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 参考计算书

合集下载

市政公路土方挖填工程量计算书(含公式及cad图纸和预算书)

市政公路土方挖填工程量计算书(含公式及cad图纸和预算书)

1023.6 18376.08
1723.97
本Hale Waihona Puke 小计6314169.14 1655174.69 表—08
分部分项工程和单价措施项目清单与计价表
工程名称:龙安大街东(文明路-长江路)道路工程
标段:
第2页共2页
序号 项目编码
项目名称
项 目特征计单量位 描
工程量
综合单价
金额(元)
合价
其中 人工费+机械

5182.43
69357.1
542845.14 223786.53
25990.75 197795.78 319058.61
34600.38 284458.23
4467.6
1
04110500200 1
特、大型机械进出场 履带式挖掘机进出 场费 1m3以内
台次
1 867.92 867.92
748.2
2
04110500201 0
1
04020400100 1
人行道整形碾压
100m2 62.558
2
04020200900 砂砾石(天然级配)基层 机械摊铺 厚度
3
30cm
100m2 277.782
1209061.31 150.17 9394.33 3122.44 867357.63
280469.86 7576.4
205267.01
沥青混凝土 自卸汽车运输 运距5km以内
100t
59.4763
12
04020401600 5
汽车运水 运距1km
边石工程
100t
人行道边石
1
04020400400 3
边石 人工铺装垫层 预拌混凝土

道路工程量计算书

道路工程量计算书

施工公路工程量计算书一、工程概况317国道至6#支洞施工为永久公路,设计标准为四级(山岭重丘区),路基宽度6m,行车道宽4.5m,平均纵坡8%,最大纵坡10%,最小转弯半径为9m ,拐弯数15个,拐角偏角45度,道路总长3km ; 10㎝泥结碎石路面;根据地形条件,在每个直线段设置一个错车道,共计16个。

由于6#支洞改为检修进人门,护坡采用钢筋石笼,钢筋石笼规格为2×1×1 m ,主筋为Φ14螺纹钢,箍筋为ф6.5,网格间距20㎝。

二、典型开挖示意图说明: 1.本图为6号支洞施工便道设计示例图。

2.图中尺寸均以米记。

.图中为行车路面宽度,为边坡石笼高度, 为行车路面宽度。

经测量,原自然边坡坡比约为1:1.2(坡角为40°)。

三、已完成总工程量自317国道至6#支洞施工公路工程开工以来,经过4个月(5月26日~9月20日)的紧张施工已完成施工公路1200m ,现将经现场实测已完成工程量综合为317国道至6#支洞施工公路已完成总工程量表如下:317国道至6#支洞施工公路工程总计量单注:四、钢筋石笼工程量计算截止2004年9月20日已完成钢筋石笼工程量1673个,剩余路长为1800m(最后两段公路采用浆砌石护坡,约150m),转弯段12个,错车道12处。

直线段边坡采用钢筋石笼支护,高度为3层。

则:S=(1800- ×4.5×12-150)÷2×3=2220(个)设计转弯半径为9m,采用两个钢筋石笼丁顺型式摆放支护边坡(长为3m),共4层;回填部分采用两个丁顺型式摆放(长为3m),共4层。

则(按1/4圆周计算):转弯段开挖部分钢筋石笼个数=2×π×9÷4×12÷1.5×4=452(个)转弯段回填部分钢筋石笼个数=2×π×9÷4×12÷1.5×4=452(个)转弯段钢筋石笼:S=452+452=904(个)错车道考虑为三层钢筋石笼,平均每层摆放6个,则:错车道钢筋石笼个数=6×12×3=216(个)综上,钢筋石笼共需5013(个)。

2019年《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2019年《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2019年《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沥青路面设计1.设计资料河南某地(Ⅱ)拟修建高速公路,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7.0m。

其5中,行车道7.5m×2。

经交通量OD调查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4052辆/日, 交通年平均增长率为6.05%。

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表A.2.6-1确定该设计公路为TTC0类,根据表A.2.6-2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公路新建部分路基平均填土高度1.8m,平均地下水位0.8m,平均冻深0.48m,土质为粘土质砂,其重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18.0kN/m3。

根据气象资料,连续十年路面最低气温平均值为-2℃。

路基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9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0.88,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取0.80,则经η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63MPa。

2.设计内容(1)交通分析;确定交通荷载等级。

(2)初拟沥青路面结构(结构层组合、各结构层材料、层厚)。

(3)确定各层材料参数(各层材料模量、强度和土基的回弹横量)。

(4)轴载换算,计算Ne。

(5)进行路面结构验算。

(6)计算路基顶面和路表验收弯沉值。

3.设计所需参考资料(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附电子版);(2)路基路面工程(第五版),黄晓明主编;(3)道路工程教材。

