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流行“磨难教育”的6个欧美国家
磨难教育的事例

磨难教育的事例1、细柳教子——古代磨难教育话说清康熙年间,山东即墨县有个叫高东方的富翁,妻子不幸因病去世,丢下个不到五岁的男孩长福。
高东方一个大男人如何能拉扯孩子呢?万般无奈,高东方也只好再娶了。
长福的继母叫细柳,年方十九,嫁过来后,细柳和高东方是举案齐眉,百般恩爱。
难得的是,细柳对长福也关心得很,从不打骂。
有一次,细柳要回娘家,小长福拼命大哭,一定要跟去,高东方怎么劝也不听。
见他们母子如此情深,高东方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十分安慰。
一年后,细柳也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取名长怙。
正是一家人和美幸福的时候,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高东方有一天和朋友喝酒,回家的路上从马上跌落而死,细柳和两个孩子成了孤儿寡母。
光阴似箭,一晃长福就到了十岁,细柳将他送至私塾学习。
但是,长福十分贪玩,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动不动就逃学,而且一逃学就跟着一群放牛娃疯玩,经常是三天两头也见不到他的人影。
细柳先是痛骂长福,随后是痛打他,棍子都打断了好几根。
长福每次挨打时也疼得狼哭鬼嚎,但奇怪的是,长福根本不怕挨打,依旧逃学,好了伤疤忘了痛,依旧贪玩,细柳根本拿他没辙。
一天,细柳将长福叫到跟前,对他说:“长福,你既然不愿读书,我也不能勉强你,反正我也对得起你死去的爹娘了。
不过,我们又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养不起吃闲饭的人。
从今天起,你得学会自己养活自己了,你不是喜欢放牛吗?这样吧,你脱下身上的衣服,换上旧衣服去放牛。
记住,你一天不劳动,就没有饭吃!我还要狠狠揍你!” 于是,从这天起,长福穿上破旧衣服,天不亮就外出放牛,夜深了回家,回了家也没有可口的食物等着他——他得自己热细柳和长怙吃剩的残羹冷炙。
就这么过了十来天,长福实在受不了了,这样的日子太苦了。
于是,他哭着跪在细柳的面前,说:“娘,还是送我去读书吧,我一定好好学习。
”细柳面若冰霜,好象压根儿就没有听见,转身就到了里屋。
长福跪了半个时辰,见继母不会回心转意,只好拿着牛鞭、含着眼泪去放牛。
方案-特区德育新课题:磨难教育

特区德育新课题:磨难教育'深圳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软、硬件建设也走在全国的前列。
但如果从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角度出发,从整个育人的大来看,又有其严峻的一面。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家庭生活条件十分优裕。
我们对我校95、96届初三年级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家庭环境较好的占85%(即有自己的大于或等于10平方米的单间,并装有空调设备);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oo0元的占90%,但是在每日从事家务劳动(包括洗衣、做饭、清扫内务等)的时间少于30分钟的占76%,其中有20%的学生在家从不做家务,这是因为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从事家务会耽搁学习,使得这些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几乎等于零。
1996年12月24日,我随深圳市少年先锋队赴港交流团,参加香港童军总部的“港岛地域96大露营活动”。
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在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应该说是有差距的。
在整个露营活动中,我们的孩子睡觉要老师陪伴,大部分同学起床后不会叠被,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的毛病较明显,甚至个别同学在遵守纪律和卫生习惯方面都不及香港的同龄朋友,形成了突出的反差。
不容否认这些都是我们在德育中存在的重理论、重说教,轻活动、轻问题的反映。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应开展全方位系列的磨难教育:1、凡是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好全封闭式的强化军事训练,不仅时间上有所保证,强度也应适当加大,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军人生活和训练的苦与累。
负重拉练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方式,高中学生更可以加进一些部队求生存式的野营训练。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生理上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意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体魄。
2、凡是学校任何一种教育、教学实践都应该赋于磨难教育的标准,即高强度地学习一门生产技能。
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劳技培训属必修课,但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制性的规定,一般这种培训很容易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所以,根据日本劳技教育的成功,一定要订出较高的标准,要争取做到人人“过关”,个个通过考核,这样除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劳动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劳动习惯。
外国教育史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3、分析教育哲学认为,在以前的教育理论中, 教育术语和概念是十分混乱并被人误解的;在 教育哲学系统和大纲的标题下所写的许多东西, 助长了标语口号化的体系和盲目的信仰。因此, 对教育基本概念和论证方法进行澄清,并注意 正确使用教育术语,应该是教育哲学研究工作 的第一步。同时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应该尽量 使语言符合逻辑、明白易懂。
皮亚杰主要观点:
每于成人的认知结构,因 此,一切教育和教学都应该了解儿童认知结构 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成年人心智发展的关系,并 据此来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心理学的方法论:临床法
特点: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合理灵活的谈话;自然性质的 观察;新颖而严密的形式语言和数理逻辑的分析工具。
(3)因而,“包括这些要素在内的一个各 门特殊学科韵教学计划应当是民主教育制度的 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的名称就是由此 而来的。
3)具体举措和影响
(1)要素主义教育家要求美国普通中小学 重新审查它们的课程计划,以保证学生学到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60年美国教育改革中, 要素主义教育家特别强调“新三艺”(即数学、 自然科学和外语)。
(2)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是丹麦的基督教哲学家、神秘主 义者克尔凯郭尔(S.A.K止rkesard)。它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德国的雅斯贝尔斯 (K.Jaspers)和海德格尔 (M.HeideeSer)、法国的萨特(J.Sanre) 。存在主义是 一种把人的存在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 美国教育家尼勒(G.Kneller)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 形成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全球教育最失败的国家

