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政治资本、社会资本对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收入分配不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收入分配不均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分配不均问题的对策。
一、影响中国经济的收入分配不均1.加大消费不足的风险收入分配不均会导致全社会消费的不足,因为贫富差距越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信心就越低。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动力降低,更多的产能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这很难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2.制约人才的流动收入分配不均也会影响中国的人才流动。
由于收入水平和发展机会的不平衡,高端人才更愿意流向收入更高的城市,这使得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缓慢。
这会导致高端人才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经济失衡。
3.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收入分配不均引起的社会压力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从而影响中国的长期发展。
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的失衡,使本已不稳定并有法律规定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更加危险。
如果不加控制,收入分配不均可能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崩溃。
二、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对策1.加强财富再分配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强财富再分配,以缩小收入差距。
这将直接促进消费能力的增强,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
中国应该采用更直接的财富再分配措施,如增加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和财富的更公平分配。
2.建立更公平的税收政策政府应该制定更公平的税收政策,并加强对富人的税收征收。
高收入者应该承担更多的税收,以确保政府获得更多的收入并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
3.深化支出改革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支出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这有助于加强经济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政府在新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经济支出的优化将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确保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更公平分配。
这将增强社会整体安全,促进更加均衡的社会发展。
结论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人力资本积累、市场化与城乡差距——跨省数据的经验分析

同样的结论也体现在李实等利用更新的数据所做的
[ 收稿日期] 060- 20- 0 58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重点项 目 中国人 力资本投 资与 劳动 力市场管理研 究” 7230 ) “ (0303 [ 作者简介 ]张海峰 (99 ) 男, 1 一 , 浙江诸 暨人 , 江大学经济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7 浙
、
2 O多年来 的改革开放使得 中国逐步建立 了以 价格调节为主要手段 的市场经 济。这一过程 中, 各
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很 大程度地得到了激发 , 这才
有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市场经济区别于计 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将根据边际原则生
产产品和支付各种要素报酬。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 生产要素 , 其报酬 当然也必须取决于其对企业的边
力资本投资至少有两 现阶段或者低质量的劳动
人力资本投资影响人力资本存量 的分布 , 后者如何 力供过于求 , 或者是高质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不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 2月
第2 2卷
第 6期
中国石 油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 a o C iaU i r t o er em( dtno ca S i cs o r l f hn nv sy f t l n e i P o u E io f oil c ne) i S e
D c2 o e .0 6 V0 . 2 No 6 12 .
人 力资本 积累 、 市场化 与城 乡差距
跨 省 数 据 的经验 分析
张海峰 , 来 君
( 浙江 大学 经济学 院, 江 杭 州 30 2 ) 浙 10 7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收入分配不平等是指一个社会内相对于另一组群体而言,特定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财富和收入存在显著偏差的现象。
收入分配不平等不仅限于国家范畴,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部不平等。
一、原因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的不发展会影响收入的分配,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滞后,收入分配就会出现不平衡;2. 工资收入不平等。
工资收入不平等是指某些行业或某些职业之间存在收入差距;3. 经济制度的不合理。
在一些国家,存在着不合理的经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这将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4. 社会制度中的贫富差距。
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制度既没有排除贫困群体,又没有有效地拉动发展弱势群体,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5. 公平意识的欠缺。
