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从“情性自然说”出发的音乐认识论
论李贽的浪漫主义音乐情致

作者: 贾阳果
作者机构: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出版物刊名: 黑河学院学报
页码: 111-11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李贽;音乐美学;浪漫主义
摘要: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具有叛逆思想的学者,他用批判的眼光和自由浪漫的精神意识审视着封建正统思想,提出了童心说、自然说及琴心论等学说。
这些学说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音乐关学思想,给正统的音乐关学思想以冲击。
他思想中的浪漫主义情致对于音乐的创作、表演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这些思想影响了以后的文艺创作思维,使文艺不拘泥于固有的传统模式,而是以崭新的风姿矗立于文艺舞台上。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作者:张映兰来源:《艺海》2010年第12期在诸多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的论文及著作中,关于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被关注的不是很多,除了蔡仲德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和修海林、罗小平先生的《音乐美学通论》有所提及,张前老师在其《音乐美学教程》中有简短的论述以及吴静的《从李贽的“童心”说论其音乐美学思想》对其有所研究外,对于这位明代传统学术思想的叛逆者的音乐美学思想极少再有人研究。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以异端自居,致仕后一面求友证道,一面发奋著书,其是非每与旧说相反”。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682页)主要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其美学思想主要集中于《焚书·童心说》、《焚书·读律肤说》、《焚书·杂说》、《焚书·征途与共后语》、《焚书·琴赋》。
后世多认为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继承了老庄,因为李贽提倡童心说和以自然为美,其思想与庄子的“法天贵真”、“越名教而任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焚书·童心说》全文来看,童心是李贽所有真与美的源泉,“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所指的童心,意思是一切的出发点,人不可以失却童心,否则“童心既障”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并且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理智所谓的至美当然也要出于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684页)]因此,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就是其为人做事的努力与追求。
崇“真”尚“情”——论李贽的感悟式文学批评

第33卷第6期Vol .33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CHENGDUNORM ALUNIVERSITY 2017年6月J un2017崇“真”尚“情”论李贽的感悟式文学批评杜婕欣(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00)*摘要:李贽的文学批评以率性直接、随意即兴、一吐为快而闻见于世。
在理学当道、诗教盛行的时代,李贽用感性和直觉的方式分析和点评文学作品,极具个体感悟特色。
本文以李贽崇“真”尚“情”的审美趣味为出发点,从时代思潮与文化流变寻根溯流,通过分析李贽的人物品评、小说戏曲评点和有关著述,探寻李贽文论所呈现出的感悟特色。
关键词:李贽;真;情;感悟doi : 10.3969/j.issn .2095-5642.2017.06.107中图分类号: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7)06-0107-04李贽的文学批评以率真直白、真实可感、表达激烈而闻见于世。
观其理论,虽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内 容犀利直接,直指时代痼疾,激情评说之中透出极强的感悟式特色。
追溯其源流,当属明代中后期心学一脉 重本心尚自然之思想的承袭流变。
而李贽狂放不羁的性格气质,激进逆反的价值观念,同时杂糅各方的学术 背景,最终在其真心、真情、真人至上的审美趣味感召下,呈现出极具感悟特色的文学批评。
