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的配布规律和运动时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肌肉生理学了解运动与肌肉的关系

肌肉生理学了解运动与肌肉的关系

肌肉生理学了解运动与肌肉的关系人体肌肉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肌肉生理学对于理解运动与肌肉的关系至关重要。

肌肉生理学是研究肌肉结构、肌肉功能以及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

一、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肌肉是由许多肌纤维组成的,肌纤维又由许多肌原纤维构成。

肌原纤维是肌肉的最小单位,由肌纤维蛋白组成,分为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分为肌球蛋白I和肌球蛋白II两种。

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量和运动。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时,肌肉纤维会收缩,产生力量。

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取决于肌肉结构和神经系统的调控。

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肌肉在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将神经冲动转化为力量,促使身体进行各种动作。

1. 肌肉运动的类型肌肉运动分为两种类型:同向肌肉运动和逆向肌肉运动。

同向肌肉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的两端靠近,使身体部分或整体向前运动。

逆向肌肉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的两端分离,使身体部分或整体向后运动。

2. 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肌肉的力量取决于肌纤维的类型和数量。

有两种类型的肌纤维: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适合进行长时间的低强度运动,具有较强的耐力;而快肌纤维适合进行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具有较大的力量。

3. 肌肉的协调性肌肉在运动中需要协调工作,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不同的肌肉群通过收缩和放松的配合,使得身体在进行各种动作时能够保持平衡。

4. 肌肉的适应性肌肉对于运动的适应性是指肌肉在经过训练后能够产生更大的力量和耐力。

通过运动训练,肌肉可以增加肌纤维的数量和改善肌纤维的结构,提高肌肉的功能和性能。

三、运动与肌肉的关系运动与肌肉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运动可以刺激肌肉的生长和发展,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同时,肌肉通过收缩产生力量,驱动身体进行各种动作。

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然而,如果运动过量或不当,也可能会对肌肉造成伤害。

肌肉系统的结构与运动

肌肉系统的结构与运动

肌肉系统的结构与运动肌肉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由肌肉组织、肌腱和骨骼组成,负责维持身体的姿势、运动和产生力量。

本文将探讨肌肉系统的结构和其在运动中的作用。

一、肌肉的结构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的,每个肌纤维又是由肌原纤维构成的。

肌原纤维是肌肉的基本单位,其内部包含了许多肌纤维束。

肌纤维束由成千上万个肌节构成,每个肌节都具有能够收缩的结构——肌纤维。

肌纤维内部则是由肌原纤维构成的,肌原纤维中心是一个细长的肌原丝,环绕着肌原丝的是肌线蛋白,它能够在收缩和伸长时提供弹性。

二、肌肉的分类根据肌肉形态和功能的不同,肌肉可以被分为三类: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1. 骨骼肌:骨骼肌是最常见的肉体肌肉,它与骨骼相连并通过肌腱连接。

骨骼肌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和放松产生力量,从而实现身体的运动。

它们通常是可控的,意味着我们可以自主地控制其收缩和伸长。

2. 平滑肌:平滑肌存在于内脏器官中,如胃、肠道和血管。

与骨骼肌不同,平滑肌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它们在身体内部进行各种无意识的收缩和放松。

平滑肌的收缩和放松帮助维持内脏器官的正常功能。

3. 心肌:心肌是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

它具有类似于骨骼肌和平滑肌的特性。

心肌的收缩和放松使心脏能够有效地泵血。

三、肌肉的运动机制肌肉的运动依赖于肌肉与骨骼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肌肉收缩时,肌腱将骨骼推动,从而导致身体的运动。

这一运动机制被称为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主要通过肌原纤维中的肌原丝和肌线蛋白之间的相互滑动完成。

当神经系统发出信号时,肌原纤维内的肌原丝会与肌线蛋白结合,形成肌原头。

肌原头的连接不断断开和结合,导致肌原纤维的收缩和伸长。

在肌肉收缩期间,肌肉中的肌蛋白会与肌纤维生成更多的肌原头,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经过锻炼后,肌肉会变得更强壮的原因。

四、肌肉的训练和发展通过锻炼和训练,我们可以改善和发展肌肉系统。

适当的肌肉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耐力和灵活性。

这些训练可以通过重复和负荷增加的方式进行。

解剖指导:肌的配布规律和运动时的相互关系

解剖指导:肌的配布规律和运动时的相互关系

人体肌肉中,除部分止于皮肤的皮肌和止于关节囊的关节肌外,绝大部分肌肉均起于一骨,止于另一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