4.设计验算好路网——在线设计——沥青路面结构分析(APAD)(规范编写组提供的网页版程序)(/online_design.aspx)5.提交成果(1)课程设计计算书A4手写,要求过程详实,表格、公式规范。

注:计算书后面附“课程设计总结”1份。

(2)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图A3一张,要求按照制图标准规范绘制。

某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计算书

某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计算书

某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计算书1设计总说明1.1地理位置图(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1.2设计依据根据设计任务书及所给定的地形图(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 —94)(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 2004)(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 —2002)(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 2003)(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3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1)公路路线设计在1: 2000的地形图上,进行路线平面、纵段面、横段面设计并选定桥梁桥涵位置类型,完成相应的图、表以及有关的计算书、说明书等工作(路线长度不小于2.0km)。

(2)路基路面设计在路线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路基设计、排水、防护、支挡工程、特殊路基等设计;路面工程设计(进行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厚度计算与方案比较)。

(3)桥涵初步设计根据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完成桥涵标准图的选择,包括相关图纸、表格、工程数量及相关说明。

(4)施工组织设计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完成施工组织和施工图预算或概算(桥涵) ,提交相应的计算书和与说明书1.4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1)按设计课题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交出最后的成果图。

(2)认真设计、准确计算、细致绘图、文字表达准确流畅。

(3)树立科学态度,注重钻研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4)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进行毕业设计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注重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1.5路线及工程概况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的一条二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10米,双向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X 0.75米,硬路肩为2X 0.75,行车道为2X 3.50 米。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计算书学院系:土木工程系专业:道路与桥梁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1道路平面设计................................................... 1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原则.....................................1线形设计....................................................2路线方案确定..............................................2选线步骤与方法.............................................2路线的方案比选..............................3路线方案的试算.......................................3方案比选.......................................5被选方案精确计算........................................5方位角的计算............................................... 5平曲线要素计算....................................6平曲线主点桩号计算.........................................7平曲线内设计计算切线支距法.............................82纵断面设计.............................................10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0最大纵坡......................................... 10最小纵坡..........................................10坡长....................................................10合成坡度............................................. 11竖曲线半径及长度......................................... 11纵断面设计注意问................................... 12线形组合特征及注意问题................................... 13纵断面设计步骤................................... 14高程计算................................................. 14竖曲线要素及变坡点处设计高程计算.......................... 15坡度计算.......................................... 15公路竖曲线要素计算.................................. 15 计算高程.................................. 173 横断面设计................................ 18路幅构成................................ 18加宽计算................................ 18超高计算................................ 19横断面地面线绘制................................ 21视距验算............. (21)填挖面积计算............................22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 22结束语....................................................... 23参考文献.................................................241、道路平面设计平面线形的设计主要是确定交点位置、曲线半径、缓和曲线的长度等.