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经典探幽发微_伍炳彩学术经验初探

合集下载

伍锡学诗词选

伍锡学诗词选

挖蚯蚓篱上紫藤花乱开,房前空地长青苔。

儿童挖出红蚯蚓,小鸭伸过扁嘴来。

池边豆角葱茏两尺长,红椒紫苋映青阳。

童儿三五池边立,贪看阿姨盘藕香。

夏日小景(阳关体)丝瓜花发引长龙,刀豆藤牵隐小蜂。

垂纶稚子柳阴下,钓起莲花落日红。

舞厅大厦摩天耀彩虹,袒胸露背酒杯红。

蛾眉舞罢心中乐:今日人间多石崇!瞻仰方志敏烈士塑像敢教大地遍妖娆,几掷头颅几断腰。

多少英雄成塑像,忍看裙屐舞今宵。

咏阿娇膝上便呈纤细腰,童年汉武喜阿娇。

至今人说藏金屋,不说长门落叶焦。

伫立袁崇焕雕像前号令森严率六军,所行披靡赛天神。

伍锡学伍锡学诗词选连传大捷驱骄虏,屡拔高官策上勋。

点将台登崇峻节,督师旗展焕忠心。

中原板荡君王愦,又见鄂王成罪人。

春行沙路无尘宿雨停,东风助我舞围巾。

黄莺声里千山秀,绿水湾前万卉新。

姐妹挥锄锄碧玉,弟兄撒网网红鳞。

相逢笑说家乡好,春色如今倍爱人。

两江村行春光明媚午风轻,欢快两江村内行。

十里田畴翻绿浪,千园果树结红英。

书生作揖爱莲阁,游子怀恩慈母亭。

天气晴和人意好,长堤一路听莺声。

乌山冲行东风拂面一身轻,结队乌山冲里行。

金缀香花油菜晃,碧缠嫩柳杜鹃鸣。

条条公路连新院,栋栋琼楼溢笑声。

胜日无边好光景,红云飞渡太阳明。

梅子坪访梅,喜见一树樱花暖日烘晴春意调,樱花提早吐妖娆。

一团野火燃青谷,半片祥云降碧霄。

风拂落英粘鹤发,鸟衔香气过溪桥。

置身甜美温和里,倍觉江山分外娇。

初游大华山西坡谈笑风生上远岑,老夫萌发少年心。

井涟泛冷龙泉寺,花影喷香杉树林。

118.cn. All Rights Reserved.停步回头观美景,扶藜侧耳听鸣禽。

他人总是多劳累,抽空何妨乐趣寻。

鹧鸪天·春晨如鲤红霞蹦上天,晨风摇醒柳塘烟。

园中香气筐筐亮,枝上琴声片片妍。

蝴蝶静,蜜蜂喧。

鸟儿选美杜鹃前。

村姑胸脯高高挺,串串情歌梳理圆。

鹧鸪天·春声柳摆金丝制画屏,蓝天寄出一黄莺。

花香梳裹玲珑羽,桃浪吹开碧绿声。

人隐约,雾轻盈。

葱茏溪水晃银铃。

伍炳彩妙用李氏清暑益气汤验案举偶

伍炳彩妙用李氏清暑益气汤验案举偶

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在临床取得显著效果。

养阴,兼顾清暑化湿,即“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方中“以黄芪甘温之补为君,人参、陈皮、当归、炙甘草,补中益气为臣”的配伍法,充分体观了这一思想。

《脾胃论》中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清暑益气可用之。

”李氏清暑益气汤原方由黄芪,升麻,人参,泽泻,陈皮,白术,麦门冬,当归,黄柏,葛根,五味子,炙甘草,青皮组成。

具有清热益气,化湿伤津;主要应用于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闷身重,大便溏泻,小便黄赤,舌淡,整降糖方案。

2018年7月20日二诊:患者诉多尿、晨起口干口苦较前改善,胸闷、心悸好转,仍有肢体麻木,纳少,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守上方,加神曲9 g、鸡内金15 g。

14剂。

日1剂,水煎煮,早晚温服。

2018年8月3日三诊:患者上述诸症均有好转,但仍有肢体麻木,纳寐尚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滑。