1、尚真重情审美趣味的文化传承与突破明中后期,市民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丰富物质享受和感官情感体验。
而此时官方控制力日趋减弱, 理学经过制度化而趋于同一性,社会约束力日益松弛,因此,在精神领域亟待一种能够赋予个体情感表达合 理性的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
阳明心学在思想领域影响日盛,信众广泛。
如蕺山学派的创始人刘宗周说: “近本之孔孟之说,远溯之精一之传,盖自程朱一线中绝,而后补偏救弊,契圣归宗,未有若先生(王阳明)之深 切著明者也。
”[1]儒学之士从孔孟之学重新挖掘,发现陆王“心学”来“补偏救弊”,最终契圣归宗,完整阐释了 孔孟圣学。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是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中国历史亘古绵延,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声音具有魔法而音乐则被认为是巫术,不但可以沟通思想还可以治病消灾。
西周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则认为音乐具备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功能,可以与礼相辅相成,并制定了一套被后来的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是明日黄花,不从心,诸侯国割据纷争招贤纳士。
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与道家成为两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他们的思想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和大文化上,也涵盖了音乐。
由老子奠定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的美学思想,它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反对用固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情感,主张自然地抒发和表现情绪。
一、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通过老子和庄子的著作表现出来的,也得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嵇康、李贽等的发展。
(一)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1、音声相和《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从美与丑(恶)、善与不善的对立统一角度,推演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对立统一规律,就在与“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和“相随”。
在这中间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音声相和。
所谓音声,在古汉语里应当做两个词语来理解。
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音乃合奏而出,声乃单一发出。
历代文人学士对音声作解的很多,有的认为音乃艺术之音,声乃未经修饰的自然声音。
在世人看来,前者是和谐的,也是美的;或者是不和谐的,是恶的。
但老子认为,只有“音”而无“声”,或者只有“声”而无“音”都会顾此失彼,二者是对立的两面又统一于“和”。
“琴者心也”与“琴者禁也”辨析——“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研究之三(可编辑)

“琴者心也”与“琴者禁也”辨析——“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研究之三胖引 . .对姗硒赭稍剩舯年第卷第期 .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文章编号:?徐海东“琴者心也’’与“琴者禁也’’辨析“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研究之三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摘要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基础是学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笔者通过对李贽“琴者心也”命题与白虎通“琴者,禁也”命题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琴者心也”与“琴者禁也”是对立的观点,李贽只是引用了白虎通的观点。
