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的复兴

合集下载

中国建国时期的文化复兴

中国建国时期的文化复兴

中国建国时期的文化复兴中国建国时期,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即1949年以后的一段时期。

这个时期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不仅政治、经济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文化复兴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就中国建国时期的文化复兴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庞大的重建任务。

解放后的中国社会充满了挑战和困难,而文化的复兴也变得尤为重要。

在战争年代中,中国的文化几乎遭受了彻底摧残,传统文化的瑰宝丧失殆尽,人民的思想也受到了禁锢和扭曲。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恢复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复兴。

二、文化复兴的目标和意义中国建国时期的文化复兴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深远的意义。

文化复兴的目标包括振兴传统文化、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培养新一代文化建设者。

通过文化复兴,中国人民得以重新认识、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遗产,提升国家在全球文化舞台的声望和影响力。

三、文化复兴的具体举措中国建国时期,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了文化复兴的进程。

其中包括:1. 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保护文化遗产,如修复文物、修缮古建筑等。

2. 建立现代文化艺术体系:根据中国特色,建立了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文化艺术体系,包括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门类。

3. 推动新文化运动:积极倡导和推动新文化运动,鼓励知识分子和青年参与到文化创新中来,培养一大批文化建设者和艺术家。

4.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展览、读书会等,提高人民对文化的参与度和享受感。

四、文化复兴的影响和展望中国建国时期的文化复兴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文化复兴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人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文化复兴也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持,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中国的文化复兴仍将继续推进。

九一八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文化复兴

九一八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文化复兴

九一八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文化复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还为中国的文化复兴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九一八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文化复兴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政治层面:结束封建专制九一八辛亥革命是一场以反对专制政权为主要目标的革命运动。

清朝虽然在政治制度上有一定改革和开放的努力,但是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在这个背景下,九一八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新中国的成立为全面推进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短时间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治变革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为国家政治建设提供了方向,也给中国的文化复兴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社会层面:激发民众的文化意识辛亥革命的最大成果之一是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革命运动过程中,无数的民众加入到推翻专制统治的队伍中,表达了对本国文化和民族尊严的渴望。

这种社会动荡促使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复兴需求。

面对封建礼教束缚下人们的深深思念,中国的文化复兴开始有了浓厚的味道。

文化复兴运动的倡导者们积极探索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重新审视传统的经典著作。

这种复兴运动的推动力源于人们对真理、美和正义的追求,并且借助辛亥革命为社会意识形态转型提供了契机。

三、文化层面:启蒙思想的崛起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文化复兴带来了启蒙思想的崛起。

革命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家开始提出新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构想。

康有为等人通过借鉴西方的政体和法治理论,为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民族复兴开辟了新的思路。

同时,不少作家和学者开始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他们指出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和制度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如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

这些启蒙思想的产生为中国的文化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的文化运动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民族复兴名词解释

民族复兴名词解释

民族复兴名词解释民族复兴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曾遭遇挫折和磨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衰落和边缘化状态后,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重新崛起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发展和繁荣的过程。

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中国,指的是中国民族在近代史中受到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后,寻求摆脱这种状况,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程。

如今,这个概念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民族复兴的努力。

民族复兴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历史上,很多民族在发展中经历了起起落落,遭受到各种压迫和剥削,丧失了独立和发展的能力。

民族复兴可以帮助这些民族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实现全面发展和繁荣。

在战略上,民族复兴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增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民族复兴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政治复兴。

政治是国家的核心,一个民族只有经过民主化建设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复兴。

政治复兴包括建设现代化的政治体制、推进法治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等。

二、经济复兴。

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复兴的基础,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经济复兴包括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强创新能力、培育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三、文化复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才能够真正实现复兴。

文化复兴包括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交流等。

四、军事复兴。

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实现真正的复兴。

军事复兴包括建设现代化的军队、增强军事实力和战略能力、提升人民的国防观念等。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一个民族需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掌握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和路径。

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制定出符合具体国情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贡献。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会有那么多的文化复兴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会有那么多的文化复兴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会有那么多的文化复兴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文化复兴的时期,这些时期以繁荣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著称。

这些复兴的原因多种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何会出现那么多的文化复兴,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政治稳定促进文化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化复兴与政治的稳定密切相关。

在大部分复兴时期,中国都处于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

政治的稳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人们得以专注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例如宋代的文化复兴时期,北方的政权统一稳定,社会安定繁荣,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政治的稳定使得社会各界的精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复兴的进程。

二、经济繁荣带动文化复兴经济的繁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复兴的重要因素之一。

繁荣的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资源支持。

在历史上,许多文化复兴时期都与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

例如唐代的盛世,此时国家经济繁荣,国内外贸易发展,使得文化艺术得以大量涌现。

经济的繁荣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吸引了许多人才从事文化创作和教育,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复兴。

三、社会需求推动文化发展中国古代文化复兴也与社会需求的催生紧密相关。

文化的复兴往往是社会需要和民众需求的回应。

在历史上,一些文化复兴时期往往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相联系。

例如唐宋之际,由于社会的开放和变革,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复兴。

社会需求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还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复兴的进程。

