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态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课件(40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课件(40张)

二、典型例题
(2022·四川宜宾)如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
(单位:米)地形图。清朝县志记载图中甲处当时山峦
连绵,森林茂密,溪谷纵横,舟楫畅行。现在的甲
处呈现出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完成1、2题。
D 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根本原因是( )
A.旅游观光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开荒伐林
产业优势明显
城市密集,市 城市密集,数量超过全国的1/3;人口众多,人才荟萃,
4.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3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 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选C项。 第4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 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 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故选D项。
课标+考情
知识框架
考点大串讲
考点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考点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考点3、建设主体功能区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考点4、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与维护海洋权益
考点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知识梳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__态__度__和_做__法___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转化为_消__费__品____→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废__弃__物____→排放到环境中。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第一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图片展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等。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

课堂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功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3 教学活动动画展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过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

第四章: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4.2 教学内容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态平衡?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第五章: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5.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砍伐、水质污染、物种灭绝等。

生态环境保护:植树造林、节约用水、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第一章:引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环保项目之一,也是中国政府近年来高度关注的一个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寻找解决之道的迫切性不断增加。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第二章: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现状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和中国西北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约4500米,有大大小小的湖泊和草地广袤。

高原上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受到污染或破坏,就难以恢复。

同时,高原还是中国西部流域的水源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战略意义。

近年来,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多威胁。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上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草原的退化程度加深,湖泊的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高原面积大,资源有限,地形起伏较大,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复杂。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

第三章: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现状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包括许多方面,如气候变化研究、群落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水资源管理等。

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这些研究的现状。

气候变化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原之一,其发挥着“天然空调”的作用,可以影响到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高原的影响不断加强,气温升高,降水变化,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位下降。

因此,对该地区气候变化机制,生态环境演变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的研究尤其重要。

群落生态学研究: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生物群落系统。

群落生态学研究是分析青藏高原植被演替规律,了解不同植被群落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能力,引导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青藏高原不仅是中国西部淡水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洼地湖泊区内湖泊、苇荡、绿洲生物群落的重要生态系统。

第五章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第五章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第五章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生态规划是指针对其中一地区或特定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其目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生态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生态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是生态规划的基础,它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评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2.生态保护目标确定:在生态规划中,必须制定明确的生态保护目标。

这些目标应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等,同时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保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3.生态保护措施规划:生态保护措施规划是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保护区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护等。

在规划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和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4.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生态规划不仅仅关注生态保护,还应该考虑到经济发展。

在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时,应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培育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生态规划的方法包括:1.生态调查和监测: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和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模型仿真和评价:利用生态模型对生态系统进行仿真和评价,预测规划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化规划方案。

4.公众参与和沟通:生态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权益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和沟通,增强规划方案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案(精选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案(精选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环境科学》教材第五章“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原因,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重要性和现状,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重点: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原因、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美丽与污染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2. 新课内容讲解(20分钟)(1)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a. 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

b. 阐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原因a. 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b. 分析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a. 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b. 详细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4)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a. 解释生态文明的概念。

b. 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4.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第五章课后习题,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第五章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2. 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原因3.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4.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列举三个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3)谈谈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并提出三条具体措施。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ppt课件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ppt课件

第六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1955年〜1961年,日本的四日市由于石 油加工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 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患剧增,尤 其是使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
第七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
1963年3月,在日本爱知县一带,由 于对生产米糠油业的管理不善,造成 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内,人们 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油之后,酿成有 1.3万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 严重污染事件。
被酸雨腐蚀的铁轨
经历了60年,德国的这座石雕 像已经彻底被酸雨毁坏了
乐山大佛的脸上出现了黑 色条纹,鼻子已经变黑。
1199080年8年
1969年 1969年
毁坏森林,使河湖水酸化
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造成跨国污染、造成国际纠纷 酸雨可借助风力远距离移动
我国酸雨区分布
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 江西、江苏、浙江等省
导入新课
思考:下图环境问题中,哪些是全球性环境问题?
导入新课
思考: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有哪些?
世 界 主 要 环 境 污 染
导入新课
思考:世界主要生态破坏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世界主要生态破坏
目录
0 全球性环境问题 1
0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2
0 案例研究—人类警告 3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影 响环境 物质
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 的污染物越来越多。
• 燃煤→产生硫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 • 汽车尾气→产生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污染物。
思考:大气污染与酸 雨是怎样产生的?
(2). 酸雨
(1)含义:指pH值<5.6的降水。

第五章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水,海洋)

第五章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水,海洋)