“琴者心也”这个命题与阳明心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李贽的“心”与阳明心学中的“心”内容并不一致。
该命题的思想虽然与“心学”思想相通,但其核心是先秦儒家思想。
关键词李贽;音乐美学思想;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琴者,心也”这个命题与前两个命题有一个重要的歌”这几个故事来说明“心同吟同”的观点。
第三段,在“心同吟同”的基础上,李贽对“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区别:即该命题由李贽提出,专门论古琴及音乐。
而李贽的前两个命题与音乐的联系并不太紧密,因此对此命题的渐进自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丝”未必不如“竹”,“竹”未必不如“肉”,有声不如无声,尽言不研究意义重大。
如尽意。
第四段,提出心、手、声相通,心殊则手殊,手一、“琴者心也’’与《琴赋》殊则声殊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对第二个观点的补充。
从《琴赋》的整体来看,该文一共讨论了五个问题,第一,命题来自李贽著作《焚书?琴赋》,完整表述是:手与口的关系问题;第二,心与吟的关系问题;第三,“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丝、竹、肉的关系问题;第四,有声之乐与无声之乐与尽《焚书》卷《琴赋》是李贽《焚书》卷五中的一篇短文,言和尽意的问题;第五,心、手、声的关系问题。
李贽唯五是李贽读史后对历史人物及著述和某些事件的品评。
而独没有对“琴者禁也”展开论述。
李贽通过对这五个问题这篇文章就是来源于嵇康的《琴赋》,是李贽在读了嵇康的论述,试图告诉我们什么笔者认为:李贽对嵇康《琴的《琴赋》后产生的议论,或者说是就某种观点提出的看赋》的论述是有目的的,五个问题共同指向了“真实自法。
李贽的诗歌理论

李贽的诗歌理论万历以后,以李贽为首,掀起了文学解放思潮。
李贽的文学思想体系中,诗歌理论领域是“自然说”。
在中国古代“自然”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之广的哲学概念,李贽的“自然”说完全涵盖本体论,创作论,风格论,既是对中国诗歌理论史上这一理论命题的传承,又从其历史高度和思想高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自然”说这一传统的命题产生了突破,并且影响了后人的诗歌理论。
一、李贽的“自然”观及其突破明中叶以后,以李贽为旗手的文学解放思潮蔚然兴起。
“以自然为美”是李贽向传统宣战的一部利器,他的“自然”说在几个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范畴范围,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特色。
1、自然观的内涵李贽认为“自然”的来源是“真”。
作为以表现情感为主的诗歌,只有表现真诚自然之情感的诗才是达到了“自然”之美之诗。
最早从本体论角度来分析以“真”为来源的自然观的是刘勰。
他强调感情的真实自然,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然而和前人相比,李贽所谓的“真”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表现出了鲜明的叛逆色彩。
首先他之谓“真”,已非刘勰所谓之平常的真实、真诚,而是有着特定的含义,即他是以真来反礼教、反道学的。
“真”的对立面不仅是假,而且是“礼教”。
李贽发现束缚文艺的最大障碍正是所谓“礼义”。
“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读律肤说》,《焚书》卷三),这句话的实质就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否定。
他在《四勿说》中借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作注解,辨析了礼与非礼的区别:“盖由中而出者谓之礼,从外而入者谓之非礼;从天降者谓之礼,从人得者谓之非礼;由不学、不虑、不思、不勉、不识、不知而至者谓之礼,由耳目闻见、心思测度、前言往行、仿佛比拟而至者谓之非礼。
”这样来划分礼与非礼的界线正好同儒家的思路相颠倒。
儒家的礼是外加的、人为的、违逆自然的。
如果肯定了发自内心、出于自然者是礼,那就等于取消了儒家之礼。
其次,李贽提倡之“真”是对真情的高扬。
李贽音乐思想研究的综述

李贽音乐思想研究的综述摘要: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童心说”、“琴者心也”等音乐思想,在我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的音乐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其思想来源、音乐美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关键词:李贽思想来源音乐思想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其重要着作除《焚书》外,还有《藏书》、《续藏书》及《史纲评要》等。
