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湖南教育史上的传奇

合集下载

30年:湖南教育界涌现的典型人物

30年:湖南教育界涌现的典型人物

30年:湖南教育界涌现的典型人物作者:何宗焕来源:《湖南教育·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12期编者按:30年征程,风云激荡,波澜壮阔。

一大批有理想、有思想、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秀教师,踏着改革的鼓点,在三尺讲台书写人生精彩,在教研园地演绎教学传奇。

他们像璀璨的群星耀亮天空。

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丰碑。

这里选取的是《湖南教育》《湖南教育报》《科教新报》1978—2008所宣传报道的一部分优秀教师的剪影。

在这组回放的珍贵镜头中,我们会感受到优秀教师博大的胸怀、无限的爱心。

和他们随着时代一起跳动的脉搏。

覃申媛——用心血染红校旗(《湖南教育》1983年第6期)在石门县偏僻的蛟蛇溪小学,覃申媛老师带领同学们勤工俭学,从1975年到1983年,8年间,学校收入3400多元,学费、文具费全部自给,全校36名学生每人发了一套校服。

8年来,不仅学生没有流失,学校面貌也变了:竹篱笆改成了木板壁,教室里有了新课桌,操场上有了乒乓球台和篮球架。

勤工俭学基地上种有茶叶、花生、苎麻,学校周边是师生共植的几百棵树。

几年来,覃申媛老师先后送给学生18件衣服、10几双鞋子、280多元现金。

当时她的月工资也不过40元!她以朴实的工作作风、慈母般的爱心、默默奉献的精神树立起了一道师德丰碑。

王继初——对学生的全人生负责(《湖南教育》1986年第2期)优秀班主任、共产党员、岳阳市一中教师王继初,一颗拳拳之心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他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不能只是负责三年、六年,而应是整个人生。

学生毕业后,家住岳阳的,他仍像学生住校时一样家访;在外地读书、参军、工作的,经常通过书信交流思想,或利用出差的机会找上门去谈心,通过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就像一支燃烧的蜡烛,始终照亮着学生的心灵,照亮学生的人生道路。

王老师的职业理想,就是要做一个“人民满意、家长放心、学生信赖、自己问心无愧的人民教师”。

滕昭蓉——用童话引出智慧(《湖南教育》1987年第11期)滕昭蓉老师原任教于凤凰县箭道坪小学,从1983年起,首创“童话引路”小学语文教学实验。

徐特立——一生刚烈写传奇

徐特立——一生刚烈写传奇

徐特立——一生刚烈写传奇作者:徐焰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12期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体味到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9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

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

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

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举办新学,长沙办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后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1907年发生清政府向外国屈辱妥协的事件时,徐特立在学校作时事报告,讲到激愤之处,热泪如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写完当场晕倒。

这一“抽刀断指”的举动,顿时蜚声全省,徐特立也被当时有进步思想者誉为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徐特立积极参加湖南起义,被推为长沙副议长,翌年又任省教育司的科长。

他一身清正,进入官场后,顿觉黑暗无比,不久返回教育界,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

1919年,国内兴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热潮,年已42岁的徐特立也报名前往,成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

在法国四年期间,他边做工边学法语,后入巴黎大学学习自然科学。

回国后,他任长沙第一女师校长,被公认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

1927年初大革命高潮时,徐特立参加了湖南农民协会并任教育科长,又在左派掌权的国民党长沙市党部任农工部长。

同年夏天,大革命失败,在不少共产党员叛变脱党时,徐特立却以50岁年龄入党。

随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师党代表。

部队失败后,他决定同贺龙一起上山打游击,只是因病未能跟上,被派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

他学通俄语后,系统研究了马列主义,并同吴玉章、瞿秋白共同研究了汉语拉丁化拼音。

1930年末,徐特立潜回国内,赴江西根据地,后在中华苏维埃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长(部长为瞿秋白)。

1934年,他随军长征。

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大家一同行军。

瞿秋白在告别时换给他一匹好马,他却总是让给伤病员骑。

2023年中学校长寄语

2023年中学校长寄语

2023年中学校长寄语2023年中学校长寄语1岁月是一条河,永远地流淌着蓬勃豪迈的激情;岁月是一首诗,永恒地凝结着灿烂辉煌的瞬间;岁月是一支歌,永久地唱响着奔放激昂的乐章……青艾中学的悠悠岁月,便是一条蜿蜒的河、一首辉煌的诗、一支奔放的歌。

