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点总结(二)(浙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状态的改变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3.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性质,这些性质可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二、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其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2.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是由一些类似细胞形成的,具有相似生物功能的细胞组合而成的。

器官是一组组织的结合,具有特定的功能。

三、能源与能转化1. 能量的转化与能源能源是使物体做功的物理量,包括热能、化学能、动能等。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2. 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机械能的转化是在物体运动或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

四、科学探究1. 科学实验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2.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医疗、交通、通讯等各个领域。

五、地球与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2. 季节的变化季节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不同季节地球的日照和太阳高度角有所不同。

以上是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很抱歉,我似乎重复了之前的内容。

以下是更多的扩展内容。

能源与能转化在能源与能转化这一知识点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的能源形式及其转化过程。

能源是指可以执行工作的物理量,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形式中,包括化学能、动能、电能、热能等。

在现代社会,我们利用各种能源来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的能量。

然而,能源的使用和转化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对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__2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__2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_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zj/doc/c1b6ef4993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d.workInformationTe chnologyCompany.2020YEAR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考虑。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定更准确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拟的经过。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A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8.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10.量筒与量杯的比拟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基础知识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基础知识总结

第二章基础知识总结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1. 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眼、口、足、壳、触角它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没有听觉2.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等3. 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第二节细胞1. 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的。

细胞学说又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来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①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③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2.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另还具有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隔开,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细胞)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和支持细胞,植物细胞一般具有一定的形状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里面的液体叫细胞液(内含有味道、气味相关的各种物质)3.写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1)镜座(2)镜臂(4)载物台(5)压片夹(6)遮光器(7)反光镜(8)物镜转换器(9)粗准焦螺旋(10)细准焦螺旋(11)目镜和物镜4.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安放5.使用显微镜要注意的问题:(1)如果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上方,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左上方移。

(同向移动)(2)向外旋转粗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下降;向内旋转粗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上升;一般先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象,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3)要使观察的视野最亮,可以把遮光器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且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观察(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5)显微镜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它的视野会变暗,细胞数目会变少,细胞的体积会变大,细胞结构会变得更清晰6、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洋葱表皮展开后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最后滴上红墨水染色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1)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说明洋葱表皮撕的太厚或没有在载玻片上展平,2)视野中发现黑色圆圈,说明装片中气泡太多,应该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7.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滴一滴生理盐水,做成装片后最后用亚甲基蓝染色8.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二章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二章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特征(如蜗牛)非生物(如木茶几)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能生长不能生长需要摄取营养物质不需要营养物质能进行呼吸不能进行呼吸能进行新陈代谢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具有繁殖、遗传、变异等特性不具有繁殖、遗传、变异等特性二、观察蜗牛:1.蜗牛是一种常见的软体动物,使用放大镜是为了能观察得更清楚。

2.蜗牛的结构:蜗牛的身体包括眼、壳、口、足、触角等部分,如图所示。

(1)蜗牛的壳呈螺旋状,壳内紧贴外套膜,里面有柔软的身体。

(2)蜗牛的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短,后一对较长。

(3)蜗牛的眼睛长在较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

(4)蜗牛的口位于头部的腹面,口里有颚片和齿舌,齿舌上长有小齿,齿舌前端可伸出口外刮取食物。

(5)蜗牛的足是运动器官,足的下面有足腺,能分泌黏液,起到减小摩擦的作用。

所以蜗牛爬过的玻璃上会留下痕迹。

3.蜗牛有味觉、视觉、嗅觉、触觉,但没有听觉。

4.蜗牛的感觉(1)视觉:蜗牛的眼位于后一对触角的顶端,能感受光线的强弱。

(2)触觉:蜗牛有两对触角,前一对短,后一对长,触角的触觉最灵敏,其次是足和壳。

(3)嗅觉和味觉:蜗牛的后一对触角有视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4)听觉:蜗牛没有听觉,实验时用力鼓掌它也没有反应。

题型生物与非生物的识别判断5.蜗牛的活动和生存环境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第2节:细胞一、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1、胡克发现了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_细胞壁__,细胞的大小一般是几微米~几十微米。