他的思想及理论涉及范围较广,多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佛学、儒学、美学、史学思想等方面,也有对其整个人生发展全过程的考察与分析。
而他独具创新性的音乐理论及其产生的根源,则受到了音乐学界的关注。
高峰在其《李贽人生简论》一文中提到了李贽的传统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他后来思想的形成的前提条件。
作者认为他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其思想构成较为繁杂,心学、禅学、道家对其思想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戴峰也认为心学、禅学和道家对李贽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禅宗思想启示了他,使他从禅学之中吸取合理的营养,重视“本心”、“真心”,并构筑了”童心说”的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作者在《论禅、庄对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XX年第4期)中还提到李贽的思想与庄子思想相似,不过,作者还在文章最后指出,“童心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止于禅学和庄学。
左东岭和杨雷的《禅宗思想与李贽的童心说》(《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中则认为,李贽提出的初心、本心及真心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指人心空虚明净的本然状态,并与后天被熏染过的世俗之心相对。
李贽视童心谓虚净空明之体的见解,直接导源于其禅宗思想,就是以《金刚经》为基本经典的慧能南宗禅的基本观点。
因此他们赞同禅宗思想是李贽“童心说”思想产生的根源。
蔡仲德在其《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李贽的美学思想基本精神是重视自然、重视真,其基本倾向是道家的,是对道家美学的继承、改造和发展。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心 ” 论 其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 其 有 所 研 究 外 , 于 这 位 说 对 对
明 代 传 统 学 术 思 想 的 叛 逆 者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极 少 再 有
人 研究 。
李 贽 ( 2 — — 1 0 , 卓 吾 , 号 温 陵 居 士 , 1 7 5 2) 号 6 别 明
\
李脊音乐美誉思想
在 对 国 代 乐 学 究 论 及 作除 关 贽 古音 美研 的 文著 中 诸李 的 乐学 想关 的是 多 , 于 多 中音美 思被 注 不很 ,
了蔡仲 德 先生 的《 国音 乐 美学 史 》 修 海 林 、 小 平 中 和 罗 先 生 的 《 乐 美 学 通 论 》 所 提 及 , 前 老 师 在 其 《 乐 音 有 张 音
“ 淡 、 和 ” 道 而 驰 。 这 种 理 论 勇 气 在 当 时 可 贵 可 恬 平 背
叹 , 使 在 当下 , 样 意 义 非 凡 , 后世 音 乐美 学 思想 即 同 给 的 研 究 提 供 一 种 全 新 的视 角 。 “ 此 童 心 而 使 之 勿 失 ” 求 真 和 “ 自然 为 美 ” 护 的 以 的
应 性 情 之 外 没 有 什 么 别 的 ? ' 言 。对 于 声 色 , 好 的 L2可 f 最
礼 仪就 是真 性情 , 自然 的性 情 。关 于 自然 , 又 说 “ 则 他 然
所 谓 自 然 者 , 有 意 为 自 然 而 遂 以 为 自 然 也 。若 有 意 为 非 自然 , 与 矫 强 何 异 ? 自然 之 道 未 易 言 也 。 则 故 ”由 于 人 的
后语 》《 书 ・ 赋 》 、焚 琴 。后 世 多认 为 李 贽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继 承 了老 庄 , 为 李 贽 提 倡 童 心 说 和 以 自然 为 美 , 思 因 其 想 与 庄 子 的 “ 天 贵 真 ” “ 名 教 而 任 自 然 ” 异 曲 同 法 、越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年 7月 01
当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o ̄ a d Pr c ie o n e e n a t fCo t mp r r u a i n c o a y Ed c t o
VO .3 NO 7 I . J 1 0 1 u .2 1
