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职称推荐临床研究类论文 (110)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例2024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例2024

引言:中医临床研究是为了深入探究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以具体的研究论文范例为例,系统阐述中医临床研究的设计、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

概述:本文选择了一篇中医临床研究论文作为范例进行分析,该论文的主题是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通过系统的文献筛选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收集了一定数量的高血压患者并进行了中药治疗,最终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

正文内容:1.研究设计1.1研究目的1.2研究对象1.3研究类型1.4研究设计1.5研究时间2.方法2.1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选择2.2中药处方的制定2.3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2.4数据收集和管理2.5实验室分析方法3.结果3.1研究样本特征3.2中药治疗的总体效果3.3不同疗程的疗效观察3.4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3.5不良事件和安全性评价4.讨论4.1结果的解释与讨论4.2结果的比较与前人研究4.3结果的临床意义4.4研究的局限性4.5研究的进一步展望5.结论通过对这篇中医临床研究论文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设计是科学可靠的。

该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对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和完善这些结论。

中医临床研究仍然需要更加规范的设计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推动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发展。

总结:本文通过详细的范例展示了中医临床研究的设计、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这篇研究论文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临床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严谨的实践来推动其发展,并为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临床研究的文章范文

临床研究的文章范文

临床研究的文章范文临床研究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大量病例数据,来探究一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下面是一篇关于临床研究的文章,字数超过1200字。

标题:利用临床研究探索心脏病发病机制的新途径摘要:心脏病是当前医学领域中的一大疾病,其高发率和严重的后果使得人们对其病因和治疗方法非常关注。

本研究借助临床研究方法,通过观察一组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数据,探索心脏病发病机制的新途径。

研究发现血压控制、高胆固醇饮食和心理因素均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为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心脏病、临床研究、发病机制、预防、治疗引言:心脏病是导致世界各地许多人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

尽管对心脏病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其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

通过临床研究方法,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病例数据,从而更全面地研究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00名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观察。

研究人员收集了这些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血压、血脂、饮食习惯、心理状况等。

同时,研究人员还对一部分患者进行心脏病的相关基因检测。

结果:通过对临床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胆固醇饮食均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这些因素在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心理因素也被发现与心脏病发病有一定的关联。

焦虑、抑郁等心理压力会导致激素分泌的异常,进而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一些心脏相关基因的突变也与心脏病的发病有关。

讨论:通过本研究,我们进一步确认了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胆固醇饮食对心脏病发病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预防和治疗心脏病时,应该注重这些因素的管理。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基因突变对心脏病的发病也有一定的贡献,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心脏病的发病机制。

关于临床医学的论文

关于临床医学的论文

关于临床医学的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撰写医学论文是医师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临床医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临床医学的论文篇1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摘要: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

关键词: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临床手术骨盆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创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压砸伤及高处坠落伤,往往为高能量所致,可引起骨盆环完整性的破裂和髋臼骨折,常伴有大出血。

传统以骨牵引、悬吊、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但常因骨折复位不良造成骨盆畸形,肢体短缩疼痛,以及肢体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

目前多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可降低其住院和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

我科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采用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3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5-62岁,平均35.6岁。

致伤原因均为高能损伤,其中车祸伤15例,塌方9例,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6例。

均存在不同类型的合并伤:胫腓骨骨折14例,股骨骨折10例,肱骨骨折6例,髋臼骨折4例,跟骨骨折2例。

其中失血性休克18例,尿路损伤5例,脑外伤6例。

根据术前x 线片资料,采用Tile骨盆骨折分类方法进行分类,B1型8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6例,C2型8例,C3型3例。

1.2治疗方法1.2.1 术前处理本组36例中,伴严重失血性休克者18例,首先抗休克治疗,快速输血、补液,同时积极止血,处置危及生命的合并症。

B型19例旋转不稳定行骨盆吊带固定;C型17例旋转加垂直不稳定行患侧股骨髁上牵引。

均摄X线片,21例行CT三维重建以明确骨折部位及移位的方向、程度,确定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

1.2.2手术方法在病人全身状况改善、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后,一般在伤后6~10 d 施行手术。

患者取仰卧位,移位不明显者采用局部麻醉,骨折移位需要手术中复位患者采用腰麻。

医生晋升所需优秀论文-临床研究 (115)