确定过程中:应保证平面线形连续顺适,保持各平面线形指标的协调、均衡,而且要与地形相适应和满足车辆行驶舒适的要求.1路线的交点主要确定路线的具体走向位置,因此其位置的确定非常重要,必要时应做相应的比较方案进行比选,保证方案可行、经济、合理、工程量小.2曲线和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首先在满足圆曲线及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的前提下,初步拟定其长度,然后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可以根据切线公式或外距公式反算:()tan2T R p q α=+⨯+()2E R p SecR α=+⨯-在确定s L R 、以后就计算各曲线要素,推算各主点里程及交点的里程桩号.最后由平面设计的成果可以得到直线曲线及转交表.3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拆迁,就地取材,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4公路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直线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平面线性,在设计中我们首先考虑使用,该地区的新建三级公路,所经区域为平原区,本设计在平原区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以争取较好的线形为目的,同时注意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应不小于6V ,即360米;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应不小于2V ,即120米. 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在路线的平面设计中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有: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本设计地区部分地势开阔,处于平原微丘区,路线直捷顺适,在平面线形三要素中直线所占比例较大.在设计路线中间地段,路线多弯,曲线所占比例较大.路线与地形相适应,既是美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片面强调路线要以直线为主或以曲线为主,或人为规定三者的比例都是错误的.2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计算行车速度≥60Km/h的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计算行车速度越高,线形设计所考虑的因素越应周全.本路线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平面线形与纵断面设计相适应,尽量做到了“平包竖”.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各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在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本设计中未曾出现长直线以及高低标准的过渡.4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连续急弯的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在设计中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的直线或回旋线.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纵来不及调整.缓和曲线的长度不能小于该级公路对其最小长度的规定,中间圆曲线的长度也最好有大于3s的行程.当条件受限制时,可将缓和曲线在曲率相等处直接连接,此时圆曲线长度为0.路线转角过小,即使设置了较大的半径也容易把曲线长看成比实际的要短,造成急转弯的错觉.这种倾向转角越小越显着,以致造成驾驶者枉作减速转弯的操作.一般认为, ≤7°应属小转角弯道.在本设计中平曲线长度都已符合规范规定,也不存在小偏角问题.线形设计路线的平面设计所确定的几何元素以设计行车速度为主要依据.本路段按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为了实现行连续、协调,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之比尽量在1:1:1~1:2:1之间.最小缓和曲线长度为45米.所选设计路线共有2个交点,为提高公路使用性能,在圆曲线半径的选择过程中尽量选取较大的半径.当地形限制较严时方可采用极限.本设计中偏角均大于7°,不存在小偏角问题.路线方案确定选线步骤与方法(1)全面布局路线方案选择: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终点间路线基本走向问题.此工作通常是在小比例尺1:~1:10万地形图上从大面积范围内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收集各可能方案的有关资料,进行初步评选,确定数条有进一步比较价值的方案,然后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多方案的比选得出一个最佳方案来.(2) 逐段安排加密控制点:是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路线布局一般应该在1:1000~1:5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进行.具体定线:有了上述路线轮廓即可进行具体定线,根据地形平坦与复杂程度不同,可分别采取现场直接插点定线和放坡定点的方法,插出一系列的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特别是那些控制较严的点位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即为路线的转角点.随后拟定出曲线的半径,至此定线工作基本完成. 路线的方案比选道路做为一条三维空间的实体,是由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设施所组成的线性构造物.选线是在道路规划起终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但影响选线的因素有很多, 这些因素有的互相矛盾, 有的又相互制约, 各因素在不同的场合重要程度也不相同, 不可能一次就找出 理想方案来,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反复比选来确定最佳路线.路线方案是路线设计是最根本的问题.方案是否合理,不但直接关系到公路本身的工程投资和运输效率.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路线在公路网中是否起到应有作用. 路线方案的试算 方案I :初估算圆曲线要素值:1JD : 29a250Rm 55s l m圆曲线的内移值: 切线增长值:27.492qm切线长: ()tan92.2702T R p q缓和曲线角 :180 6.3122S ol R平曲线长度 : (2)2181.435180o SR L l m缓和曲线:圆曲线=55:=1:满足要求 2JD : 60a150Rm 60s l m圆曲线的内移值: 切线增长值:29.96qm切线长: ()tan2T R p q缓和曲线角 :18011.4602S ol R平曲线长度 : (2)2217.026180o SR L L m缓和曲线:圆曲线=60:=1:校核1JD 与2JD 之间的直线距离:300-T 1-T 2=>80满足要求 方案I 路线总长为:1388m 路线延长系数: 方案II :初估算圆曲线要素值1JD : 81a120Rm 70s l m圆曲线的内移值: 切线增长值: 34.900q m切线长: 缓和曲线角 :18016.7232S ol R平曲线长度 : (2)2219.561180o SR Ll m2JD : 75a120Rm 70s l m圆曲线的内移值: 切线增长值:34.900qm切线长:缓和曲线角 : 18016.7322S ol R平曲线长度 : (2)2207.000180o SR Ll m缓和曲线:圆曲线=70:87=1:满足校核JD1与JD2之间距离D=390-T 1-T 2=满足要求方案II 路线总长:1546m 路线延长系数: 方案比选如表表方案指标比较表由表中可见方案I 优于方案II,因此最终选择方案I. 