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1.1散文的整体阅读示范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一)散文阅读课时作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一)散文阅读课时作业

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一)散文阅读课时作业(时间:90分钟总分:96分)基础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5分)尼亚加拉大瀑布(美)狄更斯①那一天的天气寒冷潮湿,着实苦人;凄雾浓重,几欲成滴,树木在这北国里还都枝柯赤裸,完全冬意。

不论多会儿,只要车一停下来,我就侧耳静听,看是否能听到瀑布的吼声,同时还不断地往我认为一定是瀑布所在那方向死乞白赖地看。

恰恰在我们停车前几分钟内,我看见了两片白云,从地心深处巍巍而出,冉冉而上。

当时所见,仅止于此。

后来我们到底下了车了,于是我才头一回听到洪流的砰訇,同时觉得大地都在我脚下颤动。

②崖岸陡峭,又因为有刚刚下过的雨和化了一半的冰,地上滑溜溜的,所以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怎么下去的,不过我却一会儿就站在山根那儿,攀登到一片嶙峋的乱石上了。

那时水声大作,震耳欲聋,玉花飞溅,蒙目如眯,我全身濡湿,衣履俱透。

原来我们正站在美国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中有一山羊岛,把瀑布一分为二,一半在美国境内,一半在加拿大境内)的下面。

我只能看见巨瀑滔天,劈空而下,但是对于这片巨瀑的形状和地位,却毫无概念,只渺渺茫茫,感到泉飞水立,浩瀚汪洋而已。

③我们坐在小渡船上,从紧在这两个大瀑布前面那条汹涌奔腾的河里过的时候,我才开始感到是怎么回事,不过我却有些目眩心摇,因而领会不到这幅光景到底有多博大。

④于是我感到,我站的地方和造物者多么近了,那时候,那幅宏伟的景象,一时之间所给我的印象,同时也就是永远无尽所给我的印象——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一片和平之感:是心的宁静,是灵的恬适,是对于死者淡泊安详的回忆,是对于永久的安息和永久的幸福的展望,不掺杂一丁点儿暗淡之情,不掺杂一丁点恐怖之心。

⑤我们在那个神工鬼斧、天魔帝力所创造出来的地方待了十天,在那令人永久不忘的十天里,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如何离我而去,越去越远啊!巨瀑的砰訇对于我如何振聋发聩啊!绝迹于尘世之上而却出现于晶莹垂波之中的,是何等的面目啊!在变幻无常、横亘半空的灿烂虹霓四围上下,天使的泪如何玉圆珠明,异彩缤纭,纷飞乱洒,纵翻横出啊!在这种眼泪里,天心帝意,又如何透露而出啊!⑥我一起始,就跑到了加拿大那一边儿,在那十天里就一直在那儿没动。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的选择秦羽墨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

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好生自在。

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

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

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

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

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

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

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的整体阅读

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的整体阅读
高考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散文的整体阅读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П
考点精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①精读古今中 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 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 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②从语言、构思、 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 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③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 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 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 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 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 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 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 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 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 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记叙、描写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
记叙、描写、抒 情、议论
二、掌握阅读技巧 散文高效读文“四步法” 第一步,审标题,明对象,寻找解读钥匙 散文的标题一般有以下几点作用: ①明确文章写作的对象或内容。 ②提供阅读的线索。 ③明示或暗示文章的主题。 第二步,找线索,分层次,梳理行文脉络 ①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 ②找到充当线索的人物、事件、事物、情感。 ③概括段意,进而分析文章中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体察其大体结构。 ④抓语段、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1.1散文的整体阅读示范课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1.1散文的整体阅读示范课件
4
三、散文的分类 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 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 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5
(一)写景状物类 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 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 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 其主要特点有: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 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 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 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 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22
步骤三 抓“形”析“情”,体悟意蕴 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岳桦?突出了岳桦的哪些特点? 手法:文章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熔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于一炉,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岳桦。特点:生长在山上, 身处绝境;身躯匍匐,树梢翘起;倔强壮烈,富有精神。 步骤四 深挖情感,明确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本文通过对身处绝境,身躯匍匐,但倔强壮烈的岳桦的 描写,抒发了对岳桦及像岳桦一样不断超越自我,让生命质变的精 神的赞美。 步骤五 细审题意,规范作答
11
(三)文化游记类 文化游记散文是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 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 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 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的一类散文。其特点有: (1)取材上的文化性 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 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 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 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高考语文(课标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课标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解读分析解读从文学体裁上看,2017年课标全国三套卷中,课标全国Ⅱ、课标全国Ⅲ同时考查了散文,课标全国Ⅰ考查的是小说,由此来看2019年高考备考对散文阅读要多加关注。