医生晋升所需优秀论文-临床研究 (115)

保肝药物联合WLGy-801型肝病治疗仪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研究作者:陈小龙,钟林春,李灿作者单位:广东省徐闻县慢性病防治站,广东徐闻524100【摘要】目的:探讨常规保肝药物联合WLGy-801型肝病治疗仪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118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2H3R3Z3E3(S3)/4H3R3”方案抗结核化疗,对照组57例予以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61例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联用WLGy-801型肝病治疗仪刺激相应穴位,疗程为1个月。

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的消失及SB、ALT、AST的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抗结核药物;肝损伤;保肝药物;WLGy-801型肝病治疗仪The Effect of Liver Protectant Therapy Combination WLGy-801 Liver Disease Therapy Instrument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Hepatic Injury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CHEN Xiao-long, ZHONG Lin-chun, LI Can(Prevention and Cure Station of Chronic Disease, Guangdong Xuwen 5241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ordinary liver protectant combined with WLGy-801 liver disease therapy instrument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hepatic injury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Method: A total of 118 initial treatment case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hich all received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of 2H3R3Z3E3(S3)/4H3R3. The control group(n=57) received ordinary liver protectant therapy, and observation group (n=61)received combination therapy of liver protectant therapy and WLGy-801 liver disease therapy instrument.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one month. Result:The two group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disappearance of clinical symptom,and recover of SB,ALT,AST(P<0.05). Conclusion:Effect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as obviously, safety, and was worth utilizing widely in clinic.Key words:Antituberculosis drugs; Hepatic injury; Liver protectant; WLGy-801 liver disease therapy instrument传统抗结核药物疗效肯定,但大多数均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病人死亡。

评职称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评职称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评职称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第一篇:职称评定的标准与方法研究本文主要研究职称评定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最新职称评定细则,我们对评定标准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首先,我们对不同职称的评定标准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出各个职称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其次,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评定方法,通过综合考量个人的学术成果、教学能力、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表现来评定职称。

最后,我们对现行评定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第二篇:评职称的公平性和客观性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和客观性问题。

我们通过对近年来的职称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不公平和不客观的现象。

具体来说,一些评审人员往往更倾向于降低职称评定的标准,导致一些优秀的申请者无法获得应有的职称。

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增加评审人员的多样性和独立性,建立更严格的评审流程等,以提高评职称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第三篇:职称评定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研究本文研究职称评定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对一批职称评定结果和个人职业发展轨迹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了影响。

职称的提升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从而激励个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不断努力提升。

然而,也存在一些申请者因未获得职称而受到职业发展的阻碍的情况。

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职称评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等,以改善职称评定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以上是评职称研究论文范文精选的三篇文章,分别从职称评定的标准与方法、公平性和客观性、以及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改进职称评定制度,提高评职称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并推动个人的职业发展。

医生晋升所需优秀论文-临床研究 (120)

医生晋升所需优秀论文-临床研究 (120)

鼻咽癌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应用的研究进展作者:张宝新(综述),吴平(审校)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01【摘要】本文对鼻咽癌标志物如鼻咽癌相关基因标志物、EB病毒标志物及肿瘤相关物质群等和检测方法的应用作了综述。

【关键词】鼻咽癌;标志物;EB病毒;检测技术;综述文献鼻咽癌最常见于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为世界最高的发病地区。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病毒因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由于鼻咽部解剖位置隐蔽,鼻咽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漏、误诊。

为了提高鼻咽癌的诊治水平,建立快捷有效的检测方法,寻找能够用于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和治疗观察,且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标志物十分必要。

本文就近年来鼻咽癌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鼻咽癌标志物1.1 相关基因标志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鼻咽癌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改变有关,如c-myc、MDM2、P53、Ha-ras在鼻咽部组织中的高表达对鼻咽癌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1]。

崔晓波等[2]也发现了多个较高肿瘤特异性的未治基因,有可能作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另有报道c-myc 和Bcl-2蛋白可作为反映鼻咽癌放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3]。

国内亦有资料列举了可能与鼻咽癌相关的癌基因(TX、NAG23/FBXO30、NAG18、c-erbB-2、met、bcl-2、Her2)和抑癌基因(NP9、ING1、FHIT、UBAP1、NGX6、NAG7、P53、P16、Rb)[4]。

