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级高二化学第7套资料

合集下载

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6)简述A、C所在国共同面对的地质灾害、 (5成)因交通和条防件灾更减加灾完措善施,经。济腹地扩大,经济实力增强
(6)滑坡、泥石流;多山地,降水量大且集中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预测能力(实施预防措施), 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课堂练习
依据上图中信息回答1~2题(图中圆圈大小表示贸易总额多少,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所需的原料、 燃料,绝大部分依赖于国外进口,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
讨论:结合下图分析日本的工业应如何布局,并说明理由。
100
99.7 94.3 90.9 99.8 92.3
100
80
60
54.9
40
20
0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铁矿石
铜矿石
木材
棉花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
F岛气候的海洋性较强(或我国同类气候的大陆性强) ①A、B、D三地冬季空气湿润,降水较多(或C、E
两地冬季干燥,降水少);②冬季西北季风把C、E两 地大量酸性气体输往A、B、D等地。
读下图,回答问题。 (2)酝酿已久的中俄
铺设输油管道计划 ,由于日本的插足 ,横生变数。日本 极力与中国争夺西 伯利亚石油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①石油资源缺乏,对外依赖性强;②工业高度发达, 石油需求量大。
(3)“春晓”油气田位 于浙江宁波市东南350 千米的东海西部凹陷区 域,该区域位于我国大 陆架上,日本却说中国 在抢掠属于日方的海底 资源。下列能正确表示 “春晓”油气田的位置 ,且从地质构造角度能 反驳日本说法的示意图 是
A
读图2,完成4~6题 。
上海31.2N 3.7
27.8
东京36N 3.7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卷及答案-广东卷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卷及答案-广东卷

2007高考化学试卷(广东)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Cl-35.5 K-39 Ca-40 Mn-55 Fe-56 Pt-195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10小题共30分) 1、铋(Bi )在医药方面有重要应用。

下列关于 和 的说法正确的是A 、 和 都含有83个中子,B 、 和 互为同位素C 、 和 的核外电子数不同,D 、 和 分别含有126和127个质子2、下列可用于测定溶液pH 且精确度最高的是A 、酸碱指示剂B 、pH 计C 、精密pH 试纸D 、广泛pH 试纸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48gO 3气体含有6.02×1023个O 3分子B 、常温常压下,4.6gNO 2气体含有1.81×1023个NO 2分子C 、0.5mol ·L -1CuCl 2溶液中含有3.01×1023个Cu 2+D 、标准状况下,33.6LH 2O 含有9.03×1023个H 2O 分子4、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A 、氯、溴、碘 B 、钠、镁、铝 C 、烧碱、氢气 D 、食盐、淡水5、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工业上利用反应在3Cl 2 + 2NH 3 = N 2 + 6HCl 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若管道漏气遇氨就会产生白烟,B 、该反应利用了Cl 2的强氧化性C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 、生成1molN 2有6mol 电子转移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硅材料广泛用于光纤通讯B 、工艺师利用盐酸刻蚀石英制作艺术品C 、水晶项链和餐桌上的瓷盘都是硅酸盐制品,D 、粗硅制备单晶硅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石油裂解可以得到氯乙烯 B 、油脂水解可得到氨基酸和甘油 C 、所有烷烃和蛋白质中都存在碳碳单键D 、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都是(C 6H 10O 5)n ,水解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20983 Bi 21083 Bi 209 83 Bi 210 83 Bi209 83 Bi 210 83 Bi20983 Bi 21083 Bi 20983 Bi 21083 Bi8、下列符合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有:① 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将CCl 4萃取溴水改为CCl 4萃取碘水 ② 在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将铜片改为可调节高度的铜丝 ③ 将实验室的废酸液和废碱液中和后再排放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9、科学家近年来研制出一种新型细菌燃料电池,利用细菌将有机物转化为氢气,氢气进入以磷酸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发电。

2007年高考全国卷理综试题(化学部分)

2007年高考全国卷理综试题(化学部分)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理综试题(化学部分)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e 20 Cu 64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6分。

