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北伐战争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内容教材P50~P53,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教学目标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等史实。

2.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

3.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4.认识北伐战争的初步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重点难点重点: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

难点: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请看本课插图“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黄埔岛上,是由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校舍组成。

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6月16日正式开学。

军校全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2月改称为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也简称为黄埔军校。

本图陆军军官学校是黄埔军校校门的照片。

那么,黄埔军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对当时的形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上的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介绍:孙中山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从中吸取教训,认为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是历次斗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挽救国家危亡。

正如他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所讲的:成立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革命军,中国的革命还是永远要失败。

所以今天在这创办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多媒体呈现: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一所学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1)你认为它是哪所学校?孙中山先生创办这所学校的宗旨是什么?(2)这所学校的创办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出自这所学校?自我解答:黄埔军校;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读图析图再现情景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讨论探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思想意识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

(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黄埔军校的建立1、根据50页“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运用“导入框”和51页小字部分提供的资料,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北伐战争》教案

课题名称:北伐战争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

2、掌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3、探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学习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学习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0—53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1)完成《高分突破》P39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5分钟)
(2)完成自主学习,并在课本画出答案。

(8分钟)
(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50-53黑体字,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39课前预习,并把答案标注书本上(5分钟)
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15分钟)
合作探究一: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4、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7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40—42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5、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第12课“北伐战争”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第二课,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大成果,是国民革命运动中最精彩的一页。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后来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全国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同样是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一页,国共两党最终分道扬镳,十年内战的火药味逐渐弥漫开来。

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是本课的难点,理解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一党专政、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性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二次合作、各自领导军队进行联合行动的原因。

正因为蒋介石排除异己、屠杀革命者、制造白色恐怖,才有了后来中共毅然决然的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十年内战开始。

当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开始凸现出来,“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本课在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学生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加之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少,基础知识的认知应该没有大问题;学生具备分析归纳问题、解疑释难的基本历史素养,能够积极思维、大胆展示,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意识很强;学生对历史学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书籍、网络等资源,历史知识的储备也不错,课前预习到位;学生对学科的教学模式非常熟悉,每个环节的任务都心中有数、驾轻就熟,课堂的进程很流畅。

但是,由于教材比较简单,对历史事件的阐述比较粗放,而历史本身与学生生活的交叉点又很少,因此学生难以对历史事件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补充作依托,教师的讲解作辅助,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原因”。

另外,学生的思维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对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细致,教师的点拨引导非常必要。

最后就是关于历史课堂的德育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就会陷于一种生硬的境地,因此需要教师精心灵活的设计,以学生为本,点击学生的趣点,实现学生的心理共鸣。

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

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

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一、课程背景和教材简介《第11课北伐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篇教材,主要介绍了北伐战争的发生和背景,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本课通过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意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北伐战争的发生和背景;•掌握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意义;•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北伐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2. 教学难点•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北伐战争?你们对北伐战争有了解吗?”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对北伐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目标呈现(5分钟)通过板书「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意义」、「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三个方面,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学习内容呈现与理解(15分钟)通过讲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北伐战争为何爆发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然后,通过示意图等形式,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意义,帮助学生掌握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

4. 学生讨论与合作(20分钟)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通过展示、演讲或写作的形式,将自己小组的观点和理解分享给全班同学。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激发思考和讨论的活跃度。

5. 师生共同总结(10分钟)收集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帮助学生总结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梳理思路,形成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初中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初中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初中北伐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认识北伐战争的目的和意义。

2. 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胜利进军的原因。

3.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图片,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文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讲解法、列表法、分析归纳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教师提问:黄埔军校的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是什么?黄埔军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对当时的形势起了什么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伐战争。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三、课堂讲解1. 北伐战争的目的和意义讲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即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讲解北伐战争的意义,即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国民革命时期。

2. 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讲解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军的组成、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重要战役等。

3.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讲解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包括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北伐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4.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讲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即北伐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国民政府。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北伐战争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上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接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的三大武装起义。

主要介绍的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

重点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问题。

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及北伐战争中表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对学生有重要思想教育意义。

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视频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国民革命歌》歌词,同时播放视频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教师:上面这首歌曲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今天让我们走进11课北伐战争,共同感受那段令人振奋而又震惊的岁月!导入(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歌曲,能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十一课北伐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十一课北伐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十一课北伐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北伐战争优秀教案
第11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读图析图再现情景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讨论探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思想意识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

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问题。

本课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诸如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的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本课第一目是“黄埔军校的建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黄埔军校的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黄埔军校的建立”,可由教师简要介绍其基本情况后,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请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3.关于“北伐的目的”,可由教师结合前文内容作一个简单交代,指出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即可。

4.关于“北伐的对象”,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课本上的《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基础上,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军阀吴、孙、张的实力》表,结合表格内容指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首当其冲要消灭的对象。

军阀吴、孙、张的实力
5.关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用动态的方式逐一展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渲染有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的印象。

对武昌战役前独立团一营战士的请战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印象,另一方面发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
再搜集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关于“武昌战役前夕”乃至“北伐战争”的历史短剧,加深学生对此段历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6.关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给学生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相关材料若干,然后组织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第二,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第三,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7.关于“国民革命的失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材料、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图片《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在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简单情况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指导学生从敌我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进而认识到,革命的领导权是关系成败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设问: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

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

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8.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并掌握其性质等。

指出,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交代一下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后曾经迁都的情况,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中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政府被推翻。

三、学法指导
1.运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
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提示:可以结合孙中山先生以往进行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的原因来分析。

参见教法建议。

活动与探究
讲故事:搜集材料,讲一讲北伐战争的故事,在班级或小组交流。

提示:搜集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如:查找网上资料、查找图书资料、搜集民间故事、采访老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