很多国家社会缺乏关于公平的社会观,不能形成公平的机制和责任,反映在收入分配的偏差上;6. 生活成本的上涨。
一些地区的物价水平较高,尤其是房价,就会影响当地居民收入,从而影响收入分配的平等;二、影响1. 不平等收入分配会加剧贫富差距。
特别是在一些收入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收入分布的不均衡会降低民生,加剧贫富差距,拉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2. 不平等收入分配会助长收入过高者的贪婪。
一些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收入差距大的群体拥有大量财富,自然会向拥有更多的财富,从而形成贪婪的心态;3. 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会破坏宏观经济的活力。
财政政策的不均衡,导致收入分配不均衡,可能会影响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影响政府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阻碍经济发展。
三、对策1. 加强有效的宏观调控,平衡收入的分配。
宏观调控既要积极激发活力,又要保持健康稳定,做到针对不同经济形势采取积极的措施,把握分配的改革步伐;2. 推进劳动力就业分配的均衡。
除传统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还可以建立灵活的劳动力分配机制,引入各种就业创新,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均衡分配;3. 加强就业培训,实现技能提升。
政府可以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调动全民参与就业,提高劳动力技能,使社会收入分配更加均衡;4. 改进财政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政治资本与居民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城市问卷调查的证据

表 2
变 量 名
二 、 治 资 本 的收 入 回报 政
( 1 析 方 法 一 分
研 究 还 发现 。 2 0 在 0 7和 2 0 0 9年这 两年 间 , 教育 程度 越 高 , 入越 高 ; 受 收 男 性 收 入高 于 女性 : 海地 区 收人 高 于 内 沿 陆 地 区 ,垄 断 行 业 收入 高 于竞 争 性 行 业 ; 同经 济部 门的收入 也存 在 较 大差 不 异 , 中国 有 企 业 的 收入 最 高 , 其 以下 依 次 是党 政 机 关 、 业单 位 、 事 私有 或 混 合 部 门 , 体企 业 的收 入最 低 。 集 依 据所 获 得 的样本 , 计算 出的城 镇 居 民 收 入 的 基 尼 系 数 在 20 0 7年 和 20 0 9年分 别 为 04 4和 04 9 .2 .7 .两 年 内 提 高 了 54个 百分 点 。在此 期 间 .0 7 . 2 0 年 城 镇 最 富 的 1 %人 群 占有 城 镇 总 收 0
单 位 : 政 机 关 ael 党  ̄ t =l 事 业 单 位 a e2 e t =1
国 有 企 业 帕 c3 t =1
24 97
24 97
O 2 04 6 .4
0 1 03 8 .9
24 97
2 4 9 7
04 .0
n 3 n4 8 9
39 66
3 9 6 6
0 3 O4 .9 .9
n2 7 n4 4
行 业 : 断 行 业 mo o o y 2 47 垄 n p l=1 9
00 9
人力资本视角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距最大 的因素表 明,城 乡居 民收入差距与城 乡居 民人均 人力 资本投入 比的关联度最 高 为0 . 9 0 4 ,说 明人力 资本
投 入 对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差 距 的 影 响 最 为 显 著 。 对 城 乡 居
26 I 中国国情国力 l 2 O l 3 . 0 2
盘旋 上升 ,1 9 7 8 年城 乡居 民收入 比为2 . 5 7 ,2 0 0 2 年城 乡
产投 资 ( 0 . 8 0 9)、城市化率 ( 0 . 7 6 9) 等。 为了进一步验证城 乡人 力资本投资对 收入差距 的影 Ⅱ 向,接 下来进行 深度检 验。通 过对 1 9 8 1 年至 2 O 1 0 年 的 数据进行拟合 发现 ,城 乡人力 资本投 资 比与城 乡居 民收 入差距具有相似 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 以初步认 为城 乡人 力资本投资比对城 乡居 民收入差距影 响较 为显著。 人力资本 与城 乡居 民收入差距关 系经济学解释 从本质上讲 ,城 乡居 民收入差距 是城 乡经济增 长 的 另一种 反映。科斯定理告诉我们 ,一 国的政治和 经济制 度是 影响经济增长 的重要 因素 ,现实 中对城市偏 好的制
间不同的人力资本水平 ,意味着增长动 力在 城 乡之 间的
差异。多年来 ,由于我 国城 市经济发展 水平 远远高于 农 村 ,因此城市投入 的教育经费额度高且 有保障 ,而农村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 ,教育投入严重 不足。教育水平 的 差距 ,使得城市 人力资源 的开放 力度远 远高于农村 ,城 市人力资本积 累速度 大于农村人 力资本积累速度 。反过
圈
厶
。
管
理
人力资本视 角下城 乡居 民收入差距研究
◎ 文/ 白素 霞 蒋 同 明
中国贫困发生机制的理论解读及现实证据——基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视角

力资本和 社会 资本 存量 ,从而 提高其分享 经济增 长成果 的能
力, 并使得我 国贫困问题最终得到有效的缓解。
( : 金 项 目 : 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课 题 “ 会 资本 视 角下政 注 基 国 社 府 反 贫 困政 策 绩 效 管 理 的 理 论 与 实证 研 究 ” 编 号 :0 7 0 7 , ( 7839)
一
力资本 , 不仅对个人生 活是重要 的 , 能够使个 人 更有 效地 而且
参与经济与政治活动 。在这个意 义上 , 人力资本的缺乏 , 或具体
合作用机制。
一
、
在 该 联 合作 用 机制 中 , 济增 长 的涓 流效 应 和扩 散 效应 经
来说即教育机会 的缺乏 以及不能享 受到有效的医疗保障 , 不仅 是贫困的表现也是贫 困产生的实质原 因。因此 , 通过必 要的人 力资本 的培 养 , 困人群就可 以重新 获得被 剥夺了 的“ 本可 贫 基
况的改 善发挥 了重要 的作用 , 而且贫 困者也 认识 到人力资本对 其贫困状况的缓解意义重大 。然而在现实经济中贫困者的人 力
资本存 量一般较低 , 其人 力资本 的投资倾 向也较小 , 同时 当劳
动 力市场不健全时 , 贫困者所拥有 的人力资本难以通过市场体 系的供给机制实现人力资本价值 的最大化。
【 关键词 】贫 困发生机制 理论解读 经济增 长
本 社 会 资 本
人力 资
管经济增长对扶贫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 但其扶贫效应 已经开