)6.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7.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等体积混合C.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等体积混合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8.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

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0.0100 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A.0.64 g B.1.28 g C.2.56 g D.5.12 g 9.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是A.p (Ne)>p (H2)>p (O2) B.p (O2)>p (Ne)>p (H2)C.p (H2)>p (O2)>p (Ne) D.p (H2)>p (Ne)>p (O2) 10.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 Cu(IO3)2+24 KI+12 H2SO4=2 CuI↓+13 I2+12 K2SO4+12 H2O其中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A.10 mol B.11 mol C.12 mol D.13 mol 11.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化合物在相应条件下完全分解后得到氧气最多的是A.KClO3(加MnO2催化剂,加热)B.KMnO4(加热)C.H2O2(水溶液,加MnO2催化剂)D.HgO(加热)12.某有机化合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已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A.4 B.5C.6 D.7 13.右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高考化学复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化学

高考化学复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化学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化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质中,不含有硅酸盐的是A.水玻璃B.硅芯片C.黏土D.普通水泥2.下列原子序数所对应的元素组中,两者可形成离子键的是A.1和17 B.12和9 C.14和6 D.15和8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95℃纯水的pH<7,说明加热可导致水呈酸性B.pH=3的醋酸溶液,稀释至10倍后pH=4C.0.2mol/L的盐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pH=1D.pH=3的醋酸溶液,与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pH=7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5.下列烷烃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一氯代烃的是6.已知:(1)Zn(s)+1/2O2(g)==ZnO(s),ΔH=-348.3kJ/mol(2) 2Ag(s)+1/2 O2(g)== Ag2O(s),ΔH=-31.0kJ/mol则Zn(s)+ Ag2O(s)== ZnO(s)+ 2Ag(s)的ΔH等于A.-317.3kJ/mol B.-379.3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绿色烟雾B.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颗粒C.点燃的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D.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8.下列溶液能与镁反应生成氢气的是A.氯化铵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C.碳酸钾溶液D.饱和石灰水9.由海水制备无水氯化镁,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②加熟石灰;③加盐酸;④过滤;⑤浓缩结晶。

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一)门的大小、开启方式和位置
1、门的宽度和数量 2、门的开启方式 3、房间平面中门的位置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二) 窗的大小和位置 窗的大小:采光面积比来初步确定 和校验窗面积的大小 窗的位置:房间照度是否均匀;有 无暗角和眩光。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书房平面布置
(5)娱乐室
娱乐室是家庭进行游戏、娱乐、休闲的空 间。家庭从事的娱乐活动一般有棋类、牌类、 电子游戏类等。 娱乐室的家具设施一般有棋类、牌类用的 桌椅,电子游戏类用的电脑及配套设施和相应 的桌椅等。方桌的平面尺寸一般为 (800~900)mmx(800~900)mm电子游戏类,娱乐 室的面积一般有6~9m2即可。
四、辅助房间的平面设计
(一) 厕所设计 1、厕所设备: 大便器、小便器、洗 手盆或污水池 2、厕所设备的数量 3、厕所布置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二) 浴室、盥洗间设计 淋浴、盆浴、大池 (三) 厨房设计 炉灶、橱柜、调理台、洗涤池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3.7 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
居住区 石家庄 神府小 区 北京 济南 燕源小 雅居小 区 区 合肥 帝豪城 住宅 上海 新中苑 小区 福州 永升城 住宅
单人次 卧室面 积/m2
11.2
10.53
9.72
11.88
14.04
10.44
考虑到住宅的使用期限较长,并结合居住实 际状况,单人次卧室面积以8~12m2为宜。
( 3 ) 双人次卧室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建筑平面组成:
使用房间 使用部分 辅助房间 水平交通 交通联系部分 垂直交通

[高考必看]山东2007高考理综试卷化学部分及答案

[高考必看]山东2007高考理综试卷化学部分及答案

山东2007高考理综试卷——化学部分及答案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K—39 P—31 S—32 Cl—35.5第I卷单选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为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4分,共计56分。