从命题角度看,课标全国卷题型稳定,分析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探究是考查的重点。

从具体试题看,往往具有“兼容性”,也就是说有些考题不是专门针对某一考点,而是兼及多个考点。

从命题形式看,课标全国卷2016年及以前小说命题都是设置4道小题:1道“5选2”的多项选择题,3道简答题,总分值25分;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1道选择题(四选一),2道简答题,总分值14分,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命题探究(2017课标全国Ⅰ,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4分)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

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

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

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文阅读Ⅱ•散文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__知识清单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文阅读Ⅱ•散文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__知识清单课件

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 (2)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 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3.哲理散文 哲理,是奥秘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智慧的结晶。它纵贯古今, 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中, 闪现出思维领域的万千景观。高明的散文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 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哲理散文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 质、揭示事物的底蕴、极具震撼力的审美效果。
四、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定义
象征 衬托 托物言志 渲染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 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关点,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使主旨含而不露。
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 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手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等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 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 情融入事物中,借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种表现手法使内容具有含蓄性、哲 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从而强化作品的主题。
主题思想表达模式:本文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写,反映了… …的社会生活,赞美了……的精神品质(或批判了……的思想/现象),表达 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或思想感情)。 八、散文的语言风格 散文的语言风格一般有绚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 放、柔婉、幽默、深刻等。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年是新的,也是旧的。

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

在那里,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

八月,我回到那里。

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

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

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

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

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

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

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鱼类。

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

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

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八位作家进行文学交流,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

为此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的整体阅读示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董玉洁1930年,20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

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

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

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

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

后来,这4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

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

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

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

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

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

洛伦兹借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

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得近,又是如此得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200余万字。

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

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

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15公里,去的最远的是家乡小县城,共有3次,第4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场。

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

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年轻的时候,人们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

1942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

1944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俘虏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

1948年,获释回奥地利。

不久,重操旧业,一边行医,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鹅。

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剿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影响,包括“文革”及三年饥荒。

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

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乱,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

尽管殊荣在身,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落落寡欢,终年75岁。

奶奶生有六子一女。

子女中最得意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

家庭事件中常被人谈起的是我二伯60多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了一辆桑塔纳轿车。

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已达30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

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84岁。

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

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描写了一件有关奶奶养鸡的平常小事,写出了小鸡仔对奶奶的依恋,同时也为下文对“认母现象”的描述打下基础,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

B.在标题中,作者把奶奶和诺贝尔奖这貌似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放在一起,看似突兀,却用意明显,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C.本文写洛伦兹借“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推导出“认母现象”,从而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

D.奶奶与洛伦兹有着同样的发现,可囿于知识的局限,没能提出一套理论乃至一门学科,作者对此虽有些许遗憾,但并没有否定奶奶看似普通的一生。

解析:对本文主旨理解错误,作者在文中写奶奶和洛伦兹的事,是要借此引发读者对两种人生的思考,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答案:C2.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本文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对比。

②文章从始至终贯穿着奶奶与诺奖得主洛伦兹的对比,从发现“认母现象”、出生、生平经历等多方面进行对比。

③新颖的构思,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3.文章的结尾说“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你认为他们谁笑得更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洛伦兹笑得更幸福。

①因为他以自己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新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让人生更有价值;②而奶奶找到的仅仅是一只走失的小鸡,二者价值自然无法相比;③况且奶奶早在洛伦兹之前就发现了“认母现象”,却无法提升为理论,这样的人生只能是平淡的,而无幸福可言。

