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强化训练测试卷 《种群和群落》包含答案

人教版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强化训练测试卷 《种群和群落》包含答案

《种群和群落》专题优化测评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3题,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1. 下列有关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B.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J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的D.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属于其数量特征2. 有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 值恒定不变3. 由于远洋捕获技术的限制,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

若要研究某种海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该种海鱼的生物学数据是( ) A.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 B.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 C.出生率和死亡率D.捕获量和捕获率4.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5.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京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题号一二总分1415 得分(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青蛙生态系统一定遭到了严重破坏D.图④表示在消灭害虫时将害虫消灭到K/2就能达到理想效果7.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2019-2020届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2019-2020届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 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故选D。

2.(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提能专训十 种群与群落(含13年模

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提能专训十 种群与群落(含13年模

提能专训(十)种群与群落1.(2013·武汉市武昌区联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等知识,意在考查理解及分析辨别能力。

种群中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B错误;丰富度代表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C错误。

2.(2013·哈三中、大连育明、东北育才、天津耀华第三次联考)下图是探究温度对水螅种群增长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培养过程中,水螅的种群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B.在30 ℃时水螅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在15天左右最大C.在20 ℃时水螅种群呈“J”型增长,且20 ℃时种群增长速率始终较30 ℃快D.相比较而言,20 ℃左右是培养水螅能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答案:D解析:本题以实验结果为载体,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综合应用能力。

从实验结果可知,20 ℃左右水螅的种群密度增长较快,10 ℃和30 ℃时水螅的种群密度最大值都低于20 ℃条件下时,因此20 ℃左右培养水螅是能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

30 ℃条件下,起初种群增长速率较20 ℃时快,但在15天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降为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综合分析,D项正确。

3.(2013·云南省第二次统一检测)下图表示某一区域甲、乙两种动物的摄食情况,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和乙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B.若b=0,甲和乙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C.若a=b,一段时间后该区域可能只有乙存活D.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甲和乙将呈现“J”型增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学知识和解读曲线的能力,要求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2:种群和群落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2:种群和群落Word版含答案

.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

在命题形式方面,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一道题中常涉及多个知识点。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

.新考纲无变化。

备考时,要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分析.两种种群增长曲线分析()曲线分析项目“”型曲线“”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④无迁入、迁出现实状态:①食物、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值有无无值有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图示如右)()值和的应用①对有害动物的控制:降低其生存条件(如做好粮食储存,饲养天敌等),从而降低其值。

另外,应在种群数量达到之前进行预防或猎杀。

②在养殖业上的应用:改善养殖条件(饲料及养殖空间等),以提高其值;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时进行捕捞或出栏,捕捞或出栏后的种群数量应为,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另外,捕捞或出栏的个体不能是年幼个体,以保持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常用的生态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例.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第~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第~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第~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第~天,成虫数量呈“”型增长【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和题表分析可知:第~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错误;第~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错误;第~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正确;第~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型增长,错误。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2019年高考生物题汇编13--种群和群落

2019年高考生物题汇编13--种群和群落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1.(•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考点定位】样方法【名师点睛】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2.(•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

【名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3.(•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名师点睛】明确种群数量变化会导致种内竞争,而环境资源有限是解题关键。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3种群和群落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3种群和群落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重温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1.与种群有关的正误判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7)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2.与群落有关的正误判断(1)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6)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7)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8)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一、“独具个性”的生物种群1.(2016·全国甲,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计算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 C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课前复习】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 .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A 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 是错误的。

C 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 答案也是错误的。

D 答案明显错误。

B 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

答案:B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有:a .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取样调查法⎩⎨⎧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意义:c .______________;意义:d .______________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8—2—1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 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6.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一、单项选择题(共9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1.(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题指导】本题涉及的重要知识点:(1)种群的概念(一定自然区域、同种生物、所有个体)。

(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稳态是相对的)。

(4)群落的水平结构(多种因素造成的水平方向上生物的镶嵌分布)。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A选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选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故C选项错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

2.(2015·江苏高考)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长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体积为0.1 mm3,故A项错误,B项正确。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样液,故C项错误。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细胞,故D项错误。

【加固训练】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解析】选C。

据图分析,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很可能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A项正确;据题干分析,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项正确;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B 组的培养温度可能最适宜,C项错误;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是最少的,D 项正确。

3.一块农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农田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解析】选B。

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要看环境条件,故①错误,②正确;原农田物种比较单一,弃耕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故③正确;一般地,生物群落动植物在垂直结构上都有分层现象,故④错误,⑤正确。

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题指导】题干中的有效信息:(1)病毒V是植物病毒,它寄生在水稻细胞内。

(2)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

(3)青蛙捕食稻飞虱。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A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

B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错误。

C、D项中,病毒V与青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均错误。

5.(2015·烟台一模)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解析】选C。

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只能说明黑线姬鼠个体数量减少,但是生物种类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的变化情况,B项错误;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为种群密度,这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空间特征,C项正确;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由环境条件的差异决定的,比如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同,植被的类型也会有所差异,不属于群落演替,D项错误。

【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A项。

误认为年出生率=(110-100)/100×100%=10%。

其实出生率=新出生个体数/起始个体数×100%,应为20%。

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大于162只B.等于162只C.小于162只D.无法推测【解析】选C。

根据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标记的个体数=重捕的个体数/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即N/50=42/13,可得N≈162,N代表草场灰苍鼠种群的测量值,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目会偏低,使得测量值比实际值偏高,即实际值应该小于测量值。

【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A项。

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误认为题干问的是“测量值”比“实际值”偏高还是偏低。

其实题干问“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指的是“实际值”,求得的数值是“测量值”。

题目问的是“实际值”比“测量值”偏高还是偏低。

【加固训练】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将样方的四条边上的个体都进行了统计【解析】选C。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有标志的个体变少,使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大,A项错误;调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若仅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所得数值必会偏大,B项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取样前若没摇匀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可能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项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若四条边都统计,数值明显偏大,D项错误。

7.(2015·西城二模)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解析】选D。

由图可知,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了K值(3 000左右),A项错误;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减少了,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B项错误;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即呈“J”型曲线增长,由图可知,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曲线,C项错误;由图知,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所以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项正确。

8.(2014·广东高考)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解析】选B。

由曲线分析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故A项正确。

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项错误。

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可影响松树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即幼虫摄食能影响松针长度,且有滞后性,故D项正确。

9.(能力挑战题)(2015·郑州一模)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C.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D.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解析】选D。

种群密度的调查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生物,鳕鱼的活动能力相对比较强,个体比较大,选择标志重捕法,A项正确;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在捕捞强度为45%时,鳕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B项正确;保持捕捞强度为33%同时采用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C项正确;而保持捕捞强度为45%同时采用中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使鱼群的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