多选、错选或不选得0分。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所使用的物质,都是纯度越高越好B.混合物的性质比其中各种纯净的组分物质都好C.天然物质都比人造物质好D.化学反应进行得越快、越彻底不一定就越好9.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A.通过化学变化一定能改变物质的性质B.改变物质的性质一定要通过化学变化C.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会发生电子转移D.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10.根据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做出如下推理,其中与事实不符的是A. 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ⅤA族B. 磷原子不如氮原子和硫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C. 磷单质不如氮气和硫单质的化学性质活泼D. 磷的氢化物(PH3)受热时不如氮的氢化物(NH3)和硫的氢化物(H2S)稳定11.下列对―摩尔(mol)‖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摩尔是一个单位,用于计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的多少B.摩尔既能用来计量纯净物,又能用来计量混合物C.1mol任何气体所含的气体分子数目都相等D.用―摩尔‖(而不用―个‖)计量微观粒子与用―纳米‖(而不用―米‖)计量原子直径,计量思路都是扩大单位12.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白色粉末,元素分析证明它由钾、硫、氧三种元素组成,钾和硫的质量比为39:16,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根据元素分析结果推测该粉末为纯净物B.将粉末溶于水,加入氯化钡,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是硫酸钾C.将粉末加入盐酸中,产生气泡,证明原粉末是亚硫酸钾D.将粉末溶于水,加入氯化钡和盐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和气泡生成,证明原粉末是硫酸钾和亚硫酸钾的混合物13.在含FeCl3、FeCl2、AlCl3、NaCl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固体,在空气中充分搅拌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溶液中离子数目变化最小的是A.Na+B.Al3+C.Fe3+D.Fe2+14.常温下,pH=11的一元弱碱和pH=1的一元强酸等体积混合后(不考虑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恰好完全反应,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弱碱的浓度大于强酸的浓度B.反应后的溶液呈酸性C.原氨水中有1%的含氮微粒为NH4+D.反应后的溶液中NH4+、NH3·H2O与NH3三种微粒的平衡浓度之和为0.05mol·L-1第II卷非选择题(必做)(包括8小题,共计116分)五、化学必做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计37分)27.(13分)氯碱工业中,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获得重要的化工原料。

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化学试卷

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化学试卷

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中基础会考试卷化学科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 卷 选择题(64分)注意事项: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试题上。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改涂其它答案。

3、本卷共28道题,其中1~16题为所有考生必答,17~20题,由考生选答其中一个模块的4道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6题每题3分,17~20题每题4分。

共64分) 1.下列有关危险化学品的标志中,表示剧毒品的是2.大雾天气,可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雾属于A .溶液B .悬浊液C .乳浊液D .胶体3.下列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A .NO 2 B .SO 2 C .O 2 D .Cl 24.下列对Na 2CO 3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 .Na 2CO 3是有机物B .Na 2CO 3是正盐C .Na 2CO 3是钠盐D .Na 2CO 3是碳酸盐5.既能跟盐酸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A .CaCO 3B .Al(OH)3C .Fe 2O 3D .MgO6.已知HNO 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3,则HNO 3的摩尔质量是A .63B .63g ·mol -1C .63gD .63mol -17.在反应:H 2+CuO△H 2O +C u 中,H 2作A .还原剂B .氧化剂C .还原产物D .氧化产物8.下列属于同位素的一组是A .11H 和21H B .O 2和O 3 C .Na 2O 和Na 2O 2 D .4019K 和4020Ca9.鉴别甲烷和乙烯,选用的试剂是A .稀盐酸B .溴水C .氢氧化钠溶液D .四氯化碳10.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C 、S 等非金属单质反应,因为它具有A B C DA.吸水性B.强酸性C.脱水性D.强氧化性11.下列物质中,易使皮肤(蛋白质)变黄的是A.浓盐酸B.浓硝酸C.氢氧化钠溶液D.饱和食盐水12.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氢气燃烧B.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C.黑火药爆炸D.Ba(OH)2·8H2O与NH4Cl反应13.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常附着一层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与Mg(OH)2]。

