接道白或即兴讲演的方式就被称为“奥维德体”。
内容大都是神与人的斗争以及与此相关的冒险经历,充满神奇的超自然力量,并伴以激烈的打斗动作,富于戏剧性。
与后世的英雄史诗不同,它缺乏系统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只是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史诗的片段,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这部史诗包括已知的13个英雄的传记,和许多关于英雄的神话传说,如海格力斯、半人马喀戎、阿伽门农等。
从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中,反映了早期希腊社会的状况。
是关于英雄和神的故事,是表现当时英雄人物的史诗。
《荷马史诗》共分为《伊利亚特》、《奥德赛》、《特洛伊战争》三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可以看作一个长篇史诗,而《特洛伊战争》则是一个长篇的序曲。
它通过对古代特洛伊战争的描写,揭露了古代统治阶级的腐败,反映了古代希腊人民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赞美了古代希腊人的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其中《伊利亚特》描写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他的儿子阿喀琉斯率领联军攻打特洛伊城,经过十年的艰苦战争,最后攻下了特洛伊城,夺取了“金苹果”,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妻子海伦抢到手,并且杀死了她的丈夫,最后凯旋班师回国。
《奥德赛》则描写伊萨卡岛的国王奥德修斯因攻打特洛伊失败后,妻子儿女被特洛伊人抢走,自己则被海盗俘虏,历尽艰险,最后终于回到家乡。
奥德修斯的行动受到伊阿宋、女巫和魔法师的帮助,最后他们也都成了伊萨卡岛的国王。
第一章 第二节@ 荷马史诗

海伦私奔
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狄 忒,由此引起赫拉和雅典娜对帕里斯 不满。
后来,帕里斯到斯巴达作客,拐 走了国王的妻子海伦和大批财富。
• 传说希腊英雄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举行婚礼,邀请了 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唯独漏掉了不和女神厄里斯。这位 女神恼羞成怒,决定在这次喜筵上制造不和。于是她不请 自来,悄悄地在筵席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刻着“送给 最美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阿佛洛 狄忒都自以为最美,应该得到金苹果。她们争持不下,闹 到宙斯那里,但宙斯不愿偏袒任何一方,就要她们去找特 洛伊的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私自 许给帕里斯许多好处:赫拉许给他广袤的国土和富饶的财 富;雅典娜许给他文武全才和胜利的荣誉;阿佛洛狄忒许 给他得到世上最美貌的女子。帕里斯在权力、荣誉与美女
• * 卡莉欧碧(史诗):写字板 • * 欧特碧(音乐):笛子 • * 克莉奥(历史):一卷纸和书 • * 埃拉托(抒情诗):竖琴和一个玫瑰冠 • * 墨尔波墨(悲剧):悲剧性的面具 • * 波莉海妮娅(圣歌):一般神情庄重 • * 特尔西科瑞(舞蹈):持竖琴舞蹈 • * 塔利娅(喜剧):喜剧面具 • * 乌拉妮娅(天文):天球仪
• 荷马史诗既是人类童 年的叙事诗,充满幻 想和神话色彩,又反 映了古代希腊人的社 会生活与思想情操, 是古希腊人民生活的 百科全书。
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 历史来源:在古希腊历史上,曾有过一次真实的战争,发生在迈锡尼时代, 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初(一说为公元前12世纪末)。战争结束后,许多以此 为素材的短歌和英雄歌谣在希腊世界,特别是小亚细亚一带广为流传,内容 彼此关联。
阿喀琉斯的好朋友帕忒洛克罗斯借了阿喀琉斯的 盔甲上阵,被特洛亚大将赫克托耳杀死。好友的死, 激起阿喀琉斯第二次愤怒,他重新参战,杀死了赫克 托耳。
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

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三节荷马史诗一、关于“史诗”中国古代文论中没有“神话”和“史诗”的概念。