全球教育最失败的国家布基纳法索。
联合国指出,许多儿童应该在6到7岁开始上学接受系统教育,但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的儿童入学比例很低,且全国不到50%的成年人识字。
虽然经过该国政府的不断努力,但其国内还是有非常多的文盲,特别是孩子,因为贫困和传统意识的问题无法正常入学。
全球教育最落后的10国家有9个在非洲,全民信佛的亚洲一国陪榜中非共和国。
政府并没有打算为全民教育投入大量资源,导致近些年来大中小学不断被关闭,另外,即使是在校学生,也非常缺乏教科书等基本材料,教师也无法保证正常领到基本工资,导致出勤率非常低。
全球教育最落后的10国家有9个在非洲,全民信佛的亚洲一国陪榜塞拉利昂。
虽然塞拉利昂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在学校里学习一段时间,但却又超过一半的孩子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辍学。
据官方统计,塞拉利昂的孩子平均在校时间只有3年左右。
而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相当于半文盲状态。
全球教育最落后的10国家有9个在非洲,全民信佛的亚洲一国陪榜缅甸。
缅甸是唯一上榜的亚洲国家,由于缅甸贫困率长期居高不下,导致除仰光、内比都、曼德勒、实皆和密支那等境内几个大城市以外,大多数地区的孩子上学困难。
近几年来,由于北部地区武装冲突,使政府抽出了大笔费用用于支持,从而大幅度削减了对教育的投入,导致缅甸家庭开始对孩子的学费负担大幅提升。
好在缅甸是一个九成国民信奉佛教的国家,于是,那些失学的孩子们很多进了寺庙短期出家,其间还可以进行一定的文化知识学习。
全球教育最落后的10国家有9个在非洲,全民信佛的亚洲一国陪榜马里。
过去很多年来,马里政府并不注重学生教育,很多学校里的教师根本不是师范学院毕业,便开始参与学校教学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马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正规教师的比例也越来越多,小学的入学率也开始持续上升。
全球教育最落后的10国家有9个在非洲,全民信佛的亚洲一国陪榜乍得。
乍得的难民危机促使该国严重缺乏对教育系统的资源投入,约有一半的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就退学了。
西方国家教育孩子方法

西方国家教育孩子方法(1)宁苦而不娇。
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去了。
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
(2)家富而不奢。
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令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
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
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
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
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
”(3)严教而不袒。
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
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破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建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l.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二战后欧洲教育

十七章 二战后欧洲教育改革
罗斯福为使美国在国际上继续充当政治、 经济和军事的霸主,是曾垂问他的智囊人物 如何办理。那时国防委员会的负责人布什提 出五点建议:
(1)不重视科学是美国极大的短见,今后 一定要扭转方向,把科学从两翼地位上升居 中心地位;
(2)美国只注重实用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 今后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要和欧洲国家 看齐;
十七章 二战后欧洲教育改革
80年代后期,在布什总统当政时又推行 2000年教育优先法,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 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 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 注困难儿童教育;坚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等等。
十七章 二战后欧洲教育改革
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首先是方向的扭转。
十七章 二战后欧洲教育改革
学者说,美国的杰克逊正在和法国的拿 破仑握手了。十九世纪前叶的杰克逊重术轻 学,说教育不能面向少数专家学者。法国大 革命时期的拿破仑则曾说:“法国的命运建立 在法国的天才上,而不是建立在庸庸碌碌的 平民身上”。如今则双方殊途同归,美国既 重大众,又重天才,方向不同于以往了。这 个180度的扭转是不容易的。
十七章 二战后欧洲教育改革
在80年代中后期,为了培养21世纪需要 的人才,美国又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1985 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了著名的《普及科 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包括总报告 和五个专题报告。总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改革 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 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 社会的需要。
十七章 二战后欧洲教育改革
首先从中小学课程改革方面来看,当时 的心理学家布鲁纳领导了60年代的课程改革, 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早期教育;逐级下放科 学技术课程;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编制 课程结构;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方法学习。 这次改革,开始了美国60年代的课程改革运 动,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优缺点