被选方案精确计算 方位角的计算 对于方案一起点 A 坐标: NX=7384 EY=7440 1JD 坐标: NX=6830 EY=7725 2JD 坐标: NX=6660 EY=7974终点B 坐标: NX=6200 EY=7933 象限角2121arctanarctanY Y DY DXX X A ~1JD :象限角127.2第二象限 方位角1180152.2671JD ~2JD :象限角2arctan55.5DY DX第二象限 方位角 2180124.52JD ~B 段 象限角3arctan5.1DY DX第二象限 方位角 33180185.1转角12128.3平曲线要素计算 1JD 的计算R=250 LS=55m a= 圆曲线的内移值: 切线增长值: 3s 227.4892240R S l l q m切线长:缓和曲线角 :180 6.3062S ol R平曲线长度 : (2)2178.417180o SR L l超距 : 2 2.871D T LmJD2 的计算= 60.3 150R m 60s l m圆曲线的内移值: 切线增长值: 3s 229.9602240R S l l q m切线长: 缓和曲线角 :18011.4652S ol R平曲线长度 : (2)2219.093180o SR L l m超距 : 218.007DTLm1JD 与2JD 之间的距离:D= 直线段的长度D-T 1-T 2=符合要求JD 1:缓和曲线:圆曲线=1: JD 2 ;缓和曲线:圆曲线=1: 符合要求平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JD 1的桩号K0+ 校核:0623.0112D JDQZK校核无误.2JD 的计算 2JD 的桩号为K0+校核:0921.6382D JD QZK校核无误.平曲线内设计计算切线支距法在缓和曲线上以ZH点为坐标系原点,建立坐标系XOY 在圆曲线上具体计算结果如表:2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两项.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最大纵坡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_2003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三级公路平原微丘区的最大纵坡,应不大于7%.公路的纵坡不应小于%,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或长路堑路段,采用平坡或小于%的纵坡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纵坡的长度不应小于120米.当坡度为7%时,最大坡长为500米.表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在长路堑地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地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地段,为满足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的纵坡,并做好纵、横断面的排水设计.坡长表最小坡长表不同纵坡最大坡长合成坡度在有平曲线的坡道上,最大坡度既不是纵坡方向,也不是横坡方向,而是两者组合成的流水线方向.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目的是尽可能避免急弯和陡坡的不利组合,防止因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的横向滑移和行车危险,保证车辆在弯道上安全而顺适的运行.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过10%.当路线的平面和纵坡设计基本完成后,应检查合成坡度,如果超过最大允许合成坡度时,可减小纵坡或加大平曲线半径以减小横坡,或者两方面同时减小.允许合成纵坡值见下表:表允许合成纵坡值竖曲线半径及长度表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及长度表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及长度纵断面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1设置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准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然后从两端接坡,应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竖曲线.2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桥头两端竖曲线的起、终点应设在桥头10m以外.3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为保证行车平顺,应尽量避免在小桥涵处出现“驼峰式”纵坡.4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道路与道路交叉时,一般宜设在水平地段,其长度应不小于最短坡长规定.两端接线纵坡应不大于3%,山区工程艰巨地段不大于5%.5拉坡时如受“控制点”或“经济点”制约,导致纵坡起伏过大,或土石方工程量太大,经调整仍难以解决时,可用纸上移线的方法修改原定纵坡线.线形组合特征及注意问题表线形组合特征及注意问题纵断面设计步骤:1准备工作: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2标注控制点:如路线起、终点,越岭垭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他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3试坡: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本着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的原则,在这些点位间进行穿插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反复比较各种可能的方案,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试坡线,将坡度线延长交出变坡点的初步位置.4调整:对照技术标准检查设计的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等是否满足规定,平、纵组合是否适当,以及路线交叉、桥隧和接线等处的纵坡是否合理,若有问题应进行调整.5核对: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作横断面设计图,检查是否出现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土墙工程过大等情况,若有问题应调整.6定坡: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段把直坡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坡度值要求取到%,变坡点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7设置竖曲线: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8计算各桩号处的填挖值:根据该桩号处地面标高和设计标高确定.