今日所言“史诗”,又称“英雄史诗”,译自西文epic一词,是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中的传统术语,指的是:在大范围内描述武士和英雄们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
是多方面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
黑格尔认为,一个民族早期的伟大功业和事迹多为史诗性的,它们大半是对外族的征战,或是民族对外敌的防御战。
古代史诗可划分出两种基本类型:1、原生史诗。
即口耳相传于民间的集体性创作之史诗,也包括由某一个或多个文人加工整理过的民间史诗。
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
是现在知道的人类最早一部史诗,于公元前19世纪用楔形文字刻在12块泥板上。
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城邦的国王,是一位非凡的巨人,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
起初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并行使“初夜权”,肆意占有城邦的女人。
老百姓苦不堪言,向天神乞求帮助。
天神造出另一个巨人恩启都,来到人间与恩启都抗衡俩个巨人的争斗不分胜负,继而化敌为友。
吉尔伽美什从此不再残暴,同恩启都一起杀妖怪立大功。
但因拒绝女神伊斯坦尔的求爱而遭到报复。
最后恩启都病逝。
吉尔伽美什悲痛之余,开始思索生命的奥秘。
他长途跋涉到天边去寻求永生。
他侥幸得到不死之草,却在返途中不幸被蛇吃掉。
他只好在死的威胁下回到城邦。
史诗结束于吉尔伽美什同恩启都亡灵的对话。
对话中了哀伤和地狱凄惨情景的描写。
作品有一个隐性的象征结构层次:用来标志太阳的运行周期和曲线。
全诗刻在12块泥板上,恰恰对应着巴比伦天文学的黄道12宫和历法中的一年12个月及一天的12个时辰。
恩启都在病后12天死去,吉尔伽美什在第12块泥板上结束了他必死生涯的故事。
由于太阳在一天的中午时分达到曲线顶点,随后下跌,故主人公的命运也以第六块泥板为界,开始由喜转悲由盛到衰。
在第11块泥板中,主人公侥幸得到不死之草,但不过像西沉的太阳的余辉,不久仍将坠入黑暗之中。
到第12块泥板,主人公就只能如同行将隐没的落日,把注意力从充满生机的地上转向阴森凄惨的地下世界。
第1节《荷马史诗》

星际之旅:奥德赛 Star Quest: The Odyssey (2009)
• 导演: Jon Bonnell • 编剧: Jon Bonnell / Carlos Perez • 主演: Davina Joy / Adam Rini / Kevin Tye / James Ray / Aaron Ginn-forsberg • 类型: 科幻 •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语言: 英语 • IMDb链接: tt1360833
美丽的东西有了过失,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原谅它;丑陋的东西 有了过失要不顾天地良心地鄙视它。
——王尔德
相关神话及主要人物
神话: 不和的金苹果 阿喀琉斯的脚踵(Achilles’ Heel) 帕里斯的选择 人物: 阿喀琉斯,奥德修,阿伽门农 阿波罗、阿弗洛狄特、阿瑞斯…… 赫克托耳,帕里斯,拉奥孔 赫拉、雅典娜…… 海伦,布里赛伊丝
影视作品
木马屠城记 Helen of Troy (1956)
The Trojan Horse (1961) 新木马屠城记 Helen of Troy (2003)(美国) 特洛伊 Troy (2004) 寻找特洛伊 Der geheimnisvolle Schatz von Troja (2007)
《荷马史诗》
• 内容:12BC-9BC希腊部落的生活,以特洛伊战 争为核心 • 形成过程: 特洛伊战争之后英雄故事广泛流传—9BC 荷马整理为《伊里亚特》与《奥德赛》—8BC 庇士特拉图雅典执政时期文字记录,—6BC 节日固定朗诵节目四年一度,起于—5BC 亚力山大里亚的学者们最后编订,—3~2BC • 篇幅:各24卷。 《伊利亚特》15693行,《奥德赛》12110行。
荷马史诗
缘起:特洛伊战争
外国名著导读:古希腊《荷马史诗》

外国名著导读: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作者简介荷马是约公元前9至前8世纪的著名希腊盲诗人,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
相传他出生在奥尼亚,作为一个行吟诗人,他的情况同《奥德赛》里的那位朗诵诗人莫多科斯差不多,经常带着竖琴在各地吟唱特洛伊战争里的英雄事迹的歌谣。
