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考虑,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联络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根底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考虑、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可以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老师设计考虑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才能的进步。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老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理念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场考虑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拟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重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贴近生活,联络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假设用今天的目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拟深奥的,大致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考虑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一、学生默读朗读二、归纳提要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构造特点。
这三个问题互相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阐述的主要问题,假如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构造,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的。
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人生的境界》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首先引出“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接着阐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和定义,然后通过举例和引用论证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生的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人生的境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人生的境界》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
作者通过阐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特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强调人生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得到提升。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正视现实,把握当下,从自我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境界水平。
这一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人生境界的层次《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生境界的完整体系。
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等方式,详细阐述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让读者对人生境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哲学思考与人生启示《人生的境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水平。
同时,文章中还提出了“觉解”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境界。
这一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与读者的人生观照《人生的境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和观照。
文章中的四种人生境界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的境界》ppt课件

社会地位
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角 色和权利,影响其对人生 目标和追求的理解,从而 影响人生境界。
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
文化价值观
不同的地域、民族、国家有其特有的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影响人的思维 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影响人生境界 。
对真善美、道德伦理等的理解和追求 ,影响人对生活意义和人生境界的理 解。
教育背景
自然境界 特点:个体按照本能和习惯生活,缺乏自觉和思考。
表现:追求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保障,生活较为简单和原始。
不同境界的特点与表现
功利境界 特点: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
表现:重视个人成就和地位,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欲望。
不同境界的特点与表现
道德境界
特点:意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个人的教育经历,特别是家庭教育和 学校教育,对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 式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影响人生境界 。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氛围是 否和谐,对人的情感体验和性格 形成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人生
境界。
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对孩子的 成长和发展有深远影响,进而影响 其人生境界。
自我认知
对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 价值的认知,影响人对生 活和事业的追求,从而影 响人生境界。
自我调节
个人对情绪、行为的控制 和调整,影响面对困境的 态度和应对方式,进而影 响人生境界。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
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风气等都会影响人 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从 而影响人生境界。
社交关系
与他人的交往关系,如家 庭、朋友、同事等,对人 的心态和行为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人生境界。
《人生的境界》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①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②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④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⑤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⑥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中职语文下第3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 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地境界:做事是为了宇宙的利益。
四种境界的划分依据
天地境界 觉解指数:最高 道德境界 觉解指数:较高 功利境界 觉解指数:较低 自然境界 觉解指数:无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 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 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贤人)和天地 境界(圣人) ,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每日分享——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 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 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 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
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 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 然领悟贯通。
最初的文本意义是追求爱情的“三部曲”, 王国维将此引申为读书、欣赏的“三境界”。后 来又发展为“人生三境界”。每当我们有所追求 时务必记住自己身处何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 环境,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锲而不舍,定能成 功。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2、“人生三境界”——王国维
冯友兰(1895—1990),著名的哲 学家、教育家。河南唐河人。1915年 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 学校任教。 三史:《中国哲学史》
人生的境界好句子

人生的境界好句子人生的境界好句子1、人生只有两种事,就是幸福和愁苦;一种口头说出来,一种心里暗想着。
2、我们所坚信的、赖以生存的记忆,有时候,会成为人生中最荒谬的谎言。
3、人生,看透不如看淡。
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做为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行者,每一段人生,都赋予我们对生命的不同理解,也许我们走的并不完美,但也在努力绽放,也许会有迷失,但不要抱怨,没有路可以重走,没有人可以重来。
4、没有辛勤的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没有艰辛的付出,就没有丰硕的果实;没有刻苦的训练,就没有闪光的金牌。
5、哪有什么念念不忘不可原谅,时间一长,什么都好商量。
6、真正的坚韧,应该是哭的时候要彻底,笑的时候要开怀,说的时候要淋漓尽致,做的时候不要犹豫。
7、走在陌生的城市,想着陌生的你,一切一陌生为起点,陌生中相见,相见中陌生。
8、因为生活里有许多的艰难,所以才需要我们更加乐观的去活着,日子平静的流淌,也需要我们心地几分的安静,三生泪擦不净,往来事磨不完。
生活就是让我们去活,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活。
9、人生的选择只要有一条,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能做出一条选择,选择了就有后悔可然。
10、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12、人生就是一条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之前,也没有我们自己的路,世界有了我们,也就有了我们的路。
在没有开始之前,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属于我们的道路有多宽,有多长。
13、像那闪烁的微光,希望把我人生的道路照亮;夜色愈浓,它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4、有人说月号三件大事:高考、孙俪邓超大婚、药家鑫之死。
说明三点: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入土为安。
人生就是这样的过程啊!15、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16、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人生的境界内容概括

人生的境界内容概括
"人生的境界"是一个涉及哲学、文学、心灵等多个领域的广泛主题,不同的人和文化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概括:
精神层面:
人生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精神状态和内在修养有关。
一个人通过修炼自己的品德、意志力以及对生命的理解,逐渐达到心灵的宁静、淡泊,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智慧和理解:
人生境界还与个体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相关。
一个具有高境界的人可能更能够看淡世俗纷扰,有更深刻的洞察力,能够理解生命的本质,从而更好地面对各种境遇。
人际关系:
人生境界的提升也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高境界的人可能更宽容、理解他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能够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待苦难和挫折:
人生境界的高低还体现在个体面对苦难、挫折时的态度。
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可能更能够坦然接受生命中的困境,积极面对挫折,从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追求人生目标:
达到高境界的人可能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他们可能更懂得如何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总体而言,人生的境界是一个关于人类精神、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层面,更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这是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主题,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人生的境界可能有着不同的内涵。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人生的境界》是一部由李嘉诚著作的一本励志散文,内容充满智慧和哲理。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散文,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散文以平实的语言,感人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境界。
通过这样一部励志书籍的学习,能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人生的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1)了解散文《人生的境界》的著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了解散文《人生的境界》的内容,思想内涵,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综合素养。
3. 情感目标(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人生的境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2)如何帮助学生将散文中的哲理与自己的人生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达到理解和领悟的目的。
2.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人生的境界是怎样的?你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又是怎样的?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3. 文本探析(1)分组讨论散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理解其含义和内涵;(2)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散文所传达的哲理和思想。
4. 思考与展示(1)让学生思考散文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2)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境界..导读:本文是关于人生的境界..,希望能帮助到您!邓浩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
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
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
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
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
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
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1.选词填空: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严肃趋向B.程度严格倾向C.水平严肃倾向D.水平严格趋向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
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本文围绕“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人生的不同境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即教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并由此引出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贡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并简要作答,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阐述人生四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层(第2自然段):概述由于每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从低到高四个不同等级的人生境界。
第二层(第3—6自然段):分别阐述什么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层(第7自然段):综合评价人的四种境界。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照应第1自然段。
第一层(第8、9自然段):在明确什么是人生境界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哲学的任务,阐述实现哲学任务的方法,回答哲学任务的问题,指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第二层(第10—12自然段):中外哲学家对于如何到达天地境界的不同阐述以及由此引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展望。
这样看来,本文的行文逻辑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是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进而阐述什么是人生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更加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于是顺理成章.弛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的问题,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来阐述,得出了中国哲学既出世又人世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因此,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深至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发展,文章不仅深刻,而且旁征博引,容量极大;横断面上剖析了人的四种境界、中外哲学思想的相通之处,因而形成了思维缜密、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图示如下:五.语句研读: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
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
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
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
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
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
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
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
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
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自然境界、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