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以所跨越关节的运动轴为准,形成与该轴线相交叉的两群互相对抗的肌肉。

如纵行跨越水平冠状轴前方的屈肌群和后方的伸肌群;分别从内侧和外侧与水平矢状轴交叉的内收肌群和具有外展功能的肌群;横行或斜行跨越垂直轴,从前方跨越的旋内(旋前)肌群和从后方跨越的旋外(旋后)肌群。

一般讲几轴性关节就具有与几个运动轴相对应的对抗肌群,但也有个别关节,有的运动轴没有相应肌肉配布,如手的掌指关节,从关节面的形态看属于球窝关节,却只生有屈伸和收展两组对抗的肌肉,而没有与垂直轴交叉的回旋肌,所以该关节不能做主动的回旋运动,当然它有一定的被动的回旋能力。

上述围绕某一个运动轴作用相反的两组肌肉叫做对抗肌,但在进行某一运动时,一组肌肉收缩的同时,与其对抗的肌群则适度放松并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另外,在完成一个运动时,除了主要的运动肌(原动肌)收缩外,尚需其它肌肉配合共同完成,这些配合原动肌的肌肉叫协力肌。

当然,肌肉彼此间的关系,往往由于运动轴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转化的,在沿此一轴线运动时的两个对抗肌,到沿彼一轴线运动时则转化为协力肌。

如尺侧伸腕肌和尺侧屈腕肌,在桡腕关节冠状轴屈伸运动中,二者是对抗肌,而在进行矢状轴的收展运动时,它们都从矢状轴的内侧跨过而共同起内收的作用,此时二者转化为协力肌。

此外,还有一些运动,在原动肌收缩时,必须另一些肌肉固定附近的关节,如握紧拳的动作,需要伸腕肌将腕关节固定在伸的位置上,屈指肌才能使手指充分屈曲将拳握紧,这种不直接参与该动作而为该动作提供先决条件的肌肉叫做共济肌。

肌肉结构与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

肌肉结构与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

注: 与其余两组比较:**P<0.01 与80cm跳深组比较:▲ P<0.05
跳深高度是引起 下肢垂直刚度变 化的重要因素; 80cm到120cm的 变化中,碰撞力 加载率大幅度增 长,损伤风险随 之明显增加
34
4 研究内容与结果
研究一:不同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爆发力的关系
(3) 结果
注:与其余两组比较:* P<0.05 ,** P<0.05
80cm跳深组主 动力峰值与爆 发力指数均最 高,提示80cm 跳深是较为理 想的高度
4 研究内容与结果
研究一:不同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爆发力的关系
(3) 结果
➢ 主动力与被动力峰值间隔时间的变化
主动力与被动力峰值间隔时间的计算结果
关于力量个性评价的讨论
3.异速生长指数b的获得

选取100名18-22岁男性健康大学生进行不同的力量测
试,对测得指标的数值,应用公式S=S0Mb,两边取对数得到
关于力量个性评价的讨论
1.异速生长模型理论概况
异速生长是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基本规律之一,其理 论认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其各部分常常不是呈等容积变 化,生物个体的大小同其本身相对多的形态变量和生理变 量存在比例增长关系,即异速生长关系,它们的增长率之 比为一个不变的常量。
关于力量个性评价的讨论
注: ▲▲ P<0.01表示与其余两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 P<0.01表示同组缓冲相与蹬伸相重心位移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40cm跳深组缓 冲阶段明显低 于蹬伸阶段, 提示40cm组缓 冲不够充分
33
4 研究内容与结果
研究一:不同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爆发力的关系