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及解析

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及解析

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1.(6分)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2.(6分)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C.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3.(6分)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A.0.64g B.1.28g C.2.56g D.5.12g4.(6分)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A.p(Ne)>p(H2)>p(O2)B.p(O2)>p(Ne)>p(H2)C.p (H2)>p(O2)>p(Ne)D.p(H2)>p(Ne)>p(O2)5.(6分)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Cu(IO3)+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12H2O,其中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2电子为()A.10mol B.11mol C.12mol D.13mol6.(6分)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化合物在相应条件下完全分解后得到氧气最多的是()A.KClO3(加MnO2催化剂,加热) B.KMnO4加热C.H2O2(水溶液,加MnO2催化剂)D.HgO(加热)7.(6分)某有机化合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已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A.4 B.5 C.6 D.78.(6分)如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Ⅰ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状态ⅡC.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状态Ⅱ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状态Ⅰ和平衡状态Ⅱ时浓度不相等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60分)9.(15分)W、X、Y和Z都是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已知:①W的阳离子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且能形成组成为WY的化合物;②Y和Z属同族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③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④W和X能形成组成为WX2的化合物;⑤X和Y不在同一周期,它们能形成组成为XY2的化合物.请回答:(1)W元素是;Z元素是.(2)化合物WY和WX2的化学式分别是和.(3)Y和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是和.(4)写出X和Z形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跟W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0.(15分)A、B、C、D、E均为可溶于水的固体,组成它们的离子有分别取它们的水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下:①A溶液与B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②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③A溶液与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盐酸;④B溶液与适量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D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据此推断它们是A;B;C;D.11.(15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回答下列问题:(1)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2)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其目的是.(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5)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6)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12.(15分)下图中A、B、C、D、E、F、G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上图回答问题:(1)D的化学名称是.(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3)B的分子式是.A的结构简式是.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4)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个.i)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ii)与B有相同官能团、iii)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5)G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途.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1.(6分)(2007•全国)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分析】A.高温下石灰石分解生成CaO,可与SO2反应;B.臭氧可引起鼻和喉头粘膜的刺激;C.酸雨pH<5.6;D.含磷废水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解答】解:A.高温下石灰石分解生成CaO,可与SO2以及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减少废气中SO2的量,故A正确;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除对人体有一定毒害外,引起哮喘发作,导致上呼吸道疾病恶化,同时刺激眼睛,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故B错误;C.酸雨pH<5.6,故C错误;D.含磷废水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应经处理后才能排放,故D错误.故选A.2.(6分)(2007•全国)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C.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分析】根据酸碱的强弱判断溶液中n(H+)与n(OH﹣)关系进行判断和计算.