岁月流转,沧桑巨变。

我们追寻艾中的历史足迹,回忆前辈创业的艰辛,从中寻求启示,寻找智慧,感受艾中的辉煌与执着。

深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光荣传统,无不凝聚于此。

透过它,我们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各界领导朋友对艾中的谆谆教诲和无限关怀;透过它,我们体会到了一代又一代艾中人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透过它,我们一届届校友也会重温起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教职工汗流浃背、日夜辛劳,学子书海苦渡、励志高歌,此情、此景虽然已成历史,却时常在每一个艾中人的脑海里浮现……抚今追昔,颇多感慨。

从当年的初级职校,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完全中学,再到今天的省一级重点中学,青艾中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有起步的筚路褴褛,有奋进的风雨兼程,有腾飞的大展宏图!如今的艾中早已不见了当年荒凉的踪影,昔日空旷的田野成了林荫郁郁、花香浓浓、鸟鸣声声的求学圣地,成为青年学子无限光荣与自豪的精神家园。

走进艾中,你会体味到以“爱”与“责任”为核心的青艾精神的人文氛围,感受到“励志、善学”的学风与“敬业、善教”的教风,品味到“修德、启智、求真、创新”的治学方略,感悟到“成功,从专注开始”的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打造教育品牌为目标,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凸显德育工作,春风化雨,用爱心感动人、用制度要求人、用活动培育人、用文化浸染人,以此造就德才兼备的学子、德高业精的师长、浓郁书香的校园。

艾中师生,徜徉于山水之间而心静,神游于天地之外而志远,于真情与博爱的守望始终不渝,于理想与幸福的追求不曾动摇,甘于平淡却造就非凡业绩。

青春赋新篇,岁月谱华章。

睿智实干的领导,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德高艺精的师资队伍,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正是这些成就了今天的青艾中学。

近代人物李兆麟简介

近代人物李兆麟简介

近代人物李兆麟简介李兆麟(1826年-1901年),字济民,号河南,晚号洛阳,是中国晚清时期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以其出色的商业才能和卓越的社会贡献,在中国近代商业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李兆麟出生在中国湖南省娄底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就对改善生活条件和追求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他成功地攻克了许多知识难关。

年轻时,李兆麟辗转于不同城市,谋生谋学。

在他二十多岁时,他来到了河南省洛阳市,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敏锐的商业头脑,迅速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与此同时,李兆麟也非常注重社会责任感。

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并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多次捐资办学,帮助贫困学子实现上学梦想。

他的慷慨行为和社会贡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称赞。

李兆麟不仅在商业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开办了一所独具特色的学校,以培养年青一代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目标。

李兆麟是一位勤奋、坚持和不懈努力的人。

他在商业和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积极进取”和“以资本为本”的商业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商业人士。

在晚清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巨大挑战。

李兆麟深知,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他积极倡导和支持各种现代化的改革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新途径。

李兆麟一生坚守着自己的理念和信念,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他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商业上,更是体现在对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上。

他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李兆麟在1901年去世,享年75岁。

他留下了一个崇高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遗产,激励着人们继续不断探索、创新和奋斗。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记忆中。

东方神人候希贵传奇

东方神人候希贵传奇

东方神人候希贵传奇看文章东方神人候希贵传奇2009-09-22 23:06候希贵把慈善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用自己行医、创办企业的收入慷慨捐赠社会,自1988年以来,先后向社会捐款9000多万元。

1991年把几年间用血汗换来的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甚至卖房产养老的钱一共245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家乡人民。

为鼓励、激发、鞭策家乡的学子奋力拼搏,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设立"侯希贵教育奖励基金会"。

向攸县一中和汉寿、常德地区学校捐资75万元人民币,后又为救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捐资60万元人民币。

1991年为保护、修复、开发天下闻名的"桃花源"向桃源县捐赠110万元人民币。

199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毛泽东的故乡韶山永久性建设项目捐赠了50万元人民币和两部豪华轿车。

1995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文学院的奠基日,侯希贵专程从珠海赶到长沙,将110万元捐赠给毛泽东文学院。

1994年4月4日,桃源县邀请侯希贵回乡参加"桃花源游园会"典礼,临行前将200万元存款从银行全部取出,准备捐给家乡的福利事业。

可家乡的底子太薄、太穷,2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家乡的需求,为了让家乡人民心里踏实,他竟先给家乡写下一张欠资400万元的巨额捐赠合同,答应下次回乡兑现。

为了不使捐款落空,他匆匆赶回香港筹资。

这期间,他因为别人治病劳累过度,3次吐血,所得的400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单位和学校。