2、_显微镜__的发明让发现细胞成为可能。

3、德国科学家_施旺_和施莱登_在总结前人大量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细胞学说,其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__细胞_所构成;4、细胞学说主要内容:①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_细胞_构成的;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_的单位;③细胞是由_细胞分裂_产生的。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提纲总结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提纲总结
意义:
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产生的各种细胞形成了生物体的各种结构。
特别注意:
1.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生长和分化是相伴进行的。
2.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是不断进行的。
二、组织
概念: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营养组织、疏导组织、分生组织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系统。
写出下列系统的名称
2.4常见的动物
一、动物分类(写出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 )以及生物之间的( )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随着分类等级由大到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越来越近,生物种
高倍镜观察②
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光照明亮,再微微调节细调节器,直到物象清晰。
5、显微镜复原
用擦镜纸揩净目镜和物镜,用清洁纱布揩净镜体。再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然后将显微镜平稳地放入镜箱内保存。
2.3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细胞分裂:
概念: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特点:特点:
分布: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分布:分布较广,如血液、软骨、肌腱等
体内各种管腔内表面
功能:功能:
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特点:特点:
分布:四肢、躯体(骨骼肌)、心脏(心肌)分布: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中
胃壁、肠壁(平滑肌)
功能:功能:
三、器官和系统
概念: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完整版)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完整版)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完整版)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姓名:第二章观察生物1、我们根据物体是否具有新陈代谢现象将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繁殖后代、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有严整的细胞结构(除病毒以外)。

2、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摄取食物;植物——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3、蜗牛头部有2对触角,期中长触角上端有一对眼,在触角下方有一张口_,壳具有保护、防止水分散失_的作用,腹足在爬行时能分泌粘液。

4、蜗牛具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四种感觉,但没有听觉。

5、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6、德国科学家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7、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的内容: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8、罗伯特。

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它的大小一般是一到几十微米。

9、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10、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液泡:内含有细胞液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1、(1)握显微镜应握显微镜的哪一部分结构?镜臂(2)载物台是用来放置装片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3)在做实验时要用_压片夹固定载玻片。

(4)遮光器上大小不等的圆孔称为光圈(5)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转动时细准焦螺旋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粗准焦螺旋向前调镜筒下降(“上升”或“下降”)。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汇总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2、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1、常见仪器: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爆裂。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①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②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③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④加热常用仪器:酒精灯、电炉、酒精喷灯2、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使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

3、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①酒精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灭。

②割伤:用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③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④吸入有毒气体: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并请医生处理⑤被化学试剂灼伤:首先用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接着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4、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

滴管用完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悬挂式”5、酒精灯的正确使用①酒精灯的结构:灯帽、灯芯、灯芯管、灯身。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1的学问。

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

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

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具保护作用)、足(在腹部)、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3)植物是整个生物界的基础,是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动物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4、观察生物的方法:先观察外表、再观察内部、然后观察一些变化。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1、对物体进行分类操作的一般步骤:
(1)明确分类的对象。

(2)确定分类的依据。

(3)得出分类的结果。

分类的依据一般是分类对象间的区别;而事物间的区别往往较多,所以依据不同,同一分类对象的分类结果也会不同。

2、动物的分类:按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
4、无脊椎动物
5、无脊椎动物中节肢动物分为四类:昆虫类、蜘形类、甲壳类、多足类。

节肢动物中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昆虫类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二对翅,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

6、学会利用生物分类的:逐级分类框架检索图来给生物分类。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1、林耐的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的等级越高,同类生物的差别越大;分类等级越低,同类生物的共同点越多。

2
345、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体会探究的四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和证据。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应体现的三点: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组、消除偶然现象 第四节:细胞
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的结构: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液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
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数目增多,分裂时最重要的事件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分裂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细胞分化导致出现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进而形成了各种组织。

细胞生长使得子细胞体积不断增大。

分化和生长是同时进行的。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1、单细胞生物
(1)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里。

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等。

(2
(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按形态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靠分裂生殖。

(2)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主要有三类:酵母菌、霉菌、食用菌。

常见的食物菌有:香菇、蘑菇、木耳、金针菇、银耳、灵芝。

3
4、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5、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称组织。

6
7、动物组织
8、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有血管)和皮下组织三层。

9、微生物滋生的条件:水分、空气、温度。

10、食物的贮藏方法:干藏法、冷藏法、加热法、真空保存法。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人体的八大系统
4、注意消化系统和食物消化的过程图。

5、显微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光学显微镜(实验室用)、电子显微镜。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栖息地的破坏、掠夺性的开发、外来物种入侵。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定要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的重要措施。

(4)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水杉、秃杉、人参、珙桐(鸽子树)、桫椤、金花茶、望天树中国动物国宝: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黔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中华鲟。

3、实验:沙蝎藏匿沙下的原因。

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
(1)取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安放:置于体前略偏左。

(3)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左眼观察目镜,选取适宜的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弱:大光圈、凹面镜。

),至出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对光完成。

(4)调焦:先粗后细,先低后高。

(5)观察:左眼观察,右眼睁开,便于记录。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的乘积。

3、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双倒”的,所以要想把视野中看到的像移到视野中央,只要向看到的方向移动即可。

4、注意两个实验: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和观察(要染色)
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制作(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5、放大镜:主要构造凸透镜,观察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像。

(注意使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