守二诊方去砂仁、茵陈,续服7剂。

患者后续随访多次,血糖控制尚可。

按:该案患者因喜食肥甘厚腻,加之时至夏日,气候炎热,雨水充沛,潮湿闷热,内外之湿同气相求,导致脾胃运化不及,脾胃受损,郁久化热,湿热内盛,煎灼津液,故口干多饮、晨起口苦;脾胃损伤,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故见纳少;湿热内蕴,日久瘀血内阻,痹阻心胸,故见胸闷、心悸;瘀血痹阻肢体经络,故见肢体麻木;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提示湿热内蕴夹瘀。

治疗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为法,故首诊方药以四妙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服首方后舌苔较前减退,胸闷、心悸好转,但仍纳食少,考虑脾胃受损,运化不及,故加神曲、鸡内金助脾胃健运。

三诊患者诸症改善,但仍有肢体麻木,考虑患者病久瘀血内阻,痹阻经络,故方中加入丹参、川芎、赤芍,活血而不伤脾胃,以求徐徐图之。

患者后续随访多次,病情好转。

参考文献[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427-432. [2]周杨, 郑承红.从脾论治糖尿病体会[J].河南中医, 2011, 31(3):218-220.[3]李翠云.周国英教授治疗湿热型糖尿病的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22):129-130.[4]李安, 方朝晖.跟师方朝晖教授学习从脾论治糖尿病总结[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 29(10):1 614-1 617.[5]吴以岭.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研究——消渴病从脾论治探讨[J].北京中医药, 2016, 36(6):507-509.[6]晁俊, 刘桠, 钟文, 等.基于“脾胰同源”理论从脾论治糖尿病[J].中医杂志, 2017, 58(17):1 458-1 461.(收稿日期:2019-07-07)编辑:万崇毅脉虚弱为主的困脾证。