这些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均有可能成为潜在的鼻咽癌标志物。

由于鼻咽癌的发生是多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和调控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还涉及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再加上现阶段检测技术的限制,这些基因标志物的实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1.2 相关EB病毒标志物EB病毒已成为研究鼻咽癌病因和相关标志物的重要方面。

EB病毒标志物已作为鼻咽癌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有血清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 (EBVCA-IgA)、EB病毒早期细胞内抗原-免疫球蛋白A(EA-IgA)、EB病毒核抗原-免疫球蛋白A(EBNA-IgA)和EB病毒DNA酶抗体等。

晋升职称推荐临床研究类论文 (114)

晋升职称推荐临床研究类论文 (114)

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表达对大肠癌微转移和预后的临床意义作者:肖钟迪梁春林陈志奇康德新和利稼白山王勋黄海涛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总医院普外科,黑龙江大庆163001【摘要】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37例大肠癌及40例大肠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EGFR mRNA。

结果40例大肠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EGFR均为阴性。

患者组EGFR mRNA表达阳性为45.9%(17/37)。

EGFR mRNA表达阳性者在大肠癌Ducke′s分期中为A 期28.6%(2/7),B期31.3%(5/16),C期80.0%(8/10),D期50.0%(2/4);病理上低未分化(63.2%)及中高分化(28.7%)癌间经χ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RT PCR方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EGFR mRNA表达与其临床及病理分期相关,此项指标检测可作为大肠癌微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大肠癌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肿瘤的微转移及复发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血液中肿瘤细胞的存在是肿瘤血性转移的物质基础,如何早期发现大肠癌患者血液中的肿瘤微转移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

它不仅对判断大肠癌的转移和复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综合治疗也有重要价值〔1,2〕。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37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大肠癌微转移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关系。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组为我院住院大肠癌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58~72 岁,平均(63±8)岁。

每例术前3 d采外周静脉血5 ml,按1∶9比例加入枸橼酸钠混匀抗凝,立即送检。

对照组为大肠良性病变患者40例,均排除合并有其他部位肿瘤的可能,采血方法同上。

1.2 试剂与方法应用巢式PCR反应,试剂由上海生工生物公司提供。

中医医师论文范文中医医师职称晋升论文(精)

中医医师论文范文中医医师职称晋升论文(精)

中医医师职称晋升论文分析一、论文内容:中医执业医师论文所写的重点都是关于中医方面的病例、病理分析、临床经验等。

包括: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综合报道、急诊经验、讲座、经验教训、会议(座谈纪要、临床病理(病例讨论, 国内外学术动态及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医技、管理等学术类二、论文用途:一般发表论文也都是用来晋升职称的。

三、期刊要求:对杂志的要求除过符合本专业以外就是符合本省晋升政策的要求。

各省政策的要求一般有以下几点:1、杂志或者期刊被知网或者万方数据库收录; 2、要求是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国家及杂质、省级杂志、统计源期刊。

3、本省的杂志目录之内的杂志(在杂志目录内找,或者咨询一下创新医学网的工作人员就知道了。

4、根据论文质量评定, 这个一般来说发表在正规的期刊上, 期刊或者杂志的质量稍微高一点,论文的质量也就高了,对于晋升来说不是问题。

也可以咨询一下创新医学网的工作人员, 让他们帮忙推荐一些正规的合法期刊。

三、论文要求:1、版面要求:大部分省份会要求论文保留一个版面或者 2个版面。

2、字数要求:要求版面的省份也会要求字数,一般要求字数 1000、1500、 2500字数的比较多,各省不一样。

具体登陆创新医学网查看各省要求,或者资讯网站工作人员。

四、投稿论文具体要求1、投稿需附第一作者的单位介绍信、作者单位应保证稿件的真实性,确保不一稿两投或多投、不涉及保密、无署名争议、不采用已经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的文稿。

2、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真实性及新颖性,要求选题新颖、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文字精练, 数据准确。

全文字数 (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字数一般在:论著、综述、讲座类不超过 5000字, 临床研究不超过 4000字, 经验交流在3000字以内, 病例报告以 1500字以内为宜。