动物的肌肉系统和运动协调

动物的肌肉系统和运动协调

骨骼运动:骨骼通过关节连 接,形成运动链
骨骼结构:动物的骨骼系统 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
肌肉协调:肌肉通过收缩和 放松,控制骨骼的运动
神经控制:神经系统通过神经 信号,控制肌肉的运动和协调
动物肌肉系统的适 应性和进化
肌肉系统的适应性是指动 物肌肉系统为了适应环境 变化和生存需要而发生的
改变。
肌肉系统的适应性包括肌 肉的大小、形状、力量、
关系:动物肌肉 系统疾病与人类 疾病在病理机制、 治疗方法等方面 有相似之处
研究意义:研究 动物肌肉系统疾 病有助于人类疾 病的预防和治疗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收缩和舒张:肌肉 通过收缩和舒张来
产生运动
运动协调:肌肉通 过协调运动来保持 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支撑和保护:肌肉 对骨骼和关节起到 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代谢和能量供应: 肌肉参与能量代谢,
为身体提供能量
肌肉系统与运动的 关系
肌肉力量:决定运动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
肌肉类型:分为快肌和慢 肌,快肌负责爆发力,慢
肌肉纤维的组成: 主要由蛋白质、 水分、糖原等组 成,其中蛋白质 是肌肉纤维的主 要成分。
骨骼肌:主要参 与运动,由肌纤 维、肌内膜、肌 外膜等组成
平滑肌:主要参 与内脏运动,如 胃肠蠕动、血管 收缩等
心肌:主要参与 心脏运动,如心 脏收缩、舒张等
肌肉系统还包含 神经、血管、淋 巴管等辅助结构, 以维持肌肉的正 常功能
耐力等方面的改变。
肌肉系统的适应性可以影 响动物的运动能力、捕食
能力、防御能力等。
肌肉系统的适应性是动物 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可以帮助动物更好地适应
环境变化和生存需要。
原始肌肉系统的形成: 在早期动物中,肌肉系 统逐渐形成,以适应环 境的变化和生存需要。

运动与肌肉合成的关系

运动与肌肉合成的关系

运动与肌肉合成的关系肌肉合成是指人体肌肉的形成和增长过程,而运动则是促使肌肉合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运动与肌肉合成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分析影响肌肉合成的各种因素。

一、运动的重要性运动对人体有许多益处,其中之一就是促进肌肉合成。

当我们进行运动时,肌肉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同时也会启动肌肉合成的过程。

这是因为运动刺激了肌肉中的细胞,引起了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其中包括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二、肌肉合成的机制肌肉合成的机制涉及多个因素。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肌肉蛋白质的合成速率。

在运动后,肌肉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速率会显著增加。

这是因为运动通过刺激肌肉细胞的信号通路,激活了特定的蛋白质合成机制。

另一个重要的机制是肌肉细胞的增加。

运动会刺激肌肉细胞的增殖和增长,从而增加肌肉的体积和力量。

这是因为运动会导致肌肉细胞释放一些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肌肉细胞的增殖和增长。

三、运动类型对肌肉合成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肌肉合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力量训练被认为是促进肌肉合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重物进行力量训练,可以刺激肌肉细胞的增长,并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质量。

有氧运动也可以促进肌肉合成,尤其是在长时间、低强度的情况下。

这是因为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肌肉细胞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肌肉合成的过程。

四、营养对肌肉合成的影响除了运动,营养也是肌肉合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蛋白质是构成肌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适当的蛋白质摄入对肌肉合成至关重要。

运动后,摄入高质量的蛋白质可以提供必要的氨基酸,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合成。

此外,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也是肌肉合成过程中的重要能量来源。

适当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维持肌肉合成所需的代谢过程。

总结:运动是促进肌肉合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刺激肌肉细胞的信号通路,运动可以启动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促进肌肉的增殖和增长。

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肌肉合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力量训练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有氧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肌肉合成。

运动系统-肌

运动系统-肌

颈阔肌:阔而薄的肌片,起于胸 大肌上部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 上行,止于口角和面部皮肤。颈阔 肌变异较大,可一侧或双侧缺如。 收缩时,颈部皮肤出现斜行皱纹。 其前部纤维可协助降下颌,后份纤 维可牵下唇和口角向下。
胸锁乳突肌:斜列于颈部两侧, 为强有力的长肌。起自胸骨柄 前面和锁骨内侧端,肌束斜向 后上方止于乳突。单侧收缩使 头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双 侧收缩使头后仰。
有三个头,分别起于肩胛骨关 节盂下方及肱骨后面,三肌头 合为一个肌腹,以扁腱止于尺 骨鹰嘴。收缩时伸肘关节。
前臂肌前群:位于前臂的前面 及内侧,主要为屈肌:屈肘, 屈腕,屈指,使前臂旋前。
前群共有9块,分为3层:浅层:从桡侧到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 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及尺侧腕屈肌;中层:只有指浅屈肌; 深层:桡侧为拇长屈肌,尺侧为指深屈肌,两肌远侧深面为旋前方 肌。 旋前圆肌:两头分别起自肱骨内上髁与尺骨冠突,二者之间有正中 神经穿过,尺头的深面有尺动脉穿 过。肌纤维止于桡骨中1/3的外 面及后面,此处近端有旋后肌附着,远端有旋前方肌附着。当桡 骨骨折时,骨折线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上或以 下,其错位结果不同。 掌长肌:肌腹很短,肌腱细长,可屈腕并紧张掌腱膜。临床上可取 其腱作肌腱移植用。
2)弹性。
3)粘滞性。
2.生理特性:
1)兴奋性。
2)传导性。
3)收缩性。
三、骨骼肌的收缩
1.按张力变化:
等张收缩:张力保持恒定而长度发生变化的肌肉收缩。人体实
现各种加速运动和位移运动的基础。
等长收缩:长度保持恒定而张力发生变化的肌肉收缩。肌肉的 这种收缩是支持、固定和保持特定人体姿势的基础。
2. 按刺激特点:
翼外肌:位于颞下窝的 上外侧部。有两头,上头 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下 头起自翼突外侧板的外面。 两束肌纤维均斜向外后方, 止于下颌颈前面的翼肌凹。 一侧收缩,则使下颌骨转 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 使下颌骨向前,并参与张 口。

