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国民海洋意识调查现状与特点
中国人的海洋意识

• 我国周围海域一直以来就没有平静过,从
• 海洋的军事利用价值包括屯兵、练兵、武器实验
和作战四个方面。海洋是多维立体空间,海洋屯 兵方式也是多维化的。海岸和岛屿屯驻岸防兵, 海面屯驻水面舰艇部队,水下屯驻潜艇部队。全 球海洋是连在一起的,海洋上的兵力机动性好, 海洋的各个区域都可以屯兵。《1989年世界军事 年鉴》统计,除中国之外,世界112个国家拥有海 军,总兵力约254万人,占世界总兵力的11.1%。 这些海军共有各种舰艇8000多艘,飞机5000多架。 海洋又是良好的兵力演练场所,武器试验场所, 以及重要的战场
一、 唐代至元代的海洋贸易
唐朝宋朝都设立了管理海洋贸易 的官吏,主理海外贸易,接待来 到中国经商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 南北朝,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南方 经济兴起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在宋朝,中国的海外贸易已经十 分繁荣。繁荣的海外贸易也给宋 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据记 载,南宋初年收入最多的泉州市 舶司每年可得200万贯左右,约 占南宋每年财政总收入的5%。由 此可见当时海外贸易的繁荣程度。
• 海洋使沿海地区成为经济、社会
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 区。海洋使沿海地区雨量充沛, 适合发展农业;海洋为沿海地区 提供优越的区位优势,便于进行 区域间、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 流;海洋使沿海地区 (个别冰封区 除外)气候适宜、空气清新,适合 人类生存。全世界经济、社会和 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多位于沿海地 区,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 岸100km的沿海地区内。
海洋意识调研报告日志

海洋意识调研报告日志时间:2021年5月20日至2021年5月30日日志一:2021年5月20日今天开始展开海洋意识调研报告的工作。
首先,我制定了一个调研计划,包括调研目标、方法和时间表。
调研目标是了解公众对海洋的认知程度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意识。
方法上,我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网络发布问卷,并广泛邀请公众参与填写。
针对时间表,我计划在五天内收集足够的数据。
日志二:2021年5月25日经过五天的调研工作,我成功收集了1000份有效问卷。
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海洋知识测试和问题意识调查两个部分。
海洋知识测试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污染、海洋资源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测验公众对海洋的认知程度。
问题意识调查主要包括公众对于海洋保护、气候变化和海洋资源利用等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知情况。
日志三:2021年5月28日我开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对海洋知识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我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海洋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只有少数人能够正确回答大部分问题。
尤其在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保护方面,许多人存在误解和不清楚的情况。
这表明公众对海洋问题的关注和意识有待提高。
日志四:2021年5月30日根据问题意识调查的结果,我发现公众对于海洋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都有较高的关注度。
然而,对于海洋资源利用问题的关注度较低。
这可能是由于公众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问题的认知不够深入导致的。
因此,提高公众对海洋资源利用问题的关注度和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综合来看,海洋意识调研报告的结果显示了公众对海洋问题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尤其在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保护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
因此,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海洋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推动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佚名【摘要】6月25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201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共完成了全海域约8000个站位的监测工作,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40余万个。
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公报》显示,2011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基本稳定。
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
【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1页(P31-31)【关键词】环境状况公报;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数据;近岸海域;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46月25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201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共完成了全海域约8000个站位的监测工作,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40余万个。
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公报》显示,2011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基本稳定。
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损害。
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范围内。
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
但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灾害多发,局部区域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严重,海洋溢油等突发性事件的环境风险加剧等。
中国海洋经济已进入阶段性调整期——解读《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 1 年 ,各 主要 海洋产业 总体 呈现 良性发 0 1
展 。以海洋 电力 业 、海 洋生 物 医药 为代 表 的 战 略
用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海水利用继续朝规模化 方 向发展 ,全年实现增加值 1 0亿元 ,比上年增 长 1. 0 %;与 2 0 年 相 比,更是取得 了增加值 2 06 翻一番的良好成绩 。我国海水利用业获得蓬勃发 展 ,与 国家 政 策 扶持 是 分 不 开 的 ,早 在 20 0 5年 国家就颁布实施了《 海水利用专项规划》 ,今年年 初 国家 又 出台 了《 国务 院 办 公 厅 关 于 加 快 发 展 海 水淡化产业 的意见》 ,据悉 《 海水淡化 “ 十二五”
综合 分析影 响我国海洋经 济增 速放缓 的因
素 ,主要包括 三个 方 面 :
一
是 受 国际 经济形 势 影 响 ,部 分海 洋 主要 产
自身 ,三驾 马 车 之 一 的 “ 口” 对 沿 海 经 济 的 出 贡 献 和拉 动作 用 大 幅 度 下 降 , 同时 要 素 劳 动 力
业增 速 明显 回落是 导致 我 国海 洋经 济增 速 整体 放 缓 的直 接 影 响 因素 。2 1 年 ,海 洋 交通 运 输业 、 01
的成本迅速 提高也使得沿海地 区人 口红 利正在
逐 渐 消 失 ;另一 方 面 来 源 于 中西 部 地 区 及 周 边
海洋船舶工业 、海 洋油气业增速 回落较 大 ,其 中,海 洋交通运输业增长速度 7 %,回落 了近 . 1
1 百分点 ;海洋船 舶 工业 增 长速度 1.%,较 4个 78 上 年 回落 了 5个 百 分 点 ;海 洋油 气 业 增 长 速 度 67 ,回落 了 4 百 分 点 ,三个 产 业 对海 洋 生 . % 7个 产 总值 增长 速度 的 贡献 率降低 了两个 百 分点 ,对
国民海洋意识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国民海洋意识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
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威胁论”,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
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
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
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国民和政府的海洋意识都不强,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培养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和平崛起国民海洋意识海权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本质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威胁论”,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的观点,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
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为国内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
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成为“海洋强国”。
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
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几千年来国家和国民的海洋意识都不是很强。
想要实现“和平崛起”战略,我们必须要先成为海洋强国。
想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
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已成为我们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1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方式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方式一、我国海洋现状第一,从非生物的角度来讲。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峻。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区域的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三分之二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峻,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和有机物和重金属。
近几年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整体上维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份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比较严峻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
第二,从生物的角度来讲。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同意害者,而且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具有积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
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非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
按照对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调查分析,从整体上看,主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此刻:沿岸和近海海域多数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致使海洋生物资源严峻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生物群落结构异样;河口产卵场严峻退化,部份产卵场正在慢慢消失,生境丧失或改变等。
除远海海域因离岸较远而环境良好之外,沿岸和近海海域已有相当部份受到必然程度的污染,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在一些重要河口、港湾水域,生态环境也严峻恶化,生物多样性大为降低,赤潮频发;许多典型生态系统面积急剧缩小,自然景观不断破坏。
口岸淤积、航道萎缩、海岸侵蚀和风暴潮和台风灾害等问题也因生态环境恶化而日趋严峻。
部份区域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砷、六六六、滴滴涕及粪大肠菌群等有毒物质含量数年居高不下我国海域未来几年污染仍将以营养盐为主要污染物,受污染的海域面积在短时刻内不会有明显减小,在某些海域污染状况仍将持续处于严峻状态,赤潮的发生次数和影响面积在短时刻内不会取得有效控制,赤潮仍将是主要的海洋灾害。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丰富的海洋民族文化、海洋神话传说、海洋艺术、海洋历史、海洋哲学和海洋风俗等内容。
中华海洋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向往、探索和利用的精神和智慧,具有许多独特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精神。
中华海洋文化强调海洋的广阔与包容,认为海洋应该容纳万物、包容一切,海洋使大地拥抱着整个世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让中华海洋文化充满了包容和开放的力量。
第二,崇尚“水乡文化”的历史传承。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水为主、以舟为居的国家,水文化是中国文化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文明的渊源所在。
江河湖海贯穿中国大地,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水乡文化,水乡文化蕴含了许多与海洋相关的经典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
强调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
中华海洋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认为海洋是神圣的、威严的,是人类生存的摇篮,是一个永远值得尊敬和感恩的母亲。
海洋的辽阔、深邃、神秘与中国人对海的敬畏情怀密不可分,这种敬畏与感恩的情怀贯穿了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承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中国和外国的重要桥梁。
中华海洋文化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和艺术灵感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也让中国吸纳了大量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海洋文化。
第一,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水文化、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在古代海洋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海洋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精华,如《山海经》、《海国图志》等,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资源。
第二,融合了海洋与岛屿的独特文化。
中国拥有众多的海岛资源,这些海岛不仅丰富多样,还孕育了许多岛屿特有的文化,中华海洋文化融合了海洋与岛屿的独特文化,使得海洋文化更加多元化丰富。
年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精选报告.doc