伍炳彩运用银翘马勃散经验

伍炳彩运用银翘马勃散经验
3 发 热
万某 , ,5 。发热 1 男 6岁 个月 , 伍师诊 病前 一 请
5 ・

维普资讯
直在 医院住 院治疗 , 发热原 因不 明 , 院行抗生素治 4 不 寐 住 张某 , ,5 。反 复失 眠半 年余 , 晚仅 能睡 女 4岁 每 疗效果 不显 。 自诉发 热多于午后起 , 稍恶寒 , 热势不 ~3小 时左 右 。 心 烦 多 梦 , 扰 不 安 , 晕 胸 闷 , 躁 头 纳 高( 3 . ~3 . T 7 3 7 7℃ )伴 全 身汗 出。咳嗽 咯痰 , , 痰 2 食 时觉恶 心欲 呕 。 口苦 口干 , 喉干 咽 少而粘 , 口干咽燥 , 疲乏无力 , 闷身重 。大便 溏薄 , 胸 差 , 后 暖气频 , 燥疼痛 , 大便于结 , 小便 黄 。查 体见 咽部红 肿 , 口腔 小便黄 。查体 咽稍 红肿 。舌质 红苔 厚稍 黄 , 脉细稍 自 数 。予银翘 马 勃散 合 杏 仁 汤加 减 : 花 1 , 银 2g 连翘 内有一溃疡 ( 诉 食辛 辣之 物极 易发 咽痛及 口腔溃 , 1 , 2g 马勃 1 , 0g 牛蒡子 6g 射干 1 , , 0g 茯苓 1 , 0g杏 疡)舌质红苔 黄厚 。予 银 翘马勃 散合 温胆 汤加 减 : 银 花 1 , 翘 1 , 勃 1 , 蒡 子 1 , 干 0g 连 2g 马 0g 牛 0g 射 仁 1 , 草 6g 黄芩 6g 白蔻仁 6g 桑 叶 1 , 0g 甘 , , , 0g 滑 0g 茯苓 1 , 0g 半夏 1 , 0g 陈皮 1 , 壳 1 , 0g 枳 0g 竹 石 1 , 皮 1 , 贝 4g 2g 梨 0g 川 。服 5剂 , 热 减 ( 1 , 发 T 0g 酸枣仁 1 , 0g 夜交藤 1 , 5g 甘草 6g 。前 后服 3 . —3 . 7 1 7 4℃ ) 咳嗽减 , , 精神较前佳 , 仍胸 闷不适 , 茹 1 , 药 2 余 剂 , 眠改善 , 晚可眠 5小 时左 右。现仍 0 失 每 时觉恶心欲呕 。守 方加青 蒿 、 陈皮 、 茹各 1 , 竹 0g 继 服 7剂 , 热除 、 闷大减 , 咳嗽 , 发 胸 偶 唯觉 疲乏纳 差 , 坚持治疗 。 按: 不寐即失 眠 , 临床 常见顽症 之一 , 程长 , 是 病 乃 以调理脾 胃善 后 。 腰后多不理想 。上述病人据其症 , 因既 病 按: 发热一症 , 因甚 多 。而 长期 低热 , 原 缠绵难 病 因 术 , 有 心火偏 亢 , 心神 不安 , 又有 胃气 不和 , 热 上 扰 。 痰 愈者 , 师认为其病 因多为湿温或 阴虚 , 中又以湿 伍 其 伍师认为其主人手 少阴心经 , 清 可 温为 多( 如此例病人 ) 。银翘 马勃散 合杏仁 汤是伍 师 所施银翘 马勃散 , 利咽 除湿 ( 其君 药连翘 , 主人心经 ,本草纲 目> < 治疗长期低 热不退 伴 见舌 苔厚 咽喉不 适之 常用方 。 心火 , 谓 可泻 心 火 , 脾 胃湿 热 , 心 经 客 热 ) 而 温 胆 汤 , 除 泻 ; 杏仁 汤亦 出 自< 温病条辨> 原为伏暑肺 疟咳嗽而设 , , 辅 夜 属苦 辛寒剂 , 与辛凉微苦之银翘 马勃散 相合 , 既可清 乃理气化痰和 胃之名方 。二方合用 , 以酸枣仁 、 可清 心火 , 除痰热 , 理气和 胃安神 , 故可见效若 表里 之热 ( 花 、 银 连翘 、 桑叶 、 黄芩 ) 又可 宣肺 健 脾 , , 交藤 , 使湿 匕 下分消 ( 苓 、 仁 、 茯 杏 滑石 、 白蔻仁 ) 。湿 热一 除 , 症成 却 。 诸

名家良方丨伍炳彩教授—我的30年临床经典中药药对经验总结

名家良方丨伍炳彩教授—我的30年临床经典中药药对经验总结

名家良⽅⼁伍炳彩教授—我的30年临床经典中药药对经验总结导读伍炳彩教授从医30余年,精研中医名家之学说,勤于临床,学验俱丰。

在临床处⽅⽤药时,善⽤药对, 2药配伍,有互相协助增强药⼒者,有互相制约消其副作⽤⽽展其长者,有2味合⽤另⽣其它作⽤者,有为沟通之作⽤者等。

个⼈简介伍炳彩(1940—)男,江西省吉安县⼈,国家级名中医。

临床⼒倡辨证论治,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管炎、哮喘、⼼。

伍教授⼗分重视本学科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伍炳彩先⽣常强调学习和运⽤中医的三个原则:⼀是辨证论证原则。

⼆是坚信中医理论的原则。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他对仲景学说的研究有较⾼的造诣,尤其是运⽤于临床辨证论治,治疗内科疑难杂病,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屡起沉疴,深受⼴⼤患者信赖。

伍⽼认为,疑难杂病的病机常为寒热虚实错杂,治疗若同时顾及,药物之间⼜相互牵制,寒温相掣,升降失司,效难如意。

他根据《伤寒论》与《⾦匮要略》的理论,提出杂病当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盾,采取分步治疗(如先表后⾥,先清后补,先补脾胃等)的⽅法;此外,还对仲景脉学亦作了相当深⼊的研究,联系临床实际,有⾃⼰独到的见解。

1.杜仲配桑寄⽣杜仲,味⽢,性温,⼊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益精⽓、安胎;桑寄⽣,味苦性平,⼊肝、肾经,功能祛⾎中风湿、舒筋络、补肝肾,“肝主筋”“肾主⾻”,⼀补⼀通,相须为⽤,共奏祛风湿、补肝肾之功。