知识点4-9: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知识点4-9: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肌肉的位置决定肌肉的功能
肌肉的功能与关节的位置关系
肱二头肌
位于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前方
使肩关节前屈,使肘关节前屈 屈肩屈肘
股四头肌
位于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前方 使髋关节前屈,使膝关节前伸 屈髋伸膝
1.全身肌肉重点讲述其中的15块,也是健身房中经常锻 炼的肌肉。这些肌肉的共同特点是面积相对较大,且均位 于体表。提问:为什么健身房中经常锻炼这些肌肉? 2.告知学生本人的QQ号码,并提醒学生课后自己复习相 应肌肉的锻炼方法。 3. 按照全身各关节顺序依次讲解。肩胛骨、肩、肘、腕、 髋、膝、踝关节、脊柱和骨盆、胸廓
知识点4-9: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1. 肌肉配布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和适应性 对称性:左右对称 适应性:与人体直立行走与手足分工相适应 上肢:屈肌>伸肌 躯干和下肢:伸肌>屈肌 上肢多为细长灵巧的肌肉; 下肢则多为块大力强的肌肉。
知识点4-9: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2. 肌肉配布与关节运动轴有关:即关节的每个运动轴 两侧皆有一对作用相反的肌群。
额状轴 前:屈肌;后:伸肌(膝关节及其以下关节相反) 矢状轴 外:展肌;内:收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垂直轴 前内:旋内肌;后外:旋外肌
肌肉的功能与关节的位置关系
凡属位于关节前方的肌肉,均使关节前屈; 凡属位于关节后方的肌肉,均使关节后伸。 凡属位于关节外侧的肌肉,均使关节外展; 凡属位于关节内侧的肌肉,均使关节内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肌肉中,除部分止于皮肤的皮肌和止于关节囊的关节肌外,绝大部分肌肉均起于一骨,止于另一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

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以所跨越关节的运动轴为准,形成与该轴线相交叉的两群互相对抗的肌肉。

如纵行跨越水平冠状轴前方的屈肌群和后方的伸肌群;分别从内侧和外侧与水平矢状轴交叉的内收肌群和具有外展功能的肌群;横行或斜行跨越垂直轴,从前方跨越的旋内(旋前)肌群和从后方跨越的旋外(旋后)肌群。

一般讲几轴性关节就具有与几个运动轴相对应的对抗肌群,但也有个别关节,有的运动轴没有相应肌肉配布,如手的掌指关节,从关节面的形态看属于球窝关节,却只生有屈伸和收展两组对抗的肌肉,而没有与垂直轴交叉的回旋肌,所以该关节不能做主动的回旋运动,当然它有一定的被动的回旋能力。

上述围绕某一个运动轴作用相反的两组肌肉叫做对抗肌,但在进行某一运动时,一组肌肉收缩的同时,与其对抗的肌群则适度放松并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另外,在完成一个运动时,除了主要的运动肌(原动肌)收缩外,尚需其它肌肉配合共同完成,这些配合原动肌的肌肉叫协力肌。

当然,肌肉彼此间的关系,往往由于运动轴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转化的,在沿此一轴线运动时的两个对抗肌,到沿彼一轴线运动时则转化为协力肌。

如尺侧伸腕肌和尺侧屈腕肌,在桡腕关节冠状轴屈伸运动中,二者是对抗肌,而在进行矢状轴的收展运动时,它们都从矢状轴的内侧跨过而共同起内收的作用,此时二者转化为协力肌。

此外,还有一些运动,在原动肌收缩时,必须另一些肌肉固定附近的关节,如握紧拳的动作,需要伸腕肌将腕关节固定在伸的位置上,屈指肌才能使手指充分屈曲将拳握紧,这种不直接参与该动作而为该动作提供先决条件的肌肉叫做共济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