园附近一排污管道向黄河排放红色
污水,致使下游1 km的黄河水变成
了红色。 原因:兰州市滩尖子第二
供热站冲洗锅炉内部染色剂“玫瑰
精”,废水经市政管网排入黄河。
11月21日,兰州黄河大桥西侧黄河
再次遭遇一家供热站排放的“玫瑰
精”袭击,并持续约90 min。
东海废电池污染:500万电池误入海中
农业部东海区渔政 渔港监督管理局新近提 供的信息称,中国东海 区每年约有500万节渔用 干电池被弃在海中。这 些干电池被海水不断侵 蚀,腐蚀,其中的金属 被逐渐析出,对海洋环 境造成危害。
化学需氧量,的用COD表示(Chemical oxygen demand), 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 剂量。它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 含量的指标。
总需氧量,即TOD (Total oxygen demand)在特殊燃烧器 中,以铂作为催化剂,使水样气化,有机物燃烧,然后测 定载体中氧的减少量,作为有机物氧化所需的氧量。
水污染可能导致这些疾病
癌症——亚硝酸化合物、三氯甲烷 肝病——工业废水及农药所含的毒性有机物、重金
属等 结石——高硬度的地下水 心血管——高含量的无机盐 痴呆症——金属铝等 骨骼症——重金属镉 造血系统疾病——重金属 内分泌紊乱——毒性有机物、高含量的无机盐、重
金属等
女儿村人体中镉元素增加时,可以影响男性精子的成熟, 并使其活力受损。我国福建省清流县高坂村的三口水井 中镉量特别高,从1965年迁入起二十多年间,全村不生 男孩,成了远近文明的女儿村。
地方性甲状腺与氟斑牙
地方性甲状腺肿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机体一昼 夜所需的碘约为50~200 g之间。一些地方由于天然 水化学组成的地区性特点或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 其化学组成而水中缺碘,人如果长期饮用此地的水, 而又无法从食物中补碘,会导致甲状腺肥大。缺碘 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造成痴呆。

生态

生态

占国土总面积18.2%
1
Shifting dunes 流动沙丘 24% Semi-fixed dunes 半固定 沙丘 10%
Wind erosion lands 风蚀 劣地 4%
Gobi 戈壁 37%
2
Fixed dunes 固定沙丘 16%
3
来源:国家林业局第三次全国荒漠化监测数据,2005
趋势
草原和农业生态建设
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 护林 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海南水源林在哭泣 全国因为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正在溃决的生态防线——内蒙古草原 …….

绿了一小片(树),荒了一大片(草) 呼和浩特防护林因欠1万元水费而大面积枯 死 南方某地造林绿化达到了90%以上,可是水 土流失却加重了 年年种树不见树,见树多是老头树 ……
第五章 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
第一节 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节 水体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政策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恒泰对策 第四节 固体废物的生态对策 第五节 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与措施