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他广征博引,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集古希腊神话、短歌和民间传说之大成,将特洛伊战争演绎成为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史诗性画卷。
背景链接《荷马史诗》作为欧洲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为欧洲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皇皇巨著的诞生。
约在公元前12世纪末,在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细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战争,最后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伊城。
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便流传着许多歌颂这次部落战争中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短歌。
在流传过程中,英雄传说又同古希腊神话故事交织在一起,由民间行吟诗人口头传授,代代相传。
每逢贵族召开盛宴或者恰逢节日之际,就由这些行吟诗人在贵族的官邸中吟唱。
约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相传有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在以前短歌的基础上,加以搜集整理,最后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具有完整情节和史诗风格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至于最终把它们付诸于文字,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事了。
内容摘要《伊里亚特》:古希腊斯巴达王国的王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
为了夺回希腊美人海伦,希腊人远征特洛伊。
战争打到第十年,希腊军队攻占了克律塞城。
该城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克吕塞伊斯被俘,她作为战利品为希腊联军统领阿伽门农所占有。
祭司想要赎回自己的女儿,请求不仅没有结果,反而遭到一顿辱骂。
正是因为这个宝贵的战利品,希腊联军中最英勇的将领阿喀琉斯和他的统领阿伽门农产生了矛盾。
后来阿伽门农把克吕塞伊斯归还给祭司,却把阿喀琉斯的女俘占为己有,来弥补克吕塞伊斯的空缺。
阿喀琉斯备感屈辱,愤然离开了战场。
《荷马史诗》导读

《荷马史诗》导读一.作品概述《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伟大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这两部史诗对西方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西方文学的源头和古希腊文明的百科全书。
《伊利亚特》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的故事。
故事围绕着希腊联军之首阿喀琉斯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的冲突展开。
阿喀琉斯与联军首领阿伽门农发生争执,拒绝参战,导致希腊军队节节败退。
在好友帕特罗克洛斯战死后,阿喀琉斯重返战场,与赫克托耳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杀死了赫克托耳。
这部史诗不仅描绘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雄的武勇,也深刻探讨了战争、荣誉、友谊、爱情等主题。
《奥德赛》则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英雄奥德修斯历经磨难、漂泊归乡的故事。
奥德修斯在归途中遭遇种种险阻,如独眼巨人、女巫、塞壬等,但凭借智慧和勇气一一化解。
最终,他战胜了觊觎他妻子的求婚者,重返故土,与妻子儿子重逢。
这部史诗展现了奥德修斯的机智勇敢,也探讨了忠诚、家庭、人生意义等主题。
《荷马史诗》以其宏大的场面、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展现了古希腊英雄时代的风貌,反映了古希腊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智慧。