示例二:我认为他们笑得都很幸福。

①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他们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②洛伦兹利用敏锐的洞察力,经过不懈的探究,在科学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他是幸福的;③奶奶找到小鸡,虽然价值上不能和获得诺奖相提并论,但她的幸福真实而易得,因此也是幸福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雪兔有一个冬天的雪夜,我们围着火炉安静地干活,偶尔说些远远的事情。

这时门开了,有人挟裹着浓重的寒气和一大股雾流进来了。

我们问他干什么来,这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人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一个人在那儿苦恼地想了半天,最后终于组织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你们,要不要黄羊?活的黄羊。

”我妈转身问那个老实人:“你的黄羊最低得卖多少钱?”“十块钱。

”黄羊名字里虽说有个“羊”字,其实是像鹿一像美丽的野生动物,体态比羊大多了。

我妈怕他反悔,立刻进柜台取钱,全家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出去牵羊。

“啊,是白黄羊呀……”就这样,我们稀里糊涂买回一只野兔子,而要是别人的话,十块钱最少也能买三只。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像雪一样白,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既然有着这么高明的伪装,为什么还会被抓住了?看来它还是弱的呀。

后来我们一看到兔子后爪上被夹过的惨重伤痕就要骂那个人几句。

我们用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

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

我外婆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冬天多么漫长。

但是我们家里多好啊,那么暖和,虽然是又黑又脏的煤棚,但总比待在冰天雪地里舒服多了。

而且我们又对它那么好,自己吃什么也给它吃什么,很快就把它养得胖胖的,懒懒的,眼珠子越发亮了,幽蓝幽蓝的。

我妈常常把手从铁笼子的缝隙里伸进去,慢慢地抚摸它柔顺乖巧的身子,它就轻轻地发抖,深深地把头埋下,埋在两只前爪中间,并把两只长耳朵平平地放了下来。

在笼子里它没法躲,哪儿也去不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节里,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我们全家人真是又难过,又奇怪。

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

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看到了兔子。

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它原本浑身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落落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

“呀,它怎么又回来了?它怎么回来的?”我妈小心地把它抱出来,然后用温水触它的嘴,诱它喝下去,又想办法让它把我们早饭时剩下的稀饭慢慢吃了。

渐渐的,我们的兔子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还比之前更壮实了一些。

五月份时,它的皮毛完全换成土黄色的了,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掉不好的记忆,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原来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很深,我把手伸进去探了探,根本探不到头,又持着炉钩伸进去探了探,居然也探不到头!后来,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才估算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打出去了……(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有删节)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当地人的狡黠,明明卖的是雪兔,却说是“黄羊”,害得作者家人用十块钱稀里糊涂买回一只雪兔。

B.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同情雪兔遭遇,担心其安全,对其精心饲养,表现了珍爱生命的质朴情怀。

C.雪兔虽然弱小、可怜,没逃过猎人的陷阱,但它平静从容,坚毅顽强,渴望自由,引发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D.本文写到冬天的寒冷与漫长,意在反衬家的温暖,并衬托雪兔的遭遇,表现雪兔对春天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欢悦。

解析:“本文开头写当地人的狡黠”错,那个老实人只是语言不通,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而已,看不出“狡黠”的意思。

答案:A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答案:示例:①这句话表面意思是说,随着天气变暖,雪兔身上果真长出灰黄色的毛;②实际意思则是,雪兔在逆境中,平静从容,坚毅顽强,憧憬自然,渴望自由,感受生命的喜悦。

这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人类反思和学习。

(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 6.最后一段可否删去?请结合作品讲述理由。

答:答案:示例(1):不能删。

理由如下:①这段话是补叙,交代雪兔失踪一个月的真实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②这段话又能丰富雪兔的形象,突出其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③这段话还能丰富文章内容,彰显作品主题,给读者带来震撼与深思。

示例(2):可以删。

理由如下:①这段话属于“蛇足”,前面已经把故事讲完了,读者也能猜到雪兔在失踪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的大致事情,删去这段话能使行文更加简洁;②文章对雪兔形象的塑造已经比较完善了,删掉这段话,对作品主题的呈现非但没有妨碍,反而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