第一节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做出的努力
三北防护林及五大防护林工程 黄河长江水土流失治理 荒漠化治理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Nostoc flagelliforme)
发菜采集
樵采
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人口压力过大
世界干旱荒漠区平均:8人/每km2干旱荒漠 中国干旱荒漠区平均:59人/每km2干旱荒漠
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放牧压力
载畜量(ha/羊单位)
国家/地区
美国 中国 科尔沁沙地(奈曼旗)
草原
2.0 1.0 0.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土壤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 全世界35%以上的土地面积正处在沙漠形成 的直接威胁下。 • 威胁农业生产 • 城镇安全 • 加剧自然灾害 • 生活贫困 • 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 9.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 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 淡水不足。 •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则占1%。
人类活动破坏了近海区的生态平衡,波罗的 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赤潮频发, 破坏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渔业损失惨重。
第五章 生态环境问题
本章内容
• • • • • •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环境的十大问题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化、社会根源 四.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中国的一些环境污染 六.社会学的视角
• 在美国,无论年龄大小,每天生产至少6磅 固体垃圾,每年超过一吨。 • 中国是1千克。1ib≈0.45kg,6ib≈2.7kg • 那你呢? 文明是不必要的必需品的无限繁殖。 ——马克· 吐温 人类的历程最终将结束与文明。 ——拉尔夫· 华多· 艾默生
• 2.超载:限度与触发
• 生态系统可以处理相当数量的污染。在某 种程度上,当系统不能继续分解废物,生 物开始死亡的时候,就称为达到了限度。 • 我们对部分大自然系统的限度一无所知。
• 3.效应触发 • 水电站——地震
二.生态环境的十大问题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人口膨胀 能源危机 大气污染 臭氧层的破坏 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全球变暖 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社会建设
• • • • • • (三)构建生态社会的具体实施措施 1 倡导生态文化 2 发展循环型、节约型经济 3 提倡绿色、低碳消费 4 发展绿色科技 5 构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五.中国的一些环境污染 • 城市 • 农村
一、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 • • • • (一)大气环境污染严重 (二)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四)噪音污染 (五)光污染
• 第四,全球环境危机正是全球财富与权力分化的 直接后果。
复习思考题
• 1 什么是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展环境保护工 作? • 2 目前,全球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 3 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 4 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看法。 • 5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现状如何?有什么样的挑 战?我们该怎么办?
• 三、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社会建设
• (一)生态社会的内涵 • 所谓生态社会,是指以社会与自然内在契合为基 本理念,以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准 则,致力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社会形态。
三、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社会建设
• (二)生态社会的基本要求
• 生态社会的基本理念是社会和自然的内在 契合。 • 生态社会以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为基本准则。生态社会依赖于节约 资源,注重社会发展的生态效益,实现生 态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5.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 目前,世界物种在以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 速度发展。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 的物种濒临灭绝。
• 6.全球变暖 • 海平面每十年升高6厘米,是海岸地区被淹 没。 • 影响降雨和大气环流变化,气候反常,易 造成旱涝灾害。
• 7.森林锐减 • 每年平均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 • 巴西的亚马逊雨林,1992-1996年砍伐面积 相当于丹麦的面积。 • 100年才能形成一英寸土壤
•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 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 成危害,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 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 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 • • •
社会根源 (一)人类欲望和自信心的无限膨胀 (二)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 (三)科技的双刃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人类对科技的使用的泛滥和急功近利,使 得科技对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愈来愈明显, 导致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 灾难性后果。
四.可持续发展之路
• (一)可持续发展由来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 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 正式提出的。在随后的很多年里,各国致 力于界定和完善“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目前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 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 面。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ecosysystem)一词是英国植物 学家亚瑟· 乔治· 坦斯利1935年提出的。 • 他认为要了解一种植物,必须同时了解其 周围的土壤、气候和动植物环境。所以, 生态系统的思想很快成为理解环境问题的 主要手段。
• 生态系统思想
• 1.相互关联性 • DDT产生的污染食物链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 (一)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匮乏 • (二)各种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 (三)环境污染严重
三、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 • • • (一)人口压力和资源短缺 (二)社会发展理念的局限 (三)公民环保意识不强 (四)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 一是管理体制不合理,环境保护的多部门合作机 制没有形成。 • 二是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二元”体制。
• 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 化学活性或毒物、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 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 • 城市发展,人口集中,废物增多。转移临 近城市、村镇以致邻国。 • 洋垃圾 • 你知道你制造的垃圾最终如何处理的么?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化、社会根源
• 文化根源 • (一)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
• 1.人口膨胀
• • • • 过去200万年,人口增长率为0.002% 1900年后,逐年飙升 人口数量与资源枯竭 (环境影响=人数*消费水平*技术)
• 雨林的破坏;水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发 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等等,都与人口有关 。
• 2.能源危机
• • • • • • 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 有人预测,21世纪中期,能源面临枯竭。 1973-1974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9-1980第二次石油危机 1990年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 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对大自然无休止的征 服和掠夺,从而造成资源匮乏和生态失衡 等日益严重的问题。 • 科学思维的局限
• (二)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生活观
• 带来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巨大 破坏,并使人类远离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 (三)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人生观
• 具有理性的人们通过使用公共资源的方式 实现着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对待公共资 源上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导致 了集体丧失理性的公地悲剧“公地悲剧”。
• 3.大气污染
• 酸雨 • 工厂烟囱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 氮气体可以随酸雨降到几千英里之外,使 植物枯萎,森林长势减缓,两栖动物和鱼 类死亡。 • 所到之处,留下死寂的河流、湖泊;腐蚀 建筑物和汽车;鸟蛋缺钙。
• 4.臭氧层破坏 • 存在于地球表面10千米~50千米的大气平流 层之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活的保护层,它 吸收紫外线,是地球免遭过量紫外线伤害 。 • 臭氧层空洞
六.社会学的视角
• (一)结构功能主义
•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 派,主要代表人物为帕森斯和默顿。结构功能主 义强调社会均衡,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 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 统的相应变化。
• (二)冲突论
• 第一,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 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法 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 • 第二,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 产生源于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 • 第三,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