同时,史诗也体现了荷马卓越的艺术才华,其优美的诗句、细腻的心理刻画、丰富的修辞手法,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总的来说,《荷马史诗》不仅是古希腊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都从中汲取灵感。
同时,史诗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深深根植于西方文化之中,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这部不朽的经典,以其恢宏的气势、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二.创作背景《荷马史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
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的"黑暗时代",因为缺乏文字记录,许多历史细节难以考证。
然而,这也是一个英雄时代,口头诗歌创作十分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荷马的史诗应运而生。
关于荷马其人,历来存在争议。
第一章第四节:荷马史诗

————————————————
《伊利亚特》一开头就交代说:“阿喀琉 斯的愤怒就是我的主题。”
史诗既没有描写特洛亚战争的开始,也没 有描写特洛亚战争的结束,而是紧紧围绕上述 主题,集中描写在特洛亚战争的第十年51天内 所发生的事──阿喀琉斯两次愤怒的前因后果。
————————————————
————————————————
围绕着荷马的生活年代和出生地等问题, 从18世纪开始,学术界曾出现过所谓“荷马问 题”的争论(见张月超著《欧洲文学论集》)。
根据杨宪益的说法,荷马的生活年代“可 能是在公元前十世纪到八九世纪之间”,多数 记载他的生地在爱琴海东边的基奥岛,或小亚 细亚的斯摩纳(见《奥德修纪》译本序)。
————————————————
荷马史诗均取材于特洛亚战争,但《伊利 亚特》描写战争本身,而《奥德修纪》则描写 希腊英雄俄底修斯战后的经历。
《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 中译本封面
《伊利亚特》 中译本封面
《伊利亚特》 早期中译本封面
————————————————
希腊人把特洛亚城又叫做伊利翁,《伊利 亚特》的题名希腊文原意就是“伊利翁的故 事”,因此史诗也译为《伊利昂纪》。
铜雕:帕里斯诱拐海伦
————————————————
斯巴达国王非常生气,于是联合了他的哥 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和其他一些希腊的国王, 率领上千艘战船,向特洛伊开战。这就是特洛 亚战争。
战争历时十年,最后依靠俄底修斯的木马 计,希腊军队攻下了特洛亚城。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特洛亚遗址的木马雕像
电影《特洛伊》镜头:特洛亚人拉木马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特洛亚遗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选段
“莱耳忒斯之子,宙斯的后裔,足智多谋的俄底修斯, 我必须直抒己见,告诉你 我的想法,以及事情的结局,使你们 不致轮番前来,坐在我的身边,唠叨个没完。 我痛恨死神的门槛,也痛恨那个家伙, 他心口不一,想的是一套,说的是另一套。 瞧瞧我的处境,和强敌搏杀,不停息地战斗, 最后却得不到什么酬还。 命运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退缩不前和勇敢战斗的人们, 同样的荣誉等待着勇士和懦夫。 死亡照降不误,哪怕你游手偷闲,哪怕你累断了骨头。 我得到了什么呢?啥也没有;只是在永无休止的 恶战中耗磨我的生命,折磨自己的身心。
荷马史诗的神话背景
海伦与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战争进行的时间
• 按希罗多德推测,特洛伊战争进行的年代约在公元前 1250年左右。 • 根据Mor Pchum的记载,希腊人攻陷特洛伊的时间应 在前1290—8年间。 • 近代某些学者将破城时间估放在前1370年左右。 • 希腊学者厄拉托塞奈斯 (Eratosthenes,生于前275 年)的考证和提法得到一批学人的赞同——他的定取 是前1193—84年。 • 大体说来,西方学术界一般倾向于将特洛伊战争的进 行年代拟定在公元前十三到十二世纪,即慕凯奈(或 迈锡尼)王朝(前1600—1100年)的后期。
• 第二部分(11-18卷):惨烈的战争场面; 提出道德和理智问题 阿喀琉斯离心离德 希腊联军失去优势 特洛亚人步步逼近 帕特罗克洛斯代友出战死于非命