高程计算直线段用50米整桩高程,曲线段用20米整桩高程根据地形图采用内差法计算,在厘米格坐标纸上,绘制直角坐标系,横坐标表示路线桩号,采用1:2000的比例;纵坐标表示地面高程,采用1:200的比例.在坐标纸上描点,绘制出地面线,具体结果见表表桩号地面高程表桩号高程m 桩号高程m桩号高程mK0+000+640+960 +100+++150+660+980 +200+680K1+000 +250+700+20 +300+++350+750+50 +400+800+100 +450++150 +500+820+200 ++840+250 +540+860+300 +560++350 +580+880+桩号高程m 桩号高程m桩号高程m++900 +600+912 +620+920++940竖曲线要素及变坡点处设计高程计算 坡度计算: 坡度+=高差坡长竖曲线类型:当1n n i i +-为正值时,为凹型竖曲线;当1n n i i +-为负值时,为凸型竖曲线.由厘米坐标纸上,经过反复试坡、调坡, 根据土石方填挖大致平衡和道路设计规范中最小坡长等设计要求最后确定出变坡点: 变坡点1桩号:K0+250高程395m变坡点2桩号:K0+620 高程391m 变坡点3桩号:K0+920 高程395m 变坡点4桩号:K1+150 高程388m 坡度 i 1=%i 2=% i 3=% i 4=%公路竖曲线要素计算变坡点1:桩号K0+250,高程为395m,124.0%,1.1%i i ==-,竖曲线半径为R=2000m竖曲线要素计算竖曲线类型为凸形竖曲线,则: 曲线长 102L R m ω== 切线长 512LT m == 外距 20.6502T E m R== 变坡点2:桩号K0+620,高程为391m,121.1%, 1.3%i i =-=,竖曲线半径为R=5800m竖曲线要素计算竖曲线类型为凹形竖曲线,则: 曲线长 139.2L R m ω== 切线长 69.62LT m == 外距 20.4182T E m R== 变坡点3:桩号K0+920,高程为395m,121.3%,-3%i i ==,竖曲线半径为R=4500m 竖曲线要素计算竖曲线类型为凸形竖曲线,则: 曲线长 193.5L R m ω== 切线长 96.752LT m == 外距 21.042T E m R== 变坡点4:桩号K1+150,高程为388m,123%, 1.9%i i =-=,竖曲线半径为R=2000m竖曲线要素计算竖曲线类型为凹形竖曲线,则: 曲线长 98L R m ω== 切线长 492LT m == 外距 20.62T E m R== 计算设计高程由110()H H T X i =-- H=H 1±hH 1:任一点切线的高程 x :计算点到起点的距离 i 1:坡度H:任一点的设计高程 可得: 桩号K0+50处直线段 x=-149设计高程 10()H H T X i =--=387m其余各点见下表表 设计高程表桩号高程m桩号高程m桩号高程mK0+000 +640 +960 +100 + + +150 +660 +980 +200+680K1+000+250+700+20+300+++350+750+50+400+800+100+450++150+500+820+200++840+250+540+860+300+560++350+580+880+++900+600+912+620+920++9403 横断面设计路幅构成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_2003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三级公路,40km/h,选单幅双车道,车道宽度,行车道宽度,路拱横坡选%,路肩横坡选%,路肩宽度选,加宽计算对于第一平曲线 R=250 可得圆曲线上加宽值第二平曲线R=150 全加宽为加宽过渡段上 由公式 Xx L b b L=L X : 任一点距过渡段起点的距离 L: 加宽过渡段长度 b : 圆曲线上全加宽可得其余各桩号的加宽值见表表 加宽值超高计算对于第一平曲线2127h V i R=-μ =0.017% 因为h i < G i 故取h i = G i = %,对于第二平曲线2127h V i R=-μ = i max = 则取i h =超高计算公式在圆曲线上外缘h c ()j j j h b i b B i ++ 中线'c h 2j j h B b i i +内缘''c h ()j j j h b i b b i -+ 在过渡段上外缘h c ()()j j g j g j h cxb i i b i b B i L ⎡⎤-+++⎣⎦ 中线'c h 2j j g Bb i i +2j j h c B x b i i L +内缘''c h ()j j j x g b i b b i -+ ()j j j x h cxb i b b i L -+ 其各桩号的超高值见下表表超高计算表横断面地面线绘制 横断面地面线绘制:见附图. 地面控制点各点距离及高程见下表表地面控制点各点距离及高程视距验算由于两个平曲线都属于Ls <S <L.计算公式如下:平曲线1:R=250,Ls=55,L=,028.3α=,06.306β=,T S 40m =,会车视距为80m.b 0.75,0.8j x b ==计算得,h=小于L 阻 满足视距要求.平曲线2:R=150,Ls=60,L=,060.3α=,011.465β=,T S 40m =计算得,h=>L 阻 =. 需要对周围岩石边坡进行清除. 填挖面积计算采用积距法:i i F bh =12n bh bh F bh ++---+= 取b=测1:200的里厘米格图纸上每一小格代表ⅹ=㎡ 故查厘米格坐标纸小方格数可得: K0+000桩:w A =㎡K0+50桩:T A =㎡ 0.28w A = K0+100桩:17.6T A =㎡ K0+150桩:21.6T A =㎡ K0+200桩: 5.8T A =㎡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若相邻两断面均为填方或挖方且面积大小相近,则可假定断面之间为一棱柱体,其体积计算公式为: 其结果详见路基土石方表 结束语在道勘课程设计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到设计的完成,此时,回想起来真是既紧张又充实.课程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从选定题目到收集资料,再进入设计计算过程,几乎应用了所学过的所有知识,每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在忙乱与紧张中,一步一步的把以前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重新温习了一遍,b 0.75, 1.0j x b ==而且经验的累积也让我对所有所学专业的知识形成了系统的有逻辑性的认识,不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更为了以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程制图是设计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电子版采用计算机绘图,自己的CAD又没学过,这比手工绘图困难多了.好在已经有了课程设计的经验和老师不时的指导以及同学的互助,在大家的研究和自己的努力下,将困难逐个击破.自己明白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计算机绘图确实是又省时又省力,而且准确也清晰干净.通过绘图不但完成了设计任务,对所设计内容有了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己计算机绘图的能力,使计算机应用日趋熟练,一举两得. 虽然中间有着不完美,但却是我自己不断地查阅资料、思考和动手的结果.三周的课程设计转瞬即过,在这里我特别感谢老师给予我关怀和指导,其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一直深深的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向着更好,更精准的目标前进.参考文献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 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5 孙家驷道路勘测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道路设计——公路设计计算书范本