临床上⽤于肝肾不⾜兼风湿痹着引起的腰膝酸痛及妇⼈冲任不固引起的腰酸腰痛等症,每每取得满意的疗效。

2.姜黄配海桐⽪姜黄,味⾟、苦,性温,⼊肝、脾经,性善⾛窜,功能破⾎⾏⽓、通经⽌痛;海桐⽪,味苦、⾟,性平,⼊肝经,功能祛风湿、通经络、⽌痹痛。

“⾎⾏风⾃灭”“湿随风散”,俾风湿俱去,经络得通,则痹痛⽌。

⼆药相伍,⼀为⾎药,⼀为风药,故祛风除湿、活⾎通经⽌痛作⽤倍增。

伍⽼常⽤此药对治疗风湿为患、络道经⽓闭阻、⽓⾎循⾏不畅的腰腿关节疼痛、周⾝肌⾁酸痛,甚则肢体挛急不遂等症。

孙应鳌及其传世著述考论

孙应鳌及其传世著述考论

42孙应鳌及其传世著述考论宋明理学研究□ 张新民摘要: 孙应鳌乃有明一代大儒,亦是黔中王门重要人物。

其家世由屯戍武职人员转为地方文化世家,适可反映边地社会国家军事集团向地方士人群体转型的整体特征。

他早年多受姚江、江门两派学者影响,思想成熟则主要在提学关中时期。

一生著述颇多,成就亦高,学统与政统合一,实为双重实践的产物。

但其撰作清初即遭抽毁,散佚数量甚多,均有必要一一爬梳史料,逐条详加考证,不仅可见现存各本前后刊刻源流,亦有助于还原黔中王门发展之真实面貌。

其中隆庆元年刻本《督学文集》与重印本《督学诗集》,久藏日本静嘉堂,获见者既少,引用者更稀,则有必要揭示其内容宗旨,并从中了解一代心学学者之心路跋涉历程。

关键词:孙应鳌心学思想黔中王门现存撰作个人别集作者张新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教授(贵州 贵阳 550025)。

隆庆元年刻本《孙山甫督学文集》及重印本《孙山甫督学诗集》,原藏于日本静嘉堂,乃明代著名理学家孙应鳌所撰,为国内流入东瀛而历来少为人引用之佳本。

两书分之自可各成一编,合之则为一完整个人别集,即《天一阁书目》著录之八卷本《孙山甫督学集》,所收均为孙氏督学关中时所撰诗文,刊版亦在其长期驻节及讲学的正学书院。

孙氏不仅“以儒术经世,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即以词章论,亦未有媲于先生者”a,甚至置于全国范围内进行观察,他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

今幸从日本访回两书,重新影印刊行b,以为亦学林值庆幸之一大盛事,遂详考其生平事迹及相关传世著述如下。

一、从武职人员到文化世家的转型[见英文版第31页,下同]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号淮海,别号道吾,人称淮海先生,谥文恭,贵州清平卫(今凯里Array市炉山镇)人,先世籍贯为南直隶如皋(今江苏省如皋市),明初占籍贵州清平卫。

较孙氏稍晚的黔籍学者丘禾实尝叙其家世渊源云:a莫友芝:《黔诗纪略》卷五,清同治十三年遵义唐氏梦研斋金陵刻本,第5页。

b孙应鳌:《孙山甫督学集》,贵阳:孔学堂书局,2021年。

姚朝文教授简介

姚朝文教授简介

姚朝文教授简介姚朝文,男,汉族,1989年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士,1994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07年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文学教授,现任佛山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术方向带头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通讯评审委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兼学术部主任委员,中国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常务理事,佛山市作家协会理事。

日本国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外籍教授、兼职博士论文导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江苏开放大学客座教授。

从事功夫电影电视、当代文艺思潮、城市文化升级、文学创作与批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尤以功夫电影诗学、当代文艺思潮、文学批评与创作享誉国际学术界和文学界。

一、开设课程1、硕士生课程《文学创造工程》、《文学鉴赏高级教程》、《城市文化教程》、《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程》、《文化产业学》。