• 第三部分(19-24卷):史诗的悲剧达到高 潮
阿喀琉斯重出战场,成就自己不朽的命运 赫克托尔接受挑战,走向死亡 两个葬礼
• 《伊利亚特》描写 特洛伊战争场景, 塑造了希腊英雄阿 克琉斯和特洛伊英 雄赫克托耳这两个 既具有氏族贵族英 雄品格又具有鲜明 个性的形象。
我也在考虑这些事情,夫人。但是,如果我像个 懦夫似地躲避战斗,我将在特洛伊的父老兄弟 面前,在长裙飘摆的特洛伊妇女面前,无地自容。 我的心灵亦不会同意我这么做。 我知道壮士的作为,勇敢 顽强。永远和前排的特洛伊壮勇一起战斗, 替自己,也为我的父亲,争得巨大的荣光。 我心里明白,我的灵魂知道, 这一天必将到来—— 那时,神圣的伊利昂将被扫灭, 然而,特洛伊人将来的结局, 还不至使我难受得痛心疾首,…… 使我难以忍受的,是想到你的痛苦:某个身披铜甲的 阿开亚壮勇会拖着你离去,任你泪流满面,夺走你的自由。
作品选段
哦,鲁莽的汉子,我的赫克托耳!你的骁勇会送掉你的性命! 你既不可怜幼小的儿子,也不可怜即将成为寡妇的倒霉的我。 阿开亚人雄兵麇集,马上就会扑打上来, 把你杀掉。 要是你死了,奔向你的命数,我还有什么活头? 倒不如埋入泥土。 生活将不再给我留下温馨,只有 悲痛,因为我没有父亲,也永别了高贵的母亲。 ………… 赫克托耳,你既是我年轻力壮的丈夫,又是 我的父亲,我的尊贵的母亲和我的兄弟。 可怜可怜我吧,请你留在护墙内, 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孤儿,你的妻子沦为寡妇。
作品选段
告诉我,缪斯,那位聪颖敏睿的凡人的经历, 在攻破神圣的特洛伊城堡后,浪迹四方。 他见过许多种族的城国,领略了他们的见识, 心忍着许多痛苦,挣扎在浩淼的大洋,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使伙伴们得以还乡。但 即便如此,他却救不下那些朋伴,虽然尽了力量: 他们死于自己的愚莽,他们的肆狂,这帮 笨蛋,居然吞食赫利俄斯的牧牛, 被日神夺走了还家的时光。 开始吧, 女神,宙斯的女儿,请你随便从哪里开讲。
“荷马问题”
• 按希罗多德推算(以每百 年三代人计),荷马的生 活年代,“距今至多不超 过四百年”,换言之,大 约在公元前850年左右。 • 古希腊人相信,荷马 (Homeros)是一位盲诗 人,出生在小亚细亚。古 时候,至少有七个地方或 城市竞相争夺荷马的“所 有权”。
• 只有那种具有神圣的和灵异本领的人,才 写得出如此漂亮和智慧的史诗。 ——德谟克里特 • 传说荷马是一位盲人。……但他却让我们 看到了他自己无法看见的东西。 ——西塞罗
希腊英雄:阿喀琉斯
• 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 俊美高大 是神与人之子 骁勇善战 能言善辩 慷慨大方 武功盖世 重个人荣誉
作品选
我带着两种命运,走向死的末日: 如果呆在这里,战斗在特洛伊人的城边, 我就返家无望,但却可赢得永久的光荣; 如果返回家园,回到我所热爱的故乡, 我的光荣和荣誉将不复存在,但却可以 信享天年,死的终期将不会匆匆临头。 9:406-416
• 至此,阿喀琉斯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即高贵者,他以怜悯心宣告了自己的真正 的精神上的胜利,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而他的这种胜利也正是逻各斯(logos)的胜 利。 • 荷马正是以此教育希腊民众尤其是年青一 代,要以逻各斯制服自己的情感,达成个 人与城邦、情感与理性、活力与秩序、神 性与人性的和谐。
1.人与自然的斗争
• 《奥德赛》描写人与自然的斗争,表现人生的苦 难。人生活在对立面的包围之中。 • 人的“对立面”具有意味深长的三重性——―对 立”来自三个方面,即(一)怀带敌意的神, (二)敌对的人,(三)大自然的“击冲”。 • 人在苦难中残喘,在夹缝中求生。在苦难和求生 中,《奥德赛》突出强调了求生的努力,呕歌了 为求生拼搏的精神。
• 亚里士多德说,“人也是愤怒时就痛苦, 报复时就快乐。但是,出于这样的情形的 人尽管骁勇,却算不得勇敢。因为他们的 行动不是出于高尚(高贵),出于逻各斯, 而是出于感情。” 《尼各马可伦理学》
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
• 更富于集体主义精神。 作战勇猛,指挥英明 把保卫国家和为部落牺牲视为己任 尽社会义务的愿望比对家人的感情更强烈 荣誉比生命更可贵 崇高的悲剧色彩
英雄世界的价值观
• 《伊利亚特》所触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的有 限性,和在这一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 索取。 • 按照荷马的观点,英雄或壮士是神的后裔,天之骄子, 凡人中的宠儿。英雄们具备凡人所羡慕的一切,是阿 开亚人中的俊杰。他们出身高贵,人人都有显赫的门 第,可资夸耀的家族,坐霸一方,王统天下。他们相 貌俊美,仪表堂堂,鹤立鸡群在芸芸众生之中。