道路设计——公路设计计算书范本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姓名:学号:院(系):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地下建筑与道桥方向指导教师:职称:评阅人:职称:2012年6月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摘要本文主要是进行孝感至安陆段高速公路的的设计。

设计部分的公路全长3646.439m,设计车速为120km/h,双向四车道,设置中央分隔带。

公路设计的主要内容括路线方案的比选及拟定、平纵横断面的设计、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

路线部分:按照公路选线原则和方法,对两种不同的路线方案进行了比选,确定设计方案;平面设计主要是对线形的设计和平曲线设计参数的计算与验证;纵断面则根据纵断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步骤,对纵断面的纵坡、坡长、竖曲线进行设计,并计算与验证竖曲线元素;在横断面的设计中,确定横断面组成及各种要素,对其他组成设施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论述,并对圆曲线进行超高设计与计算,土石方的计算与调配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路基部分:路基和排水设计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路面部分:根据该路段的交通量数据,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层厚度进行了设计计算。

关键词:平面设计,横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平曲线,竖曲线ABSTRACT Keywords: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毕业设计的基本目的 (1)第二节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1)第三节道路设计的原则 (2)第四节本文所做工作 (2)第二章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 (3)第一节项目概况 (3)第二节自然地理条件 (3)第三节工程地质条件 (4)第四节施工条件 (5)第五节道路等级的确定和技术标准论证 (6)第三章路线设计 (12)第一节路线方案选择 (12)第二节平面线形设计计算 (15)第三节纵断面设计 (20)第四节横断面设计 (26)第五节土石方计算和调配 (32)第四章路基路面设计 (35)第一节路基及排水设计 (35)第二节沥青混泥土路面设计 (40)第三节水泥混泥土路面设计 (51)第五章结束语 (61)致谢 (62)参考文献 (6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1.1毕业设计的基本目的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受到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训练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需的综合训练,并相应地提高各种能力,如调查研究能力、理论分析、设计计算、绘图、试验、技术经济分析、撰写论文和说明书等,通过毕业设计可使我们初步形成经济、环境、市场、管理等大工程意识,培养我们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某次干路路面结构计算书

某次干路路面结构计算书

XXX道路建设工程路面结构计算书设计编号:_____专业负责人:_____设计:_____校核:_____审核:_____一、编制依据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3、《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二、概述XXX路为新建工程,道路呈东西走向,西起经五路,东至华山路,道路全长1565.063m。

经五路~庐山路(K0+000~K1+030.455)段规划红线宽35m,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40km/h;庐山路~华山路(K1+030.455~ K1+565.063)段规划红线宽24m,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30km/h。

该道路自西向东依次与经五路、怡园路、怡园东路、庐山路、庐山东路及华山路相交,其中经五路为现状道路,其余均为规划道路。

本次道路实施铁路以东部分,实施范围为K0+930~K1+565.016,实施总长度为635.016m。

其中K0+930~1030.455段规划为次干路,与前段K0+000~K0+930(路面结构计算书已通过图审)路面结构设计同,故本次路面结构计算书只针对道路支路段(庐山路~华山路)路面结构进行设计。

三、设计指标与参数3.1基本设计指标1、道路设计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速度:30Km/h3、道路设计荷载: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4、路面等级:高级路面5、 设计使用年限:10年6、 基层类型:半刚性基层7、 面层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8、 交通量增长率:3%9、 双向两车道,车道系数: 1.010、 使用初期标准轴载作用系数:950次(标准轴载)/日 11、 土基回弹模量E0:35MPa 12、 土基泊松比:0.353.2累计当量轴次设计时按公式3-1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e N :ηγγ1365]1)1[(N N t e ⨯-+=(3-1)式中:e N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次);t ——设计年限(年),本次为10年;1N ——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 t N ——设计年限末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γ——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增长率(%),本工程取3%; η——车道系数,本项目取1.0。

路桥毕业设计计算书

路桥毕业设计计算书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某地区道路工程设计学生所在校外学习中心批次层次专业092、专科起点本科、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学号学生指导教师起止日期摘要本设计根据给定的资料,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根据该路段的地质、地形、地物、水文等自然条件,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等交通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指标,独立完成的。