【解答】解:A、pH=3的盐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氨水中c(OH﹣)=1×10﹣3mol/L,由于氨水为弱碱,则氨水过量,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 >7,故A错误.B、PH=3的盐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c(OH﹣)=1×10﹣3mol/L,酸碱都是强电解质,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故B错误;C、pH=3的醋酸c(H+)=1×10﹣3mol/L,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中c(OH﹣)=1×10﹣3mol/L,由于醋酸为弱酸,则醋酸过量,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故C正确.D、pH=3的硫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氨水中c(OH﹣)=1×10﹣3mol/L,由于氨水为弱碱,则氨水过量,在室温下等体积混合后,pH>7,D错误.故选C.3.(6分)(2007•全国)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A.0.64g B.1.28g C.2.56g D.5.12g【分析】惰性电极电解CuSO4的溶液,溶液中的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在阳极上放电,利用离子的放电顺序来确定阳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根据电子守恒来确定阴极上析出金属铜的量的多少..【解答】解:惰性电极电解CuSO4的溶液,阳极上的反应为:4OH﹣→4H2O+O2↑+4e ﹣,当阳极上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mol,转移电子是:0.0400mol,阴极上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当转移电子是0.0400mol时,析出Cu的质量m=0.0200mol×64g/mol=1.28g.故选B.4.(6分)(2007•全国)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A.p(Ne)>p(H2)>p(O2)B.p(O2)>p(Ne)>p(H2)C.p (H2)>p(O2)>p(Ne)D.p(H2)>p(Ne)>p(O2)【分析】在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条件下,压强与摩尔质量呈反比.据此判断.【解答】解:Ne的摩尔质量为20g/mol,H2的摩尔质量为2g/mol,O2的摩尔质量为32g/mol.在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条件下,压强与摩尔质量呈反比,摩尔质量越大,压强越小.所以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p(H2)>p(Ne)>p(O2).故选:D.5.(6分)(2007•全国)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Cu(IO3)+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12H2O,其中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2电子为()A.10mol B.11mol C.12mol D.13mol【分析】2Cu(IO3)2+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12H2O中,Cu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降低为+1价,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I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以此来计算.【解答】解:由2Cu(IO3)2+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12H2O可知,Cu(IO3)2中,Cu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降低为+1价,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则Cu(IO3)2为氧化剂,所以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1mol×(2﹣1)+2mol×(5﹣0)=11mol,故选B.6.(6分)(2007•全国)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化合物在相应条件下完全分解后得到氧气最多的是()A.KClO3(加MnO2催化剂,加热) B.KMnO4加热C.H2O2(水溶液,加MnO2催化剂)D.HgO(加热)【分析】A.2KClO32KCl+3O2↑;B.2KMnO4K2MnO4+MnO2+O2↑;C.2H2O22H2O+O2↑;D.2HgO2Hg+O2↑.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进行判断.【解答】解:设化合物的物质的量均为2mol,则A.由2KClO32KCl+3O2↑可知,生成3molO2;B.由2KMnO4K2MnO4+MnO2+O2↑可知,生成1molO2;C.由2H2O22H2O+O2↑可知,生成1molO2;D.由2HgO2Hg+O2↑可知,生成1molO2;故选A.7.(6分)(2007•全国)某有机化合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已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A.4 B.5 C.6 D.7【分析】根据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及氧的质量分数为确定分子中氧原子数目,再计算碳原子、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根据碳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确定碳原子最大值.【解答】解: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氧的质量分数为可知,则分子中氧原子数目小于为=4.7,当有机物分子中含氧原子的数目为4时,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含碳原子个数也最多,此时,有机化合物中碳、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最大值为等于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4×16=64,设分子中含有x个C,y个H,则有12x+y=64,当y=4时,x=5,此时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所以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5.故选:B.8.(6分)(2007•全国)如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Ⅰ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状态ⅡC.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状态Ⅱ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状态Ⅰ和平衡状态Ⅱ时浓度不相等【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从正反应一端开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为状态Ⅰ,然后,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且改变条件的一瞬间逆反应速率不变,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由平衡的特征可知,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故A正确;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增大反应物浓度,一瞬间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正向移动,达到平衡态Ⅱ,故B正确;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应逆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与图象矛盾,故C错误;D.