2、本科生课程《文学理论教程》、《粤港澳功夫影视》、《微篇小说创作与鉴赏》、《文学与文化批评》、《文艺逻辑学》。

二、主要著作1.《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评点》(系列10册),长春出版社1993年版2.《思想创新之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文学引论》(第2作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美学原理》(参编),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5.《华文微篇小说学原理与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6.《佛山陶瓷文化》(主持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7.《文艺逻辑学》,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8.《文学写作教程》(第2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9.《文学研究泛文化现象批判》,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10.《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第1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1.《佛山历史人物论丛》(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12.《黄飞鸿叙事的民俗电影诗学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13.《城市文化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4.《从民族格局角度管窥当代世界华文微篇小说创作的诗学范型》(合编),泰华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15.《佛山功夫影视名人国际传播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三、主要论文1.《乡土中国创造文化想象的世界奇观——百部黄飞鸿电影吉尼斯纪录的启示》,《学术研究》2013/032.《黄松坚大师对中国陶艺仕女造型的传承与创造》,《文化遗产》2011/033.《黄飞鸿功夫电影海外传播路线与文化影响力分析》,《文艺研究》2010/074.《中国大学教育的三大症结》,(美国纽约)《中外论坛》2010/015.《宝芝林意象のイメㄧジとラしビ·映画における中国岭南の都市民俗》(日本国语版),《都市民俗研究》(日本民俗学研究会)2007/036.《渡边晴夫的中日超短编小说比较研究》(日本国语版),《国学院大学学报》2007/037.《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问题》,《文艺争鸣》2007/018.《粤港舞狮舞龙民俗艺术的诗学意义》,(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6/109.《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批判》,《文艺理论研究》2006/0610.《文学观念泛文化化与研究者立场的迁移》,《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0411.《经典文学语境与民间化的表演诗学》,《人文杂志》2005/0412.《跨入21世纪的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潜能》,《甘肃社会科学》2003/0613.《世界华文微篇小说在21世纪初的发展指向》,《学术研究》2002/1014.《中国文学走到怎样的世界里?》,《贵州社会科学》2001/0415.《创建21世纪中华文艺学的构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1999/03,(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研究》2001/03全文转载)四、主要项目1.《文学研究泛文化现象批判》(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1CZW002,立项经费4.2万元,结项鉴定:良好)2.《黄飞鸿叙事的民俗电影诗学研究》(主持人,教育部人文规划项目,批准号:08JA760005,立项经费7万元,结项鉴定:优秀)3.《被文本诗学遮蔽的非文本诗学与文艺生态的和谐建构》(主持人,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07J08,立项经费3万元,结项鉴定:合格)4.《黄飞鸿、叶问、李小龙影视艺术综合研究》(主持人,省教育厅课题,批准号:10WYXM006,立项经费2万元,待结项)5.《城市升级中岭南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主持人,佛山市重大决策咨询关键项目,批准文号:佛府201205003,立项经费12万元,已结题、政府采纳)6.《佛山陶瓷文化》(主持人,佛山市委宣传部十五规划首项重大项目,批准文号:2002001,立项经费4万元,已结项)7.《佛山历史人物论丛》(主要参加人,佛山市档案局项目,经费0.7万元,已结项)8.《佛山功夫影视名人国际传播研究》(主持人,佛山市委宣传部2014年课题,立项经费6万元,在研)9.《城市文化研究》(主持人,江苏省开放大学2014年课题,立项经费9万元,在研)10.《龙江社区志》(主持人,顺德区委托项目,立项经费2.7万元,待完成)五、获奖情况1.《黄松坚大师对中国陶艺仕女造型的传承与创造》获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0.12),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二等奖(2012-2013年度)2.《新型现代化城市:功能健全、服务至上》获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13.12)3.《珠三角城市创新的文化再认同难题——以黄飞鸿、霍元甲、叶问、李小龙影视的国际认同为例》获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11.12)4.《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批判》获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2007-2008年度)5.《黄飞鸿功夫电影海外传播路线与文化影响力分析》获佛山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2013年度)6.《文学引论》获黑龙江省“第九届优秀图书”二等奖(2001.11)7.《文学研究泛文化现象批判》获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09.12)8.《华文微篇小说学原理与创作》(2002年版)获佛山市“五个一工程”奖(2003,12)9. 获“南粤优秀博士研究生”荣誉称号(2007.6)10.获佛山市禅城区“十佳好父母”荣誉称号11.《绑架大师》获中国作家协会、《散文选刊》联合颁发全国散文征文一等奖(2012.3.16)12.《东北人参与皮大衣》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联合颁发“绵山杯”全国征文中篇小说二等奖(2008.8)13.《我们“共同成长”》获《广州日报》“成长杯”征文一等奖14.《校庆抒怀》获“相约北京”全国中老年诗歌征文一等奖(2014.3)。