3、论著和临床研究文稿, 在正文前加 150~250字中英文内容摘要(经验交流、药物与临床文稿仅需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3~8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研究进展作者:孟晓雪,吕安林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陕西西安市710032 【摘要】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提高,如何更好的降低截肢率、改善间歇性破行、提高生活质量仍是研究的热点。

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用于治疗可能优于目前其它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下肢;缺血;血管成形术,气囊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是下肢动脉供氧量与组织在静息状态下保持生存能力所需氧气量之间需求不均衡所致。

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表现为相应供血区域缺血、缺氧,由此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其病情轻重和病程的发展与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后侧枝循环的代偿能力有显著的关系。

国外研究显示,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45~54岁发生率为0.6%,55~64岁的发生率为2.5%,65~74岁的发生率为8.8%[1]。

糖尿病足合并CLI的患者,截肢率为33%,死亡率达20%[2]。

65~74岁糖尿病病人截肢率比正常人高20倍[3];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合并CLI的发生率为19.13%。

CLI的患病率和截肢率如此高,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血运重建方法将血液直接输送到下肢,以减少截肢率、降低死亡率。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提高,如何更好的改善症状、降低截肢率、提高生活质量是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做一深入的探讨。

1 病因临床分类(1)动脉粥样硬化:又称为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

最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数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肢体的缺血程度取决于病变侵犯的部位和形成狭窄的进程快慢。

发生机制是动脉内膜发生脂质浸润,在局部形成粥样或纤维粥样斑块。

斑块在初起时多呈散在分布,随着病变的演变,粥样斑块上可发生溃疡和出血,继而形成血栓,引起不同程度的血管管腔堵塞,动脉血管所供应的肢体组织呈现缺血的病理变化。

也有研究认为是[4]由于动脉内膜或中膜发生退行性变和增生,最终导致动脉失去弹性,管腔增厚,其动脉远端表现为缺血症状;(2)糖尿病足:1999年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动脉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5]。

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与蛋白质的非酶糖化状态,脂代谢紊乱。

血液的高粘稠、高血凝状态以及下肢神经病变等诸多因素使病人的下肢动脉容易发生血管病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微血管和微循环也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下肢供血逐渐减少[6]。

也有学者认为,是因结缔组织变形,无伸缩性,动脉中膜钙化导致血管壁增厚,中膜钙化与脂质和巨噬细胞有关;(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种四肢中、小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

有研究指出是由于动脉炎症消退,血栓机化,动脉呈纤维性闭塞,随之有毛细血管形成,使血栓再通,动脉与血栓粘连紧缩,动脉外周广泛纤维化、变形、缺血。

许多学者认为[7]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但还缺乏足够的证据。

多发于男性青壮年;(4)多发性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因素有风湿性疾病(风湿热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结核病或梅毒)、先天性血管异常、外伤等,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常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多发生于青年女性;(5)由外伤等原因引起:多见于下肢动脉瘤,一般为假性动脉瘤,瘤壁由纤维组织包裹,瘤腔内有血栓,临床表现为搏动性肿块。

2 临床表现(1)间歇性破行:当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发生麻木、酸胀、疼痛、无力等症状,如果继续行走则症状加重,最后被迫止步,原地站立休息片刻后,疼痛迅速缓解,可继续行走,但行走后上述症状又复现。

它是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典型表现;(2)静息痛:动脉缺血严重时,患肢疼痛剧烈而持续,休息时疼痛仍不止,彻夜难眠。

甚至足趾破溃合并感染,疼痛更为剧烈;(3)下肢坏疽;(4)其他表现:不同程度的下肢冷感、麻木、疼痛、运动障碍、足背动脉无法触及,甚至坏死。

3 辅助检查(1)踝/臂指数(ABI):踝部和臂部动脉收缩压的比值。

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作为判定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8]。

正常人休息时踝/臂指数为0.9~1.3,踝/臂指数在0.5~0.8之间,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踝/臂指数低于0.5,可出现静息痛;躁/臂指数低于0.1~0.2,足趾坏疽明显;(2)平板运动试验:记录下肢运动功能及缺血情况。

可获得因踉行而使下肢功能受限的客观证据,也可评价治疗效果;(3)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观察收缩期血流度峰值、狭窄处或狭窄远端与狭窄近端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峰值比、有无湍流和动脉搏动。