生情 , 目兴叹 , 触 夺他 人 之酒杯 , 自己之 块 垒, 心 中之 浇 诉 不平 , 感数奇于千载” 。这种 “ 诉心 中不 平” 的文 艺思 想 自 然是对儒学传 统诗 教乐 教的 “ 和” 美观 念 的悖论 。在 平 审
审美 , 此皆为“ 离 乱世” 亡国” “ 之音。而李贽 则大胆提 出表 现情性 的音律 只能 自然 , 应有“ 不 情性 之外” 的礼义约束 的
音乐表达 。
在封建社会 中 , 仅儒 学反 对 音乐 以 自然 为美 , 欲 不 禁 主义 的道学从黄 、 老哲 学的“ 大音希声 , 大象无形 ” 五音 及“
收 稿 日期 :0 1— 5—0 21 0 2
内容 为攻击 虚伪 的道学 而著 , 主张 “ 非圣无 法 ” 。最终 , 被 当权者迫 害致死 。
辣 的笔触写 出《 到谐》、 自赞》 《 等讽 刺嘲 笑道学 纲常 , 表
现 自己鲜 明超尘拔俗 的个性 的至文 , 给封建 统治者极 大 的
震撼 。
正是在 以上思想基 础上 , 贽在音 乐理论 上提 出与儒 李 家经典 的《 乐论》 完全不 同的理论 。他最 重要 的音 乐美
李贽 ( 57 12 —— 10 ) 晚明 时期 杰 出的思想家 、 62 是 文学
文艺思想 中 , 也与 孔 、 他 孟之 道背 道 而驰。他 以直 率 而辛
家 J 。他年轻 时曾中举 , 做过地方 官 , 中年后 专事讲 学 、 著 书、 立说 。以“ 异端 ” 自居 , 对传统儒 家离经叛 道 , 不少著作
《 诗经》 内容 为 “ 乎情 , 乎 礼义 ” 发 止 。另 , 论 语 ・ 佾》 《 八 记, 孔子评价《 诗经 ・ 雎》 关 篇时 曰: 《 “ 关雎》 乐而不淫 , , 哀
而不伤” 。均是认 为文 艺作 品应 以礼 义为 原则 , 内容及形 式均应有节制 。儒 家经典 之二 《 记》 为我 国古 典音 乐 乐 做 理论 的专著 中提 出 : 乐者 , 之 华也 ” 声音 之 道 与政 通 “ 德 “
一
是音乐 的本体论思想 。
其一 , 以 自然之为美” “ 是李贽音乐美学思想 的要 旨。
文 中提 出 :穿 衣 吃饭 即人伦 物理 , “ 除却穿 衣吃 饭 , 无伦
物矣 ” 。他直接反对 封建 统治 者所 维护 的 至高无 上 的孔 、
孟之道 , 答耿 中丞》 一文 中说 :夫天生一人 自有一人 在《 J “ 之用 , 待取 给于孔子而后是 也” 不 。他 肯定人 欲 , 调个性 强
学 思 想 有 两 点 : 是 “ 自然 之 为 美 ” 音 乐 美 学 思 接受 心学 和禅学思 想影响 , 主观唯心 属 主义思想体 系。他在思 想上具 有反抗 精神和 叛逆思想 , 反
对程 、 朱理学的“ 存天理 , 人性 ” 灭 的主张 , 《 在 答邓石 阳》
是对儒学 以《 乐记》 为代表 的我国古代 音乐理论 的悖论 中最重要的理论 之一。李贽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音乐认识论对我 国
古代 音乐理论 的创新和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 词 : 童心说》; 乐记》 音乐主体论 ; 《 《 ; 审美 中图分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i64— 8 4 2 1 )7— 10— 2 17 5 8 (0 1 0 0 3 0
的思想意识 自然是对封建统治 阶级价值观 的忤逆 。
在文艺观上 , 李贽提出“ 童心 说” 的理论 。他在其 重要
著作《 焚书 ・ 童心说》 中提 出: 童 心 ’ ‘ 假纯真 , … 即 绝 最
初一念之本心也 ’ ” 。 文艺作 品应坦 率表现人 生欲望及 人 的 真实 内心思想感情 , 文艺作 品也 应“ 童心 自出” “ 、 然则六经
李贽在论音乐 的专 著《 焚书 ・ 读律肤 说》 中突 出阐
明了“ 自然 之为美 ” 以 是他的音乐美 学思想 的核心 。文 日 : “ 盖声色 之来 , 于情性 , 发 由乎 自然 , 是可 以牵 合矫 强而 致 乎?故 自然发乎情性则 自然止乎 礼义 , 非情性之 外复有 礼 义可止也” 。儒学经典之一《 毛诗序》 评 价当时可 弦歌之
李 贽从 “ 性 自然 说 " 情 出发 的音 乐 认 识 论
陶 恒
( 中央音乐学院 附中, 北京 10 7 ) 00 8
摘
要: 晚明杰 出思想家、 文学家李贽在《 童心说》中提 出: 性情 自然说 ” “ 的哲学思想。据 此他 在 多篇作 品 中表述其 对
音乐 的本质与创作及音乐 的审美等 多方面 的音乐认识论 。他在《 琴赋》 《 、 读律肤说》、 杂说》 《 等诸 篇散 文 中的音 乐理论 多
矣” 宫为君 , “ 商为 臣, 角为 民, , 为物。五者不 乱 , 无 徵 羽 则
怡懑之音矣 。 他的审美 是建立在 “ ” 礼仪 ” 道德 ” “ 基础 上的
乐 ”韩文 公 的 “ 平 则 鸣 ” 文 艺 思 想。在 《 书 ・ 、 不 的 焚 杂 说》 一文 中曰 :( 文者 ) J “著 蓄积积久 , 势不能遏 , 一但见景
《 》 《 乃道 学 之 口实 , 语 、孟》 假人 之渊 薮 也 ” 。根 据 《 童心
说》, 李贽 明确 主张音乐 和文 学一样要 抒发人 的 自然感 情。 “ 盖声色之来 , 于情性 , 发 由乎 自然 ” 即“ 也 情性 自然 说 ” 。 另外 , 李贽发展 了太 史公 的“ 发愤 著 书” 王褒 的 “ 愤作 、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