历史地位和人文价值
• 当我们还是幼儿时,就是荷马照料 • 的,他好似一位奶妈。当我们还在 襁褓之中时,就是靠他的诗句来喂 养,他的诗句就好象母亲的乳汁。 待我们长成青年,我们就把青春花 在他身上,我们一起渡过了富有活 力的成人期。即便到了老年,我们 还会在他身上找到乐趣。如果把他 搁置一旁,我们很快就会如饥似渴, 要再次走向他。对人们与荷马来说, 有且仅有一个终点,那就是生命本 身的终点。 • 赫拉克利特
奥德修斯游历的世界
生存的智慧
• 奥德修斯与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的斗争: 无人(outis);没有人(metis);智慧、计谋 (metis);奥德修斯就是“无人”的双重形 式outis 和metis的合体。
作品节选
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 愤怒—— 他的暴怒招致了这场凶险的灾祸,给阿开亚 人带来了 受之不尽的苦难,将许多豪杰强健的魂魄 打入了哀地斯,而把他们的躯体,作为美食, 扔给了 狗和兀鸟,从而实践了宙斯的意志……
缪斯九女神 (MUSES)
《伊利亚特》结构
• 第一部分(1-10卷):交待作战双方、场 景和主要人物;提出英雄主义价值观问题 希腊: 年轻气盛的将领阿喀琉斯 胆怯而易泄气的统帅阿伽门农 有勇有谋的狄奥墨得斯 少言寡语的埃阿斯 特洛伊:富于责任、视死如归的赫克托 尔
从愤怒到怜悯
• 整个《伊利亚特》逐渐从愤怒走向怜悯:表示各 种“愤怒”的词汇在全书出现大约114次,前五卷就 有52次,占总数的36%,表示“怜悯”的词汇在全诗 中共出现56次,前五卷只有5次,占总数的9%,而在 最后五卷中,“愤怒”一词降到12次,占10.5%, “怜悯”则上升到28次,占50%。到了最后一卷,脱 胎换骨的阿喀琉斯用悲悯之心消解了颇有自恋倾向的 愤怒,不仅怜悯自己人,而且对敌人普里阿摩斯也关 爱有加,第二十四卷乃至全诗都是怜悯心的胜利。
内容概括
一个人离家多年,被波塞 冬暗中紧盯不放,变得孤 苦伶仃。此外,家中的境 况亦十分不妙:求婚人正 挥霍他的家产,并试图谋 害他的儿男。他在历经艰 辛后回到家乡,使一些人 认出他来,然后发起进攻, 消灭敌人,保全了自己。
亚里斯多德《诗学》
“双向发展”的结构
– 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奥德赛》的情节具有 ―双向发展”的特点,但主要以直接描写奥德修斯的 活动和经历为主。 – 全书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部分: 1.忒勒马科斯的出访(1-4卷) 2.奥德修斯的回归(5-8卷、13卷1-187行) 3.奥德修斯的漫游(9-12卷) 4.奥德修斯在家乡伊萨卡(13卷187行-24卷 548行)
荷马史诗是欧洲叙事 诗的典范,也是欧洲 长篇小说的先驱。从 古代到近代,荷马史 诗的保存、编纂、流 传和研究,对于西方 文化精神的形成产生 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读得其法,这两大史诗几乎能解答人应该 如何待人及人应该如何待神的任何问 题。……这三个世界,即自然界、人界与 神界,在诗中关系密切并存,因此,说有 个荷马体系,不算牵强。这体系解释这个 世界里几乎一切事物,给其中一切事物一 个道理,并且解答这个世界里的人可以问 到的几乎所有问题。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 战争是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证明这 一些是神,另一些是人;它也让一些人成 为奴隶,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赫拉克利特
• 古希腊瓶画中描绘的特洛伊战争场面
愤怒的实质
• 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之间的较量是“力” ---膂力与权力---之间的较量,是天赐禀赋 与继承而来的才能之间的冲突,也就是长 矛与权杖之间的不和。 • 侮慢者通过伤害别人,显示自己的优越。 • 愤怒者通过报复自己所受到的轻慢,而显 示自己的优秀。 • 荣誉背后的根基是优秀(arete)。
荣誉和公正
• 英雄世界的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是time(荣 誉、声誉、面子)。他们把个人的荣誉和 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因而是更可贵 的东西。损害壮士的time,夺走应该属于 他的所有,意味着莫大的刺激和冒犯。维 护自己的time亦即维护自己的人格、家族 的名誉和人际关系的公正,即d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