能较好地显示局部的动脉病变,如管腔形态、内膜硬化斑块,血流状态等。

诊断局部闭塞敏感性可达97%,定位诊断为95%。

但是其敏感性和可靠性受操作者熟练程度、探头压力、声束方向的影响;(4)电脑断层血管摄影(CTA):用于判断下肢动脉病变的解剖学部位和狭窄程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达94 %~100%。

CTA的优点是可用于植入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5)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MRA):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解剖位置和狭窄程度。

它检测50%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在90%-100%。

因其局限性会高估狭窄的程度,不能用于植入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6)下肢动脉造影(DSA):血管造影被认为是诊断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金标准”。

可显示血管管壁不同程度的向心性或偏心性狭窄、闭塞以及狭窄程度。

缺点是血管穿刺可引起出血、感染、血管破裂,造影剂还可引起肾病。

4 治疗方法(1)一般性治疗包括控制CLI的好发因素,如戒烟,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

同时要注意肢体保暖,加强运动疗法;(2)药物治疗包括:降低血液粘度、抑制凝血酶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等,适合于病变早期和轻度的患者,以及无法行肢体血管重建的患者;(3)手术治疗:①截肢,有报道美国住院病人截肢手术中50%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

截肢后2年死亡率25%~30%,5年死亡率高达50%~75%[2];②动脉内膜剥脱术,病变仅局限于骼动脉分叉处时可行动脉内膜切除术。

外科手术创伤相对大,因搭桥而形成的旁路再阻塞率较高;③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用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和股动脉等较大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肢体缺血的情况。

这种重建术只适用于以动脉硬化为主的有糖尿病的患者。

5年通畅率仅为50%左右;④静脉动脉化是将动脉血流经静脉途径逆向灌注远端组织。

适用于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无法行动脉重建者。

此法有助于缓解静息痛,但不能作为治疗的主要方法;(4)自体干细胞移植:原理是利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将自体干细胞植入病变局部,使其进一步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从而达到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的目的。

对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或者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无疑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新技术.但对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缺乏大样本证实;(5)介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①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目前血管腔内支架分为二类:一种是球囊扩张支架,另一种是自动膨胀型支架。

前者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球囊塑型将支架达到最大支撑直径;后者是由镍丝钛合金制成的热记忆金属支架,在体温时通过热记忆激发支架形状的恢复,使用时撤除限制物后弹簧般地恢复原状。

目前有两种方法:直接植入支架和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直接置入支架成功率低,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且置入支架前球囊扩张血管易发生内膜撕裂。

CLI患者禁忌下肢支架置入术,因膝关节以下血管管径细,肢体活动较多;②粥样斑块旋切术是一种选择性切除病变动脉中粥样斑块的方法,为手术危险性高或有药物溶栓禁忌证的肢体缺血患者提供了一种快速重建血流通道的方法。

近期和远期疗效比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低,再狭窄率高;③动脉内溶栓治疗是采用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系统,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

缺点是抑制凝血系统活性。

可以在PTA、支架置入或其他血管内介入治疗之前进行动脉内溶栓,以改善最初的疗效,是重要的辅助措施[9];④PTA:自1979年Gruntzing发明了球囊扩张导管以来,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PTA扩张血管的主要机制在于通过向球囊注射造影剂和加压充盈球囊,扩张、分离狭窄硬化的内膜,同时破坏中膜平滑肌弹力层和胶原纤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断裂,中膜伸展,因此它是一种机械扩张导致血管重塑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与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内膜增生、病变长度、阻塞类型(狭窄或闭塞)和流出道情况有关。

较少受到动脉管径和部位的限制,大小动脉、关节弯曲处、动脉分叉处、长段狭窄都可以施行PTA[10]。

DeVries等报道[11]长段股浅动脉闭塞PTA后1~3年开通率为30%,如病变复杂3年开通率不到30%。

Jamsen报道单纯PTA术后5年原始开通率为25 %,继发开通率开通率为41%,10年原始开通率为14%,继发开通率为22%。

使用短球囊(长度40 mm)进行血管扩张再狭窄率高,是因为单纯、反复、分阶段球囊扩张会诱发斑块碎屑脱落以致远端血管栓塞,造成动脉再狭窄或急性闭塞;对血管壁作用力不均匀,并易造成内膜撕裂,引起夹层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故许多研究认为:PTA理想的适应证为局限性、短的向心型狭窄,但临床上这种情况不多见;而不规则或多发性硬化斑块,偏心性狭窄,或长狭窄则常见。