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改变条件使反应继续正向移动达到平衡态Ⅱ,所以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Ⅱ时浓度不相等,故D正确;故选:C.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60分)9.(15分)(2007•全国)W、X、Y和Z都是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已知:①W的阳离子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且能形成组成为WY的化合物;②Y和Z属同族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③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④W和X能形成组成为WX2的化合物;⑤X和Y不在同一周期,它们能形成组成为XY2的化合物.请回答:(1)W元素是钙;Z元素是氧.(2)化合物WY和WX2的化学式分别是CaS和CaC2.(3)Y和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是SO2和SO3.(4)写出X和Z形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跟W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CaCO3.【分析】①W的阳离子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且能形成组成为WY的化合物,WY型的离子化合物只能是ⅠA﹣ⅦA与ⅡA﹣ⅥA,在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中只可能形成MgO、CaS、NaF、KCl四种物质;②Y和Z属同族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同族元素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可能为SO2、SO3;③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同周期元素间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的一般处于第二周期,Z为氧元素,Y为硫元素;X可能为碳元素或氮元素;WY的化合物为CaS.④W和X能形成组成为WX2的化合物,WX2的化合物可能为CaC2的化合物,X 可能为碳元素;⑤碳元素和硫元素不在同一周期,它们能形成组成为SC2.故W为钙元素;X为碳元素;Y为硫元素;Z为氧元素.【解答】解:①W的阳离子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且能形成组成为WY的化合物,WY型的离子化合物只能是ⅠA﹣ⅦA与ⅡA﹣ⅥA,在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中只可能形成MgO、CaS、NaF、KCl四种物质;②Y和Z属同族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同族元素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可能为SO2、SO3;③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同周期元素间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的一般处于第二周期,Z为氧元素,Y为硫元素;X可能为碳元素或氮元素;WY的化合物为CaS.④W和X能形成组成为WX2的化合物,WX2的化合物可能为CaC2的化合物,X 可能为碳元素;⑤碳元素和Y为硫元素不在同一周期,它们能形成组成为CS2.故W为钙元素;X为碳元素;Y为硫元素;Z为氧元素.(1)由上述分析可知,W为钙元素;Z为氧元素.故答案为:钙;氧.(2)由上述分析可知,化合物WY和WX2的化学式分别是CaS、CaC2.故答案为:CaS;CaC2.(3)由上述分析可知,Y和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分别是SO2、SO3.故答案为:SO2;SO3.(4)WZ为CaO,X和Z形成的气态化合物为CO、CO2,CO2与CaO反应生成碳酸钙,反应方程式为CO2+CaO=CaCO3.故答案为:CO2+CaO=CaCO3.10.(15分)(2007•全国)A、B、C、D、E均为可溶于水的固体,组成它们的离子有分别取它们的水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下:①A溶液与B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②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③A溶液与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盐酸;④B溶液与适量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D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据此推断它们是A Na2CO3;B Al2(SO4)3;C MgCl2;D Ba(OH)2.【分析】依据阴阳离子共存的分析判断,阴离子CO32﹣只能和Na+结合为Na2CO3;OH﹣只能和Ba2+结合为溶于水的Ba(OH)2;所以分析可知离子间SO42﹣和Al3+结合成的物质为Al2(SO4)3;最后剩余Cl﹣和HSO﹣4结合的阳离子Na+、Mg2+;分别取它们的水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下:①A溶液与B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②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③A溶液与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盐酸;④B溶液与适量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D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依据反应现象可知A和BCD都生成沉淀且沉淀都溶于酸溶液,分析离子性质判断A为Na2CO3;E为含HSO4﹣,沉淀可以是Mg2+ Al3+ Ba2+的碳酸盐沉淀;BCD物质中分别含这三种阳离子,依据④B溶液与适量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D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说明溶解的沉淀是Al(OH)3;结合离子性质和物质组成判断B为Al2(SO4)3,D为Ba(OH)2,C为MgCl2,符合①②③沉淀形成的性质;①②生成的沉淀溶解于E,说明E中不能含和硫酸根离子、镁离子生成沉淀的离子,则E只能为:NaHSO4(或Mg(HSO4)2)推断出A:Na2CO3 B:Al2(SO4)3 C:MgCl2 D:Ba(OH)2【解答】解:依据阴阳离子共存的分析判断,阴离子CO32﹣只能和Na+结合为Na2CO3;OH﹣只能和Ba2+结合为溶于水的Ba(OH)2;所以分析可知离子间SO42﹣和Al3+结合成的物质为Al2(SO4)3;最后剩余Cl﹣和HSO﹣4结合的阳离子Na+、Mg2+;依据反应现象可知A和BCD都生成沉淀且沉淀都溶于酸溶液,分析离子性质判断A为Na2CO3;E为含HSO4﹣,沉淀可以是Mg2+ Al3+ Ba2+的碳酸盐沉淀;BCD物质中分别含这三种阳离子,依据④B溶液与适量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D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说明溶解的沉淀是Al(OH)3;结合离子性质和物质组成判断B为Al2(SO4)3,D为Ba(OH)2,C为MgCl2,符合①②③沉淀形成的性质;①②生成的沉淀溶解于E,说明E中不能含和硫酸根离子、镁离子生成沉淀的离子,则E只能为:NaHSO4(或Mg(HSO4)2);推断出A:Na2CO3 B:Al2(SO4)3 C:MgCl2 D:Ba(OH)2 A:Na2CO3B:Al2(SO4)3 C:MgCl2 D:Ba(OH)2E:NaHSO4(或Mg(HSO4)2);故答案为:A:Na2CO3 B:Al2(SO4)3 C:MgCl2 D:Ba(OH)2 A:Na2CO3 B:Al2(SO4)3 C:MgCl2 D:Ba(OH)2 E:NaHSO4(或Mg(HSO4)2);11.