1995年5、6月间,百年不遇的洪水无情袭击着湖南,侯希贵在电视中看到他熟悉的乡土、熟悉的乡亲被洪水围困的情景,急得坐卧不安,顾不上吃饭、睡觉,便连夜赶往香港筹资,第二天一早,他就将50万元汇给湖南省政府。

钱汇出后,他仍觉得不踏实,那点儿钱应急太少,于是他又筹了50万元钱,并亲自把这些钱和价值3万元的衣物送到家乡父老乡亲的手上才放心。

湖南 主题教育 红色故事

湖南 主题教育 红色故事

湖南主题教育红色故事湖南:红色故事浸润主题教育湖南,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曾孕育着无数的英雄和战斗者,他们用鲜血和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主题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将红色故事融入学习和教育中。

红色故事是湖南人民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一座丰富而壮丽的历史画卷。

这些故事中凝结了湖南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

通过主题教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红色故事,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激情与豪情。

主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们对红色故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在湖南,学校会组织丰富多样的红色故事讲座和参观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同时,在课堂中,老师们也会以红色故事为素材展开学生们的思想引导和启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红色故事也成为湖南和全国各地知名景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韶山毛主席故居和岳阳楼等地都成为了人们学习红色故事和重温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

人们可以通过参观这些地方,了解毛主席和其他革命先烈们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湖南主题教育的红色故事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上的英雄,如五四运动中的陈毅元帅、刘少奇主席、彭德怀元帅等,还有当代的英雄,如抗洪救灾中的湖南官兵们。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展现了湖南人民的团结和勇敢。

湖南的主题教育红色故事,不仅给学生们带来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这些红色故事,学生们将深刻理解和铭记英雄的业绩,铸就他们自身的道德美和民族气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湖南的主题教育红色故事,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这些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熏陶了他们的品格与信仰。

湖南,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主题教育,正让我们的青少年代代相传,将红色故事永远传颂下去。

闻一多 死水

闻一多 死水

闻一多死水闻一多,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民主斗士。

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正当他正值壮年之际,他却不幸地陷入了一片死水之中。

闻一多,原名闻一笔,1910年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富裕的家庭中。

他父亲是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从小闻一多就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他自小聪明伶俐,一直以来都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然而,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苦难有着强烈的感触,追求正义成为了他一生的追求。

在上大学之前,闻一多曾在一家报社担任过编辑。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的黑暗面,他看到了贫富悬殊、农民的压迫和劳工的辛酸。

他决心为社会尽自己的力量,通过笔端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闻一多的文学才华在上大学之后迅速展现出来。

他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思想深度。

他的作品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和人们的痛苦。

他的笔触敏锐而犀利,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然而,闻一多的敏感和思想上的冲突让他陷入了一片死水之中。

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闻一多作为一个思想家,追求民主和自由,却常常遭到压制和打压。

他的一些作品因涉及敏感话题而被禁止发表,他被迫在黑暗的角落里继续创作。

尽管外界对闻一多的打压和困境逐渐增加,他的作品仍然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他的诗歌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呐喊和渴望。

他的散文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激起了人们的思考。

尽管被困在死水之中,闻一多仍然坚持着他的理想和追求,并试图唤起人们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然而,闻一多的坚持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1946年,他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并斩首。

他的死使整个文化界和民主运动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的声音再也没有出现在中国社会的舞台上。

闻一多的死水使人们深思。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他的作品充满了决心和抗争。

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了他的理念和信念。

平江私塾,复活的乡土传奇?

平江私塾,复活的乡土传奇?

新华网湖南频道文:于磊焰周青梅黄兴华图:周青梅殷菊生制作:吴瑶监制:刘小娟提起私塾,不禁联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 。

在人们印象中,它似乎早已消失多年。

但在湖南省平江县的大山深处,这种古老的教育方式仍在顽强生存。

但记者最近在平江调查得到的信息是:仍"活着"的乡村私塾,正悄然走向终结。

我们也许很难平静面对这个残酷的真实,传媒的迟钝也许说明"主流社会"对民间有多么冷漠。

但我们也许更应该追问:在经历1905年废除科举、1935年明令取缔两次大的体制变革后才从乡村赶出去的私塾,为什么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又杀了"回马枪"?无论结局最终如何,以"旧事物"显示于转型期的平江私塾,向我们提出了新问题。

平江乡村的私塾,隐存在那些偏僻的山村。

在平江,人们习惯把私塾称作"教老书的"或是"蒙馆"。

相对于到学校课堂读"新书"而言,读私塾就是读"老书"。

所谓"老书",就是像《四书》、《五经》一类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平江的私塾就是以这些古书为教材。