设计内业详细资料有:路线设计,包括图上定线(山岭区或越岭线)、绘制路线平面图、路线纵断面设计);路基设计,完成两公里横断面和路基土石方的计算;路面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按要求独立完成。

整个设计计算了路线的平、纵、横要素,设计了路线、路面等内容,由此圆满完成了此次论文。

关键词:路线路基路面目录中文摘要 (I)1.绪论 (1)1.1工程概况 (1)1.1.1地形 (1)1.1.2地貌 (1)1.1.3道路所在地区的气候 (1)1.1.4交通量 (1)1.2本章小结 (2)2路线平面设计 (3)2.1平面设计的要求 (3)2.2路线方案的比选 (4)2.2.1了解资料 (4)2.2.2选线条件 (4)2.2.3选线的原则及控制点 (4)2.2.4定线具体过程 (4)2.2.5方案比选 (4)3纵断面设计 (6)3.1概述 (6)3.2拉坡、调坡、定坡 (6)3.3确定纵坡度、变坡点的位置 (6)3.4纵断面的详细设计 (6)3.5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长度 (7)3.6平纵线形设计应注意避免的组合 (8)4横断面设计 (9)4.1横断面设计的原则 (9)4.2技术指标………………………………………………………………………………………9参考文献…………………………………………………………………………………………1 1 致谢 (12)1 绪论1.1 工程概况1.1.1 地形本项目是某地区“四纵四横”中贯穿南部片区的东西向主干道,也是该地区外围环线的南部段重要组成部分,为公路二级,设计速度为60km/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某地二级公路B段设计中文摘要本设计为东南沿海Ⅳ4区泉州某地二级公路B段设计,路线全长5241.692m。

该地区位于东南沿海,属山岭重丘区。

本方案设计起点桩号K0+000,坐标为:X= 2792338,Y= 529412,与206省道相衔接;设计终点桩号为K5+241.692,坐标为:X= 2789708,Y= 533044。

道路平曲线设计有10个交点,最小半径为150m,最大半径为350m,其中设有一处S形曲线,两处同向曲线。

竖曲线设有14个交点,最大纵坡为5.882%,最长坡长为510m。

路基横断面设计等腰梯形边沟和等腰梯形截水沟,填高大于6m时在路基边缘处设有0.8m高护栏。

当填高大于8m时增设1m宽的护坡道,挖高大于6m时增设1m宽的碎落台。

全线设有两座混凝土简支梁桥(K0+180~K0+200,K3+180~K3+200)、12道涵洞,均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涵、三处挡土墙,其中一处为衡重式路肩墙,两处仰斜式路堤墙。

路面结构选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总厚度为58cm。

对K0+000~K3+000的三公里路线进行土石方的调配以及概预算文件的编制。

路线的预算为1536.7万元,其中路面工程402万元,路基工程507万元,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100万元,六处涵洞54万元。

关键词:平曲线,竖曲线,横断面,路基,路面Design of paragraph B for a Secondary Road inQuanzhouAbstractThe design aims to the zone B of a secondary roads which length is 5241.692m in the Quanzhou of the southeast coast Ⅳ4.The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authors of the mountains. The plan starting point, K0+ 000, coordinates for: X = 2792338, Y = 529412, connected and 206 provincial road; Design for pile end, K5 + 241.692, coordinate for: X = 2789708, Y = 533044。