(15分)(2007•全国)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 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回答下列问题:(1)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除去水蒸气,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除去CO2.(2)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氧化铜(CuO),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H2Cu+H2O、CuO+CO Cu+CO2.(3)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无水硫酸铜(CuSO4),其目的是检验H2O.(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kj﹣hi﹣cd(或dc)﹣fe﹣lm.(5)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B中黑色的CuO变成红色粉末,最后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B中黑色的CuO变成红色粉末,C 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分析】(1)浓硫酸可以做干燥剂,氢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2)根据氧化铜和CO、H2反应来回答;(3)根据水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进行分析;(4)根据实验的意图设计仪器的连接先后顺序;(5)一氧化碳可以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金属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6)根据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水,水和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进行分析;【解答】解:(1)浓硫酸可以做干燥剂,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将气体干燥,除去水蒸气,检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二氧化碳之前要先将生成的二氧化碳除去,可以用氢氧化钠来吸收,故答案为:除去水蒸气;除去CO2;(2)检验合气体中有CO和H2可用氧化铜,发生反应:CuO+H2Cu+H2O、CuO+CO Cu+CO2,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是在大试管中进行的,故答案为:氧化铜(CuO);CuO+H2Cu+H2O、CuO+CO Cu+CO2;(3)检验水可用无水硫酸铜,将其装入干燥管中进行检验,故答案为:无水硫酸铜(CuSO4);检验H2O;(4)为了验证混合气中含有CO和H2,实验仪器的连接先后顺序为:除二氧化碳→除掉水分→还原装置→检验水分→检验二氧化碳;除杂质连接仪器的原则是:长进短出;故答案为:g﹣ab﹣kj﹣hi﹣cd(或dc)﹣fe﹣lm;(5)如果有CO存在,CO和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原混合气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B中黑色的CuO变成红色粉末,最后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如果有氢气存在,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水,水和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故答案为:B中黑色的CuO变成红色粉末,C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12.(15分)(2007•全国)下图中A、B、C、D、E、F、G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上图回答问题:(1)D的化学名称是乙醇.(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3)B的分子式是C9H10O3.A的结构简式是.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水解反应.(4)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3个.i)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ii)与B有相同官能团、iii)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5)G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途nCH2=CH2或CH2=CH2+H2O CH3CH2OH.【分析】B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酯,根据E的结构简式知B中含有羧基和羟基,其结构简式为:,D在浓硫酸、170℃下反应生成乙烯,结合D的分子式知D是乙醇,C和乙醇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F,结合F的分子式知,C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B和C、D发生酯化反应生成A,则A的结构简式为:.【解答】解:B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酯,根据E的结构简式知B中含有羧基和羟基,其结构简式为:,D在浓硫酸、170℃下反应生成乙烯,结合D的分子式知D是乙醇,C和乙醇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F,结合F的分子式知,C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B和C、D发生酯化反应生成A,则A的结构简式为:.(1)D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其名称是乙醇,故答案为:乙醇;(2)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故答案为: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3)B的结构简式为:,所以其分子式为C9H10O3,A的结构简式为,A水解生成B、C、D,故答案为:C9H10O3,;水解反应;(4)i)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说明含有两个取代基且处于邻位,ii)与B有相同官能团说明含有醇羟基和羧基,iii)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不含酚羟基,所以其同分异构体为,有3种同分异构体,故答案为:3;;(5)G是乙烯,G能和水反应生成乙醇,能发生加聚反应发生聚乙烯,其反应方程式为:nCH2=CH2或CH2=CH2+H2O CH3CH2OH,故答案为:nCH2=CH2或CH2=CH2+H2O CH3CH2O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级高二化学第7套资料
(有关硝酸中的NO和NO2的实验)
班级姓名
1、铜与浓硝酸反应和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不同,实验现象也不同。