书本通常很旧,其中甚至还有线装古本。

南江镇五角村朱执中老先生的"蒙馆",就设在自家的土砖老屋里。

去年收的15名弟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只念小学,也有高中毕业生。

用朱老先生的话说,收学生"没什么标准的"。

一名在北京念书的大学生,也在朱老先生门下拜师。

由于同在一处读老书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老先生将根据不同情况安排他们读不同的书。

教学内容是经严格选择的。

从《三字经》、《幼学》、《增广》开始,重点学习古代儒学书经章典,还操文练字,研习诗词。

乡村婚丧喜庆的应酬礼仪,也列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这里有的读半年、一年,有的学三、四年。

今年80岁的朱老先生从19岁开始教老书,解放后中断,1982年复操旧业,教过的弟子已有四、五百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风浩荡战鼓催征———齐心协力谱写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新华章林道飞“天下之大,舍我其谁”这是湘信院人的霸气。

“不畏艰难,永不言败”这是湘信院人的豪气。

“自加压力,负重奋进”这是湘信院人的勇气。

“上下一心,团结拼搏”这是湘信院人的士气。

是啊,这就是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逐鹿群雄,一马当先,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髓。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这又是一个日月交替,这又是一个春秋轮回,她一路坎坷,一路歌谣,她有过忧伤,有过感动,有过教训,也有过收益,可她“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从稚嫩走到了今日的成熟,今日的湘信院正可谓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最具动力,最具魄力的时期,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湘信院的学子感受到这份激情与生机所带给我们的自信,所带给我们对未来前程的良好憧憬。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湘信院她丰富的积淀,辛酸的发展道路上也记下了她曾经迈过的步履足迹。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数年的风雨兼程,她一步一个一脚印,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精美画卷,伴随着多少莘莘学子的快乐成长;数载沧海桑田,她一天一个模样,谱写着一页又一页辉煌篇章。

在去年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工作中,我们湘信院全体师生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最终我们以优异的成绩名列榜首,取得了优秀等级,成为了同类学校的一颗亮丽星辰。

这一重大战绩,使我们湘信院人精神抖擞,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昨夕犬年欢歌迎大地;今朝牛岁新景满神州”新的一年新的目标,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今天,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战书以下达,就让我们全院上下凝聚起来,一鼓作气,吹响号角,战鼓雷鸣,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为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不懈努力,是啊!作为湘信院今日的学子,我们当责无旁贷的站出来,在这场攻坚实战中,做贡献,争先进。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争创省级示范,添砖加瓦,不断努力进取创新,尽显湘信院风采,共创湘信院辉煌。

争创示范是学院发展的一大契机,在去年的评估工作中,我们修正了自己,我们完善了自己,我们取得了进步,我们取得了成就,我们也汲取了更多的经验。

所以在争创示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牢固树立争创示范,人人有责的思想,全身投入到学院的创示范工作中去,让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能烙下你我工作的那份执着与热情,让每一份工作捷报都能书写你我工作的那份舒心与快乐!“凡事预立,不预则废”我渴望从风中一片颤动的树叶上,也能感受到光线的脉搏在跳动;我希望随处可见的角角落落也能感受到积极备战的气氛在蔓延开来,树立“校兴我荣校荣我幸”的主人翁意识,脚踏实地,尽己所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有道是“道虽迩,不行不进,事虽小,不为不成”,自觉做好文明学风建设,热情接物,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注意每个细节,把握每个瞬间,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学院的发展,继续发扬我们去年迎评时的那种昂扬的精神与斗志,“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凝聚你我的力量,群策群力,通过点点滴滴的投入换来丝丝缕缕的胜利。

我相信,锐意进取的湘信院人:拧在一起,就是一道电光,一股钢绳;聚在一起,就是一团火花,整个太阳;站在一处,就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

为实现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宏伟目标是指日可待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战鼓摧征斗志昂”,让我们坚定信念:团结拼搏,自强不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到创示范性工作中去,以强劲的生命力冲破任何的惊涛骇浪,达到光辉的顶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实为鉴,可以增斗志”是啊!回眸过去,湘信院人凭着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而湘信院明日的腾飞仍需你我的努力,任何的豪言壮语终归所期望的佳绩!现在开始,就让你我蕴藏已久的“嘉言懿行”来说明问题,我坚信,有你我的共同参与在不久的将来必会迎来湘信院胜利的喜庆之宴!【该文发表于《湖南三湘都市报》2009年4月7日B4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