There are 10 road flat curve intersections, the minimum radius is 150 m, maximum radius is 350 m, which have one S form curve, two homonymous curve. There are 14 vertical curve intersections, the largest longitudinal slope is 5.882%, the longest slope length is 510m.Roadbed cross-sectional designs isosceles trapezoid ditches and isosceles trapezoid intercepting ditch, designing 0.8m high guardrail at the edge of the subgrade when roadbed is more than 6m tall When depth of fill is more than 8m,adding 1m wide slope protection way; when the dig deep height is more than 6m,adding 1m wide stage for heaping debrisThere are two sets of simply-supported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s(K0+180~K0+200, K3+180~K3+200), 12 road tunnels, are all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three place retaining walls, one place for balance weight retaining wall, two place for oblique earth-retaining wall embankment.Choosing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for pavement structure, total thickness is 58 cm.For K0+000~K3+000 cubic metro line the deployment of budget document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route of the is 15.367 million yuan,among it, pavement engineering cots 4.02 million yuan, subgrade engineering cots 5.07 million, simply-supported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cots 1.00 million,6 road tunnels cot 0.54 million.Key word: Plane curve, vertical curve, Cross section, Roadbed, Road surface目录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1)1.1 概述 (1)1.2 主要技术标准 (1)1.3 采用的设计规范 (2)1.4 路线设计原则 (2)1.5道路平面设计 (2)1.6道路纵断面设计 (3)1.6.1 纵断面设计过程 (3)1.6.2 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 (4)1.7 道路横断面设计 (4)1.8 路基设计 (5)1.8.1 边坡设计 (5)1.8.2 涵洞设计 (5)1.8.3 边坡稳定性分析 (6)1.8.4 挡土墙设计 (6)1.9 土石方调配 (7)1.10 路面设计 (8)第二章平面设计 (10)2.1 平面选线和定线 (10)2.2 路线技术指标控制 (10)2.3直线、曲线、转角设计 (11)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15)3.1 设计原则 (15)3.2 拉坡 (15)3.3 计算直坡段设计高程 (15)3.4 竖曲线要素计算 (16)3.5 计算设计高程 (17)第四章横断面设计 (22)4.1设计参数的确定 (22)4.2 超高与加宽设计 (23)4.2.1圆曲线上超高值计算 (23)4.2.2过渡段上超高值计算 (23)第五章涵洞计算和设计 (30)5.1汇水面积 (30)5.2 设计流量 (30)5.3 设计涵洞跨径 (30)5.4 涵洞设计汇总表 (31)5.5 涵洞主要材料 (31)第六章路面结构设计 (32)6.1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32)6.1.1 标准轴载及轴载当量换算 (32)6.1.2 交通分析 (33)6.1.3 初拟路面结构 (33)6.1.4 路面材料参数确定 (33)6.1.5 荷载疲劳应力 (34)6.1.6 温度疲劳应力 (35)6.2 沥青路面设计 (36)6.2.1 轴载当量换算及交通分析 (36)6.2.2 初拟路面结构组合 (38)6.2.3 计算路面设计弯沉值l和结构强度系数K (39)d6.2.4 确定设计参数 (39)6.2.5确定容许弯拉应力 (40)6.2.6 验算方案A路表弯沉和层底拉应力 (40)6.2.7 验算方案B路表弯沉和层底拉应力 (44)6.2.8 路面结构层确定 (47)第七章挡土墙设计 (49)7.1 仰斜式挡土墙设计 (49)7.1.1基本资料 (49)7.1.2 计算土压力 (49)7.2 衡重式挡土墙设计 (57)7.2.1 基本资料 (57)7.2.2 计算土压力 (58)计算 (61)7.2.3 挡土墙自重G及其力臂ZG7.2.4 稳定性验算 (62)7.2.5 截面应力计算 (64)7.2.6 斜截面验算 (70)第八章高边坡稳定验算 (72)8.1 设计参数的确定 (72)8.2 分析与计算 (72)第九章道路安全性评价 (76)9.1划分分析路段 (76)9.2上行安全性评价 (78)9.2下行安全性评价 (82)致谢 (84)参考文献 (85)泉州某地二级公路B段设计第一章设计总说明1.1 概述1.工程名称:泉州某地二级公路B段设计2.工程背景、目的:该地区位于东南沿海,属山岭重丘区,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石材资源,但由于该地区相对落后的交通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解决交通落后这一瓶颈效应,加速发展该地区经济发展,发挥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现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新建该二级公路项目。

由于该公路为二级公路,主要服务于公路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完善该地区路网功能,改善当地的交通环境,服务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当地的农业和建材业的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利民、便民、为民办实事的工程,但作为二级公路,其投资并不高,这就对设计的可行性、经济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领悟项目的性质、特点,认真分析道路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城乡规划、农田水利建设、劳动力、材料供应情况,以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比选,最终确定项目。

3.工程概况:本方案设计起点桩号K0+000,坐标为:X=2792338,Y=529412;设计终点桩号为K5+241.692,坐标为:X=2789708,Y=533044。

路线全长5241.692m,全线设有两座混凝土简支梁桥(2X10,K0+180~K0+200,K3+180~K3+200)、12道涵洞。

4.工程特点:本路线建设应尽可能地避免引起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合理设置桥、涵构造物,形成完整的线型,尽可能减少居民迁移,避免破坏原有农田、水利系统而产生各种污染等。

因此,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都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选线时尽量避开房屋以减少拆迁,合理设置构造物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水综合系统,力求将对沿线社会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1.2 主要技术标准本次设计一律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等级:二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25m圆曲线一般最小径:200m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1500m圆曲线不设加宽值最小半径:250m最大纵坡:6%路基宽度:10m路面宽度:7m小桥和涵洞: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公路Ⅱ级1.3 采用的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7)其它国家相关规范和地方相关规范等1.4 路线设计原则1)平面线形应流畅顺适,利于安全行车,与地形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