四、思想开放创新助力文化复兴思想的开放与创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复兴时期,新的思想观念和理念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例如唐代的文化复兴,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交融和碰撞,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思想的开放和创新为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学艺术的创作。

复兴的名词解释

复兴的名词解释

复兴的名词解释近年来,一个名词在社会中频繁出现,那就是“复兴”。

然而,复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承载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对复兴一词进行解释,探索其内涵和应用。

一、复兴的起源和含义复兴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παλιγγενεσία”(palingenesia),意为“新生”或“再生”。

它最早出现在宗教文献中,指的是灵魂的重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兴扩展了其词义,逐渐被用来形容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回归和复苏。

复兴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文化复兴:指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视和追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复兴成为国家和地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例如,中国的国粹文化,如京剧、茶道和书法等正经历着一次全面的复兴。

2.经济复兴: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领域的崛起和繁荣。

经济复兴的过程通常和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以及市场开放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的经济复兴就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3.政治复兴:指的是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和重建。

政治复兴旨在提升国家的凝聚力、议会民主以及法治建设。

对于政治复兴,民主化进程和权力分立是重要的关键。

例如,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从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型,就是一种政治复兴的表现。

二、复兴的实践案例复兴的实践案例无处不在,这里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5到16世纪的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开始了一场文化艺术的复兴。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和艺术的热情被重新点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哲学和文学再度受到重视。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现代文化的源头之一。

2.日本的经济复兴:二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致力于重建和发展日本经济。

他们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这些努力使得日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复兴,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国家的政治与文化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国家的政治与文化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国家的政治与文化变革在13世纪初期,意大利诸城市国家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被称为文艺复兴。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城市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变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国家逐渐从封建贵族政治向市民政治转变。

在此之前,意大利城市国家是由一些富有的家族掌控的,这些家族经常在政治上斗争,致使政治动荡不安。

随着城市国家的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兴盛,政治权利逐渐从贵族手中流失,转到了城市市民和商业共同体的手中。

这款发展被称为“共和式”的政治转变。

共和式政治的特点是城市市民和商业共同体对城市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共同控制。

城市的财富是由商业的发展和大量的工匠创造的。

城市市民的权力得到了加强,例如,市民出现了许多协会和组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城市政府中,市民选出了自己的代表,这些代表掌控了城市的政治事务和军事力量,而贵族们则失去了他们的权力。

文化变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国家的文化空前繁荣。

艺术和文化在城市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赞助。

许多城市国家拥有自己的大学、文艺学院和图书馆。

在文化领域,人们开始着重探索人性的深度和品质。

这导致出现了一种“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们通过阅读古希腊和罗马的作品来探索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核心。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也得到了繁荣发展。

许多城市国家雇佣了大批艺术家来为他们的教堂、城堡和公共场所创作艺术品。

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绘画领域,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样的巨匠垄断了这个领域。

他们的艺术作品不仅为文艺复兴时期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对今天世界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国家政治和文化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政治上,共和式政治的实行使得城市市民和商业共同体掌握了城市政权的控制。

文化领域也经历了繁荣,文艺复兴的思想和艺术作品造就了人类文化的辉煌。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的复兴及其新趋向_丛日云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的复兴及其新趋向_丛日云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的复兴及其新趋向丛日云 王 辉内容提要:西方政治文化理论在经历了50~70年代初的初创和兴盛期、70~80年代初的衰落期后,自80年代中期起重新复兴。

本文初步介绍了此次政治文化理论复兴的一些新成果:一些学者试图重新诠释政治文化概念,兼容心理层面与行为模式,将政治行为视为政治文化的要素;有人从政治文化的易变和不易变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而深化了关于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认识;有的学者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分析”模式,在坚持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解释价值的同时,强调文化和制度的反作用。

在主导理念和研究范围上,政治文化研究出现了非西方化的趋向。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政治理论;西方国家西方政治文化理论(或政治文化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后,在半个世纪中经历了一个马鞍形的变化。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为其创立和兴盛期,这一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理论倍受青睐,成为西方社会政治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

进入70年代以后,它遭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攻讦和批判,人们指责它保守、僵化,低估了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作用,不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等等。

在这些批判声中,许多学者放弃了政治文化研究,从而使政治文化理论退回到政治科学的边缘地带,几近被废弃。

进入8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出现新的转机。

80年代中期,政治文化研究初显复兴的态势,到80年代末,这场复兴全面展开,进入90年代又进一步繁荣起来。

最早提出“政治文化复兴”概念的是R1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

他在1988年以《政治文化的复兴》为题发表文章,提出“现在是矫正社会分析中的偏向的时候了”。

①他所说的“偏向”是指自60年代末以来,以经济变量为基础的理性选择理论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分析模式,将文化因素贬低到与实际不符的程度。

然而,在英格尔哈特看来,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非西方国家,文化因素在政治生活中都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政治现实,理性选择理论已经陷入窘境,它要求人们在政治分析中必须重视政治文化变量的作用。

谈谈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

谈谈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

谈谈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华民族复兴历程,指的是中国从满清末期至今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复兴历程。

从满清末期至今,中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复兴历程,把的危机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步入正轨,这就是中华民族复兴历程。

