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纪(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
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的完
整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地
球的内部部分。
2.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薄的地球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壳的构造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从地下深处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4. 地壳运动:地壳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断裂与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5. 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平原是由沉积物平整积累形成,高原是由剥蚀作用和抬升作用形成,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
总结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壳构造知识,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归纳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归纳1.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
植物的向光性、光合作用和叶镶嵌等都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2. 太阳是一颗气体星球。
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3. 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光球层,在日全食时可观察到日冕层。
4. 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在光球层发生)、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5. 太阳黑子:(1)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2)周期约为11年,发生在光球层。
(3)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4)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6. 太阳活动的影响: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干扰指南针)、影响地球气候(紫外线增强、洪涝)和无线电短波通讯(电离层)。
7. 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不能直接观察太阳。
8. 光年是指 ______,恒星之间的距离用______单位。
9. 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和月球(卫星)。
10.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山脉和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11. 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没有空气、水和生命,但有矿产资源。
12. 环形山的形成原因:陨石撞击月球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13. 月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的原因是:月球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
14. 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雨、雪、风等各种天气变化;在月球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15. 月球上不能做的事情是:放风筝、打雪仗、游泳、种蔬菜。
16. 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经长期探测,发现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17. 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所以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可以在月球上跳很高;跳很远;举更重。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 0.33%;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 >地幔 >地壳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
(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
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2.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3.东西半球的划分(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复习提纲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复习提纲1、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略鼓,_____________稍扁的球体。
2、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经纬网将地球分为若干个部分,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_______________,它指示________方向;0°纬线(赤道)将地球分为___________半球,连接南北极的线叫___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___方向,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是_____,0°经线以西是______________,西经____和东经______将地球对分成__________两半球。
东半球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半球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太阳是能_____________的气体球体,他的直径约为地球的_______倍多,表面温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__________年5、月球是___________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___________千米,约为日地距离___________,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___________,质量是地球的___________,月球的直径是_______千米、为地球的___________、太阳的__________。
月球上没有水和______,昼夜温差_____,因此无_______,无_________,不能听到________。
月球的表面布满了___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在地球上看到月球上亮的部分是_____或_____,称为_______暗的部分是_____或______,称为______。
由于月球质量______,所以月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就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A.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公元前六世纪,提出球形设想→公元前4世纪,根据月食推断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卫星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3.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B.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到6371千米固态第1节地球仪和地图A.地球仪1.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2.经线和纬线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2)赤道与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3)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为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
4)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所有的纬线自成圆圈(除南北极点外),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3.4.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5.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高、中、低纬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3)高、中、低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6.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经纬网。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
纲
一、知识点回顾
1.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
- 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 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
- 水的沸腾和水蒸气的凝结
2. 物质的纯净与杂质
-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与区别
- 分离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方法(筛分、过滤、浓缩、蒸发)
3. 物质的密度与比重
- 密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 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 比重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 物体的浮力与沉力
-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大小与物体的关系
- 沉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5. 风的形成和产生
- 大气气压的形成和作用
- 高气压和低气压对风的影响
- 风的分类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
1. 分类辨析
- 区分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的特点-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
2. 实验探究
- 设计实验,观察物质的相互转化- 设计实验,分离纯净物与混合物
3. 问题解决
- 解答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和比重-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4. 原理运用
- 使用气象知识解释风的形成和产生的原理
- 分析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
1. 实地考察
- 到附近的湖泊、湖泊、大海等地观察和感受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 观察风力的影响,比如吹动树叶、扬起沙尘等现象
2. 探究课题
- 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现象的关系
- 调查并了解风力在不同地区对人类的影响
以上为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的提纲,希望能够对你进行复提供帮助。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重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物质与我们生活
- 介绍物质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 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测量方法
- 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空气
- 研究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探讨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 探索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
第三章:水
- 探索水的性质和循环
- 讨论水的净化和节约
- 引导学生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第四章:燃烧与灭火
- 讲解燃烧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 引导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 探讨灭火器材和灭火方法
第五章: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 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和浮力的概念- 研究物体在不同介质中的浮沉现象- 讨论密度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章:光
- 研究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 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 探讨光的颜色和光的重要性
第七章:电
- 讲解电的产生和传导规律
- 引导学生了解电流和电阻的概念- 探索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八章:声音
- 探究声音的传播和产生
- 研究声音的特点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 讨论声音在通讯中的应用
这些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希望能帮助到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
(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
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4.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5.东西半球的划分(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
地轴是假象的轴。
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
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
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2.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
(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0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写数字式比例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比较比例尺大小的时候,先全部都转化成单位统一的数字式,再用数学里比较大小的方法去比较)8.方向:常用的方向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常用的8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凡是遇到写方向的题目,自己画上方向标,以防出错)9.图例和标记图上常用的图例有: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3.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三类:岩浆岩、喷出岩、变质岩(表格是重点)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地壳变动:(1)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断层)、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褶皱,受水平挤压)、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建筑物的升降,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很激烈,很迅速)。
褶皱: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
断层: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
注意:(看到图要知道这是褶皱或者是断层)2.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富士山、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新疆卡尔达西火山群、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乞力马扎罗山)、休眠火山(五大连池)。
(3)分布不均匀: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
火山口附近一般有丰富的地热能,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火山口是自然旅游景观,火山活动地区多温泉,可以成为休养区,火山喷出的气体和岩浆中含有各种矿藏, 可以开发利用。
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10.地震:(1)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2)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①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处。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
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③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同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越高。
(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域、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护头部并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五节泥石流1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自然原因: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地震、积雪融化有时易引发泥石流。
(2)人类活动:滥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改变了地面植被的状况。
1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14.危害: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15.防御措施:(1)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垂直),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2)防御措施: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16.分布:世界上首泥石流威胁比较严重的国家: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
我国:四川、云南、甘肃、西藏。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1.大陆漂移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并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动力来源: 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来自软流层中岩浆的活动。
4.板快构造学说:(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一般位于板块张裂处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一般位于板块碰撞处。
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处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在板块的张裂地区易形成裂谷和海洋。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17.地形的类型: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18.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1)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2)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
(表格是重点)5.山谷处水流汇集,能发育成河流,也易发生泥石流。
若建造水电站,可选山谷处。
6.地形的变化(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
影响是阶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