始下降 。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 , 经济每增长 1 个百分 点, 就能 使贫 困率下降 2个百分点以上 ,然而在 第十个五年计 划期间 , 贫困率对经济增长 的弹 } 生系数已经下降到 1 左右 。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5年第5期总第期&信息决策(下半月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刘凌娟中图分类号:F046.3文献标识:A从理论上讲,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这些因素来自自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策因素;既有影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因素,也有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降低的因素,且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本文将把这些因素纳入由人力资本差异、二元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偏好、客观经济因素组成的分析框架之中,进而就其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作一分析。
一、人力资本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按照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人力资本”,是指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健康等的总和。
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投资来实现。
人力资本投资途径主要有教育和卫生保健两大途径。
教育,包括各类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和岗位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卫生保健可以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延长劳动者寿命,增强劳动能力,减缓人力资本折旧速度,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
我国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分布直接造成农村人力资本匮乏,导致农民贫困、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200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 的比重仅为2.79%,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约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约4%。
不仅如此,这有限的教育投入还明显地偏向城市和高等教育领域。
就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分配而言,2002年,小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城市是农村的1.46倍;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城市是农村的1.64倍。
初中生生均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城市是农村的1.42倍,初中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城市是农村的1.68倍。
教育经费投入的城乡差异,导致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表明:2000年,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20年,而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
大量劳动经济学文献显示,个人每多受一年在校教育,一般可使今后的工资增长10%。
社会不平等原因

社会不平等原因社会不平等是指一个社会中个体和群体之间存在的财富、权力、地位和机会的不均衡分配。
这种不平等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这些原因。
一、经济原因1. 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市场经济特点决定了财富和资源的集中趋势。
富人借助投资、创业等手段积累财富,而穷人则往往被迫从事低收入的劳动。
这种经济结构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增加了社会不平等的程度。
2.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教育是提升个体社会地位和获得更好工作机会的重要渠道。
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富裕家庭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给子女,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则面临着差别化的教育条件,进而导致了社会不平等。
二、政治原因1. 不公正的政策和制度:政治权力和决策的集中导致了一些不公正的政策和制度的出现,这些不公正的政策和制度往往对特定群体或利益集团有利。
例如,土地所有权和资源分配的不公等问题,往往使少数族裔、妇女和边缘群体处于劣势地位,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2. 腐败和权力滥用:腐败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官员滥用职权、受贿赂和贪污等行为,使得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三、社会文化原因1. 歧视和偏见:社会中的歧视和偏见导致某些群体被边缘化,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例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年龄歧视等现象,使得特定的群体面临教育、就业、财富积累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2. 社会阶层固化:社会阶层固化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体现。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低,难以改变个体所属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进一步加剧。
社会不平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
为了减少社会不平等,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改革和公平的政策来解决贫富差距、教育不平等、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推动社会的公正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4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8月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4.007收稿日期:2015-01-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3YJA84000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2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SH01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SHB006)作者简介:贺寨平(1965—),男,山西兴县人,教授,博士,从事城乡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