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开始,始于满清末期的政治动乱和外来入侵,西方列强一次次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经济和政治陷入萧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推行积极的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上出现了较大的发展,政治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以期实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为新的文化形式,以贯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使新中国的文化变得更加繁荣。

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实现,有赖于中国的坚强领导和全民族的奋斗。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理想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改革开放,把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推向前进,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秉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开放、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又一重要环节。

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的坚强领导和全民族的发展奋斗中,的危机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步入正轨,这就是中华民族复兴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文化的复兴
普特南(PUTNAM )的社会资本理论 《使民主运转起来》
普特南指出,近来社会资本理论的崛起回应了一个 自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以来的经典政治学命题:一个民主政体的良性运转 依赖于其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
政治文化的复兴
普特南认为,在一个社会或地区,社会资本的大量 存在会促进政府的有效治理。这是因为,首先,积 极参与社会网络会使得社会成员学习到合作、团结、 以及社会公益等精神;其次,积极参与社会网络会 提高社会成员对政治事务的认知能力,会培育社会 成员的政治效能感;最后,积极参与社会网络会让 社会成员学习到政治自治的基本规则,从而提高社 会成员监督政府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政治文化的复兴
在解释文化价值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英格尔哈特 认为在西方历史上,新教伦理的崛起——一种鼓励 经济积累的物质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文 化变化,为现代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而后物质主 义价值观念的兴起,把社会质量置于经济增长之上, 给环境保护、文化问题置于优先地位,这反过来束 缚了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
政治文化的复兴
英格尔哈特在1988年以《政治文化的复兴》为题 发表文章,批评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行为 主义革命在政治学研究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传统 的政治文化研究已经被边缘化。然而,在英格尔哈 特看来,政治文化因素在政治生活中都有着不可忽 视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人们在政治研究中必须重视 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
政治文化的复兴
政治文化研究的知识源头: 马 克 思 ·韦 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政治文化的复兴
政治文化复兴的基本主张:
第一,社会背景(CONTEXT)对政治生活的重 要性; 第二,对行为主义在政治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进行 了挑战,行为主义者是一种化约主义 (REDUCTIONIST),因为行为主义者倾向于认 为政治现象是个体行为者偏好和选择的总和; 第三,政治文化,而不是其他因素决定了个体行为 者的行为选择。
他强调要以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科学的 实证研究来讨论国民性问题,具有开创性作用。以往 的国民性研究著作往往强调通过文献分析以及历史描 述来对国民性进行研究,缺乏经验数据的支撑。
政治文化的复兴
英格尔斯在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比较社 会调查;每个国家访问了1000人,包括农民、产 业工人,以及其它阶层的人员。他调查的主要结论 是: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他在 《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写道:“一个国家,只有当 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 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 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 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 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政治文化的复兴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资本的大量存在会维持民 主政体的良性运转。社会资本会将民主价值观念灌 输给民主政体下的社会成员,它会动员民主政体下 的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公益行为以及政治参与行为, 进而促进民主政体的维持和良性运转。
政治文化的复兴
政治文化的复兴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曾经在 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政治学家们的足够重视。在阿 尔蒙德、英格尔哈特、英格尔斯等知名学者的推动 下,政治文化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 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的冲突日益 以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亨廷 顿说,文明冲突的时代已经来临。政治文化的研究 日益彰显其重要性。九一一之后的世界格局演变似 乎进一步说明了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政治文化的复兴
英格尔斯还指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 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的国家卓 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 以至全部课程内容。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里,这是 屡见不鲜的。进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本来 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 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于 先进的发达国家行列之中。结果,它们往往收获的 是失败和沮丧。原来拟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歪曲成 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 了坟墓。”

政治文化的复兴
政治文化的复兴
政治文化的复兴
政治文化的复兴
全球富有影响力的政治文化学者――英格尔斯 (ALEX INKELES)强调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与文化 偏见和种族主义没有必然联系,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 来进行。他认为,如果进行科学的建构,国民性是一 个真实的存在,而且是可以被科学测量和比较的。国 民性与种族自身的生理、基因特征无关,因为同一个 种族的人群在不同国家里会展现出不同的国民性;而 另一方面,在一些多种族的国家(比如美国)中,各 个种族的人群会共享同一个国民性。
政治文化的复兴
阿尔蒙德与维巴:《公民文化》 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 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 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 成。 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政治文化 的认知,政治文化的情感,政治文化的评价。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有 3种大的类型:①村民型 政治文化; ②臣民型政治文化;③参与型政治文 化。 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以参与型政治文化为 主,是现代民主政治良性运转的基石。
政治文化的复兴
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是当代 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大师级人物,他所主持的世界 价值观念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 目前已经涵盖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85%以 上的世界人口,是当前最有影响的调查项目,该调 查每过5年发布一次调查结果,自1981年起世界价 值观念调查已进行五次,分别是1981, 1990, 1995,2000及2005-2006,这一调查结果已 经为国际学术界所普遍认可。也可以说,正是英格 尔哈特主持的世界价值观念调查为政治文化学者进 行跨国间的比较提供了经验的数据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