所以PTA术在CLI患者中不推荐使用。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长球囊(长度62 mm)被推荐使用。

有报道指出[12],PTA正在越来越普遍的代替外科旁路手术,而不影响存活率和保肢率。

PTA可作为首选的治疗糖尿病合并CLI,有或无足部溃疡的血管重建方法[13]。

5 展望PTA区别于现在普遍使用的球囊,是专门针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长病变所设计,可对长段狭窄、偏心性病变段血管进行一次性扩张成形的方法,可提高治愈率。

PTA优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血管开通时间快,无需全麻,可重复手术、降低再狭窄率、减少截肢和死亡的风险,住院时间短,提高生活质量,保持长期通畅等优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关注。

其防治再狭窄的作用机制仍在研究中。

对于治疗后的远期疗效评价还需大样本的病例进一步观察。

晋升网()设有论文学院、考试学院、在线投稿等,本网站致力于成为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心灵导师;是目前国内收录医学期刊、医学杂志最多最权威的医学学术平台;提供免费医学期刊在线阅读;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检索,独立研发医学在线资源分享库和医学在线模拟考试库;整合刊类、标题、关键词检索及全文检索,并独家研发刊社管理和刊社加盟系统、在线投稿、在线查稿、在线阅读、远程审稿、在线下载等系统;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让晋升网通过“专业”走入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身边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参考文献】[1]Latza U, Stang A, Bergmann M, et al.The problem of response i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 Germany [J].Gesundheitswesen, 2004, 66 326-336.[2]Faglia E,Dalla PL,Clerici G,et al.Peripheral angioplasty as the first-choice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prospective study of 993 consecutive patients hospitalized and followed between 1999 and 2003[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5,29 (6)620-627.[3]Marc Rendell MD, Shikhar Saxena BS, Deepesh Shah MD, et al.Cutaneous blood flowand peripheral resistance in type Ⅱdiabetes as compared to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patien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giology, 2003, 12166-171.[4]Gerber Y, Goldbourt U, Feinberg MS, et al.Are triglyceride-rich lipo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aortic valve sclerosis A preliminary report [J].Atherosclerosis,2003,170 (2)301-305.[5]Apelqvist J, Bakker K, Van Houtum W H, 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es foot [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0,16 (1)S84-S92.[6]Arora S, Pomposelli F, LoGerfo FW, et al.A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in the neuropathic diabetic fot improves significantly but not completely after successful lower extremity revascularization [J].J Vasc Surg, 2002, 35501-505.[7]Wysokinski WE, Kwiatkowska W, Raczkowska SB, et al.Sustained classic clinical spectum of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Buerger's disease) [J].Angiology, 2000, 51141-150.[8]Peter R, McCombs MD, Sujata S, et al.The benefit of exercise in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Effects on collateral development [J].Circulatory Dynamics and Metabolic Adaptations.Ann Vasc Surg, 2002, 16 791-796.[9]Fernando Boccalandro AM, Sdringola S, Rosales OR, et al.Wireless laser-assisted angioplasty of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 who have failed conventional percutaneous revascularization[J].Catheter Cardjovasc Interv, 2004, 63 7-12.[10]Soder UK, Manninen EI, Jaklola P, et al.Prospective trial of infrapoplitial artery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critical limb ischemia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J].J Vasc Interv Radiol, 2000, 11 1021-1031.[11]Devries SO, Visser K, Devries JA, et al.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cost-effectiveness of revascularization versus exercise therapy[J].Radiology, 2002,222 25-36.[12]Jamsen TS,Manninen HI.Infrainguinal revascularization because of claudicationtotal long-term outcome of endovascular and surgical treatment[J].J Vasc Surg,2003,37808-815.[13]V ogel TR.Lower extremity angioplasty for claudicationa population level analysis of 30-day outcomes[J].J Vasc Surg, 2007,45(4)762-767.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