人力资本、政治资本、社会资本对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贺寨平(天津师范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天津300387)摘要:在CGSS2006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回归分解技术,对东部和中西部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作了比较。
就人力资本对不平等的总影响而言,东部和中西部差别微小。
其中教育程度的影响,发达地区要大于不发达地区;经验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社会资本的情况则相反,发达地区要小于不发达地区,但是,政治资本对不平等的影响是,发达地区要大于不发达地区。
这些结果否定了收入不平等的市场一元论解释,认为市场和国家联合作用对收入不平等研究的解释力更强。
关键词:人力资本;政治资本;社会资本;收入不平等;回归分解技术中图分类号:C9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15)04-0042-0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平均9%的高速度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冲突增多,整个社会的不稳定程度呈现持续增加趋势。
因此研究收入不平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十分复杂,本研究用新的统计技术侧重于探讨在市场转型中,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力图提出新的理论解释。
一、文献综述1.市场转型理论脉络中的文献市场转型过程中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以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为最早。
此理论是倪志伟[1]在波兰尼和萨列尼再分配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于1989年的一篇论文里首先明确提出的。
在这篇论文里倪志伟提出了十个命题,核心的思想是:在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经济剩余不再为再分配者所垄断,而是通过类市场的交易进行调节和分配,所以干部的收入获益会减少,直接生产者获益会增加,也即政治资本的作用会减弱。
同时,在类市场中,不像再分配经济中一样机械地积累工分,而是要在算计的基础上作出长短期投资的决策,同时要掌握相关的技术,所以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作用会增大。
倪志伟通过对调查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基本验证了他的假设。
但倪志伟的研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其核心就是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本的作用是不是真的已经式微,另外,他的早期研究样本局限于福建,并且以农村为主,而农村是改革的边缘地带,他的研究是不是真的能代表全国的现实状况。
国内外以后的研究大多都是在对倪志伟市场转型论的回应、质疑的基础上作出新的解释。
边燕杰等[2]在中国天津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部分修正了市场转型的理论。
通过对1978—1993年四个时点的调查资料的分析,边燕杰等发现国有企业比集体企业的经济回报要高且逐年提高。
对单位级别的经济回报也是如此。
与此同时,该研究也发现了市场转型能解释的结论:首先,年龄的回报逐年减少,说明再分配体制的工龄作用的降低;第二,对教育的收入回报在增加;第三,对市场或类市场企业的经济回报在1993年超过任何单位。
这些都说明,中国天津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其权力和市场都有回报。
·24·萨列尼和科斯泰罗[3]在分析关于转型的不同的研究结论时,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评论。
在这篇评论中,他认为,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市场渗透的类型:①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类型;②社会主义混合经济;③资本主义导向的经济。
在市场改革早期(东欧1968—1980,中国1977—1985),出现了地方市场,主要是食物和服务的交换,主体是农民和农民工。
萨列尼等认为,倪志伟1989年的文章基本解释的就是这个阶段,该评论只有一点不符合实际,那就是人力资本在这时几乎不起作用,但倪志伟的文章却证明了人力资本起作用。
在1980—1989年的东欧和1985年后的中国,出现了社会主义的混合经济,这个阶段商品市场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开始建立,资本市场也开始出现。
不平等现象在东欧和中国都有所增加,根源既有市场因素,又有再分配因素,而人力资本对分层的作用也在加大。
在这个阶段的获益者主要为小资产阶级、技术官僚、干部子女,前一类型中的先行者已被排挤到边缘。
在1989年之后,一种非常不同的市场渗透类型在东欧出现了,就是资本主义导向的经济。
在匈牙利和波兰,干部、一部分技术官僚已经变得非常有势力,并已成功地与新出现的后共产主义的政治精英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劳动力市场十分完善,资本市场也基本建立,对人力资本的回报更大了,不平等现象大幅度上升。
萨列尼等认为当时中国还未进入此阶段。
边燕杰等[4]延续了萨列尼的思想,具体分析了中国的实际。
他们认为,萨列尼的市场多维发展的观点适于中国的实际。
产品市场始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已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
一个完整的产品市场体系已经确立。
劳动力市场要滞后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9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市场完成。
而资本市场更为缓慢,到2002年还只是初具规模。
边燕杰等同时探讨了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认为,虽然国家已不再行使再分配的功能,但并非完全不干预经济。
具体而言:第一,在市场化进程冲击各个领域的同时,政府也改变了经济管理方式,从行政协调为主转向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为主。
第二,虽然市场化意味着非国有企业进入生产领域,但国家对一些重要产业依然保持了垄断控制。
第三,在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直接控制的同时,国有企业逐渐获得了相对独立的产权和经营权。
