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保护和发扬了我们的文化遗产,还将这些遗产传递给后代。
它包含了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等信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文化的重要途径,并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撑。
文化传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历史和文明的根基:通过传承,我们可以将这些珍贵的历史和文明遗产传递给后代,让他们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2.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传承不仅仅是将历史和文明遗产传递给后代,也是保护和发扬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3.激发新的创意和创新:传承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将传统知识和经验与现代科技和思维相结合,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4.提供有根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传统文化还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有根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人们在处理当代问题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文化认同。
5.促进国际交流和文化沟通: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对于保护历史和文明、促进文化多样性、激发创新、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促进国际交流和文化沟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责任,也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因为它蕴含了我们民族的智慧、思想、道德和艺术特色,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缔造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意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国家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
那么,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什么?又有哪些途径呢?意义:1.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与文化碎片化的现象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趋于疏离和冷漠,而传统文化却能够在精神上为人们搭建联系的桥梁。
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家国情怀,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需要。
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对于我们的人格塑造和精神追求有着深刻的影响。
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根源和使命,更好地坚守和传承自己的立身之本。
3.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文明互鉴的需要。
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能够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与友好。
只有充分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展示我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更好地参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互动。
途径:1.教育引导。
我们应当在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如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素养。
2.法律保护。
我们应当通过立法,建立健全的法律保护体系,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产权等合法权益,确保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3.文化产业化。
我们应当通过文化产业化的方式,运用现代化手段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再生。
传承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的含义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是为了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传承民族文化更是一个历史和文化责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传承方式。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1. 维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首先就是要维护和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这个民族所独有的、表达这个民族精神与思想的方式。
传承民族文化有助于人们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从而加深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传统艺术和其他领域。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有助于文明的多样性,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3. 传承和开展民族发展战略传承民族文化是推进民族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通过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探索和实施适合民族特点的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民族特色的文化、经济、教育、科技等制度和政策,推进民族和谐和共同繁荣。
二、传承民族文化存在的问题1. 继承中断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历史的变迁、经济变化、文化消亡等原因,一些民族的文化已经或正面临着继承中断的问题。
例如西南少数民族,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而且在现代化、城镇化、消费主义、文化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人的文化认同感受正逐步减弱,从而使得传承民族文化面临更大的困难。
2. 传承途径缺失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有一个积极有效的传承途径。
这个传承途径不仅涉及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也需要有一些具有传承能力和责任感的传承人。
然而,现实中很多民族的传承人数量极少,经常出现传承途径缺失的现象,这给传承民族文化造成了很大的难题。
3. 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在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下,人们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除了传统形式,如口述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等形式,还有着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新技术手段的出现,这些新技术手段为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更广泛和便利的平台。
新常态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新常态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新常态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
需要认识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认识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和延续过去的形式,而是要将其内涵和精神传承下去,通过创新和发展使其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二、传承路径的方法和途径1. 教育传承:教育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新常态下,需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中,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深化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2. 文化活动传承:文化活动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节庆、展览、演出等活动,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 科技传承:科技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
在新常态下,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让更多的人通过新媒体渠道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4. 社会参与传承:社会参与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需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中,如捐赠文物、资助文化项目、支持传统文化研究等,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在新常态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市场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等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一些传统文化本身的保护和传承困难等。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1. 加强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2. 提高文化自觉: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等途径,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性,让中国人更加自豪并积极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论述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和主要任务

论述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和主要任务摘要:一、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1.文化传承与民族自豪感的联系2.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平衡3.文化传承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要任务1.制定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3.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技术水平4.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5.加强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见证,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以下意义:1.文化传承与民族自豪感的联系: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巩固国家文化根基。
2.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平衡: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使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同时,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有助于抵制过于同质化的全球文化,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3.文化传承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要任务包括:1.制定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媒体、教育等途径,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3.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技术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
4.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一、引言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富的智慧与精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其价值与意义,对于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文明,正是由于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息。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智慧。
2.文化创新的基石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只有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具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3.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宽容、谦逊、勇敢等品质。
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质,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民族复兴大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1.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等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3.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文化传承断层、教育资源短缺等。
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民族的独特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法。
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民族文化传承是维护一个民族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艺术、传统习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是民族身份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承民族文化,我们能够保护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民族文化传承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通过传承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这样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丰富人们的视野,推动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法1. 教育培养意识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