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八次

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八次

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八次
科研评奖结果公示
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第八次科研评奖活动,经各有关单位初评推荐,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综合等六个学科组评审,评审委员会终评,共评出优秀科研成果(含著作、教材、论文、调研报告)178项。

其中一等奖31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81项。

同时评出科研工作组织奖单位6个、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12名。

现进行公示,公示期自2009年12月29日至2010年1月4日,任何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人员,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研处(党校大厦901,电话:83121550、83121551)。

匿名电话、匿名信函恕不受理。

附: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第八次科研评奖拟奖项目名单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行政学院
2009年12月28日
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
第八次科研评奖结果
科研工作组织奖(6个):
广州市委党校
深圳市委党校
湛江市委党校
佛山市委党校
中山省委党校
惠州市委党校
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12名):
陈治桃汪开国李留霖赵起超钟晓燕胡伟生谈毅欧晓万李志春刘晓旭肖顺发段科锋
优秀科研成果奖。

20世纪的瑶学研究

20世纪的瑶学研究

20世纪的瑶学研究覃乃昌【提 要】本文认为,真正意义的瑶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主要是国内的学者进行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瑶学研究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在瑶族族源、历史、社会形态、民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体质形态、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20世纪 瑶学研究【作 者】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南宁,530021【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3)01-0055-013瑶族有240多万人口,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江西六个省(区)的130多个县。

其中居住在广西的有145万人,占60%以上。

居住在湖南省的有54万多人,云南省有20万人,广东省有14万多人,贵州有2万多人。

在中国境外,还有60多万瑶族散居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等国家。

这些国家的瑶族是明清之际从广西、云南迁入东南亚,20世纪70年代又有一部分从东南亚迁到欧美各国,瑶族是一个国际民族。

中国人对瑶族的了解大既可以追溯到隋代。

《后汉书》已有了关于瑶族先民长沙武陵蛮的记载。

南朝以后,瑶族先民以“莫徭”之名见于史书,而且有关莫徭的论述越来越多。

清代开始出现一些关于瑶族的专门著述,涉及瑶族的人口分布、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经济生活、社会组织、战事及政事等,有的学者考证瑶族的源流、迁徙和分布,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实录资料和见解,但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