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优缺点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中西方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千秋。
中西方教育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其中,中西方教育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显著的影响。
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种教育方式从理论上的出发点不同。
一、中式教育方式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重视悟性和天赋,注重启发学生悟性。
对知识的传授方式多采取讲解、讲解为主,讲究“笔直着,学识才深”之类的简约原则,鼓励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养成懂得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
中式教育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努力向上。
同时,这种教育方式注重道德和人民的感情,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但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中式教育重知识点的“再现”和记忆,容易忽略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中式教育也注重入门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西式教育方式西式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重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主探究。
教育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等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在传授知识内容时,西式教育更加注重严谨的逻辑性,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
西式教育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重视知与行的统一。
同时,西式教育注重开展课程,学生可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不过,西式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西式教育注重实践和创新,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基本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学生缺少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中西式教育相互融合在世界化的教育大环境中,融合中西式教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
一些学校通过引进西式教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中式教育的理论学习,两者各取所长,相得益彰。
值得强调的是,中西式教育的应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
当西式教育过分注重开展实践,而忽略基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时,应及时调整。
当中式教育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扬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也应加以提升。
国外生活化教学现状

国外生活化教学现状1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美国,二战以来的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而推行。
20世纪 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围绕着中小学阶段学生学术素养低下的严峻现实,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学生学术素养的课程改革运动,如“学科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回归基础教育运动”、“高素质教育运动”等。
这些运动大多是以“振兴优等教育、培养天才”为目标,有严格的学术标准,重视学术性科目,加强了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语言的教学。
这些高难度学术课程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厌学、教师难以胜任教学,又由于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体制牢固的国家和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极度盛行等因素使得教育质量下降,这次课程改革失败了。
60年代末,美国开始对课程政策作出调整,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提倡课程的多样性以及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改变结构主义课程式改革,强调学术课程的倾向。
19XX年,美国教育促进会在制定的《美国计划2016》中指出:“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将迅速地变化。
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
所以,科学、数学的技术教育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
”《美国 2061计划》对教育改革者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教育对象的界定应该坚持全体性原则,让每个儿童都能够接受科学、数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课程内容的绝对数量和毫无限度的增加课程内容的难度;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行探索、展开批判性思维、达成理解、加强交流等要求。
19XX年4 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XX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文件。
这份文件中制订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明确了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五门学科成为核心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流行“磨难教育”的6个欧美国家竞争需要磨难,吃苦也是财富,这是正被各国社会和家长、学校日益认同的教育理念。
因为,今后的时代,既靠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注重意志和毅力的拼斗。
新新人类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与韧劲,就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中立足取胜。
国外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美国:认识劳动的价值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
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家的孩子劳务报酬,体现按劳取酬。
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14岁的詹尼佛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虽然她也可以选择在家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
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理能力。
*加拿大:从小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晨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
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从小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本领,即使是送报纸这种小事也需要长久坚持的信念和艰苦的努力。
*英国: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
在英国几乎三分之一的孩子要靠干家务来赚取零花钱,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
大部分英国孩子都会使用手机,因此父母每个月就要为小孩支付10英镑左右的手机费。
这笔钱虽说不算很多,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须用劳动去换取这些有限的收入,如收拾房间、修剪草坪、洗车和洗衣服等,他们就必然要小心地计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贵所得,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学会在付出与得到之间取得平衡。
*德国:让子女学习作为独立的个体应该做的事
德国的父母们从来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子女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简单来说,一岁的时候父母就会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会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
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
这样,当他们走入社会时,在别人的眼里就不会成为低能的废物。
不仅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法律也有这样的要求。
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
*法国:素质教育更重要
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是不上课的,对于小孩子们
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他们可以去踢个足球,玩会儿篮球,或是去读书馆看会儿书,中小学校经常组织整个班级学生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学生利用那里的设备,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览和短期展览提供的知识,在教师和科学城工作人员的双重协助下,完成一项科学小试验。
法国家长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
因为在法国家长看来,孩子都是独立的人,兴趣是不能勉强的,只有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容易出成绩,专业的高低贵贱远不及孩子的兴趣重要。
*俄罗斯:幼儿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漫步在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无论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在海参崴,都难得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
在大街上,在台阶下,经常见到一些两三岁的小娃娃走不稳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泪汪汪。
而他们的父母亲,却连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脚步,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至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泪。
父母亲看见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伤痕,轻轻擦几下,然后就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对于孩子要做的,父母
亲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挫折未必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
曾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家长们,通过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日渐好转,不让孩子吃苦受累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从长远来看,我们真该学学国外的家长们,至少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懂得该怎么做,懂得该怎么面对自己的人生,对它负起责任,不要再出现让人伤心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