此外,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和传播民族文化知识,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2.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机制,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挖掘和发掘更多的文化宝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素材。
3. 弘扬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为了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演出和比赛等形式,激发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应加强对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作和展示平台,推动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4.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手段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在线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弘扬名族文化的意义

弘扬名族文化的意义一、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途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弘扬名族文化的意义。
二、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民族自信心。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一种清晰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通过弘扬名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国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并让外界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弘扬名族文化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通过弘扬名族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名族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多个领域。
通过弘扬名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传承下去,并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弘扬名族文化也可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通过充分利用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中国旅游,并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六、提升全民素质弘扬名族文化还可以提升全民素质。
中华民族拥有着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可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通过弘扬名族文化,我们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七、结语弘扬名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途径。
通过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全民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中蕴含了现代生态文化的思想要素和内容,在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间文学和生产生活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成为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
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意识与观念对我们今天各民族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有诸多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态意识;现代意义
引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十七大报告)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可以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所用,为各民族自身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服务。
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中蕴含了现代生态文化的思想要素和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地发掘和梳理对今天的生态保护及生态文化建设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意识,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
从内容上讲,生态意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行为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
[1]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的生态意识没有形成一种完备的、系统的体系,作为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成为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
本文仅以对苗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发掘为例,阐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观念在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今天所具有的意义。
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发掘
1、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中的生态意识。
苗族的传统观念认为万物皆有灵,认为神灵附于其上而加以崇拜。
崇拜的有古枫、樟、松、杉、巨石等。
夫妻不育、小孩多病,要祭拜巨石和古树,拜之为“岩妈”“树爹”。
寨边的风景古树倍受膜拜,不许折枝,不许砍伐。
在苗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观中,自然物和人一样,具有思想和灵魂,也有喜怒哀乐,冒犯了它们人类就会遭到它们的报复。
这些观念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民间文学艺术中的生态意识。
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唯一的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民俗、服饰、建筑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苗族古歌》主要是在民俗活动如婚丧仪式、民间节日中演唱,古歌关于天地万物及其人类起源的神话,反映了苗族先民开天辟地、铸造日月、繁衍人类、发展生产的英雄业绩,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
苗族民间传说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观念,如在《德归马沟》与《狗取粮种》的传说中,通过叙述狗不畏艰难险阻,不远万里,来为人类取得粮食种子的故事,表达了对造福于人类的狗的纪念和道德情感,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统一。
在苗族看来,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的兴起都与枫树有关。
正所谓“千
样是枫木桩生,百样是枫木桩生。
”《苗族史诗》中也唱道:“砍倒了枫树,变成千万物。
锯末变鱼子,木屑变蜜蜂,树心孕蝴蝶,树橱变飞蛾,树疙瘩变成猫头鹰,半夜里‘高鸣高鸣’叫,树叶变燕子,变成高飞的鹰,还剩下一对长树梢,风吹闪闪摇,变成继尾鸟,它来抱蝴蝶的蛋。
”后来,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经过继尾鸟(传说中的一种巨鸟)的耐心孵抱,孵出了龙、虎、蛇等和人类的始祖姜央。
姜央造人,人类由此繁衍。
[2]
3、建筑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苗族在斜坡上建筑吊脚楼,而将平地留作耕作用田,既反映了山区耕地少的现实,又反映了苗族节约用地的务实敦厚的民族心理。
[3]这是苗族崇尚自然,“以自然为本”的民族心理的体现。
4、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意识。
苗族人民不仅勤劳勇敢,而且智慧聪明,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斗争过程中,逐步总结生产劳动知识,把这些知识经验概括提炼成为谚语。
特别是有关气象、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比如气象方面:“布谷鸟开叫,播种季节到。
桐树开了花,撒秧不会差。
”在生产技术方面:“坡上草木多,水田不干枯。
栽树栽草,人畜两饱。
毁林开荒,农田遭殃。
稻田养鱼,粮鱼两得。
”[4]另外,在苗族的生活中有一种制度叫“议榔”制度,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榔头”,带领大家制定“榔规”,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对山川河流、家庭事务的处理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现代意义
从生态意识发掘的层面来看:科学地梳理是科学地开发的前提。
要传承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就要先对其进行辨识和梳理。
其中有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思想内核,也有蒙昧的外在表现形式。
要透过其朴素的外观深入到其合理的思想中心。
从生态意识培养的层面来看:今天我们提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意识有很多与现代的生态思想相契合的。
如人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思想;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等等,与现代思想观念中的生态观念如出一辙。
对这些生态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发掘,是帮助各民族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念的有利条件。
具体来说,其现代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化作用。
不论是传统的宗教观念还是民间的文学艺术仍在作用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思维模式,在合理改造的基础上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提取出生态教育素材,将传统生态观念融入现代学校生态教育的内容之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体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互补优势。
传统生态观念中自然与人为一体的整体思维把整个宇宙万物看成是由同一根源化生出来的,具体真切地把握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深刻地洞悉到了人类只有维持与自然界长期的和谐共生关系,才有可能获得持久健康的生存。
这些生态智慧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全的生态思维,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均是弥足珍贵的生存法宝。
2、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工业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冲击,传统生态意识也受到冲击。
历史上各民族通过禁忌、习俗、神话故事等世代相传,节约了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的费用,有效地约束了人们有损自然的不良行为,长期维持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今天回顾曾经指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觉不自觉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传统观念,对于巩固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思想上的保障作用;不断弘扬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定信念,对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对人口发展的意义。
现代的人口应是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人口。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态意识对其人口与生态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历史上尤其是农业社会,各民族在其生态伦理观念的指导下得以和谐处理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各种关系,从而使各民族人口再生产得以进行,人口增长得以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得以持续,人口与环境的互动得以协调。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生态观念体现了各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聪明智慧,是各民族处理事关生存发展,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规范形态。
不可否认,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不断增多的人口生存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博弈以及工业文明的影响,人们不时遭受自然的报复和惩罚,而这种现象尤其在当今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口问题与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倡导并实践人口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
而人口的合理增长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关键的要求。
作为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的生态意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各民族人口生存繁衍中,不仅发挥了其积极的功能,而且在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与自然协调的新的时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三、结语
我们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整体,破坏其中的某一方面必然带来生态系统整体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进而带给人类生产、生活的灾难。
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意识与观念对我们今天各民族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有诸多现实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应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精神与环境保护意识,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xcyjy/hjzs/hbabc/200502/t20050205_17856.html
[2]白兴发.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7
[3] [4]中国民族博物馆[编].西江千户苗寨历史与文化.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