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民族学的兴起并传入中国,一些中国学者开始运用新的方法对瑶族进行研究,一些西方学者也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一、20世纪上半期的瑶学研究真正意义上的瑶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年7月第3卷第35、36期发表钟敬文的《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话———盘瓠神话读后》、余永梁的《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话———盘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汉以降 ,历代医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根据 ,几乎没有离开
伍老常说 :扁鹊望齐侯之色 ,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诊 黄
《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几 病 ,实属吾辈所追求的境界 。他对仲景之书尤为推崇 ,谓 : ●
部古典著作的理论体系 ,所以这几部医学巨著 ,已被公认为 《伤寒论》是一部经证合一的中医典籍 ,是一部圣人的著述 ,
思路开阔 ,得心应手 。否则 ,任何怕苦 、退缩 、急躁 、简单或不
对中医的古典著作 ,伍老首推《内经》、《神农本草经》、 切实际的 、好高骛远的人都是不会治理好学问的 。
《伤寒论》《、金匮要略》,它们是汉代诸多医学家经验的总结 ,
(收稿日期 :2007211201)
·5 ·
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之作或称之为中医的经典著作 ,它们对 是一部中医史上承前启后的巨著 ,是几乎所有的成名医家共
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脉经》《、针灸甲 同推崇的一部最最重要的典籍 ,是伐山之斧 ,是入道之津梁 ,
乙经》《、诸病源候论》《、针灸大成》《、温病条辨》等都是上述 更是一部论述疑难病证的史著 ,论中之方 ,用之得当 ,效如桴
首屈一指的大医家 ;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亦强调 ,要做 发挥 ,如对《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中“寸口脉微而数 ,
好一个中医临床医生 ,每年应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来温习经 微则为风 ,数则为热 ,微则汗出 ,数则恶寒”中三个“微”字 ,结
典 。因此 ,伍老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而这个基 合文献与临证从肺痈的病位 (属上焦) 及“风伤皮毛 、热伤血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中医
义 、文义 ,熟读强识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
● 豫
文献浩如烟海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见”。读经典与读后世的书就像品茶与喝饮料 ,只有用心去 章
作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经典著作 ,从中医学发展史来看 , “品”,才可体悟其中之味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入室的必读之书 。伍老常提到 :蒲辅周初出茅庐时 ,毅然停 词 ,将大有逊色 ;业中医者 ,苟不学《伤寒论》,则不足以为中
诊 ,用三年的时间闭门将中医的经典熟读 、精思 、反复揣摩 。 医”。真是一语中的 ,要言不繁 。
三年后复出 ,遂能于临证得心应手 ,以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
伍老通过多年的教学 、临床和科研 ,对仲景之书也颇有
栏目特约 江中集团
江西中医药 2007 年 11 月第 11 期总 38 卷第 299 期
崇尚经典 探幽发微 ———伍炳彩学术经验初探
★ 周茂福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6)
关键词 :伍炳彩 ;名老中医 ;学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 : R 249 文献标识码 :A
伍炳彩教授 、主任中医师 ,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 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渊源 ,虽然其文字简炼古奥 ,含义
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熟读经典 ,且多有发挥 。本人有幸 深刻 ,需要不断加以理解 ,但它是基础 、是根本 ,否则将成为
师承伍老 ,兹就其学术经验略述一二 :
无源之水 。伍老潜心研习医典 ,博采众家 ,融古揉今 ,揣摩精
1 学好经典是中医的基本功
熟 ,体会良多 ,造诣颇深 ,认为读经典必须弄清三义 :字义 、句
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 。欲学好中医 ,就 脉”的病理变化等进行分析 ,认为此“微”字应作“浮”字理解 ,
必须重视这个基础 ,就必须读透经典 。他主张先学经典是学 可见其深悟仲景之真谛 。再如其临证以葛根芩连汤治阳明
医之根本 ,是研习中医的基本功 ,要“先入为主”地把中医根 经脉诸病 、麻杏甘石汤治肺系热性病变 、五苓散治呕吐等仲
经典的发挥之作 。
鼓 ,其疗效之高 ,实非一般时方所可比拟 ,治百病实无能出其
伍老深悟其师姚荷生先生的治学之道 ,强调传承中医 、 右 。正如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在《伤寒论》第七版教材
发展中医药 ,就要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名著 ,它是中医登堂 的序言中所云 “: 尝谓中医学中 ,苟无《伤寒论》则‘学’之一
解 ,给后学者带来了不少困难 。《素问·六节藏象论》“: 不知 拓宽知识面 ,要坚定信心 ,以坚忍不拔 、刻苦钻研 、踏踏实实 、
年之所加 ,气之盛衰 ,虚实之所起 ,不可以为工矣 。”可见 ,要 勤勤恳恳的科学态度 ,多读书 、多临床 、多问 、多悟 ,临证才可
精通经典 ,精于医术 ,实非易事 。
子打实 ,学深学透 。否则 ,理论基础未打好 ,也就谈不到学好 景名方的运用都能紧扣原义而多有发微 。
中医 。
伍老认为 ,要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不仅要下苦功夫去
2 娴熟经典内涵
研习经典 ,同时还要博览诸学派 、医家的特点 ,触类旁通 ,以
由于中医药文化的独特性 ,使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不易理 及涉猎自然科学 、哲学等相关学科 ,并提高自己的古文水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