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证明并观察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为NO,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实验装置。

请你根据他们的思路,选择下列药品,完成该实验,并叙述实验步骤。

药品:稀硝酸、盐酸、Zn粒、CaCO3固体
⑴补充下面的实验:
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⑥用注射器向试管内推入氧气(或空气)
⑵推入氧气或空气的目的是
⑶分别将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均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
后者呈蓝色,某同学提出这可能是Cu2+浓度差异引起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填“同意”或“不同意”),原因是,另一同学提出溶液呈“绿色”是Cu2+与NO2混合的结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简述实验方案和实验现
象) 。

2、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1)实验时,先将B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当C处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使之与稀硝酸分离。

该组学生设计此步操作的目的为_______

(2)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E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用F向E中鼓入空气后,可观察到烧瓶E内气体颜色加深,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段时间后,C中白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现用U型管(用硬质玻璃管弯制)、干燥管、酒精灯、胶塞和玻璃导管等仪器设计下图装置来证实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

(1)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打开活塞A,从U型管长管一端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为止。

③关闭活塞A,用酒精灯在U型管短管一侧加热,当观察到______
________ 现象时,立即停止加热。

(2)记录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①可在U型管短管上方处观察到_______色气体产生。

若铜丝和稀硝酸均未完全反应,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反应也可自行停止。

②反应自行停止后,如果慢慢打开活塞A,可立即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两个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I实验装置中能否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是NO气体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用Ⅱ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以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则:检查气密性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稀硝酸,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空气,稀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充满整个干燥管,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止水夹,观察干燥管内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停止后,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事先已将注射器内原有的空气推出),关闭止水夹后取下注射器,并抽取一定量的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上述实验完成后,将注射器内的气体通入到NaOH溶液中,其目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级高二化学第7套资料答案
(有关硝酸中的NO和NO2的实验)
1、⑴②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③向试管中倒入过量稀硝酸并迅速盖上带铜丝和导管的橡皮塞
④待反应完全后,将导管插入试管内接近液面⑤将铜丝插入到溶液中
⑵检验生成的NO气体
⑶不同意;铜片的质量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生成Cu2+的浓度相同;加热绿色溶液,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溶液变成蓝色。

2、(1)用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赶走装置内的空气;
(2)3Cu+8HNO3=3Cu(NO3)2+2NO↑+4H2O;
CO2比空气重,从长管进入E,并没有把E中空气赶尽,致使部分NO先与未赶尽的空气生成少量红棕色NO2,当再从F鼓入空气时,E中有更多NO2生成,所以红棕色加深;
二氧化氮与水反应有硝酸生成,硝酸与碳酸钙反应使沉淀溶解;
(3)吸收NO、NO2、CO2尾气,防止污染大气。

3、(1)①关闭玻璃导管活塞A,向U型管长管一端加水至液面高于短管、静置一段时间后,若液面相对位置不变,则不漏气。

②U型管短管一端没有气泡
③铜丝上有气泡
(2)①无;NO将硝酸溶液排入长管,使硝酸与铜脱离接触
②U型管短管一端液面上升,干燥管的球型容器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Cu与稀反应生成NO
4、(1)3Cu + 2NO3 – + 8H+3Cu2+ + 2NO↑+ 4H2O
(2)不能,因为圆底烧瓶中有空气,空气中的氧气会与NO反应生成NO2,出现红棕色。

(3)关闭止水夹,将干燥管放入带有水的烧杯中,若干燥管内的液面比烧杯中的液面低,且过一段时间后干燥管内的液面位置保持不变,则表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铜片溶解,且表面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变成蓝色,液面下降。

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4)防止污染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