通过对1988年和1995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伴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都在增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的收入相对于国家垄断经济组织中职工的收入在大幅度下降。
郝大海和李路路等[5]认为,问题不在于收入受政治还是受经济的影响更大,而在于究竟这些因素是怎么影响的。
他们探讨了区域差异背景下垄断的影响,证明了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国有垄断的优势越不明显。
罗纳塔斯[6]于1994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对后共产主义时期的匈牙利的研究。
研究并没有证明政治资本回报的减少,而是发现昔日的共产党企业经理和政府官员,是今天的经济界的弄潮儿。
罗纳塔斯的解释是再分配权力在匈牙利发生了两次变型:第一次变型是在匈牙利政局变化后,原来拥有再分配权力的人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已将政治资本变成了社会资本。
第二次变型是指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原来的官员们拥有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又转化为经济资本(即私有财产)。
与此相似,萨莱尼等人[7]在对后共产主义的中欧的研究中,提出了资本转换论。
基于韦伯有关社会类型的理论,他认为不同类型社会的支配性资本不同。
共产主义是个等级社会,从共产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实质上是从等级秩序向阶级社会的转型。
在共产主义体系中,社会资本(它被制度化为政治资本)是权力和一切资源的主要来源。
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的衰退和后共产主义的兴起,政治资本的重要性在下降,文化资本的作用逐渐增多。
萨列尼在1998年出版的专著《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中,主要是论证中欧的情况,并认为以此可以概括所有后共产主义国家的情况。
在十年后该书中文版的序言里,他修正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中国、中欧、东欧在转型中是有区别的,认为中欧越来越近似于西欧,是“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东欧的情况是前共产党人承袭公共资源,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家的“政治资本主义”,而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从财产关系上是私人所有权与公共所有权并列,市场制度上是市场与国家再分配并列。
这些研究无疑提出了新的思路,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启发。
2.新的统计技术:收入不平等的分解上述研究,考察的都是各种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探讨这些因素对整体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影响,虽然,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越大,则对整个社会(或区域)不平等(经常用基尼系数、泰尔系数等来衡量)的影响也越大,但严格来讲,两种方法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好在随着统计技术的进步,一些研究者发现了新的解决·34·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其中有一种就是运用夏普里值分解技术来探讨各种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
比较典型的有万广华等[8]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分解,陈斌开[9]等对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的分析,这些研究涉及了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因素,但忽略了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的影响。
社会学领域则是陈光金[10]首次运用此技术分析了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因素,证明了当前中国的收入不平等主要来源于市场化机制的不平等效应。
赵剑治、陆铭[11]探讨了社会关系网络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度,通过对中国农村家庭收入以及农户间收入差距的分解发现,社会网络对收入差距的贡献达到12.1% 13.4%,位居第四,在各种收入决定因素中,仅次于村庄哑变量、非农就业比重和教育。
在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不管是社会网络对收入的提高作用,还是社会网络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度都明显高于中西部。
上述研究对于新技术的使用,以及对收入差距的原因都具有探讨启发意义,但同时,这些研究也有一些缺陷,如有的样本不能代表中国,有的研究技术较旧,又如对于社会资本的测量大多以“普特南框架”[12]为准,由于该测量框架过分宽泛,所以颇有争议。
唯一对社会资本的收入不平等效应做了分解的赵剑治、陆铭是在研究中临时采用了问卷中的现成问题,因此其测量不符合公认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
本研究则用“中国综合调查”的城市样本,代表性较强。
测量则采用社会学家林南的“地位生成法”[13]以及边燕杰等人[14]在林南方法基础上发展的“春节拜年网”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是社会学界获广泛认可的社会资本测量方法,能提高社会资本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同时,这些研究除少数研究①外,大多数缺乏与市场转型脉络中的成果的对话。
总之,市场转型脉络上研究理论检验的成分重,但方法比较传统,而侧重统计技术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论关怀,但方法比较新。
本研究力图吸取双方优点,克服其弱点,采用新的分解技术来比较不同地区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研究假设根据前述市场转型的成果,有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城市居民的收入主要由市场因素决定,因而,越是发达的地区,市场经济越发达,人力资本的作用就越大,而社会资本的作用就会越小,政治资本的作用也会越小;另一类观点认为,市场和国家都是关键性的决定不平等的因素,在发达地区,市场的作用会导致人力资本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会更大,但政治资本的作用不一定比不发达地区小,社会资本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