xx年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 (MAI) 研究报告刚刚及格——不久前发布的《xx 年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 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各省市区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仅有60.02 分,大约 2/3 的省份在 60 分以下。
海洋意识,是指人们对涉海相关国防、生产、消费、科技、资源、历史等方面性质、规律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
国民海洋意识刚刚及格,说明很多民众的海洋意识淡薄,对海洋的关注、了解和实践总体偏弱,与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曾有一项针对某地区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 960 万平方公里,约 300 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面积被忘至脑后。
从事海洋科技的工作人员更是心酸,他们曾被人反问“海洋不就是搞水产养殖的么?要什么科技含量 ?”即使是海滨居民,近海不识海的也大有人在,更别说远离海洋的内陆居民了。
毋庸置疑,海洋并非只提供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也不仅仅是国土主权的一部分。
地球上海洋的覆盖面积约为 71%,中国拥有约 300 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海岸线 18000 多公里。
展望未来,这片蓝色国土是国民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生物资源、能源、水资源、金属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基地。
建设海洋强国,不仅仅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离不开海洋意识等软实力的支撑。
国家海洋局会同全国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划”》明确提出,国家海洋略必扎根在其国民海洋的中。
盲目海造地、破坏林等事明,只有了解才会理解,只有理解才会。
一个国家海洋意的弱,普通民众海洋的重程度,会直接影响国家海洋事的展。
假如民众的海洋意淡薄,不不会支持国家海洋事的投入,也会海洋境保、海洋展划等涉海事宜持事不关己的度。
回望史,尽管中国人利用海洋的践源流,但由于史上期以耕文化主,“安土居”的地意始占据主地位。
曾有学者痛心地,旧中国近代 100 余年,有海无防、有海无、落后挨打、割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